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處首先看到的是欄杆外猶太人的墓地。石製的棺木放在地麵上,密密麻麻,據說有大約十五萬個。有的棺木上放著很多小石頭。導遊說,猶太人祭奠時不是放花,而是放石頭,棺木上放的石頭多,說明來祭奠的人的多。而遠處的圓頂大教堂在陽光的照耀下非常醒目,而其它的景點則要非常費勁地去看。導遊見狀拍了視頻發給大家,他一邊拍一邊做講解,以讓我們全麵地了解耶路撒冷。可是,即便這樣,耶路撒冷這個有著大約六千年曆史的老城,是完全不可能讓我們在這短短的時間裏可以深刻了解的。這就是耶路撒冷的魅力,這也就是團裏這麽多人萬裏迢迢來到耶路撒冷的原因。不管我們了解還是不了解,耶路撒冷在這裏;不管我們在不在意,我們隻是耶路撒冷眼裏的過客而已。
橄欖山上有滿山的油橄欖樹,據《聖經》記載,耶穌在他人生的最後一周來到耶路撒冷,每天翻越橄欖山進入聖殿傳道。我們再次上車,翻越橄欖山,來到山腳下的萬國教堂(Church of All Nations),萬國教堂也被稱為痛苦教堂(Basilica of the Agony),它是世界上四大著名教堂之一。門前的四根大立柱上是四大使徒馬太、馬克、路加和約翰。
萬國教堂的裏麵祭奠的是一塊岩石,這塊岩石的名字叫傷痛的石頭(Rock of Agony),當我們進入教堂時,正有人圍坐在那塊岩石的旁邊,聽一位紅衣神職人員講道。把那塊岩石圍起來的是鐵質荊棘,紀念耶穌被戴上荊棘花環走上坎坷的苦路。耶穌在被捕前曾在晚間坐在這塊石頭上禱告、極其痛苦地禱告,祈求天父不要讓他受那將要到來的苦。祭壇上的馬賽克壁畫正是表現耶穌坐在石頭上背靠橄欖樹痛苦地禱告著的情景。萬國教堂的設計者是意大利著名設計師安東尼奧.巴魯齊(Antonio Barluzzi),教堂被建造於1919-1924年。設計者獨具匠心,教堂內部昏暗的燈光表達耶穌禱告時痛苦的心情,天花板上的馬賽克是為建造萬國教堂捐贈的12個國家的標誌。
太陽升得很高了,天又熱起來了。我們坐上一直等在路邊的中巴,向著下一個目的地駛去。我們的司機和導遊一樣也是一個在以色列工作的巴勒斯坦人,他六十歲左右,高高胖胖的,非常謙和低調。 當導遊說我們下午會在司機家吃飯時,大家都歡呼起來,因為我們很想吃當地人自己在家吃的飯,也順便了解一下他們的居住環境和生活。
中巴帶著我們出了以色列邊境,進入了約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地區,這時T-mobil發過來的短信是“Welcome abroad!(歡迎來到國外)”,而以前的短信會是具體的國家,比如“Welcome to Israel!(歡迎來到以色列)”
中巴在距隔離牆幾米遠的地方停下,隔離牆是用來隔離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然後我們圍在一個看似餐館的外麵的桌子上,聽導遊講故事。我們眼前的隔離牆高達八米,據說全長大約七百公裏。我們正在聚精會神地聽導遊講解,忽然聽到“啪”、“啪”的聲音,“是槍聲嗎?”我們中馬上有人問,導遊反問“要不然呢?”槍聲離我們有一段距離,因為聲音不算很大;但是有不會太遠,不然不會這麽清晰。我們麵麵相覷,然後又接著聽講。
我後麵的另一個桌子旁的椅子上,一直坐著一個瘦高個子的男人,我曾回頭看過他一眼,他始終一言不發,就默默地坐在那裏。等我們準備離開是,他走上前來,問我們要不要買他手裏的自製項鏈。導遊說你們如果想買呢就買,這裏的人很窮,如果你們不想買就不要買。我們沒有買,隻是向沿著隔離牆走了走。隔離牆上有很多的塗鴉。
天氣非常熱,我們走了一小段已經熱得難受,當坐進有空調的車後,才感覺舒服了些。
車子再次開動後把我們帶到了伯利恒。伯利恒,一個響亮的名字,它是聖地,因為它是《聖經》裏記載的耶穌出生的地方,耶穌就是出生在伯利恒的馬槽裏,他出生時,天上的星星引導著幾個來自東方的人找到了他。伯利恒出現過最早的基督教團體,但是現在居住在伯利恒的大多數是穆斯林。
也許知道我們需要休息調整一下,導遊先帶我們進入一個禮品店,那裏售賣與聖經故事相關的藝術品。來自新西蘭的醫生夫婦買了一個很大的木雕,描述耶穌誕生時的場景。
然後我們步行前往聖殿教堂(Church of the Nativity),在路上我們看到路邊咖啡店的名字很像星巴克,但又不是星巴克,這種模仿讓我們忍俊不禁。
聖誕教堂建於公元529年,它是聖地伯利恒最古老的大教堂,在公元325至326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和他的母親海倫娜訪問伯利恒,隨後他們決定拆除原來的神廟,在其原址上建造聖誕教堂以紀念耶穌的誕生地。教堂於公元333年竣工完成。當我們頂著火辣辣的太陽到達教堂後,裏麵的人並不太多。導遊說我們很幸運,因為平日裏人流甚至會滯留在大殿之外。我們走到大殿的前麵,走下台階,觸摸了耶穌出生時馬槽的位置,然後再走上台階走到大殿。
在2012年,聖誕教堂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是第一個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入巴勒斯坦名錄下的遺址。聖殿教堂近兩千年來都次遭到破壞也多次被修繕,它的大門很矮,要彎著腰才可以進入。導遊向大家提問為什麽那個門那麽小,有人回答是人們要彎腰進入以示對神的尊重,也有人說是為了保護教堂免受破壞。
這一天的行程滿滿,最後我們到達今天的最後一站,就是到司機家裏去吃飯。司機的家在巴勒斯坦境內,沿途我們看到荒涼的沙山、空置的大量房屋、路邊大量的被丟棄的塑料袋、飲料瓶、廢紙屑;在路過一個小鎮時,正是穆斯林祈禱的時間,路邊很多人匍匐在地祈禱,其中也有孩童。
司機把車停在他家的院子裏,這沙漠中的院子依舊有花在開。
司機家的房子是平房,我們進入後立刻感受到了涼爽,客廳牆上的空調開足馬力工作著。一個長長的桌子上已經鋪好了桌布擺放好了碟子和刀叉。饑腸轆轆的我們先喝了些水,然後翹首期盼著食物上桌。終於,司機端著一個大鍋出現了,我們歡呼起來。他問“你們準備好了嗎?看著啊。”接著他把一大鍋米飯倒在桌子中央的大盤子裏,最後從鍋內出來的是一個個很大的雞腿。我們爭先恐後又不失矜持地把米飯和雞腿舀到麵前的盤子裏,大口大口地吃起來。
客廳的一麵牆上有一個年輕人的照片,導遊說是司機的弟弟,二十多年前參與暴亂被抓捕,入獄十一個月被釋放,釋放三天後死於內髒損傷。“哦!”我們瞬間長大了嘴。看看司機,他沒有太多的表示,看來,時間是可以治愈一些事情的,但也許是時間的流逝讓一個成年人不再善於表達感情了吧。
飯後,當地的一位藝術家用一種被稱為烏德的民族樂器演奏了很多曲子,烏德形狀很像琵琶,彈奏時又像吉他。來自澳大利亞的退休護士和來自新西蘭的醫生太太隨著音樂挑起舞來,導遊也加入進來,大家打著節拍非常開心。
最後司機的太太從後麵的房間裏出來了,我們感謝她為我們準備豐盛的飯食。
有團友提出想參觀一下房子,導遊說房子裏沒什麽,因為司機一家平時是住在耶路撒冷的,這次是為了接待我們專門回來的。
在以色列工作的巴勒斯坦人收入遠遠高於在巴勒斯坦工作的人,但是他們如果搬回到巴勒斯坦居住,若幹年後他們在以色列工作時所得的福利就統統取消了。
這一天好長,回到旅館好好睡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