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283)
2010 (239)
2011 (277)
2015 (64)
2016 (320)
2017 (153)
老子說:“五味令人口爽”。(《道德經》第十二章)這是至理名言。你看中國人無論吃什麽,總是先放進口裏抿一抿,然後問大家:“味道怎麽樣?”如果眾人點了頭,大家就大吃起來,一邊嚼,一邊點頭:“嗯,好吃!”要是搖了頭,對不起,這碗菜就必定是原模原樣了。一句話,中國人檢驗這飲食如何,是全憑嘴一張。美國人對飲食也是很講究的,不過他們不全憑嘴。一樣食物,他們先拿個科學儀器或是什麽藥水之類檢測檢測,看營養素A、B、C、D、E……怎麽樣,還要看裏邊含些什麽物質、蛋白質啦,脂肪啦,碳水化合物啦。然後看你身體缺什麽,就應該補什麽。如還不夠說明,就在A、B、C下麵,又加一個1、2、3……為B1、B2……B12,有不有B7、B8,或是又怎麽區別,我也沒問過。總之,美國人對飲食的要求主要在乎營養如何?
前幾年,在美國市場上還能買到蕹菜,又叫空心菜。這菜在中國的南方,是隨處都有的極普通的蔬菜,可以說,我們是吃厭了,並不怎麽稀罕。到美國,好幾年沒有見過這種菜,驟然買到了,怪新鮮的,就連著買了幾回吃,似乎覺得比肉味還鮮。可是沒吃到幾次,不知從那兒傳來消息,說這蕹菜裏含有某種有毒物質。立時,這翠青青,好端端的新鮮菜下架了。美國人很少吃這種菜,當然無所謂。華人可就議論紛紛:“中國人吃這種菜少說也有上千年吧,咋沒見毒死幾個。”也有的笑了:“那是你還沒吃夠,毒性沒到發作的時候。”更有的提:“這毒到底有多大?吸收多少才致人命?”“每年就在夏、秋兩季吃這麽幾次,還是間隔三、五天吃一次,咋就會中毒了?”當然這也不過是發發牢騷,表示對這空心菜的懷念而已。去年,有那華人好事者,不知用什麽辦法從祖國帶回一些,我們有幸也嚐到過,特覺得翠嫩、爽口,還連問還有買不?似乎都忘了這毒字。足見咱中國人飲食全憑嘴一張的頑固性,真是到了隻要好吃。臨死都不怕的程度了。
說起味道來,那真是有味道。老子說的五味是哪五味,他沒有明說。不過,《黃帝內經》上已明說食物有:“酸、苦、甘、辛、鹹五味”,也就是我們今天常說的甜、酸、苦、辣、鹹(甘即甜,辛即辣)。這五味怎麽來的。隻怕還是用嘴試出來的。神農氏嚐百草,那也是要有點冒死的勇氣。魯迅稱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不怕死的英雄。到了現在,咱們是蛇也吃,蜈蚣也吃,蠍子也吃,螞蟻也吃,你說中國人這張嘴厲害不厲害。今天這味道,早已不是五味可以概括的了。經過這麽多人的這張嘴,已發展得更完美、更豐富,可以叫做:甜酸苦辣,鹹淡鹵臘,鮮嫩爽脆,香麻怪滑,即使是臭,也算味佳。真是十八般口味,味味俱全。
美國人的飲食習慣是簡單快捷,喜歡一日多餐,喊吃就吃,不象咱中國人一日三餐,餐餐生火煮飯,開火炒菜,熱氣騰騰端上桌,大汗淋淋吃過癮。大熱天,吃火鍋,不怕燙,燙不怕,講究個“熱”字,是熱三分味。熱飯吃完,還得來碗剛跑的滾茶,籲籲幾口,直喝得吸氣咂嘴,連呼過癮。對這種吃法,美國人直搖頭,飯還沒吃,先累倒了。他們的吃法是從櫥櫃或冰箱裏,拿幾片麵包、或熱狗什麽的,抹上點奶酪或果醬什麽的,夾幾片生菜葉、西紅柿片、香腸或肉餅什麽的,就入口了。要渴湯,開一罐飲料或接杯冰水,咕嘟咕嘟,舒舒服服。哪怕是雪天,涼水‘啤酒還得加冰塊。這樣吃生的、喝冷的,人見人愛。他們稱這種吃法,既快捷又方便,既營養又衛生,但是不是有滋有味。那就靠你自己去品味,體念了。
自然飲食出味,還得靠烹飪。烹飪之術,在中國,自古以來就很講究,老子說“治大國若烹小鮮”(《道德經》第六十章)把做飯菜抬到治國安邦的地步,也隻有咱中國文化才這麽高深,所以至今,老百姓還稱廚師為大師父。大者,至高、至尊、至貴也。廚師,不僅應有一般果腹之技,還應有為人們提供美食之術。所謂十八般廚藝:“蒸煮煎炒,熏煨燒烤,炆燉燜燴,熬炸燙煲,拌溜醃泡,樣樣生巧。”真是高深莫測。,不僅有紅案,白案之分,還有刀功,火功之別。就說這火功吧,有大火,急火,猛火,還有小火,慢火,間火,又有火爆,,火煨,火炕等等。。其這技巧,功夫,怎一個燒字了得。。再說這炒,美國人看咱中國人拿一把鐵鏟在這鍋裏左抄右抄,,翻來翻去,認為這是故弄玄虛,作給人看的,其實,這功夫不在手上,,全靠火色的觀察,。火候的掌握,那全是硬功夫,來不得家半點兒欺假的,美國的烹飪與咱不同,首先要從營養學的觀點出發,凡烹飪,必須注意食物的營養不被破壞,盡量保持原汁原味。例如吃牛肉,中國烹飪要煮熟燉爛。炒牛肉,更要用猛火爆炒,外加蔥薑蒜等香料,有的還和其它蔬菜拌炒,可以炒出各種帶牛肉的名菜。美國烹飪以燒烤為主,吃牛肉就是吃牛肉,不和其它菜混拌,例如烤牛排,為了保護其營養價值,不能烤得過熟,以能見紅、見血水為好。他們說,烤的牛排切開後,以表麵呈灰褐色,裏麵70%帶牛肉的本紅色,含大量血水約莫三成熟為上品;烤到半紅半褐,隻略帶血水的五成熟為次品;如果烤到全褐色,已不見血水,那就是七成熟了;說明營養明顯降低,隻能算下等品了。我想,如果中國那一個餐館炒出一盆牛肉,見紅見血,半生不熟,這位大師父隻怕日子就不好過了,換盤另炒那不過是丟了麵子,挨批降工資那也不要緊,重的隻怕這飯碗都要丟了。
美國的烹飪對蔬菜類食品多是清蒸水煮,力求減少對營養的破壞,例如豆類食品把豆子煮熟加糖、加醬或加鹽即食,認為這樣才沒有破壞豆類的營養,家家如此做,人人如此吃,從無人異議,也無人不滿過。中國可不同,吃豆類,可就名堂多了,例如:黃豆,除了蒸煮炒,還可發豆芽,製豆豉,做臘八豆,更有人別出心裁,把豆子浸水泡發,磨漿、過濾、熱煮,點鹵。可憐,把個豆子粉身碎骨,也不知把那營養破壞了多少遍。猶嫌不夠,還要把它再蒸再煮再熏再炒,有的甚至下油鍋,有的還讓它發黴、發臭,說這樣吃才更有味道,說一日三餐,即使都是豆漿、豆芽,豆腐,也愛吃不厭,終生不悔。美國人對中國製豆腐,花這麽多的工序、手續,認為太不值。有的人嚐過,覺得味道可以,也不過點點頭,豎個大母指。沒人覺得這有什麽了不起的。在美國,我也走過不少地方,似乎還不見有美國人打豆腐、賣豆腐的。現在,不少國人埋怨中國人創造性不高,我看我們要是把折騰豆子的勁發揮出來,一定會很了不起的。
中國人飲食還講究吃個鮮,“吃肉要聽得叫,吃魚要吃個跳,剛出園的蔬菜,才出鍋的佳肴。”說這是保質保鮮的上好美食。美國人雖然知道新鮮食品是營養價值高,但他們未必吃得到。因為他們的食品多是一次買一個星期的,雖然冷藏、冷凍設備很好,但仍不免有失新鮮感。中國農村老百姓吃的蔬菜,則是自種自吃,隨摘隨吃,更具新鮮感。農村吃的肉類,也是隨宰隨賣,斷無存放這一說。美國豬、牛、羊都是通過大型屠宰場宰殺,經過加工包裝,長久冰凍,集裝箱運輸等手續,才到達顧客手中。至於那肉究竟存放了多久保鮮如何!顧客並不過問,他們一般都相信,政府對食物的營養、衛生是有保證的。
然而注重營養也有個適度,不可過當。如果強調過分,則往往適得其反。例如新鮮水果本來富含營養成分。但在美國,你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加工的水果食品,這種食品總是以增加營養為名,拌入各種添加劑和糖分。結果反而喪失了一些植物纖維和營養成分。現在,美國人越來越胖的多,就是因為有些人受到營養宣傳的誤導,對所謂營養豐富的東西偏愛多吃,例如油炸食品中的炸雞翅,炸排骨,烤香腸等,本來這些食品脂肪偏多,而一些食品業在加工時,還要添加香料、色素、調味劑、膨化劑等,名之曰增加對營養的吸收、補充,實際不過是以這些人工添加劑為誘餌,刺激人的味覺神徑,促使多吃、貪吃,以致上癮,增加對這種食品的偏愛度,從而因過量食用而產生肥胖。因此,人們稱之為“垃圾食品”。此外,一些食品工業部門還利用人們講求食物營養的心理,在食品說明和廣告宣傳上,常常以一些所謂科學詞語,實則是晦澀難懂,或似懂非懂的語言,故弄玄虛,使人們自覺不自覺地陷入營養誤區。如有些肉類、魚類罐頭,往往是在注重營養的口號下,通過加工,反而降低或破壞了原有的營養成分。更有的弄虛作假,以富含某種營養為誘餌,誤導人們消費,致使許多人陷入某種營養誤區,以至傷身得病。這就完全喪失了注重營養的本來意義了。
謝劉先生好文,我也從中學到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