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 我們在那個巴洛克教堂靠近門的地方看到一尊聖母像, 那裏有一個帶有金色貝殼標記的蠟燭。 我說, 這個標誌有故事, 這就是歐洲曆史上著名的雅可布路。從歐洲各地一般都要翻過阿爾卑斯山,最後縱穿西班牙,到達大西洋海邊。
這條路有它的曆史,也有很多宗教和曆史上的故事。 我第一次想走那條路的時候,是15年前, 當時不知道安娜是否能生存下來, 如果她沒有活下來, 我就會走這條路,走到海邊。 至於怎樣的結局和過程, 沒有想過。
這些年下來, 我生活的重點有些改變,也沒有特殊的需求走這條路。 而這些年因為種種緣故, 這條當年艱苦的聖路變得漸漸流行起來, 有些地方甚至成為旅行團的路線。我崇尚自然和徒步, 希望今後有機會走一段朝聖的路。 因為對羅馬的喜愛, 想過些年從家門口走到羅馬。
這個小鎮就在雅可布路上。 其實當年德國大文人歌德從德國到意大利也是路過這裏, 有家飯店也在外牆有繪畫, 說大詩人歌德在此住過。這個阿爾卑斯山的小鎮坐落在雅可布聖路和去羅馬的聖路上。
這次我們到小鎮三天, 看看教母的姐妹們, 沒有什麽安排, 就和安娜說, 咱們走走雅可布路吧, 就此為止,以後不走了。
當時是複活節, 山裏的氣候還是很冷, 下了雪。第一天下了雨, 每次來這裏, 總會下雨或下雪, 教母惦記著我們,我就這樣想。
這兩張照片采取於那個著名的巴洛克教堂。
暗暗的天和地,我們就從修道院開始。
第二天下了雪, 雪後的陽光,
天氣依舊很冷 ![Image Hosting by PictureTrail.com](http://pic90.picturetrail.com:80/VOL2286/11206087/24626099/411421797.jpg)
沿著修道院的牆, 裏麵是洋蔥般的雙塔
修道院的後院
這條路通往一個美麗的湖泊
一路典型的阿爾卑斯山區景色, 典型的南德山區風光, 我總說, 山清水秀, 安居樂業的地方 ![Image Hosting by PictureTrail.com](http://pic90.picturetrail.com:80/VOL2286/11206087/24626099/411421817.jpg)
一路走時看到的民居
木籬笆上明顯的標誌
去那個湖的路也不是很好走, 畢竟才是初春, 積雪沒有融化
一路雖然有積雪,不太好走, 但是到了湖邊, 如此安詳寂靜的感覺。 這個平靜的湖給與人一種莫名的力量
這次還看到一隻白鸛, 德國民間有講究, 如果開春有白鸛在房子的頂建窩, 這家會有小寶寶出生。
來到山前, 這是瑪麗亞泉, 也是當地一個有名的朝聖地, 這裏的聖母很靈。 我每次都忘記帶花或帶蠟燭,這次總算沒忘記。
我們在這裏小息, 吃了幹糧,然後沿著山路繼續走
春天了,雖然天氣依舊很冷, 但是高山上的積雪漸漸融化, 山裏的河水流量比秋天大。 我們用清冷的河水洗手, 這樣的河水泡茶或者燒咖啡一定清醇。
安娜在河床跳躍
雖然有一段雪路要走,也看到大自然的驚喜
這是人為的驚喜, 應該是去年有人留下的心和愛吧
就這樣, 安娜在這顆心的邊上休息。 我們也結束了這三天的雅可布之路
19世紀,修道院光學學院有過一位著名的學生和學者,Joseph von Fraunhofer,科學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光譜方麵。1814年,他發明了分光儀,在太陽光的光譜中,他發現了574條黑線,這些線被稱作Fraunhofer線。當年這裏是光學儀器的製作中心,這裏有他的工作室和作坊。 非常普通,不起眼的木房子
百年前的作坊和火爐依舊在這裏
他著名的工具和作品 ![Image Hosting by PictureTrail.com](http://pic90.picturetrail.com:80/VOL2286/11206087/24626099/411421803.jpg)
玻璃。 神學和科學不一定是伽利略那樣的悲劇。
這條古老的朝聖之路穿過這個充滿曆史和文化的小鎮, 帶著我們感受阿爾卑斯山的壯麗和神奇,不管通向何方。
謝謝閱讀。
版權歸文學城博客安娜晴天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也巧了,昨天和鄰居聊天,他也是和我一個工司的, 剛退休,他目前人在路上, 從慕尼黑跨越阿爾卑斯山到威尼斯的聖馬可廣場, 走了一半了。我從前的好同事,萊納也退休了,他將從我們這裏騎自行車去羅馬。
我們三個人都在同一個公司, 我渴望能走這段路,也許是我們工作壓力太大,希望回歸自然,尋找那份失落的自己吧。
不管是帶著心願,祈禱或無望,走在路上那麽那份寧靜那份愉悅隻有走路的人自己才能體會,才能享受。
少年心,看到你們的寶貝們,他們這麽健康活潑,好開心。其實有時間也去你的博客看看,知道你們一家子在南美了,剛一開始一定要適應,現在孩子們一定都適應了。為你們開心,珍惜這一段美妙的日子, 如同我們前幾年在西安一樣,如果可能, 我希望時間更長一些,對大家都是一個鍛煉。祝福你們,快快樂樂的,享受生活, 享受經曆。
祝全家度假愉快, 羨慕你們, 4個星期。
我到城裏7年了,基本的故事你都知道.
如果當年我走上這條路,最基本的緣故,就是失去了自己的骨肉,從此沒有了什麽牽掛,走上這條不歸的路,一直到海邊.我常說,那個時候,我就會知道,自己該做什麽了.
我倒沒覺得走這條路是體能的消耗磨礪,而是做決定時的放棄,放棄一切壓力和人間的幹擾, 也放棄一切所愛,牽掛的因素.輕裝上前.其實我真的希望能輕裝,研究了很多書籍資料,要走這條路,一般要背10公斤的背包,這意味著,我體重的五分之一,等到安娜離家,我快50歲了,不知道能否背得動了.
心姐寫的這部電影我在飛機上剛看過,我佩服這位女子,但是不是很喜歡這部電影, 從主題上, 她是挑戰自我,挑戰自然. 而我要走的路,不是挑戰, 而是順從.等我哪天有時間, 我自己也想些出來, 我為什麽對那條路的渴望.
還有一點, 走朝聖的路,不一定是體能的磨礪, 現代人畢竟身體好,裝備好,而是選擇平窮,這樣的路是睡最簡陋的地方,喝路上可以找到的水,有些最基本的食品是施舍的,所以,當我拿到那本西班牙境內的書時,很感動.
安娜一直不喜歡我走這條路,她說,她活了下來,不需要我走.
所以,我想到了走到羅馬,那條千年的古路消失了,有一位從前的好同事,他退休了,這個夏天他騎車探路, 走到哪裏是哪裏.
我覺得,想走那條路就是想放棄一切,隻和自己在一起,和自己,和大自然, 和千年來走過的足跡,故事對話.
還有一點,讓我一直好奇,念念不忘. 這條路有一個規矩,離家的時候,從家的院子拿一塊石頭,這塊石頭陪著走一路,在大海邊不遠的地方,有一個地方,千年來朝聖的人有個規矩,就是把這塊來自家鄉的石頭放到上麵,這個石碓,多少年,多少地方....我好奇,我不知道,是否把這塊來自家園的石頭放上去...
不管怎樣,我希望能走上這條路,這也是我近期這些年的目標,為此,我要注意健康,快樂生活,為了就是走出去.不管過程和結局.
抱抱心姐,全家夏安.
阿爾卑斯山區,德奧風格相近,還有意大利瑞士法國,風格各異,下周看看安娜是否有空,寫一篇意大利境內的阿爾卑斯.
多謝!
雲台兄找到這裏啦~也受你們伉儷啟蒙,我也回到了巴伐利亞.巴伐利亞是我讀書成長的地方,也是成家立業之地,格外喜愛.也要謝謝你們,讓我明白了,家和家鄉(現在的)是最美麗的地方.咱們相互鼓勵,寫一個係列吧.
問好雲台伉儷!
通過'這條路'的體能的消耗磨礪,很多人希望換來一顆朝聖後的洗禮,救贖的靈魂。也許我們人最終回答自己精神困惑的答案就在筋疲力盡的磨難中。
謝謝晴的圖文。
謝謝,每個人都有故事,看到的風景不同,感受不同,殊途同歸,到底都是一樣的歸宿。
祝夏安!
五湖兄好,好久沒見了,希望你們一家都好~~那時,不一定是信仰,而是內心的順從吧。
前些天買了一本書,西班牙境內的雅可布路,描述得非常相近,心裏又有念頭,希望能走一段。孩子不願我走,她怕我受苦。
祝你們全家夏安~~
鬆鬆好,上香茶, 夏日的清茶~~還記得我上次說過的水,如果用這裏高山融雪的水,一定很清醇。
在壇子裏看了一篇文章,看到了西藏的世外桃源景色,發現則兩地很相似。
住鬆鬆一家夏日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