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首都 - 華沙
Warszawa
2003年9月2日 參觀完奧斯威辛集中營已經是下午4點多了,蟋蟀回到車裏查看地圖,今天還要北上去華沙,路程為316公裏。資料上顯示行車需要4.5小時,2個小時的路為什麽會需要4.5小時?這個問題蟋蟀上了高速公路就明白了,原來波蘭的這條高速公路很象我們國家的一級公路,每2公裏都有一個十字路口,剛加速就得又刹車,就這麽折騰了4.5小時。 進入華沙的時候天色已晚,隨著車流慢慢駛近市中心。突然一座高大的建築物出現在車窗前,猶如傳說中的亞曆山大燈塔一般照亮了漆黑的夜晚。於是我趕緊在紅燈前取出照相機將這一壯觀的景象拍攝了下來。在城裏轉了好幾圈,沒有發現路邊有顯著的飯店標牌,也難怪,華沙畢竟不是一個旅遊熱點城市。後來找了個比較巨大的飯店,一進飯店,一股刺鼻的消毒水的味道撲麵而來。感覺很象國內的單位招待所,怎麽也跟4星級的飯店聯係不上。我要了高層房間,為的就是能俯瞰一下這座多災多難的城市。(上圖2,飯店陽台望華沙) 第二天清早用餐以後,蟋蟀在飯店前台買了地圖(在德國地圖是免費的,甚至隨便什麽人都可以進飯店索取城市簡易地圖和資料),在服務人員的幫助下在地圖上把計劃去的地方都做好了標記。出了飯店門,外麵是晴空萬裏,涼風徐徐,已經有了一絲秋意,這裏畢竟很靠北了。跟斯洛伐克,捷克一樣,公交車票都得在站邊的小賣部裏買。車票是單向使用的,如果換車或掉頭都得重新打票。從捷克過來的一路上,在公交車上都未遇見查票員,可見人們的自覺性還是很高的。
|
進入市中心,看到的都是工地的場景。昨天晚上看到的那個巨大建築物依然昂首在那裏,遠看很像莫斯科大學。這座氣勢雄偉的建築物高234米,是根據著名的建築設計師Lew Rudniew的設計於1952-1955年間修建的,也是前蘇聯人民送給華沙的厚禮。這座大廈是文化和科學博物館,展出形式很象慕尼黑的德意誌博物館,很值得一看。 華沙,歐洲最年輕的首都城市,但她的曆史卻源遠流長。早在公元10世紀,人們在華沙附近就修築了小城堡,引來許多人在此定居。後來城堡被立陶宛人毀壞,人們於是找了個更有利的地形重新修建了城堡,新的城堡離水源近且易守難攻。在接下來的歲月中,城堡被不斷完善,規模也越來越大,並在城南修築了城牆。後來聖.約翰教堂的修建和在15世紀時修建的市政廳標誌著華沙真正成為了一座歐洲大城市。馬索維恩大公正式將華沙定為公國首都,在今天的聖約翰教堂裏我們還能瞻仰到大公的石棺。
|
十四世紀初,許多商人在老城的城北處定居下來。後來人們在這裏修建了很大的市場,甚至還修建了市政廳和教堂,這裏被人稱做“新城”。新城可以說就是個商業區,這裏有許多作坊,倉庫,但是新城沒有城牆保護。1569年波蘭和立陶宛通過聯姻合並在一起,這意味著波蘭贏得了地理上的“中樞”位置。此後,鄰近的小邦相繼合並,他們在華沙選舉波蘭國王。後來,來自瑞典的齊格蒙特三世(Zygmunt III)被選為波蘭國王。1596年,克拉科夫的華威城堡的一把大火讓這位瑞典血統的波蘭國王決定遷都北上,當然他的“思國”之情也參和在裏麵,華沙畢竟離他的祖國更近。從此,華沙成為了波蘭的首都城市。
|
在華沙有個歐洲著名的珀瓦科夫斯基公墓(Powaykowski公墓),公墓修建於1790年,在此下葬的都是為波蘭作出傑出貢獻的人,其中包括波蘭著名的作家,詩人和政治家。公墓占地麵積很大,位於市區內。說也奇怪,我很喜歡在墓地中散步。在德國也是這樣,一有時間我總去墓地散步,在那裏可以得到寧靜,周圍的綠樹花草修剪的非常整齊。有時候我會看看墓碑,看看他們的名字和出生死亡的時間,我會通過墓碑的規模去想象他們曾經是怎樣生活的。但是象在華沙這樣大的墓地我還沒有見過,珀瓦科夫斯基公墓可以說是藝術園地。因為每一個墓碑都不雷同,有方尖碑,十字架,天使,甚至螺旋槳,每一個人物雕刻都出神入化。在這裏你可以欣賞到不同的雕刻藝術和手法,會感歎藝術家們的才思。
|
波蘭在德國薩克森奧古斯丁二世和三世統治時期,經曆了一段“建築複興”時期。在這個時期裏,皇宮得到了修建,還修建了宏偉的巨柱和議會大廈。1791年5月3日就是在這個議會大廈裏,宣布了歐洲第一部民主憲章。可是接下來的三次大起義(1794年,1831年,1863年)使得華沙疲憊不堪。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波蘭獲得了獨立。華沙經曆了一個新時代,城區得到了擴建,城邊還修建了機場。可好景不長,1939年9月1日,希特勒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華沙被轟炸了。華沙的皇宮在德國空軍的轟炸中冒著熊熊的濃煙,它象是在哭泣... 1944年,希特勒下令將華沙從地球上抹掉,於是德國工兵開始了他們“一絲不苟”的工作。在經過了63天的“華沙起義”後,華沙遭到了更瘋狂的報複,整個城市被炸成了廢墟。許多軍事專家在事後研究,為什麽蘇軍本可以繼續勢如破竹地攻下華沙卻令人意外的停止了進攻。一些專家認為那是斯大林想在盟軍的談判中多撈些資本,代價就是犧牲華沙。就這樣,一個古老的歐洲名城從地球上消失了。戰後,波蘭人民立即著手重建華沙。1989年,波蘭告別了社會主義進入了“第三共和時代”,波蘭民主了,自由的市場經濟正讓這個國家慢慢趕上時代的腳步。相信不久波蘭就可以進入歐盟,那將又是一個劃時代的標誌。
|
蟋蟀來到克拉辛斯基(Krasinski,上圖1)宮前,這是華沙非常有名的巴羅克式建築之一,於1677-1682年間修建。此宮是根據Tylman Van Gameren的設計為Dobrogost Krasinski修建的。珀瓦科夫斯基廣場對麵就是最高法院(上圖2),這是一個新建築,於1999年修建。我們看到的那些方柱為“正義柱”,象征著法律的尊嚴。在最高法院的一角有一個紀念雕塑群(上圖3),這是1989年修建在珀瓦科夫斯基廣場上的。反映的是1944年那次勇敢的“華沙63天起義”。在廣場的另一頭坐落著聖母瑪麗亞教堂(上圖4),這座教堂是1660-1682年間由波蘭女王瑪麗亞修建,如今為波蘭軍隊教堂。正好那天有個軍人下葬儀式在這裏舉行,蟋蟀好奇的觀看了整個過程。
|
在瑪麗亞教堂門口站立著儀仗隊。這是個天主教堂,神甫主持著葬禮儀式。在儀式結束後,由兩名儀仗隊員開道走出教堂。從死者的軍裝上看,是一位上校,他的軍帽被放在棺木上被抬出。送葬隊伍很隆重,除了儀仗隊外還有一位身穿民族服裝的老人手持軍旗,他的兩邊站著兩位上校軍官,目送棺木入車。這就是西方人常說的“有尊嚴的死去”,這是軍人的尊嚴,軍人的榮耀。蟋蟀祝福這位不相識的老軍人一路平安。
|
從瑪麗亞教堂便可以步入老城了,雖說華沙是戰後重建的,但仍然帶著古老的韻味。街道是古典歐洲風格,石頭路為多,在路邊的小攤販兜售一些很有特色的民族工藝品。來到皇宮廣場,當蟋蟀看到華沙皇宮時,被它那特有的顏色和建築風格吸引了(上圖5)。前麵我們講過,在來自瑞典的波蘭國王齊格蒙特三世(Zygmunt III. Wasa)將波蘭首都從克拉科夫遷都華沙後,修建了這座宮殿。這是座5角皇宮,宮殿是由意大利建築設計師Giovanni Trevano, Ciacomo Rodondo和Matteo Castelli設計的。華沙皇宮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中又被改建,1939年在德軍的轟炸中受損,1944年被希特勒下令徹底炸毀,戰後波蘭人將它重建。
|
走著走著,蟋蟀突然感覺肚子餓了。於是在老城找了家餐館坐下,這家餐館還有專門服務人員給客人掛外衣(這在歐洲已經不多見了,結帳時才知道那是收費項目,另外上衛生間也是收費的),餐館比較別致,在窗台上擺放了許多舊式的老餐具。看餐牌上居然還有“餃子”,於是要了份牛排和餃子。牛排烤的很嫩,可那餃子實在是趕不上成都的“鍾水餃”。不過能在異國他鄉嚐到洋水餃也算幸事了,蟋蟀讓服務生弄了幾頭大蒜。那個在吧台上擦酒杯的小夥子看著蟋蟀拿著生蒜往嘴裏放,眼睛都瞪大了。我示意讓他也吃一個,那家夥咧開大嘴傻嗬嗬地笑了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