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清

我的語絲,綠了青山,醉了碧水...
個人資料
正文

但得林泉趣--《風的記憶》《吾土屏南》說評之二

(2010-10-01 12:21:45) 下一個

但得林泉趣
禾源寄趣林泉,這是我看《吾土屏南》《風的記憶》感受很深的一點。
你看他筆下,屏南峰巒疊嶂,景秀境幽。海拔千米的天平山,一身野氣,“一天的日子,隨風相嬉,與太陽談天,跟白雲說鷹;扶樵夫下山,問耕者農事”(《且走且遠天平山》);8萬平方米水上廣場白水洋,“一石而就,平坦如砥,波光如銀, 水映七彩”,她“宛如青春少女情竇初開,歡迎有情人賜愛”(《白水洋—天筆書奇觀》);就是那融溪、峰、岩、瀑、洞、潭等山水景觀為一體,長約18公裏的鴛鴦溪,也時而纖柔平緩,時而聲震如雷。以它千回百轉,撇不下多情的愛戀;跌宕不羈,把放逸瀟灑撒向人間而盡顯其七情六欲。當你跨入山門,它“ 不喧囂,不張揚,羞羞答答,矜持淑女的賢靜, 行萬福大禮把你引入”;隨又“從百丈懸崖抖落一幕輕紗,隨風飄拂,在50多米寬的山隘口翕合著”。 當你沿溪溯源走近三潭、三灘、三瀑,“便可謂抬頭見景, 轉身撞景”;於萬穀爭流之後又顆粒歸倉,靜得可怕。“ 即使兩人合抱的段木入潭,濺起的水花還沒返潭,潭麵又平靜如初。 ”(《曾經鴛鴦溪》)
像這樣靜若處子動若脫兔,平和、憨態可掬又善解人意的景物, 在禾源的集子中可說隨處可見。如果我們把靜美、和諧,豁達、慈愛、通人性,視為他開的這萬畝林泉畫的主題曲,也似乎毫不誇張。
 
也許有人認為,這和諧之美是屏南——閩東北山區自然之美,作者辛勞在於會狀物、描摹吧!是的,美源於真,真境是文藝創作的本原,沒有實實在在的景就沒有 文藝創作的模特兒,林泉萬畝自然是屏南的傑作,但我們又不能不注意作者審美心理的投射作用從審美角度說,美感 來自人的心靈,沒有心靈映射無所謂美,沒有美學視野就沒法進入生態現象所蘊含的特定的情感意味。屏南山區的靜美,屏南的自然和人們的相互取悅、默契和神會,應該人們用心去體驗,用目語,用擁抱、用心靈去惠澤山水才會產生的。愛是感情上的事,隻有抱著平等親近的心態和林泉交朋友,才有可能秉山之魂魄,得水之靈性;也隻有移情山水,讓情性和山水共鳴,才有可能心與景會,神與物遊, 以生動的筆觸寫出耐看耐讀的散文。
禾源就正是這樣像熱愛自己的生命一樣去觸摸、感受大自然,從大自然吮吸靈感和了悟,以目入心,又以筆寫心,心景和風景交融著,寫出自己胸中的靈和之氣。這就好比畫家畫竹,將自然之竹、眼中之竹,凝定成胸中之竹,就會不期而然地把自己的個性、情感、想像滲進去,使竹子也風致瀟灑,別有意味。我欣賞的也正是禾源將善美的人性注入景物,給我們繪出與人親和、友善,很有人情味的一幅幅風景畫,和他不重形似重心源,不尚寫實尚意象的審美情趣和創作思想。---“心會”了,生動和神出了;生動和神合了,意境也就生出來了。   
 
當然,這是從禾源寫景狀物動靜相宜的特點說開的。但要說他散文和隨筆選集全貌,我認為平和、安定、靜謐是它基調,它整體呈現的仍然是一種寧靜與和諧。創作之時,禾源每每能凝神定氣,以靜觀動、馭動,使之神合自然---萬物之情陳於前;而在心性的修煉方麵,他也常常以淡泊、虛靜,退避榮寵,不營營世念激勵自己,盡量保持心的閑適、平和。對這,你隻要讀他作品時多加留意就能體會到。
 
《石頭的記憶》就是一篇以靜觀動、馭動,既激情又內斂的好散文。說它激越是文章於事於情給人以震撼,讀之沒法按捺住自己的激動;說它內斂是它筆觸深沉、凝重、蘊藉,讓人回味無窮
......
 
“在村子通往閩北的古道上,幾塊石頭的記憶不是成碑立在道邊看來去風雲,而是隨意地刻在鋪路石上,讓過往行人千踏萬踩。‘甘四娘捐路七丈,陸二妹捐路五丈,鄭三姐捐路九丈……。’這些字沒有一絲的匠心,沒有一點垂青意願。為何又要刻上字呢?‘四娘、二妹、三姐’全是女的。我摸著冰涼的石頭,摸著如水的女人名字,又摸著粗躁不規則筆劃,心河中的血液也流得特別快,幾經循環,石頭的溫度被流動的血帶到了體內,那種寒徹的感覺像是走進隧洞。我在咬牙中,仿佛擠出滲透時空的詢問:甘四娘——陸二妹——鄭三姐——你們為何要把自己的姓名刻在路石上讓千人踩萬人踏?隧洞的那一端傳來則是祥林嫂尋找孩子的叫聲:“阿毛,阿毛,我的阿毛不見了。”
......
 
你看這些碑刻,粗糙得讓過往遊人千踩萬跨毫不經意;而“我”卻摸著冰冷石頭、如水女人名字和不規則筆劃,寒徹得像進了隧道,在靜謐中看到泣血,聽到淚滴和淒涼的嘶鳴。
應該說,是寧靜的胸懷讓禾源有著與人不同的眼耳、靈感;也是寧靜的胸懷使他的情感成為柔波漾漾又渦旋湍急的一脈活水“靜則心氣俱寂,動則事理交融”心思寂定了,視聽觸覺反而靈動了,幻聲幻想也就會趁機穿透著時空來到這空幽之境的。
 
 
靜是藝能之本,這是早有此說的。心平氣和,事事從容,虛位以待,妙悟來了,看人看事看技藝也就有了屬於你自己的視角和風景,所謂“萬物靜觀皆自得”,說的正是“得”“自得”是靜觀的必然。而“得”既是動態過程,也是動的結果。靜和動就像孿生兄弟一樣的形影不離互相依賴陪襯著的。寫作時如果能讓動靜二景相映成趣、相得益彰,作品自然窮形盡相、妙趣橫生了。處靜而觀動,則萬物之情畢陳於前”,“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象”。我們的先人不是早就把了群動、納萬象 
說到禪定之力,我憶起禾源在散文集《風的記憶》的後記中記下了賢智法師開悟他的三則佛理,並說它們“為我定下了為人、為文的基調”。其一便是“樂清淨,甘寂寞,遠離是非自無過...”
書後記,這在人們看來是“版眼”一樣示眾人、昭日月的文字,禾源這樣濃墨重彩的將它記上一筆,可見法師的開導在他心靈史、創作史上影響之不一般。

本來,禪學、禪文化中的禪既是一種人生態度,一種心靈之道;也是一種思維方式,一種審美感受。道悟禪韻將使你內心安詳平靜,遠離塵世糾葛,潛心於學識、修為和創作。 

想到這,我說評的思路似乎添了幾分清晰:禾源作品常常透出一種清新、平和的林泉之趣,與他接受釋典的影響、注重修煉也不無關係。因為佛理浸入他心機,
胸中就少了些塵濁,修到了一般人難以修到的靈和之氣。這種靈和氣既有助於他靈感的勃發和構思,使他以微妙的感覺跨越虛虛實實的鴻溝。於是他筆下的人、事和風景,或者即便是一株枯樹,一座土丘,一個泥神也少不得靈動起來。而如果我們麵對大千世界,真能以佛眼相看,那心中也就有了如水的月光,也就會看山山翠,看水水清,看人慈善,看月一片心了。
 
回頭看看《掏心給月》中禾源和月亮推心置腹的一片欣喜之情我像找到我這推演的佐證一樣高興
……
月亮隨著我的歌,借助月光從我的眼簾走進了我的心房,跟著我的心率,感受著我的生活。春日裏教我讀懂荷塘月色;夏日裏用清輝撒網,叫我收取萬千蛙聲蟲鳴;秋日裏照我拾起不應該的遺失;冬日裏用月光煽爐,讓我溫藏一年的喜悅。我不再感歎自己的生日和生辰,我不再浮躁,因為月亮已住在我的心房,吸進日光呼出月氣,心平氣和是現在的我;還因為我的心裸露地交給月兒,他用如水的清輝濯洗曾經的傷痕,衝淡世態炎涼。月亮為我造就了一顆平靜的心,平靜隻屬於月兒和月兒一樣的心。
……
 
——再讀這段文字,我推斷中原來存在的一點疑慮也消失了。我想起了我國古文化中禪月相通,月明禪心之說。像偈語“千江有水千江月,萬裏無雲萬裏天”,和唐代詩僧寒山“眾星羅列夜明深,岩點孤燈月未沉。圓滿光華不磨瑩,掛在青天是我心”,給我們傳遞的月即禪、月即佛的那種禪境,不正和禾源這篇激情滿懷的對月的禱祝相吻合? 啊,月光澄澈清如水,一炷心香洞府開。如是,我更加清晰的看到了禾源文字中流露出的向月情懷中所含的深深意蘊。
在《風的記憶》散文集,禾源以月為題材的就有八、九篇之多。諸如《冬夜月暖》《最美中秋來臨時》《紅豆,月亮的心》《月亮船的港灣》《夏夜守候什麽》,等等。它們或抒月亮是歸程、是心源之暖懷;或言夏夜守候月亮之清涼的感受;或以月為象征讚美至真至愛、愛的永恒和仁、義、情的串串珍珠。看來,這些篇什都著月禪一體的寄寓。也就難怪禾源不在書後記中鄭重地寫上他對佛理的由衷感激。

我為自己每所有思便所有得興奮不已。當然,也更為禾源有了佛緣,拓寬了思路而高興!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一片冰心 回複 悄悄話 謝伊梅!
屏南是你老家福建的一個縣,敢情好! 聽說白水洋美極了,若有幸同往,那真是三生有幸。
yimei1926 回複 悄悄話
喜歡這篇。屏南可是我的省份的一好地方,我的中學老師就是那的人。可是我還沒去過呢。

特欣賞這句:因為心中有了如水的月光,能看山山翠,看水水清,看人慈善,看月一片心。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