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283)
2010 (239)
2011 (277)
2015 (64)
2016 (320)
2017 (153)
上篇因緣際會找到機會嘮叨了一通國粹絻檔褲。餘興未盡,再嘮叨點另一個國粹“老頭鞋。”
在我記憶中,文革前北京大街小巷經常看到歲數大些的男人穿著一種布鞋, 官名叫圓口布鞋, 俗稱叫老頭鞋。這種老頭鞋的曆史大概很久,無法考證。 主要特點是鞋麵有大的半圓形開口,露著腳背。 瀏覽了不少曆史照片, 發現晚清達官貴族甚至殷實商甲大部分穿著“官靴。” 自然, 靴子比老頭鞋好看,氣派,配合身上講究的衣著。 晚清的照片裏,百姓打扮的人群全部穿著圓口布鞋,也就是老頭鞋。 根據它的樣子,容易製做,用料簡單,便宜等特點,我認為這種布鞋應該是民間穿著為主,勞作階層穿著居多。 再繼續瀏覽民國時期和毛爺造反立朝的很多照片, 發現老頭鞋在過去的百年裏依然是民間男人的主要用鞋。萬壽無疆的毛大爺和紅朝大小頭目們也留下不少腳蹬老頭鞋的照片。 當年毛爺的紅黨軍士兵們也都穿這種樣式的老頭鞋。那可是真正手工做的,不是機器做的, 由農村婦女們一針一線地納出來的。
少年時候出於好奇,試穿過我爺爺的老頭鞋。隻覺得這種鞋不“跟腳,”也就是容易掉。隻能穿著四平八穩地走路,不能連蹦帶跳的。另外,不喜歡老頭鞋是因為它主要被中年和老年人穿著,從沒見過青少年男子穿這種鞋子在北京胡同裏出沒。 那個時候,形象這個詞匯還沒有流行呐,可是憑著男人的愛美本能吧,年輕男人不願意穿被認為“老”的鞋子和衣服。
大約在七十年代末期和八十年代中期時候,北京流行一種叫“懶漢鞋”的布鞋。這種布鞋是以白色塑料為鞋底,有鞋底花紋。 前麵圓口部分被封上, 完全蓋住腳背。 二邊有黑色鬆緊布, 方便走路和穿脫。圍繞著鞋子還有一圈鞋裙或者叫鞋邊吧。 按照那個時代的審美標準,誰穿上有雙邊鞋裙的白底懶漢鞋是很顯擺拉風的事兒。 中學時候,白底懶漢鞋是小混混們死活必須有的。等後來我們這些老實巴交的孩子們穿著時候,這種懶漢鞋已經滿大街,不再被認為是什麽時髦的東西了。 不管怎樣,少年時候穿著自己喜歡的鞋子還是很得意的。 那個時候大部分少年和青年人在穿鞋上也沒有什麽選擇,要麽穿綠色球鞋, 要麽穿懶漢鞋。再時髦點的穿白色回力牌高腰球鞋。 北京老百姓當時穿皮鞋的不多。 基本是朝廷各種機關衙門裏的人群穿皮鞋的多些。
我還記得六十年代末期我奶奶和胡同裏的老年婦女們如何做家作的布鞋。 先用破舊衣服剪片,刷上漿糊一層層粘好,用重東西壓著晾幹,成為很硬的一片。 再把它剪成預計大小的鞋樣,一片片摞起來。之後,再用一種麻布線來回在那一摞布片中穿孔,叫做納鞋底。這是一門技術活兒。得有手勁。 納的緊密,鞋底才能堅固耐用。
文革前北京地區有很多家庭從外地和農村遷入,還保留著自家縫製新衣服的習慣。胡同裏有個木工鄰居,有三個女兒。那個時候她們的媽媽就是在家自己縫製衣服做鞋子。每年過新春的時候,她們打扮的很新, 沒人嘲笑她們的衣服土之類的。但是後來等我上中學以後,家做的衣服不再受到孩子們的喜歡,覺得土氣。而鞋子更是已經完全去商店裏買,很少能看到家做的布鞋了。
如果回頭看一下清末民國乃至紅朝這近百年,國人的衣著打扮變化, 在城市逐漸西化,而在農村則依然是傳統布衣服。 在城市裏,圓頭布鞋居然沒有被淘汰, 還在殘喘延續著存在。除了我提到的懶漢鞋外,很長時間內,布鞋幾乎沒有其他樣式,全國城鄉商店裏就是這種老頭鞋了。
七十年代中後期,北京有一些紅朝官員家庭的老大不小的大齡青年男子喜歡身穿綠軍裝,腳下一雙黑色老頭鞋 以示不同。這身打扮當年會傳遞一個信息,他來自所謂的高幹家庭。 和一般的機關幹部,軍隊小官家庭不一樣。 當年一些老紅黨徒們陸續從勞改地,監獄,流放地回京,官複原職,或者起碼不用再低三下四膽戰心驚地過日子了。這些人的大齡子女也就是今天說的真正的紅二代 也跟著父母回城,或從黨軍複原轉業,從外地回京,需要找工作。於是,各種機關學校雜誌社博物館等閑差馬上就有幾個這種紅二代出現,坐辦公室,不用幹體力 活。幹點不用專業知識不需要出汗努力的閑差。這種工作當時比較令人羨慕。 賺錢跟大家一樣,不多。 可是絕對比賣大白菜蹬三輪車開公共汽車送煤廠礦做工等基層工作舒服嘛。如果不靠父母的關係,他們是沒有可能找到這種悠閑自在的差事的。這類人的口碑也不太 好。 尤其男的。 一般印象是有種天生的優越感。口氣大,什麽事情他都見過都知道。家裏老頭的絕密文件他隨便看。
俺 們東城牛大就有這麽一號人物。他個子挺高的,當年大概有三十左右。長相上一看倒也和俺們京城百姓的孩子們不一樣,比較白淨,氣質上比百姓孩子們不同。自己 搞一個電化教室的閑差事,大門一關,誰也摸不清他在幹什麽。平時也不和同事們來往。牛逼自傲的不得了。其實,在大學裏,誰也看不起這種所謂的軍二代紅二代。靠老爸的關係謀個閑差事,算什麽本事麽? 這哥們給我的印象挺深的。俺們當年怕穿老頭鞋,中式服裝, 怕被人說土氣。 他專門穿老頭鞋以示不同。這個中原因,我多年後才明白。
十來年前回京,去大柵欄閑逛。那裏有家老字號鞋店,內聯升。重新裝修,門臉非常古典高貴,有清朝遺風。好奇之下進去專門看看。發現人家還在賣中式老頭鞋,還有俗稱棉窩的舊式棉鞋。而且,那價格還真貴。 一般低檔的老頭鞋也得三百人民幣,一直到一千多一雙。 最貴的老頭鞋,還不放在外邊,擺在玻璃櫃台裏。看完後我不解地問老姐,誰花這麽多錢買這種老古董啊? 老姐說,你不喜歡,總會有人喜歡。 咱爸就喜歡穿這老頭鞋,說是舒服跟腳透氣。你讓他穿你過去穿的懶漢鞋,他死活還不穿呢。回家一看,俺老爸還真的有二雙老頭鞋。 老人家遛彎去醫院買菜交費用都穿著它去。
據說有句老北京俗話,“爺不爺先看鞋。我也曾聽說過看人門第先看腳的說法。我估計當年東城牛大那哥們肯定知道這句俗話,所以才堅持穿老頭鞋,不隨大流穿什麽懶漢鞋。 他也倒有點道理和效果:不然,我如何能記著這廝這事這麽多年呢?
北京這家內聯升算是很老的字號了。源自晚清時代的1853年。作出名堂後,給皇帝做龍靴,給大臣們做朝靴,給商甲們做鞋。再查這家老店的介紹,當年北京流傳衣著打扮的順口溜,有句口頭禪:頭頂馬聚源,腳踩內聯升,身穿八大祥,腰纏四大恒。這裏說的"腳踩內聯升",是說能夠穿上內聯升做的鞋,是顯示身份的一種炫耀。這就是它內聯升的產品口碑好,現代話說是商譽好。難怪老爸時不時地提起類似的老字號呢。
上次回去,老爸提起一家老字號飯店,同和居。我們專門打車在月壇店那邊撮了一頓:蔥燒海參, 炸小丸子,槽溜魚片,幾個普通的同和居看家名菜。吃得老爸和老媽很高興。他們年輕時候的回憶也回來了。不過,好貨不便宜,這句話也對。一頓下來,四個人一千人民紙。其實沒有什麽值錢的貨色,比如魚翅,燕窩,鮑魚之類的。那種貨色,一道就要上千元呐。
現代中國人的生活改進極大。北京大街上,各色衣服打扮都有。而且小牛小妞兒們的品味也不錯。在街上站半天, 肯定不會看到同一樣式的衣服鞋帽。這要是倒回四十年前,站在北京王府井大街上,放眼望去,就是藍綠灰三種基本色彩。男女老少都穿著一樣的毛氏衣服。翻看大 學時候各班級的合影,驚訝地發現全班男生全穿一樣的藍製服,女生也穿同樣的藍色製服。腳下也那三樣鞋子。膠鞋是或綠或藍的解放鞋。布鞋是懶漢鞋, 很少有老頭鞋。女人穿的布鞋隻在腳脖子上有帶子。皮鞋也有人穿,但你想找個式樣不同顏色不同的都很費勁。這在當年沒有意識到,但也真的是它姥姥的可悲。毛 爺統治了近三十年,城鄉人民生活艱難,還在溫飽線上掙紮著。毛爺一場革命, 不但讓神州草民死了千萬之多,更把曆朝都有的貴族們給清理幹淨了。如果按照北京老話說的看人先看腳的說法,那毛爺時代全體草民們都是窮人,腳上都踢拉著破 舊的布鞋和球鞋,除了百千位紅朝官宦權貴們穿皮鞋外。這個結論不是誇張而是真實的。
現在經濟發展,文化活動多,帶來一股複古的風潮。 反而給傳統中式服裝提供了一絲生機。電視劇,相聲,演唱會上穿著傳統服裝的演員不少。我這個歲數的人群中男人也有人在穿老頭鞋。可能年輕時候排斥,到了一把年紀了倒接受它了。不過,如果小孩們不再穿這種圓口布鞋,那依然是後繼無人的窘況。如同國粹京劇那樣,年輕人不喜歡,觀眾群體減少,那就早晚隻有消亡一條路了。老頭鞋能否再存在下去,我看很有問題。可能它不會成為大路產品,而是少數喜愛它的顧客群維持它的存在, 作為一種文化圖騰,一種文化遺產,一種民俗產品,繼續存在。
-----------------
google/image 好多老頭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