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283)
2010 (239)
2011 (277)
2015 (64)
2016 (320)
2017 (153)
2025 (2)
前幾篇盡練文言了,這回我效法前輩,侃它一回。
都說中國人“外圓內方”。“方”好說,就是氣節,像那些民族英雄,我敢保證,都挺“方”的。
氣節這玩藝兒,九成九是從儒家孟派和墨家那兒留下的。為什麽這麽說,你看啊,人老孟說了:“雖千萬人吾往矣”,多牛!老墨更狠,為救宋國,敢頂著雷跟公輸般叫板。一個是義士,一個是大俠,都不好惹,夠“方”的了吧?於此,前人之侃備矣,這就省了。
今兒要侃的,主要是這個圓。
我今天早上,拍腦門一想:既然顯學攬了這個“內方”,那另一大學派道家,是不是就該對這個“外圓”負些責任呢?一看還真是,您看我是咋拍的啊。
一個目的:
道家,主旨在於順自然、養生避禍。對內養生,其實是順命,該什麽時候死就什麽時候死,道教利用這一點,加上陰陽家的學說,弄出個長生,又煉丹又修行的,真不夠他們忙活的,不在話下。
對外呢,就是避禍,咋避呢?早期的道家,絕對失敗主義,認為世界完蛋了,跑吧,所以旅魚蝦而友麋鹿。並不無理,但不是最佳。最佳的道家生活,還是要在世間,所以說大隱隱於市嘛。
隱於市?菜市場那麽鬧心,一會兒“二哥,豬肉多少錢一斤”,一會兒“大姐,菠菜便宜點成不?”而且人心險惡,你無有傷人心,可他有害你意啊,不說避禍嗎?這麽多禍,怎麽還緊往上湊啊?
其實,這正是道家學說的實際意義的所在了。
首先,咱得弄明白人為什麽會有禍?那是因為人有欲。人為什麽會有欲?因為那是與生俱來的,你沒轍。能去欲嗎?這個問題,孔孟老莊試著解決過,沒成;古往今來世界上所有的大德們都想過轍,也沒成,您說您能成?反正我不成。但孔孟老莊的確整出了個折中辦法,就是“化”。
道大夫說啊,化療之後,這個人就無情了,他就可以做到:第一對旁人的看法沒有什麽顧忌了,第二對自己的得失也不太在乎了。具體講,人就變圓滑了,因為什麽呀?您琢磨啊,幹什麽事,不用管人家咋想,所以無所忌,多爽?人家侮辱他,不往心裏去,所以無所辱,多酷?笑臉迎人,對他什麽愁事也不算愁,成天快快樂樂,享受生活的同時,也不影響他人。這不就是外圓嘛!禍不就避開了嗎?
如此,無外入內、無物入心,所以莊子告訴說:“哀樂不能入”,最後達到靈魂的自由。
但,可不能過了,太不在乎人家的看法,沒臉沒皮,無恥了;太不注意自己,什麽都不怕,無憚了。這樣就讓人看著煩了,當圓上出現了棱角時,禍還不來嗎?
兩個步驟:
剛才扯的都是理想情況,什麽靈魂自由啊,等等。主要問題還沒來得及侃呢:咋化療啊?
根據記載,道大夫告訴說有兩種治療方案,根據病人情況酌情治療。
第一,就是無為。古代隱者隱於山林,在山林裏對世間是純粹無為的。但根據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優勝劣汰的原則,這種生活方式顯然不適合社會的進步,它有兩條路,第一葛屁著涼大海棠,第二進化吧。所以隨著世界進步,隱士少了,(都躲市裏去了,那還不少?)純粹無為進化為相對無為。
柏拉圖曾說啊,身體是靈魂的號兒所。對於進化版的無為,這一點是很重要的。《菜根譚》白話道,這個君子做事時啊,就要身在事中,心超事外。身在事中是為了生存,沒錢不就等於等死嗎?難的是怎麽才能心超事外呢?
理論上很簡單,我認為就是不計成敗,這事幹得漂亮,得到了表揚,我不驕傲;這是弄砸了,挨了批評,我也不氣餒。為啥啊?我根本不在乎!大爺就是玩玩兒,解悶呢,怎麽著吧?這就是化情的第一步,把“做事為生”變成“做事為樂”,心也就從號兒裏放出來了,這是啥?靈魂的自由!
第一步隻能解決人的生存,但情況沒有這麽簡單,像上文所說,主要問題在人與人。所以道大夫提供了第二步療法,忘!從更深處化療。
儒家說“格物至知”,而這並不是儒家的專利,這是中國傳統的方法論。(題外話啊,其實科學啊、理工啊這些玩藝兒,所做的隻是格物而已,算不上什麽智慧。通過哲學的輔助,經驗的檢測,才可以達到至知。不在話下。)
言歸正傳,若要達到忘物,首先還是要格物的。老子告訴說:“吾以觀其複。(就說他已經看透了這時間的生老病死、陰長陽消啊等等)夫物雲雲,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複命,複命曰常,知常曰明。”
學習也好,修行也罷,為的就是找這個常。一旦得到了,就是得道了。要侃這個就太複雜了,三天三夜也侃不完,故略了啊。
懂得道法以後,首先境界就高了,是以能齊萬物以宏觀。咋齊啊?要想齊,就得格齊。格齊就是格不齊,不齊就是有區別嘛,屁如高矮不齊、老幼不齊、長短不齊等等。所以取消這些區別,不齊的也就齊了。
咋取消啊?忘唄。忘的方法有很多,我想最管用的還是想入非非法,簡單地說就是辯證法上的否定之否定得到的絕對肯定。
忘掉了他人和我的區別,所以人我無別;忘掉了人和天的區別,所以天人無別。這是啥?這是啥!天人合一!天對眾生是平等的,什麽“上天給每個人每天都是24小時啊”這些小孩都知道的就不舉例了。
當化療的患者與上天合一以後,他對眾生也隨之一視同仁了。兼愛啊、仁義啊這些理論大概就冒出來了。他們主張都愛,辯證地看,都愛和都不愛是一樣的,因為都是相對無區別嘛。這種都不愛,就是相對無情。也就是上文所指的無情。
物質上,上文所說的道家處事法隻是的下德,就是因為,相對的無情與無為的產物還是“為之而有以為”。而論靈魂層麵上來講,還是上德,因為靈魂始終是“無為而無以為”的。
其實中國人的內方外圓,也正是中庸的體現,它讓人們在入世與出生間得到一個平衡點,這不正是道的一個縮影嗎?
老衲是外方內圓,這輩子是白修了。
老鮑古文隻有半桶水,見笑。
至於韻律之說,挑剔未免過甚。雖音韻有失,止不為律詩耳。且於夫境地,何有閑暇治以韻律乎?
餘為本屆有此佳生幸甚,為國內有此佳才幸甚,為吾人有此佳能幸甚!
我有個朋友(也能寫古詩者)評論說,其水平比起我們的小鶴還差一大截子。
我真的為小鶴高興。
各位筆友,有空可以上網去看看那篇“最牛高考作文”。
小鶴,很高興有越來越多像你一樣的90後,真是長江後浪推前浪啊!
用國學的角度侃“方圓”,頗有一番新意。
順便也複習了一下自己可憐的國文,謝小鶴!
您真是一針見血,鄙文寫的就是這個。其實順乎自然就是靈魂的解脫了。
我讓你給侃暈了。
一點讀後筆記,不知是否得其要領。
學道之目的:順乎自然。
得道之步驟:無為兼忘卻
讀您這篇文章輕鬆多了,希望多讀到這樣的文章。老祖宗的東西是不錯,儒釋道諸家各有學說,博大精深;但這些學說也需要與時俱進,不斷發展。這就需要像您這樣既有深厚的國學基礎,又學貫中西的人去改造、更新、發展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