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283)
2010 (239)
2011 (277)
2015 (64)
2016 (320)
2017 (153)
雷雨襲來時,我們正圍坐在桌前吃晚餐,同時通過互聯網,與遠在中國的父親視頻通話。我告訴父親,有雷雨,可能會停電、斷線。話音剛落,又一道閃電劃過,父親的影像從手提電腦屏幕上消失了,把我們留在一片昏暗和寂靜中。
我們住在老城區,雷雨天常會有數秒鍾的斷電。所以大人們若無其事,繼續吃飯。九個月大的女兒,卻哇哇哭了起來。孩子怕黑,我隻好把她從高椅上抱下來,夫則忙去車庫找“燈”。
“就湊合用這個吧。”好一會兒,夫才搬進來一筒碗口粗的大紅蠟,還是上個房主留在車庫角落,我們沒扔掉的,想不到真派上了用場。這是一種作裝飾用的蠟,已被燒出了幾個深坑,燭芯深陷其中,那點微光顯得更黯淡了。雖然它沒帶來幾分光亮,卻吸引了女兒的注意。她好奇地看著那跳躍的紅色,忘了緊張。
突然想起從前在家裏,晚上隔三差五常會停電,一根小小的蠟燭就是一家人全部的照明。爸媽最津津樂道的事便是在我還不到一歲時,每次電一來,屋裏燈光驟然大亮,我便會指著跳動的燭光,急急地叫:“吹!吹!”
我當然一點都不記得有這回事,可聽多了,當年那個愛充小大人管閑事的幼小形象不知不覺也刻進了腦海。一晃,我的女兒竟差不多也快有自己當年那麽大了。隻是他們這一代,將來對於停電,多半不會有什麽記憶吧。
上小學時我住在奶奶家。主屋後的小隔間,把一高一矮兩個板凳搬到一處,便成了我的小書房。那時家中抽屜裏總備著些細長的白蠟燭,一停電,媽媽便點一根,等蠟燒熔一點,滴兩滴在高板凳上,馬上把蠟燭按上去,便不容易倒,隻是我的“小書桌”變得更擁擠了。偶爾不小心,還是會碰倒蠟燭,書和作業本上便會被灑上幾滴蠟淚,即便等凝固後,用三角板小心鏟去,還是會留下半透明的印記。
作業做得單調無趣的時候,我便盯著小小的蠟燭出神。蠟芯周圍被慢慢燒溶,汪成晶亮的一灘,越集越多,然後終於盛不住了,蠟淚在某一個缺口便會決堤,順著蠟身滾落下來,又迅速在底部凝結成各種形狀。我看得有趣,用刻刀小心地把這些熔蠟割下來,根據它們的樣子,想象成各種形象,並根據需要稍作修飾和加工。這一個小半圓一個大半圓連在一起,象一隻縮著腦袋的調皮小猴的側影,把前麵突起的地方剔掉一點,小猴的爪子便出來了。那兩個完美的渾圓微微突起,用兩滴溶蠟粘起來,便是個可愛的小雪人。這隻小兔子需要再雕刻一下,添上眼睛便有神采了……
可這些看似簡單的手工做起來卻不總那麽容易。有時不小心把一個漂亮的粗胚烤壞或刻斷,會讓我懊喪不已;被新鮮的蠟滴燙了手則更是常事。蠟淚的凝固是從外開始的,如果動得太早,把表麵剛凝結的一層膜碰破,裏麵還是液體的蠟便會流出來,燙燙的,象透明的岩漿。但要是“火候”掌握得好,趁它基本凝結,還沒有完全變硬時取下,還能捏成想要的形狀。
在不斷失敗、不斷改進的過程中,每次停電,我總會收獲幾件成功的“作品”。而總是在我極有成就感端詳它們的時候,電突然來了,才驚覺快到睡覺時間,作業還沒做完,連忙匆匆趕做,並小心翼翼把蠟娃娃們收進筆盒,再盼著下次停電。在沒有玩具的寂寞童年,蠟燭伴我渡過許多美好的時光。後來全國《小學生報》征文,我把這些寫成一篇《蠟王國》,竟然還得了獎,有了第一次自己的名字和習作變成鉛字的經曆。
後來大一些,搬回爸爸單位的宿舍樓,停電不那麽頻繁了,但在炎熱的夏天,還是比往常多。在那些停電的傍晚,媽媽一邊淌汗,一邊在燭光裏忙著永遠做不完的家務;爸爸則搖著蒲扇,帶了我一起下樓去遛達。這是除了看露天電影外大院裏最熱鬧的時候,也是我最快樂的時刻。各家各戶幾乎都出門了,有的三兩家站成一堆聊天,一邊用扇子扇風、拍蚊子;有的一邊開玩笑,一邊沿路邊慢慢走。要恰巧碰到轉播足球賽時停電,總會有一些球迷叔叔們聚在一處一邊津津有味地評球,一邊罵罵咧咧,可那罵聲,在我聽來,也是有幾分愉快的。然後,忽然“嘩”的一下,樓棟各家的窗戶陸續亮起了燈,象被童話裏的魔杖一一點過,於是聚會宣告結束,大家“噢──”地歡呼著各自回家去了……
可眼下的黑暗遠遠還沒完結。我一邊任思緒往回飛,一邊胡亂吃完飯。平時飯後一家人總要出門散步,今天下雨出不去,便在家摸黑收拾。洗碗機用不成了,隻好用手洗碗碟,這才發現我們的生活已經是多麽依賴電。幸好熱水器不是用電的,我在黑暗中給孩子和自己都洗了澡。樓上臥室悶熱,孩子睡不著覺,我隻好抱著她又下樓來。
這時聽見夫在院子裏叫我,一邊誇張地大聲感慨:“哇,好美啊!”
我連忙抱了孩子出去。豪雨初停,本已灰暗的天空此時雲散霧開,紫色的霞靄,絢爛奪目,如奇麗的油彩,被隨意潑在淺藍的畫布上;空氣異常涼爽清新,與黑魆魆、悶熱的屋內恍若兩個世界。還在我們驚歎的時候,彩霞卻隨即悄然褪去,隻在天邊留下一抹餘輝,似冷美人臉上不易覺察的腮紅。
我們正戀戀不舍逗留在門外,遠遠看見同社區的兩戶人家正好一前一後也出了門,便一邊打著招呼一邊走過去。搬來這個社區兩年半,這兩家幾步之遙的鄰居竟然還沒“正式”見過。各忙各的工作、家庭,不同的作息時間,隻幾次開在車裏見到,也總是匆匆打個招呼擦身而過。大家作了自我介紹,聊聊停電,聊聊左鄰右舍、社區活動,很容易便親近起來,還交換了不少信息。直到天快黑全,女兒打起了哈欠,我們才道別,各自回家。
回到家,困倦的女兒不一會兒便進入了夢鄉。安頓好她,睡覺尚早,黑咕隆咚的,一時間,我竟不知幹什麽好了。正犯愁,卻依稀看見夫早搖著草扇躺在大床上乘涼了。我於是也爬上床,在他身邊躺下。
中央空調、電扇、電視機、冰箱發出的噪音,各種小電器合奏的嗡嗡聲,所有這些習慣的聲響消失殆盡,把我們拋進久違了的沉寂,隻有幾隻小蟲在院角呢喃,仿佛回到初始。
草扇的風微微的,帶來絲絲涼意。我們躺在寂靜的黑暗裏,有一搭、沒一搭,悠閑地聊天──既不擔心錯過了什麽電視節目,也心安理得地把電腦前永遠幹不完的事放一放。
真好,我說,很久沒有這樣靜靜地說過話了。
是啊,夫說,真應該每隔一段時間,都象這樣停停電。
我突然想,要不是停電,可能直到我們再住幾年搬走,跟那幾家鄰居還彼此叫不上來名。而在辦公室,一牆之隔的同事之間有事發電郵也是常事。甚至連忙碌的夫妻之間,電話、電郵裏乘載的信息,有時候都超過了麵對麵的交流。
為什麽要等到停電,我們才被動地用“傳統”的方式溝通?難道這就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印記?我們是應該自豪還是覺得悲哀呢?
古人說:“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現代科技讓我們真正做到了這一點。今天信息傳輸的速度早足以讓我們的祖先瞠目結舌,便利、多元的通訊方式也大大提升了人們的生活質量和工作效率──可是,人們之間的距離,究竟是近了還是遠了呢?
也許這樣說,錯怪了科技、錯怪了電──阻隔人心的不是科技,恰恰是人們自己啊。
半夜醒來,電子鍾的屏幕上還是一團漆黑。電還沒來。想看會兒書再睡,我隻好摸到樓下,找出個小電筒,借它的微光看──仿佛又回到寢室熄燈後、打電筒看書的大學時代──卻怎麽也看不進去。
那些曾一起挑燈夜讀的大學同窗,大多失了聯係,不知如今身在何方,過得如何?
看看床頭的小電池鍾,已經快五點了,我不覺又擔心:如果電到早上還不來,女兒的輔食和全家人的早餐都成問題。沒有電,一堆廚房電器都成了廢鐵,連煤氣爐不通電都自動上鎖。平日裏覺得理所當然的電,天天、時時用著,卻不知珍惜、感恩;一旦失去,才頓覺它的重要。世上還有那麽多人用不上電,或者不得不時常輪換著停電──我們實在是被優越的生活環境寵壞了。而早已不堪重負的地球,能源和環境危機,已越來越成為不可回避的問題。
感謝停電,帶我重溫舊事,讓我懂得感恩,更教我在寂靜的黑暗裏思考……
正胡思亂想著,忽然“嘟”“嘀”幾乎同時的一聲響,我白天忘關的床頭燈亮了,那些熟悉的電器的嗡鳴聲又合奏起來──電來了。
我微笑著關燈、合眼。天亮前,還能再睡一會兒。
2008.8.
謝謝遊子再次細心為小文糾錯,馬上改過。真是慚愧,中國字用得少,常有別字,所以更該勤動筆呢……
書旖
“汪成晶亮的一灘,越集越多,終於盛不住了,蠟淚在某一個缺口便會決堤,順著蠟身滾落下來”,
“象被童話裏的魔杖一一點過”,
“此時雲散霧開,紫色的霞靄,絢爛奪目,如奇麗的油彩,被隨意潑在淺藍的畫布上;空氣異常涼爽清新,與黑魆魆、悶熱的屋內恍若兩個世界。還在我們驚歎的時候,彩霞卻隨即悄然褪去,隻在天邊留下一抹餘輝,似冷美人臉上不易覺察的腮紅”。
幾處筆誤:
“當年那個愛衝小大人管閑事”,似應為“充”;
“等蠟燒溶一點”,應為火“熔”而非水“溶”;
“小心地把這些溶蠟割下來”,同上;
“濠雨初停”。應為豪,“濠”為溝渠之意。
希望看到你更多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