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283)
2010 (239)
2011 (277)
2015 (64)
2016 (320)
2017 (153)
2025 (2)
本篇有幸被發表在2007年四月二十七日<人民日報 • 海外版>的
第八版上,算是我去年最好的生日禮物了。 --- 薑倩 J
******************************************
思念故鄉的春天
又到了草長鶯飛的春日。在素有“花園之城”美稱的亞特蘭大,
春天,無疑是極其美麗的 ━ 馬路邊、花園裏、民宅旁百花爭豔,
空氣中也洋溢著濃濃的春意。可此時的我,聽著戶外的小鳥邊唱
邊忙著在屋簷下築巢,看著窗外鄰居們的房前屋後熱熱鬧鬧盛開
的鮮花,再一次懷念起故鄉金陵的春天。
我自幼在南京東郊長大,熱愛那裏的一草一木。記得童年時代
的春天,在課後和假日裏,總是約了幾個女伴,迫不及待地去
郊遊。七十年代的東郊風景區,幾乎沒有公共汽車,好在步行也
不遠,大家就在菜地、山林、溪邊和花海裏邊走邊唱,不出一個
小時便到了目的地。我們曾在山裏采了桑葉回去喂蠶,在梅花山
的花枝下引吭高歌;在明孝陵的墓道裏爭論明太祖究竟葬於何處;
在靈穀寺邊的草坪上野餐;在中山陵前爭先恐後地拾級而上;或
是站在紫金山山頂遙望南京城; 甚至還淘氣地從鐵絲網下鑽進
“中山植物園”,當年它叫做“中山植物研究所”,並不對外開放:
隻見偌大的園子姹紫嫣紅,象是《紅樓夢》裏的大觀園,但卻沒有
遊客,隻有一些研究人員在花影樹叢中忙碌。我們便樂得在園裏
閑逛,又隔著玻璃好奇地觀望著暖房內的各種熱帶花卉 …… 回想
當年,雖然物質匱乏、生活單調,可東郊的春天卻帶給了孩子們
永遠的歡樂和浪漫!
多年後,我告別家鄉,赴美留學。終於在一個融融的春日完成
了博士論文,長籲了一口氣,從辦公室向外望去,赫然發現忙碌之
後竟然已是霜退風和,春天,悄悄地來到了這座綠映紅遮、芬含
鬱吐、蝶舞翩翩蜂為媒的美麗校園。雖說它是全美的“十大特色
校園”之一,但我依然固執地認為金陵東郊的春色才是最美的,因為
它滿載著鄉情、友情和激情。記得當時還填了一首《沁園春•仲春》,
下闋裏有這麽幾句:“山城依舊芳菲!獨不見、家鄉薺與梅。想童年
女伴,踏青秀野;東郊趣泆,桑陌歌回。麵壁求學,笈囊赴美,彈指
天涯數載飛。” 看來自己一定是完成一件任務後頭腦放鬆就犯了思鄉病,
而且病得不輕。隻可惜,遠隔重洋,縱使鄉愁無限,也不是說回就能
回家的。
近幾年,我常常利用暑假回國探親,欣喜地發現家鄉南京同全國
各地一樣,二十年來經曆了迅猛的發展和巨大的變化,真是“虎踞
龍蟠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唯一沒變的,是天然秀美的東郊
風景區。中山陵的雪鬆依然豐滿搖曳;陵園路上的法國梧桐更加
枝繁葉茂;紫金山的鬆林還是一眼望不到頭;梅花山上的梅花品種
多了好幾倍;童年時嬉戲的小溪、桑樹和山林依舊 …
在這繁花似錦的春天裏,想來故鄉的薺與梅必然一如往年,已是
“綠肥紅瘦”了罷?
你不會是英台吧?嗬嗬。
今後慢慢發罷.
BTW,糾正萬弟筆誤,應為好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