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亞新:地質奇觀-石頭山
(2008-03-24 21:26:09)
下一個
亞特蘭大的東部有座舉世聞名的石頭山,一年四季,來自天南地北的遊客絡繹不絕。
石頭山不大,隻有583英畝,遠遠望去,就像一個渾圓的大饅頭,拔地突兀而起。
石頭山的名字很直白,樸素的就像農家孩子的名字:狗蛋,柱子,大妮、二妞、招弟什麽的。若不是親臨其境,單憑名字,恐怕沒有多少吸引力。
但隻要到了石頭山,就會發現這是個景色秀美、林木茂密、品味豐富的好地方。
登上山頂,憑欄遠眺,鳥瞰市區,自會有一股放眼長空搏擊蒼生的壯誌豪情在胸中奔湧。
山腰岩壁上巨大的石刻栩栩如生地再現了三個著名的南方代表人物,映射著美國南北戰爭中那段驚心動魄的曆史。可為什麽要永久紀念這幾個維護蓄奴製的失敗者?為什麽不是贏得亞特蘭大戰役的驍勇善戰的謝爾曼將軍呢?或是最後迫使李將軍投降的卓越的軍事統帥格蘭特將軍呢?
我的喉頭滾動著一連串的為什麽?有如小品演員蔡明那乖巧的聲音:“為什麽呢?”
山腳是清澈透明的湖水,任戀人的喃喃細語、老人的閑情逸致、遊客的歡聲笑語在靜靜的水麵上輕輕地蕩漾。
石頭山有一個傳說。說蜿蜒於整個東海岸的阿巴拉契亞山脈是一條龍,龍尾在加拿大的紐芬蘭地區,龍頭在喬治亞州,石頭山是龍嘴中含的一顆明珠。我暗自思量:這個傳說不像是土著居民的古老傳說,倒很有些咱中國老鄉後來杜撰的味道。
石頭山最有名氣的是它的地貌特征,也是它成為赫赫有名的世界地質奇觀之一的由來。
石頭山奇特的地貌特征是怎樣形成的呢?
探索石頭山的成因,遠沒有單純爬山觀景來的輕鬆瀟灑,但是,可以走進一個博大精深的知識寶庫。
石頭山的成因讓我興趣盎然,冥思苦想;讓我二遍又上石頭山,左看右看,遠看近看;讓我翻箱倒櫃重溫記憶深處的專業知識;試著勾畫出了石頭山的前世今生.
石頭山是花崗岩構成的。地球上的岩石分三大類:火成岩、沉積岩、變質岩。火成岩又分三類:地幔中的岩漿衝出地殼,形成火山岩;在接近地表的地方冷凝,形成淺成岩;在地層深處冷凝,形成深成岩。花崗岩是深成火成岩的一種。(至於整個岩石大家族,暫且按下不表).
地球是轉動的,自轉速度不勻會在岩石間形成水平擠壓力;地球與太陽、月亮等天體之間由於萬有引力而形成垂直張力;兩種力量複合作用的結果,導致了大規模的地殼板塊運動.4億8千萬年前,整個阿巴拉契亞地區在板塊運動的作用下,向上隆起成為高山.這時,位於地層深處的花崗岩瘤(即後來的石頭山)也被高高抬起,但其上覆蓋著厚厚的其它岩層.
在久遠的地質年代中,阿巴拉契亞山脈經受著長時間的侵蝕,逐漸變矮變緩.侵蝕作用分兩種:物理風化和化學風化.在多雨潮濕溫差不大的地區,一般以化學風化為主.亞特蘭大即屬於此類地區. 相應於兩種侵蝕作用,花崗岩等由多礦物組成的矽酸鹽類岩石耐化學風化而不耐物理風化.石灰岩等碳酸鹽類岩石則不耐化學風化而耐物理風化.選擇性剝蝕作用的結果,亞特蘭大地區的矽酸鹽類岩石得以穩定存在,而碳酸鹽類岩石被風化瓦解殆盡.形成了當今的石頭山地貌。
盡管石頭山上的覆蓋物已蕩然無存,可以推論:當初花崗岩瘤的上頂圍岩為碳酸鹽類岩石,此類岩石屬化學沉積,沉積環境為大型湖泊或內海。這與發生在4億8千萬年前的阿巴拉契亞造山運動又恰相吻合。
正是這一係列小概率事件的組合,造就了石頭山奇特的地質景觀. 地殼運動永不止息,石頭山也在不斷地變化著,或沉入海底,或再次隆起,4億8千萬年後注定麵目全非,我們是等不到了,讓後人拭目以待吧。
還有天外來客之說,說石頭山是天外墜落的隕石。此說法應是非專業的遊客即興之說,尚缺乏科學依據。
誠然,每座山都是特定地質環境下的產物。但大多數的山有著共同的成因,類似的外貌,就像工廠大規模生產的產品。而石頭山則是大師手工精心製作的藝術精品。大師是誰呢?或許是上帝吧!上帝偏愛亞特蘭大,將石頭山這件無與倫比的藝術珍品惠贈給了亞特蘭大的人們。
2008年3月
語言流暢, 敘說條理。
欣賞了文章,增加了知識。
還是有科學素養,寫文章好。
現場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