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氣質叫奮鬥
(2010-01-06 13:13:52)
下一個
好多人在看《蝸居》,談《蝸居》,我也沒錯過,想看看這部連續劇為什麽火,如何地貼近現實,惹人深思。
看罷全劇,印象頗深的有這麽句台詞,出自海萍。海藻問海萍,為什麽不回老家過安穩舒適的生活,而要在大城市裏掙紮,海萍說:“因為我不想做井底之蛙!見過這麽多大世麵之後我怎麽回得去?你以為我真的貪圖伊勢丹,貪圖這個明珠那個明珠的啊?我其實是喜歡這裏的一種環境,逼得你學習逼得你進步,慢慢地我覺得,你就會有一種氣質,我覺得這種氣質應該叫……奮鬥。”
於是故事圍繞著海萍的“奮鬥”而展開。她目標明確,就是在大城市紮根下來,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過有氣質的生活。片子結尾,她成功了,帶著深情,用曆經艱辛後大徹大悟的表情,望著雨後的天空感歎:“ 每天一睜開眼,就有一串數字蹦出腦海:房貸六千,吃穿用兩千五,冉冉上幼兒園一千五,人情往來六百,交通費五百八,物業管理三四百,手機電話費兩百五,還有煤氣水電費兩百。從我蘇醒的第一個呼吸起,我每天要至少進賬四百,這就是我活在這個城市的成本。”
看到這裏,我對海萍這個角色的厭惡,又拔高了一截。沒錯,她奮鬥了,還很能吃苦,為攢錢買房可以把女兒寄養在家鄉數年,可以隻吃白水煮掛麵。可是,這種高成本的艱辛生活,是她自己的選擇,怪不了誰。大學畢業後男朋友想去中小城市發展,可海萍要留在大城市。他們或選擇買間小點舊點的單元,或是租房,可人家海萍要買近百萬的新房。當連新房的首付款都拿不出來的時候,海萍算了筆帳,兩邊父母各要幾萬,向妹妹借幾萬,剩下的缺口,就在交房期前死摳爛摳地攢。她不考慮兩邊父母是否有這個能力,也沒征得他們的同意,就把他們算了進去。連妹妹和男朋友辛苦攢下的幾萬用來結婚的錢,海萍也好意思要。為追求奮鬥的氣質,身邊所有的人,都理所當然地,要為她買單。
討厭海萍多於海藻,還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海萍的數量可能比海藻多,更真實。 不是沒見過這樣強勢的人,買房、上學、出國、帶孩子,哪樣都指著父母和親戚的幫助。家人要是沒幫上忙,就跟欠了他們似的。你想奮鬥可以,你吃苦挨餓自己扛著,可是拜托,別把身邊的人都拉下水。 在這一點上,小貝才是個清醒的人。他愛海藻,辛辛苦苦地工作攢錢,就為和海藻建立起一個小家。他不借錢給海萍,一點也沒錯,隻有沒腦子的海藻才會怪他。 隻可惜,他賤賤地愛海藻,海藻卻選擇了有權有錢的愛。海藻想去電影院,享受視聽感覺,小貝想的是買張盜版碟在家看片子;小貝買的永和豆漿,即使洋溢著愛情的芳香,總比不上用魚翅調製的山藥羹。 他們已經不同步了,就算不因為宋思明的出現,兩人可能也會分手。整個片子最感動我的一幕,是迷茫的海藻奔走街頭,為弄丟了小貝而流淚。 一定還有些女人,象海藻一樣錯過了共同奮鬥、真心相待的愛人,在日後的歲月痛心疾首吧?其實不必遺憾。總有些人,你隻能在離開後才知道他的好。醒悟的時候,那些小貝已不再愛你,又或者,成長的磨礪中他已經變成了宋思明、蘇淳,或別的什麽男人。
宋思明的太太,一個更具奮鬥氣質的女人,年輕時和丈夫攜手,為錢和仕途奔忙;人到中年,再和小三鬥。論氣質和智慧,海藻跟宋太太根本沒得比。可海藻有宋太太沒有的東西:年輕和愚蠢,這兩樣東西,吸引著宋思明這類看似高貴,卻擺不脫齷齪和猥瑣的男人。 在算計了離婚的成本後,宋太太選擇了隱忍,任由心裏帶著根刺,時時紮得生疼,也不願把自己和女兒的生活搞得天翻地覆。她的選擇,除了精明和無奈,其實還帶著對宋思明多年相濡以沫的情感。所以對這個人物,我討厭不起來,尤其在宋思明出事後,她本能地和他一起擔當的時候。 一個高尚的男人,年輕時會象小貝,而年老時,麵對身邊曾經共同奮鬥過的女人,仍愛她蒼老的容顏,與她溫馨地麵對瑣碎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