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詞評之外:繼續與梅梢雪對話

(2006-07-13 09:45:44) 下一個

詞評之外:繼續與梅梢雪對話

作者:如若

梅梢雪的定力正是老夫所企盼的,這一拳來一腳去的,梅姑娘給大家顯示了什麽叫信心,什麽叫PASSION!看來我看人還是很準的,這時間我算是沒白花!

當然,梅姑娘也誠懇地告訴大家,這藝術的東東,是沒什麽標準答案的,見任見智,隻要能自圓其說地講出個道道就行。譬如我這個外行,一通奇談怪論也能得到重視,再譬如梅姑娘的“於音韻,我是兼收並蓄,當用則用”,盡管我查了古漢語詞典裏所有讀yue4的字,對“碣(jie2)”的古音入聲讀法仍然是丈二和尚,但梅姑娘的“當用則用”這一實用主義和老鄧的“黑貓白貓”一樣,使老夫在感歎之中心不服口服。

說實話,文學藝術的創作之所以有生命力,是在於一種時空分離的存在,這種分離表現在作者與讀者間的距離,正因為這種距離的存在而賦予了對創作出來的作品的無限想象,在這想象的空間裏,人們往往有機會在美與臭的通道裏“踟躕”。聯係到梅姑娘的"溝壑無絕,黃雲紫塞",我想看到的是長城之切換夢太奇,而她要顯示的是大寫意的背景輪廓;我理解“女牆”在遠處看上去才更像“斜矗”,她覺得站在牆裏更能具體感受到這“牆”到底有多斜,我們間的這些距離的存在卻使得梅姑娘的詞更有意義!

一個人能學的知識是有限的,讀萬卷書不僅是不可能,也沒必要,當然這就有“孤陋寡聞”這一後果。譬如本人不僅沒讀過《唐書。薛仁貴傳》,連三箭的作用也沒聽說過,當然這和我實在不實在是沒一點關係,因為從讀者的角度同樣可以說是作者用不加出處的生僻典故來“坑害”讀者。就我個人的觀點而言,讀書不“夠”而引起的孤陋寡聞並不是個問題。很多史實典故,特別是那些和一個人平時所從事專業無關的,就是讀了也會很快淡忘的。關鍵是要掌握書本裏不那麽直觀的的東西。我常對我學生開玩笑地說:大學教育是在你們在忘記了所有的FACTS以後所記住的東西。結合到梅姑娘的《滿庭芳》一詞的上闋末句是否要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實際上是敘述邏輯的問題,這是個一基本點,和文學作品采取什麽形式沒多大關係。如果老是著眼於字詞之間而忘記在段行之間“踟躕”,涼水從何而來應該是不難知曉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