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283)
2010 (239)
2011 (277)
2015 (64)
2016 (320)
2017 (153)
行,象雙脛,人之所以立世也。立世之道也眾,其相善相非,不能盡述。然則吾嚐幸窺典籍,故欲略論中行。
君子何謂?
中行者,君子之道也。然君子者何?世有千人,則有千種君子,唯難確釋。子嚐曰:“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前所言質,又及言文,是以君子,文質相成者也。
質者,言性情也。蓋謂人饑而欲餐,渴而欲飲,勞而欲息,渾而欲色,危而欲生,堯桀同也。文為之飾,可也。不飾則野,小人所行。然則文者何?聖曰:“禮樂之義”,是以克己複禮。然過猶不及,飾之過甚,則偽者生,亦小人所行。蓋夫繁言以掩本欲,博學以足榮心者,偽使之然也。
如是,則質先而文後。蓋可容者方以妝,可教者方以言,是以可質者方以文。無畏示本,是謂可質。畏示其心者,雖禮樂加焉,亦小人之儒。真君子內質樸而外文繪,內聖而外王,內立德而外立功
是故“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文質也者,中行之象也。
仁義何出?
中行之所出,必也德。德分陰陽,陰者仁也,陽者義也。仁則愛人,是以謂陰;義則尊理,是以謂陽。
人生有欲,難以決絕。縱之則凶,導之則吉。欲,質也。導之以禮,則發然而節存;化之以樂,則溫然而仁生。蓋人多欲加善,導而推之,則“己欲立而立人”;人亦多欲離惡,化而行之,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如此,則謂仁。
人之過在欲,觀過則知仁,導欲則成憫。是以仁者,衷憫天下,德自內發,此中行之心也。
世間萬物,皆生以道。相輔相成,各守其司。所司者,生之理也,而道之命也。守之謂義。蓋至於人也,“不為其所不為,不欲其所不欲”耳。是以義者,德於外顯,此中行之理也。
忠恕何成?
仁義道德,在形之上,渺渺而難從。簡以化之,則成忠恕。
仁者,內之善心也;義者,外之善為也。內者非中,唯端一也;外者非中,是端二也。所謂中者,必內外相和。
如是,義入乎內,中心之理,唯誠於己,是以成忠。忠己然,後能躬自厚;躬自厚然,後能守義;義守然,後能人無怨。人無怨是以外王,所成者忠義也。
仁發乎外,如心之欲,唯和於人,是以成恕。恕人然,後能薄責人;薄責人然,後能成仁;仁成然,後能身修賢。身修賢是以內聖,所助者仁恕也。
如此,君子內聖而外王,德立而功就。所以行者,中也。是以忠恕也者,中行之體也。
是故,君子之國,必行中道:非商非農,非權非民,非古非今。兩端取衡,自成一體,是謂中國。
老衲拱手相讓.
對仁義、忠恕的討論很有意思。說“君子之國,必行中道”,沒有完全弄明白。
陋文不過淺論仁義、忠恕,先生如此說,實取笑小生了
想借鑒土豆的學習心得,咋也全是古文,還是不太懂。
最後記住了“行中道,是謂中國”,大收獲啊!
謝小鶴。
您如此說,陋文實不敢當。在下筆拙,見笑了
1 真君子內質樸而外文繪,內聖而外王,內立德而外立功。
2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不為其所不為,不欲其所不欲”。
3 仁者,內之善心也;義者,外之善為也。所謂中者,必內外相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