冰清

我的語絲,綠了青山,醉了碧水...
個人資料
正文

琴心一曲——讀往事如煙《芰荷香明十三陵懷古依韻鷹飛倒仰君》

(2012-10-04 11:55:56) 下一個

     琴心一曲
——讀往事如煙《芰荷香明十三陵懷古依韻鷹飛倒仰君》

近讀好友往事如煙《芰荷香 明十三陵懷古 依韻鷹飛倒仰君》和鷹飛倒仰君對該作的精評,對他們豐富的知識涵養、超眾的才華和磊落情懷欽佩不已;有著難以抑製的情感衝動。說實在,我沒單純地把它們看作隻是一首詞,一篇評文,而是細細品味其中的識神識見。每有所獲,便欣欣然。今不冒昧寄此感受、共鳴,以就教詞、文作者和朋友們。

   “
望乎哉”
——詞人以開篇,又虛、實對應,集萬千歎慨於靈明洞晰,造成開篇突兀奇崛之勢。,仄聲,砰砰然有如破空而來,令人息氣凝思,尋聲而去。
   “望”,又貫穿全篇。因望有思,層層遞進;由望寄慨,點點為懷。真可謂望之重景即心景,望之勢路滿榛荊,望之吟懷生極緒,望之醉瀋灑金陵。
   
——荒苔道破百年興,蒼赤臨淵一夢惺。可憐雲嶂今還在,誰解刀兵白氣廷?
   說此,似乎將詞內容都囊括了進去。其實不然,詞、文佳作內容深邃,意蘊綿遠,結構井然。上下片意義聯屬,但又各有側重。
   
先看上片:寓情於景、情藏景內。有如以我觀物物皆備我之色彩(王國維《人間詞話》),精巧至極讀之不僅讓你由物及人,由景及情,還可從情景交融畫麵走進詞人的內心世界。這時,也隻有這時,你看到的詞人筆下的鎖鑰”“ 烽台雲嶂”“煙霾”“幽穀”,就不再是一個個孤零零的景物,不再是供人欣賞遊玩的自然風光,而是被他精心挑選、打磨,並賦予自己獨特認知、情思的載體。具體一點說,是詞人通過上麵這些意象的動息變幻,形象地把自己對封建王權王氣由它前期的不可一世而日見沒落、衰頹的命運之必然揭示了出來。如是,這些物象就不再是自然界的被人簡單複製的鏡片。——它們也和人一樣,成了曆史滄桑的目擊者和見證人。
  
有了這一連串意象、情感的墊鋪,詞人再導出對帝陵神階之嗟歎,就水到渠成、順理成章了。
  
請看嗟歎帝陵神階。輝煌過後點點荒苔。這一縱情之筆,豈片與片之間一般性的過渡!從結構方麵看,它承上啟下,為下片抒懷奠定了“嗟”“歎”的基調;從寄意方麵體味,它又是詞人對以往肆虐無道的強橫行徑的鄙夷情感的宣泄,是久久積於胸,又沒法按捺的激情的爆發。可謂先聲奪人,歇拍未歇。由此,上片詞意醒矣!
  
下片寄慨抒懷,是上片詞意的延續和深化。“閱遍滄桑總是夢,看青山依舊,風去雲來”,過片筆意未斷——歲月如流,逝者如斯!慨歎如斯!“閱遍”之“遍”,言時間之漫長難耐,又示思慮之良久。夕陽再可愛,終究難以喚回春風,難以鋪就繁花似錦的明媚。試問,這一永恒的普遍的自然規律,誰又能回避和逆轉?
  
這就可見,詞人滿懷憂慮,再次顧覽明陵並作此依韻,牽動他詞心、觸發他感慨的主要原因並不是明代的盛盛衰衰,而是他琴心所寄,久久縈懷著的“九派”“天街”“月影秦淮”的“周期律論”之現狀。基於這關乎人心向背,逆、順時代潮流而動的大是大非,一直在困擾著識見超拔、思慮洞達的詞人,故這詞結拍之重,之切,之振聾發聵,就不說自明了。
  
這方麵鷹飛倒仰君評文有相當精辟的解讀和論述,其情質情才我之上,我便獲益非淺了。

          
        敬錄好友往事如煙《芰荷香明十三陵懷古
依韻鷹飛倒仰君》

望乎哉。

則居庸鎖鑰,萬裏烽台。

霧開雲嶂,太行忍見煙霾。

昌平幽穀,祈吉壤,別樣安排。

嗟歎帝陵神階。

輝煌過後,點點荒苔。

閱遍滄桑總是夢,看青山依舊,風去雲來。

夕陽幾度,春風可喚花開。

茫茫九派,此心意,情係天街。

當憶月影秦淮。

周期律論,勿忘縈懷。

敬錄好友鷹飛倒仰對往事如煙《芰荷香》的精評

我被如煙老師這篇長調深深打動,不僅因為這是如煙老師對拙作的高和,更在於此作氣勢恢宏,寄意深遠,縱橫捭闔,厚重沉鬱,引人深思。讀罷禁不住心潮起伏。鷹飛雖才疏學淺,不懂詩評,也忍不住要發出感慨,全當是對如煙老師這首“芰荷香”的解讀吧。

上片寫景,氣象萬千,居庸關,萬裏長城,太行山,層層點透十三陵所處的地理環境和自然風物。

一眼望去啊,居庸雄關飛壘沉弘,如一把巨大的鎖鑰,鎖住了萬裏長城點點戟隧烽火。莽莽太行雲遮霧罩,煙霾嫋嫋,神秘莫測。背靠太行,南麵神京,有昌平翠峰幽穀,這裏是得天獨厚的風水寶地,吉壤祥祉。不正是龍眠鳳棲的萬年宅邸嗎?明皇陵的神聖香火在這裏燃燒了230年。嗚呼!生前不可一世,君臨天下,萬眾山呼的皇帝,最終不過是一抔黃土,點點荒苔。

曆史在這裏嘎然而止,一個朝代結束了。“輝煌過後,點點荒苔。”似有萬鈞之力。

這使我想起了年輕時讀過的一首現代詩:《紀念碑》,其中有一句:埃及的金字塔,北京的十三陵,不過是帝王們豪華的墓堆……

下片,詞人不再拘於明皇陵的束縛,完全放開,在更大的曆史層麵上信馬由韁,抒懷言誌。“閱遍滄桑,看青山依舊,風去雲來。”

我感觸最深的是最後兩句:“當憶月影秦淮。周期律論,勿忘縈懷。”

“當憶月影秦淮”,可能,詞人回想起當年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打下天下,定都南京的赫赫功業,因而抒發“創業難守業更難”的感慨。

“周期律論,勿忘縈懷。”這是一個深刻的命題,也是一段糾結的曆史。

194571日,黃炎培和傅斯年、章伯鈞、左舜生等六位國民參政員應中共中央和毛澤東主席的邀請,赴延安訪問。74日毛請黃炎培來到毛所住的窯洞長談,問黃到延安訪問後有何觀感。黃答:“我生六十多年,耳聞的不說,所親眼見到的,真所謂‘其興也浡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團體、一地方、乃至一國,不少單位都沒有能跳出這周期率的支配力。……中共諸君從過去到現在,我略略了解了的,就是希望找出一條新路,來跳出這個周期率的支配。”毛澤東相答:“我們已經找到了新路,我們能跳出這周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隻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鬆懈;隻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

這就是著名的“窯洞對”。回想這段曆史,從“窯洞對”到今天,60多年過去了,中國跳出“周期率”了嗎?民主實現了嗎?
“周期律論,勿忘縈懷。”振聾發聵!

               
             誠謝好友真誠留評

往事如煙
冰清君遠在大洋彼岸,“琴心一曲”遙寄萬裏。讀之,令我心潮澎湃,情懷潸然。不僅僅是因為對我的小詞寫了如此深刻精辟的評論,更是有一種得遇知音心裏充滿溫馨的感動。冰清君學識淵博,厚積薄發,筆下雷霆,神采飛揚。詞評引經據典,縱橫捭闔,旁征博引,畫龍點睛,補充了我的詞蘊不足。在此。我恭敬的高掛大堂。謝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仁兄過譽了!其實我有自知之明,就我的學識和詩詞修養,是很難說出你詞作的精氣真髓的。但我喜歡讀你詩詞,每讀都有一種難以抑製的感動。這感悟感會我想正如你說的是“一種得遇知音心裏充滿溫馨的感動”吧!
謝謝。由衷地感謝你一直以來對我的鼓勵和支持! ——一片冰清敬複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