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特蘭大筆會

亞特蘭大筆會是由一群居住在亞特蘭大的中文寫作愛好者組成。筆會提倡中英文寫作,互相交流提高。歡迎有興趣的人士加入。
個人資料
亞特蘭大筆會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岑嵐:發人深省的電影記錄片“Vincent Who?”

(2010-11-03 17:19:59) 下一個


10
27日,我下了班急忙趕去UPS總部參加了電影記錄片“Vincent Who?”的放映和討論會,幾十位來自各亞太族裔的觀眾參與了該活動。這是由喬治亞州的美華協會等十幾個美國亞太裔協會、團體、機構聯合舉辦的。

影片一開頭,訪問者詢問過路的人,大部分是亞裔年輕人:“你知道Vincent Chin嗎?”人們的回答各式各樣,有搖頭的,有說不知道的,有回答風馬牛不相及的,總之,意思都一樣:不知道Vincent Chin是誰,也不知道任何相關的事情。難道Vincent Chin被遺忘了嗎?

這正是該片的編創人員的目的,他們拍攝這部記錄影片,就是要回溯28年前的這段曆史:Vincent Chin—— 是一段傷心的故事,一個美國華裔的年輕生命被暴力剝奪;是一個不公平的事件,公民的生命可以因膚色而有不同的對待;是一個凝聚力,一個被稱為“美國亞裔” 的族群的群體意識的覺醒;是一個裏程碑,一個華裔、日裔、韓裔、越南裔、印度裔等等來自亞洲和太平洋群島等地的族裔團結起來要求與白人、黑人、西班牙裔等主要族裔取得同樣平等權利和公正對待的運動拉開了序幕。

影片通過采訪當時當事的一些重要見證人,如Helen Zia (關注陳案的領導人)、Renee Tajima Pena(曾獲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的“Who Killed Vincent Chin?”的導演)、Stewart Kwoh (美國亞太裔法律中心執行董事)、Lisa Ling(記者)、Sumi Pendakur (南加州大學教授)Dale Minami (公民權力律師), Doua Thor (美東南亞裔資源行動中心執行董事),還有一群代表亞裔中的五個不同族裔的年輕參與者,展現了一個新的視角來看待美國亞裔群體,討論其在美國社會的地位,過去、現狀及未來。

觀看影片後,隨即進行的對話由影片的編劇和製片人Curtis Chin主持,四位主講人為Norman Chu (美華協會喬治亞分會主席); David Furukawa (美國日裔公民協會美東南分會主席); Farooq Soomro (美國亞裔傳統基金會主席); Cam T. Ashling(亞裔美國人法律辯護中心主席)。他們分別談到自己對Vincent Chin案件的認識,並提到喬治亞州的亞裔在好幾件事情上顯示了自己的力量,發出了聲音。如412日,28亞裔和難民團體舉行聯合新聞會集體表態反對於330日在州參議院通過的帶有種族歧視色彩的Senate Bill 67今年喬治亞州有三名亞裔候選人參與不同的公職競選,其中共和黨候選人華裔關學君先生競選州議員,喬治亞州的亞裔走進了參政議政的新曆史時期。主講人希望亞裔公民在112日投票日積極參與投票。

 

在互動時間,有許多觀眾踴躍發言,提出問題,分享自己的看法和體會。其中,還有一位旅館的老板主動提出以後有相關的活動他願意提供會議場所。觀眾的發言中有兩點給我印象深刻:一是有亞裔代表參政固然好,但選舉時我們絕對不能以候選人的族裔來決定投票給誰,而是要看他的政見和主張是否能照顧到亞裔及大多數居民的利益;二是亞裔不是孤立的,而是要與其他族裔如非洲裔、西班牙裔等聯合起來,共同爭取權益。 

說實在話,我過去也僅僅對這件事略有所知,並不知道其對美國亞裔群體的形成還有如此重要的影響。參與了此次活動後,聯想到今年我陸續參與了好幾次以亞裔社區名義舉辦的活動,如亞裔文化節,亞裔名人錄頒獎等等,好像有些豁然開朗的感覺。值得欣慰的是參與活動的觀眾中有很多都是二十、三十多歲的年輕人,積極發言的也有不少是年輕人。他們這些出生在美國的移民後代對亞裔身份的認同以及對亞裔曆史與現狀的關注,將會使亞裔整體得到提升。美國亞裔是有希望的,但任重而道遠。

Vincent Who?記錄片,2009年出品。

編劇和製片:Curtis Chin

導演: Tony Lam

http://www.vincentwhofilm.com/

Vincent Chin是一位27歲的華裔青年,中文名字叫陳果仁。19826 23日,在美國密西根州底特律市的Highland Park County的一家名叫Fancy Pants的夜總會,一群朋友正為即將舉行婚禮的陳果仁舉辦bachelor party。他們遇上了兩個白男人——克來斯勒公司的一名車間主管Ronald Ebens及其繼子Michael Nitz。當時正是日本汽車大舉占領美國和世界市場,使得底特律很多汽車工人失業,Michael Nitz恰巧失業。他們看到陳果仁和朋友,認為他們是日本人,言語辱罵,陳果仁趕緊離開了夜總會。但他們手持棒球棍追打。在一家麥當勞餐館的門前,Michael Nitz抓住陳果仁,以便他的繼父用棒球棍擊打陳的要害部位,直至休克。旁邊還有兩名下了班的警察親眼目睹了這一暴行。陳果仁在醫院一直處於昏迷狀態,四天後,終於不治而去,留下年老無望的母親陳莉莉,還有傷心欲絕的未婚妻。盡管Ronald Ebens及其繼子Michael Nitz在法庭對殺人罪行供認不諱,但法官卻將案子由二級謀殺罪改為過失殺人罪,且輕判到不可思議的地步:隻判了三年監管和$3000罰款!因此而引發了民眾大規模的不滿和抗議。

影片並沒有停留在敘述陳果仁案件的情節上,而是進一步引發人們的思考。其重點放在自陳果仁案件以後,美國亞裔這個群體的身份認知以及作為一個整體的族群社區的形成,還有今後應該怎麽辦,方向在哪裏。

關於此案件還有一部著名記錄片“Who Killed Vincent Chin?”拍攝於上世紀八十年代末,編劇Renee Tajima-Pena and Christine Choy。該片獲得了1989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這部影片提供了Vincent Chin案件的詳細情況。在youtube 上可以看到:

http://www.youtube.com/watch?v=-dG85Uh-h8o&feature=related

http://www.youtube.com/watch?v=14lHquzwVkc&feature=related

 以上隻是兩部分,隻要打開其中一個,就可以看到其他的部分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8)
評論
土豆沙拉 回複 悄悄話 主題很深刻的電影,主題很深刻的文章.讚.
若敏思文 回複 悄悄話 謝謝岑嵐!這個電影讓人深思!
鮑鳴 回複 悄悄話 華人要團結,用於爭取自我的權益,希望有越來越多的人明白這一點。
岑嵐 回複 悄悄話 謝謝各位的留言和鼓勵。我感覺華人在美國可能應該把眼光放開一點,不要僅僅隻是注意自己的家庭和社區,還應該關注一些影響到整體和全局的事情,特別是要有自己的優秀代表去參政。即使一時沒有代表,有投票權的人也要去參與投票,顯示自己的力量。這樣政治人物才不會忽視這個群體。
戈壁紅柳 回複 悄悄話 謝謝岑嵐論述了一個深刻的主題,從上周知足的郵件中知道了這個悲慘的故事,令人震撼!任何地方,公民的合法權益都需要去爭取、去維護。
雜翁 回複 悄悄話 謝謝岑嵐好文分享. 這是一個很令人深思的問題.
玉舟 回複 悄悄話 一個悲慘的故事,不該被忘記.影片題目Vincent Who更顯示了人們對這件事的遺忘或不知。
專業讀者 回複 悄悄話 這是一個很深刻的主題, 謝謝岑嵐寫出!上周知足寫了郵件, 談到看完電影後, 與其他觀眾的自發討論。真想知道知足全心投入的談話內容。寫出來一定也很精彩!

猶太人經曆了幾千年的歧視,直到二次大戰, 德國納粹把對猶太人的歧視推到了登峰造極、令人發指的程度。從次以後,猶太人投入大量資金把這段曆史告訴全世界。每一個美國學生都知道“安妮的日記”。現在, 猶太人在美國社會裏很受尊重。

中國人的血也不應該白流。每一個為中國社團做過貢獻的人, 應該被人記住。每一個冤枉死去的人, 都應該是好的寫作素材。記念亡魂, 警戒來者。 這樣的文字, 有意義。

另外,這樣的文字, 應該站在人類的高度, 而不是族裔的角度。寫出人類的愚蠢, 製度的漏洞,會更有警戒意義。當年, 我看了電影 “燃燒的密西西比”和“給黛西開車”, 對美國的黑人就有了比較公正的看法。

文藝可以開拓人的心胸, 也可以激發偏見啊。 莎士比亞“威尼士的商人”對猶太人的唯利是圖的形象的塑造不可小看啊。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