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台灣一個帶有安全閥的廣闊國際空間
自今年五二〇台灣換屆後,新一屆的執政者已經清醒地意識到,要搞活台灣經濟,要擴大台灣的國際空間,都離不開先把台海兩岸的關係理順,把兩岸關係這個綱抓好,綱舉才能目張。此前八年的蹉跎歲月,大陸的執政者也已經深刻地領會到,以“一中各表”的默契,替代硬推“一中原則”,不失為現實之良策;與承認有“九二共識”的國民黨當局,恢複協商談判,發展合作與交流是難得的重大機遇。幾個月來,經過兩岸的共同努力,兩岸關係開始逐步走向平等協商,合拚經濟,建立製度,加深互信的良性循環軌道。
不僅如此,在台灣當權的馬英九日前提出兩岸關係是特殊地區與特殊地區的關係,而不是國與國的特殊關係;把兩岸關係擺在台灣對外關係的政策上位,提出兩岸外交休兵;同時秉持台灣人民的願景,向大陸喊話,讓台灣在國際舞台上有更大的活動空間。這樣,就為每一個關心兩岸和平統一的中國人擺出一道思考題,給台灣更多國際空間,這樣做究竟是否有利於兩岸終極的和平統一? 是否符合包括兩岸同胞在內的中華民族整體的利益?
從世界上一個中國,兩岸分治的現實來講,兩岸在同一國際舞台上活動,勢必有主權代表政府之爭。然而,反過來,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的主權之爭,卻使得兩地雖分治卻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讓世人有目共睹,毋庸置疑。而且,雙方都反對台灣獨立,國共兩黨都反對台灣獨立。台海兩岸主張擱置爭議,共創雙贏。因此,在給台灣更多國際空間的問題上,筆者以為,不能一概而論,不能天經地義地把它與爭主權,鬧台獨聯係在一起。
這裏,意不在探討給台灣更多國際空間後的利與弊,利益的得與失。而是想怎樣做能興利除弊,收得避失。
顧及台灣的民意背景,台灣當局不可能在兩岸協商議題上超越“先經濟後政治”的程序模式,不可能冒“喪失主權,矮化台灣”的嫌疑與大陸當局做政治交易。兩岸關係之所以有今天這樣回暖的局麵,也正是雙方運用智慧,刻意模糊焦點和擱置爭議。況且,台灣的民進黨,曆來不以是非論成敗,而以成敗論是非。它擅長混淆視聽,煽動民粹,顛倒本末,指驢為馬。在這種情形下,如果不識時機,拔苗助長,硬要去把擱置的爭議挑出來談,把模糊的問題談清楚,結果往往會適得其反。大陸學者,智囊與官方,如果想有創意,以應對台灣的局勢,必須打破過去所謂的“低門欄 – 一中各表”,“ 高門欄 – 一中原則”的思維定勢。既然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都屬於一個中國,那麽,依現實,就一個門欄, 即“一中各表”。以這一個門欄作準則,創意加默契,打開大門,讓兩岸關係能夠聯係多緊密就聯係多緊密,讓台灣參與國際空間能有多大就多大。大陸國台辦2004年在陳水扁連任發表就職演說前,曾有一個“五一七聲明”,講的是“無論什麽人在台灣當權,隻要他們承認世界上隻有一個中國,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摒棄台獨主張,停止台獨活動,兩岸關係即可展現和平穩定發展的光明前景。”這個說法,同樣應當體現在給台灣更多國際活動空間方麵。
隻不過,目前狀況上,大陸方麵在與馬英九的互動上,明顯缺乏智慧跟進,尤其缺乏默契跟進。馬英九警言,“台灣如果在國際場域繼續受到孤立,對兩岸不利”,這絕不是危言聳聽。大陸一方,應當拿出智慧,創意和默契,協商也罷,不協商也罷,在政策,策略以及方式上均作出重大調整。切忌僅僅停留在“台灣同胞參與國際活動的問題,應由兩岸中國人協商解決”這樣一類的官套話上。
給台灣執政者和台灣參與國際活動者戴上“安全閥”是一個好辦法。“堅持一個中國,反對台獨”就是這樣一個安全閥。譬如說,隻要認同一個中國,反對台灣獨立,無論何人何機構,大陸就不阻擋讓其走上國際大舞台,參加有權參加的國際會議,加入有權加入的國際機構;一旦台灣因換屆換上主張台灣獨立。否認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執政者,參與國際空間活動的人與機構也換上台獨標簽,則其國際空間的參與資格相應地自動喪失或停權。
應當認識到,要封殺的對象,應當是那些台獨勢力,主政者及其追隨人,而不是台灣廣大愛好和平的人民。使用這種安全閥機製,理所當然地把統獨爭議或翻盤給鎖死,大陸就不怕把國際空間的大門打得更開些;聯合國附屬專門組織機構,世界衛生組織,那些非政府或者“半官方,半民間”性質的區域性組織,以及許多為國家與地區建構的國際舞台,都可以讓台灣一展身手,讓台灣同胞在國際場所揚眉吐氣,兩岸中華兒女在國際舞台攜手發聲與表演。這樣做,才能雙贏,才是走向終極統一的大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