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多年前在國內,沒見過火雞,更沒吃過,感恩節也隻出現在學英文的教材裏。
來美國三個月後,迎來了老公,也迎來了頭一次慶祝感恩節。被邀請去美國朋友家聚餐,第一次吃到了大片的火雞胸脯肉,味道一般,沒留下多少印象,但用鮮蟹肉做的Crab cake 極為鮮美,至今唇齒留香...
以後生孩子,找工作,買房子,生活漸趨穩定,也開始認認真真過節,特別是堪比中國傳統節日中秋節的感恩節(都是家庭團聚的日子)。每每想到火雞那麽大,又幹又柴,難以入味,又擔心吃不完,一直興趣缺缺。老公做鴨子是一絕,非常美味,廣受歡迎,自然我們每年的感恩節都是以“汪鴨子”入席。
女兒大一些後,開始質疑我們:“感恩節別人家都吃火雞,我家為啥總是鴨子?”我們告訴她:“鴨子是火雞的小弟弟,吃鴨子和吃火雞是一樣的。”就這樣又混過了幾年。
再後來,女兒不幹了,直接喊出了:”要吃鴨子的哥哥:火雞!”來美國這麽多年,沒理由不入鄉隨俗,我們隻好硬著頭皮烤火雞,第一次烤得要多難吃有多難吃。
知道這是逃不掉的差事,我們開始上網學習,不斷摸索。最後琢磨出的配方,算中西合璧:用花椒,白酒,海鹽在冰箱裏醃製幾天入味,再在表麵抹上蜂蜜,還買了專門烤火雞的搪瓷大烤盤(可以把整隻火雞放進去,密封的很好),用4-5小時,終於烤出了外皮金黃,酥脆,內部鮮嫩,香汁四溢的火雞肉,連隻欣賞中餐的爸媽也讚不絕口。我們把泡好的糯米,臘腸,冬菇,青豆等原料調好味,塞到火雞肚子裏一塊烤,成就了最受歡迎的主食。吃剩下的骨頭架子熬出濃濃的奶白色湯汁,加土豆或白蘿卜都十分合口。從此融入主流社會,烤火雞成了我家感恩節的保留食品。
今年女兒不能回家過感恩節,今早給我們打電話,問我們晚餐吃什麽,我們告訴她,當然還是做火雞。她意外地告訴你們,還是爸爸做的鴨子最好吃,勝過任何火雞做法!大概如今她對鴨子的偏愛融入了濃濃的思鄉之情。
高興之餘,我們不禁要糾結,明年的感恩節是吃火雞,還是它的小兄弟鴨子呢?老公爽快地回答:“明年兩樣都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