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毅:我所認識的海外著名女作家張翎
(2008-03-27 19:28:53)
下一個
亞城華人寫作協會欲請張翎來訪亞城並作演講,我是她的老同學和老朋友,邀請她訪問的任務自然落到我的頭上,亞城華人寫作協會也希望在張翎來訪前,我能簡單介紹一下她。
張翎是我二十多年前在加拿大卡爾加裏大學的同學。那是1986年,我們是同一批到達卡大的。因為都是新生,懵懵懂懂的,什麽事都覺得新奇,所以大家經常一起參加一些學生活動與派對,慢慢與她有了些交道。那時的她,還是一個漂亮的小姑娘,打扮入時,英文流利,非常引人注目。一打聽,才知道她是複旦英文係的高材生,分配到煤炭部,因一次短期出訪,對北美產生了好奇與探索的心理,於是就申請出國留學。我在卡大隻待了四個月,就轉去美國留學。臨行前, 當今已很火紅的網絡作家李西寧教授(網名獨善齋主)夫婦為我餞行,也邀請了張翎作陪。此次,大概是我最後一次見到她了。
二十多年後,在網上常看到她的消息,得知她已是一位成果豐碩的海外女作家。從朋友處得到她的電話號碼後,就給她打了電話。當我告知我的名字時,她一下就想起我是她在卡城的老朋友,記憶力之強,可見一斑。我邀請她訪問亞城,她欣然答應。看來朋友之情,並未因時空的相隔而有絲毫距離。她給我講述了這二十年所經曆的幸福、痛苦、掙紮與寫作愛好。她還是象當年一樣,快言快語,率直可愛,真誠。愛情、婚姻、金錢、孩子以及文化差異,無所不談。對我的個人生活,她還給了我很多有益的建議和鼓勵,我們的友誼還象以前那麽純真。
張翎的小說超越了時空,並且內容大多與華人在海外的生活有關,在不同層麵上反映了人在聚變的生存環境中經曆的疼痛和無奈。《羊》描述了西人祖孫兩代在中國及多倫多與兩位中國女子的故事。《空巢》以多倫多和北京為背景,描述了一個突然失偶的退休老教授麵臨空巢期的情感失落及子女的無奈。《餘震》講述了一個孤兒唐山大地震後心靈受到的創傷一直延續到女主角在多倫多留學後對家庭及個人的影響。《餘震》時間跨度達三十多年,地域從唐山到多倫多,文體采用了夾敘夾議的形式,從一個人的故事裏,映射出唐山大地震對國人的影響。小說以點帶麵,令人回味無窮。張翎告訴我,寫作《餘震》的背景是在機場書店隨便翻書時看到唐山大地震而產生的構思。雖然,許多人對唐山大地震有過很多的報導及作品,但張翎的作品顯得更有特色及深度。《母親》則講述了一位母親含辛茹苦把孩子培養成留學生後,來加拿大探親時,與媳婦之間發生的故事。這裏既有傳統的婆媳矛盾,也有中外文化的衝突,讀這篇小說時,就好象聽她娓娓敘述我們海外華人身邊發生的事。近期她正在寫一部早期華工的小說,是廣東一個家族五代人橫跨一個多世紀的遷移和阻隔的故事。聽她說此小說工程巨大,是她案頭最辛苦的一部。據張翎講,此小說的電影版權已被國內一著名導演買斷。
也許是因為生長在江南又曾在北京工作的緣故,張翎的小說既有江南女作家的細膩,又有北方人的豪放與大氣。有時讓人傷心落淚,有時讓人開懷大笑。她的文字駕馭功夫和探索世事人生的獨特視角令人讚歎不已。著名作家莫言曾為她一本小說所寫的序中寫道:“張翎的語言細膩而準確,尤其是寫到女人內心感覺的地方,大有張愛玲之風。當然,張翎不是張愛玲,張翎有自己的獨到之處。我相信,在海外這些堅持著用漢語寫作的作家中,張翎終究會成為其中一個傑出人物。” 另一位青年評論家在評論張翎的小說時這樣寫道:“那種曆史穿透個人命運帶來的生命創傷、那種代代相傳不能融化的故鄉之愛之恨,遠遠超出了張愛玲當初急功近利的政治理念的圖解。” 我真誠希望幾十年後,張翎的小說也被後人喜愛,成為不朽之作,她的作品被陸續搬上熒幕。
張翎獲得了很多獎項,其中包括第二屆世界華文文學優秀散文獎,2006年度“茅台杯”人民文學獎,加拿大首屆袁惠鬆文學獎,兩次獲得“十月文學獎”。其小說《羊》和《雁過藻溪》分別進入中國小說學會2003年度和2005年度十佳排行榜。中國小說排行榜由中國小說學會評定,在海內外都有很大影響,在中國當今最出名的作家中,也很少有人兩次獲此殊榮。不久前,中篇小說《雁過藻溪》榮獲2007年“十月文學獎”。一得知此消息,她就用伊美爾告訴了我,我也向亞城華人寫作協會的朋友們分享了這一好消息。我為我的朋友取得這樣的成就感到由衷的高興,並對她敬佩不已。期待著2月16日張翎能給我們亞城的文學愛好者帶來一場精彩生動的演講,讓我們分享她的生活經曆、寫作體會及人生感悟!我也期盼與她在亞城重逢,共敘舊情,暢談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