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丁.路德
MARTIN LUTHER
馬丁.路德,德國人引以自豪的宗教改革家,關於他的事跡至今還被人傳唱著。他的改革之舉影響著當今近6000萬的新教徒,其中在中國有800萬。2004年3月我參加由德國“中國中心”舉辦的19次學術研討會( 議題:中國城鄉差距研討 )時,有幸在奧古斯丁修道院住了兩天,在這所修道院路德做過6年的修道士( 1505 - 1511)。下麵我就以看圖說話的方式簡單的對這位偉大的宗教改革家和與他名字緊緊相聯兩個地方做一些介紹。
從家驅車西進150公裏便來到了圖林根州的州府愛爾福特( Erfurt ),愛爾福特被稱為路德城,這個城市對於看過電影馬丁.路德的人來說並不陌生,電影中的第一個鏡頭就是Erfurt。下了A4高速公路很快就進入了市中心,奧古斯丁修道院位於市內奧古斯丁街10號( Augustinerstr.10 )。上圖1,是修道院的模型。圖2,是我的房間(209),裏麵有暖氣,寫字台,衣櫃,帶浴室的衛生間,跟其他修道院的住所一樣,這裏是沒有電視的。當然以前修道士的居住條件沒有這麽好。那時在這裏修道的人是不許笑的,誰笑將會被懲罰。圖3,是修道院內院,當年修道士死後都葬在這裏,如今墓地已經被草地代替。中世紀的人們如果想成為修道士是要經過嚴格挑選的,首先檢查身體,然後要“實習”。在“實習”期間許多人無法忍受修道院裏的清苦生活和嚴格的戒律而放棄了修道生涯,馬丁.路德堅持了下來。圖4,通過“實習”後便可以正式的作為修士了,成為修士是要有一個儀式的,奧古斯丁修道院的“收弟子”儀式就是在這個房間進行的。這個房間是不能隨便讓人進的,在“中國中心”的努力下我們才有幸進入,房間中有一個柱子,這是整個修道院屋內唯一的一根柱子。
也許有讀者對於修道院和教堂之間的關係弄的不是很明白,我這裏簡單作個介紹。在歐洲的中世紀形成了許多教團( 也有稱修會 ),這些教團都以自己的清規戒律為生活準則,修道也有自己的一番境界。就象我們中國的佛教和道教一樣,佛教有天台宗,三論宗,法相宗,華嚴宗,淨土宗,禪宗和密宗;中國的道教也分有許多教派,如正一道,全真道,太一道和真大道,龍虎宗,茅山宗,閣皂宗等。每一宗派在同一個宗教下有各自的追求。在西方也是這樣,比較著名的教團有奧古斯丁,多美尼加,弗蘭西斯科,耶酥會等幾十個之多,許多教團的名稱是以教團締造者的名字命名的,比如奧古斯丁,多美尼加等。這些教團是得到梵蒂岡承認的,他們修道的場所我們稱之為修道院。
上圖2,這是奧古斯丁修道院中的“十字走廊”,每天修道士們要跟著一個背十字的人在這個四方形的走廊裏走,“十字走廊”由此得名。“十字走廊”是非常嚴肅的地方,必須保持絕對肅靜。從圖2中能看到一位老太太在關門,那個門裏的房間就是“受戒”屋,路德也是在那裏受戒的。
上圖3,這是修道院裏的會議室。德國內政部長西利曾經在這裏開過一次會議,會後他感慨地說:“這是我有生以來給我感覺最好的會議室!”。會議室兩側是書架,這裏的書隻能供給受權的學者翻閱。上圖4,這是馬丁.路德的手跡,有人認為那是他為講課準備的注解。
修道院內的藏書很多,修道院在二戰時被盟軍炸毀,現在我們看到的是重建後的修道院,修道院內的書籍在戰爭中被人們轉移到了安全地帶得以保存了下來。上圖2,展現了修道士們用餐的情景。上圖3,這是修道士們的床鋪。在修道生活中除了詠誦經文外音樂屬於他們第二大精神生活,那個時期修道院對於音樂的發展也起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馬丁.路德出生於一個富裕的家庭,1505年在愛爾福特大學修完碩士。他父親期望他能成為一名律師,繼續修讀法律時,在一個大雷雨天路德差點被雷電劈死,他認為這一定是主的受意,因此路德毅然進了奧古斯丁修道院,準備用最清苦的生活來表示自己對主侍奉的誠意。就這樣,路德開始了他新的人生旅途,也許他根本沒有想到,在後來的人生道路中他對世界的衝擊是如此之巨!
上圖1,這個院子大家應該很熟悉,好萊塢去年就是在此拍攝的電影馬丁.路德。當路德第一次敲響修道院的門想成為一名修道士時,他跟其他人一樣要走過那條狹窄的小巷通過一個小門進入修道院。我們可以在上圖2中看到那個小門。1509年路德在威登堡大學修完了他的聖經學士學位,當時歐洲還處於愚昧落後的狀態,梵蒂岡要修彼得大教堂,這些費用當然不會加在貴族身上,倒黴的還是老百姓。歐洲中世紀的平民所過的生活我們是無法想象的,甚至貧窮的沒有衣服穿。就在這樣一個社會背景下,教會還拚命地出售“赦罪符”。赦罪符的功能相當可笑,活人可以給死人買,也可以給活人買,錢給的多贖的罪就越多,可以逃避地獄獄煉之苦,愚昧的老百姓賣光一切都要去換取一份贖罪符。
禧年去梵蒂岡朝拜也是贖罪的一種方式,1510年路德去了羅馬。當他看到教會的極度奢侈和朝拜的貧苦百姓後,他被震撼了,開始懷疑梵蒂岡的宗教體製。當他回到愛爾福特時,修道院的主持約翰.馮.斯道皮茨( Johann von Staupitz )送路德去繼續修學神學博士。斯道皮茨象父親一樣對路德關愛,他也是路德一生中最敬重的人。1512年,路德完成了學業並在威登堡作神學教授。
在研討會上,“中國中心”居然請到了愛爾福特大主教Bischof Dr.Joachim Wanke為我們作演說,他的題目是“東德時期的個人感受以及當時的宗教環境”( 圖林根州位處前民主德國 )。聽大主教說話是種享受,他聲音非常磁性,說話平緩卻不間斷,條理流暢。他發言時全場寂靜無聲,其中談到馬丁.路德時一句話給我印象十分深刻。他說:“我不認為路德是想分裂教廷,他隻是想革新”。從這句話中能深深體味出,天主教對路德宗的看法。上圖4,二戰被炸毀的建築殘部。
上圖1,是愛爾福特大教堂。愛爾福特是座極具文化色彩的城市。市內隨處可見各式特色的建築,上圖2是一個建在小橋上的房屋,這樣的結構在德國並不多見。在意大利的維羅納見過,在德國到是頭一回。晚餐後,大家興步街頭,街燈把整個城市裝點的象童話世界。城內有很多特色的小酒吧,冬天進去喝杯咖啡,夏天灌兩杯啤酒不能不說是種享受:) 第二天修會後,我們前往瓦特堡( Wartburg )。馬丁.路德就是匿藏在這裏翻譯的聖經,下麵我們離開愛爾福特,到瓦特堡來看看。
瓦特堡位於Eisenach市,從愛爾福特繼續走高速公路A4往西70公裏就到了。瓦特堡建於1067年,是由路德維希大公修建。當時他打獵至此,見風景如畫於是下令在此處修築堡壘,起初是用於界定邊界所用。1155年,在堡的基礎上修建了宮殿,1211年-1228年來自匈牙利的伊麗莎白作為圖林根的統治者居住在此,後來伊麗莎白被尊聖。1317年大火毀壞了堡壘,後來重建時新建了南塔和小教堂。1521-1522年,馬丁.路德隱匿在此翻譯聖經。1777年這裏迎來了偉大的詩人歌德,歌德在此居住了整整5周。1983年人們在這裏慶祝馬丁.路德誕辰500周年,199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收錄為世界文化遺產。
1517年10月31日,路德將他那著名的“95條”釘在了大教堂的大門上。這是針對“赦罪符”來的,矛頭直指天主教會。那時候印刷術已經被著名的古藤貝格發明( Gutenberg ),因此路德的“95”條很快便傳播開來,引起了宗教界人士的激烈爭論。
美茵茨( Mainz )大主教將路德的“95”條送交梵蒂岡,教皇下諭將路德交由奧古斯丁教團自己處理。約翰.馮.斯道皮茨極力地保護著路德,最後奧古斯丁教團在海德堡( Heidelberg )舉行了一個辯論會,路德寫了一篇長篇大論與保守勢力相辯。麵對“異教徒”罪名的壓力,路德沒有妥協,他的舉動感動了許多支持他的平民,武士和宗教界人士。當時的選候弗裏德裏希 (Friedrich)在很大程度上是支持路德的,就連年輕的查理五世也清楚這一點。羅馬教廷起初不太在意這麽一個小小的修道士的舉動,沒有必要為了路德去與選候路德維希交惡,因此教皇又下詔將路德交當地紅衣大主教裁決。弗裏德裏希一方麵受壓於紅衣大主教,一方麵承受著來自大學和學術界的壓力,再加上自己本生對路德並無惡感,於是開始裝起糊塗來。盡管如此,弗裏德裏希還是討得查理五世的承諾--在辯論前暫不將路德定罪。
查理五世是聖羅馬帝國皇帝,他頭上的皇冠就意味著維護羅馬教廷的重任。在辯論會上,查理五世表現出對路德的極大反感,並多次提醒他收回自己的主張。然而,路德回答是堅定的,他不屈服任何外來勢力,堅持自己的觀點。他的“唯獨信念”,“唯獨恩典”,“唯獨基督”觀點徹底否認了教皇的權力,這在當時是“極其危險”的觀點,甚至會被宗教法庭判為異教徒。中世紀對異教徒,巫師的迫害是恐怖的,如果大家有機會去德國的羅騰堡將會了解到那個時代的真相。那些刑具和殘害異端者和巫師的手段實在令人發指。
辯論會後,路德被判有罪。為了確保路德的人生安全,一些支持他的人在得到弗裏德裏希含糊的同意後,裝扮成強人將路德從馬車上劫持到了瓦特堡。在那裏路德穿起了便裝並蓄了胡須,開始了他翻譯聖經的工作。
上圖:堡內
上圖1,2,是19世紀的作品,是典型的羅馬和拜占庭風格的藝術風格。彩色馬賽克圖案表現了皇室家庭故事和一些宗教故事。這樣完美的精品就在伊斯坦布爾也難以得見,實在是令人歎為觀止。上圖3,是小教堂。上圖4,是一幅掛毯,圖案展現了城堡皇宮內的音樂廳中的場麵。城堡內可以拍照和攝像,但是禁止使用閃光燈。
十六世紀的德國可以說是屬於教皇的,教權絕對淩架於任何王權之上。就連德國一半以上的土地和許多重要城市都為教皇所控製,德國大主教都得教皇親自任命,連皇帝也得由教皇加冕。德國平民每年要向教會繳納許多的苛捐雜稅,就這樣還無法滿足教會的欲望。通過擅自解釋聖經巧立名目的收費更是多如牛毛,在這樣的一種社會環境下難怪會引起許多人對教廷的不滿。馬丁.路德的出現也不是偶然的,在馬丁.路德的改革失敗後,一個真正適合資產階級需求的加爾文宗教改革運動在瑞士發生了。關於加爾文的宗教改革我們在這裏就不提了。
上圖1,2,城堡宮殿內的精美家具。圖3,這幅畫描寫的是路德維希在打獵時站在山峰遠眺無限風光,於是決定在此修築城堡。圖4,音樂廳,凡事去過巴伐利亞州新天鵝石宮的人一定覺得這裏很眼熟,其實新天鵝石宮內部裝飾是以瓦特堡為藍本修建的。
雖然路德的改革遭到了失敗,但改革所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路德的宗教改革喚起了兩次政治性起義,一次是下層貴族領導的起義,這是代表沒落貴族騎士的利益,他們積極支持馬丁.路德與教皇的爭鬥,並且提出聯合武裝起義的建議。起義就意味著血腥,這不是路德的初衷,盡管在路德的一再反對下,起義還是於1522年爆發了。這是一次騎士暴動,企圖以武力推動宗教改革,終因臨近諸侯的聯合鎮壓而告以失敗。由於這樣的起義不是路德的本意,因此後來他稱這次起義的失敗是神的審判。
在瓦特堡內存放的物件不是很多,許多都已經流失了。甚至有些物件是從博物館裏取來的,有的並不是城堡所屬。不過物件都是那個時代的。
1524年又發生了一次起義,這次起義的目的已經超出了宗教改革的範圍。這是一場“農民暴動”,意在建立一個“千年的太平天國”,這嚇壞了路德,他甚至呼籲統治者用“鞭聲和炮聲”來反對這場革命。從此以後,路德宗的改革就是把已經建立起來的信條,以更好的方式去適應君主專製。不知道毛主席有沒有對這段曆史做過解釋,如果有的話估計路德的分數不會比宋江好到哪去,毛曰:“水滸是本好書,好就好在投降”
上圖:騎士鎧甲,各種用具和盛啤酒的容器
上圖和下圖展示了城堡皇宮內的布局,上圖為起居室和餐廳。當時德國的選候們過的日子也就這樣,實在是無法跟我們中國皇宮相提並論。下圖1,2,為棋盤。圖3,是餐具。圖4,是城堡內珍藏的油畫。住在城堡內我想一定不會很舒服,因為城堡是修建在高處,這本生就有很大的空間局限性。城堡中的屋子也非常狹小,由於窗戶都采用哥特式,因此采光不足,城堡皇宮當然也有其優點,比如易守難攻,也能居高臨下眺望四方。
在城堡的一端,通過狹窄的走廊前麵便出現了一個小屋子。就是在這間小屋內,路德翻譯了聖經,從此德國人民可以看到自己語言的聖經了。教會失去了它對聖經的解釋權,消除了人們對宗教的神秘感。不僅如此,馬丁.路德翻譯的聖經對發展德國語言文學也起到了推波助瀾之效。在此以前,德國沒有教科書,自從有了德文版的聖經,聖經一度成為了德國人的“教課書”。人們都可以利用聖經學德語,此前德國人民隻能通過教堂裏的石像,繪畫,以及神甫的傳教接觸一下藝術和文字。
1525年,路德與Katherina von Bora結婚。卡特琳娜以前也是修女,他們的婚姻砸碎了羅馬天主教對神職人員守獨身的傳統。婚後路德與卡特琳娜共生育了六個孩子,其中三個孩子夭折。路德晚年常在晚餐後與家人和客人奏樂歡歌。1546年馬丁.路德與世長辭。
上圖2,馬丁.路德就是坐在這個凳子上,在這個寫字台邊將聖經翻譯成德文。凳子下是路德的“墊腳石”,這不是普通的墊腳石,這是一塊鯨魚的脊椎骨。走進這間屋子,感慨頗深,一間陋室也會因為它的主人而永載史冊。感慨之餘,我也在這間幾平方米的小屋內留影以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