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曹穎甫肺癰案有感
(2009-08-04 12:44:44)
下一個
”辛未七月中旬,餘治一陳姓疾。初發時,咳嗽,胸中隱隱作痛,痛連缺盆。其所吐者,濁痰腥臭,與懸飲內痛之吐涎沫,固自不同,決為肺癰之始萌。遂以桔梗湯,乘其未集而先排之。進五劑,痛稍止,諸證依然,脈滑實。因思是證確為肺癰(肺癰相當於肺膿瘍)之正病,必其肺藏壅阻不通而腐,腐久乃吐膿,所謂久久吐膿如米粥者,治以桔梗湯。今當壅塞之時,不去其壅,反排其腐,何怪其不效也。《淮南子》雲:葶藶愈脹,脹者,壅極不通之謂。《金匱》曰:肺癰,喘而不得眠,即脹也。《千金》重申其義曰:肺癰胸滿脹,故知葶藶瀉肺湯非瀉肺也,瀉肺中壅脹。今有此證,必用此方,乃以葶藶子五錢大黑棗十二枚凡五進,痛漸止,咳亦爽。其腥臭挾有米粥狀之痰,即腐膿也。
後乃以《千金》葦莖湯,並以大小薊、海藻、桔梗、甘草、杜赤豆出入加減成方。至八月朔日,先後凡十五日有奇,用藥凡十餘劑,始告全瘥。九月底其人偶受寒涼,宿恙又發,乃囑兼服犀黃醒消丸,以一兩五錢分作五服。服後,腥臭全去。但尚有綠色之痰,複製一料服之,乃愈,而不複來診矣。“
讀曹老前輩的醫案,又記起”中醫學基礎“髒象學說中的“肺與大腸相表裏”,和中醫內科老師說的:治肺病,一定要保證大腸之氣的通暢,否則下水道不通,上麵的肺氣又怎麽能夠下降。(這些說法盡管非常樸素,但確有一定道理。而且許多前輩的醫案也證實了這一點)這是中醫臨床醫生都知道的。
有時候常聽到一些議論,說中醫的理論不科學,應該揚棄等等。。。其實我倒也不是想說中醫理論是否科學,但發現中醫理論還是有用的。曾幾何時,一些研究者,把中醫的單味清熱解毒藥當作抗菌素用,如魚腥草,蒲公英,金銀花,連翹等等,效果就不怎麽好,但是臨床上常用的方劑《溫病條辨》中的“銀翹散”治風熱感冒就很有用(裏麵就按君臣佐使藥物配伍來治療外感風熱的病症)。所以我在想,不管中醫理論是否能歸類到現代科學的範疇,但如果有指導意義,還是應該用於中醫臨床的辨證論治中去的。
附:曹穎甫小傳:
曹穎甫(1866年—1938年),名家達,字尹孚,號鵬南,晚署掘巢老人,江蘇江陰人,醫學家。
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舉孝廉,邃文學又知醫,爾後入南菁書院深造。時山長黃以周(元同)為晚清經學大師,嚐於治經之餘以考據訓診之法移治醫經,對《傷寒論》研究造詣頗深。曹氏師承有自,於治傷寒學方麵頗得黃氏師傳,時常以仲景之方為人治病得心應手。主張以研究經方作為學習中醫的基礎,學生尊之為近代經方大家。丁甘仁創辦上海中醫專門學校(上海中醫學院的前身),延騁曹氏,於民國16年遷來上海設診行醫,兼主同仁輔元堂診務和上海中醫專門學校教務長。臨證數十年,經驗豐富,療效卓著。大凡他醫所謂不治之證,經其治療者多愈。在技親自開設講座,教授《傷寒》、《金匱》,以其精深漢學報底,對文深義奧的仲景原旨講解透徹,為學生所折服。學生數百人,秦伯未、章次公、嚴蒼山、薑佐景等繼其術。
曹穎甫與丁甘仁為莫逆交,常探討醫理,甚為相得。曹氏還能書、善畫、工文章。擅畫梅,畢生風骨寓於畫意,傲氣淩然。八一三事變,曹避居故裏,拒絕出任維持會會長,堅貞不屈而被日軍殺害,其史跡載入江陰忠義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