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0年,31歲的洛克菲勒把兩座煉油廠和石油輸出商行合並,創建了美孚石油公司。當時,他常說的一句話是:我不靠天賜的運氣活著,但我靠策劃運氣發達。從那時起,在洛克菲勒辦公室的牆上多了一張地圖,上麵標著所有煉油商的位置。從 1872年2月17日到3月28日,短短39天,洛克菲勒一口氣吞並了22個競爭對手,他還曾在48小時內連續買下6家煉油廠。1872年聖誕前夕,空氣中彌漫著節日的喜慶。這一天,洛克菲勒收到一份聖誕禮物,一瓶紅葡萄酒。熟悉洛克菲勒的人都知道,他是新教徒,滴酒不沾,那麽這僅僅是個惡作劇,還是另有文章呢?送酒的人叫卡內基,美國的鋼鐵大王。
彼得·格拉斯(《卡內基傳》作者):洛克菲勒打算進入鐵礦石產業,就像他在石油產業一樣。起初,卡內基覺得這很可笑,不僅取笑他,還給他起了一個外號,叫他“洛克廢了”。
作為一個蘇格蘭移民,卡內基在12歲那年,第一次踏上了美國國土。由於家庭貧困,卡內基基本沒上過學。他最大的願望就是35歲退休,然後去劍橋大學讀書,為此他拚命掙錢。正如古代雅典人說的那樣,承認貧窮並不是可恥之事,不努力去克服貧窮才是墮落。從14歲開始,卡內基為了1美元的周薪,一周工作6天,每天幹12個小時。一年之後,他的周薪翻了一倍,因為他學會了發電報。電報在當時是新生事物,很多工作機會因此都向這個機敏的年輕人敞開了大門。33歲時,卡內基有能力去完成自己的理想了。此時他已是賓夕法尼亞鐵路公司的業務主管,年薪5萬美元,擁有價值40萬美元的鐵路證券。卡內基辭職了,去了英國,但不是去劍橋大學,而是用所有的錢去購買最先進的煉鋼設備,聘請最好的煉鋼工程師。因為他已經看到鋼鐵將是鐵路時代最緊要的產品。
斯圖爾特·布魯明(康奈爾大學曆史係教授):那是全新的領域,卡內基作為一個企業家,他明白什麽事新事物,什麽是未來。就像今天從事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人一樣,他們總是在問,接下來是什麽?而在19世紀時,接下來的是電報,接下來的是鋼鐵。
理查德·泰德羅(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有些人能夠一直銳意進取,是因為這種精神根植於他們的基因,他們就是這樣的一種人。
自由競爭,把全社會最有奮鬥熱情的人篩選了出來。這些曾經飽受貧寒,生活在特權之外的人獲得了自由之後,他們迸發的創造力讓世人敬仰。
卡內基重新規劃了生產流程,從鐵礦石的開采,一直到最終產品出廠,被設計成了一條封閉的流水線。實際上,卡內基的工廠可能是世界上第一個采用流水線生產製度的企業。不到20年時間,卡內基將每噸鋼鐵的價格從100美元降到了12美元。但是,洛克菲勒卻突然闖了進來,有消息稱,他在大量買進鐵礦山。
彼得·格拉斯(《卡內基傳》作者):更糟的是,有報道稱洛克菲勒要創建一家鋼鐵廠,在芝加哥或克裏夫蘭和卡內基競爭。卡內基聽說這個消息後,感到非常震驚。
商場如同戰場,看上去一場廝殺在所難免。卡內基卻邀請對手在談判桌前坐了下來。他對洛克菲勒說,隻要你不涉足鋼鐵業,我就買下你所有的鐵礦石。卡內基成功了,作為交換條件,他將利用洛克菲勒的鐵路和船舶運輸自己的全部鐵礦石。和比自己強的人合作,而不是和他們戰鬥,這是卡內基一生信奉的常識。他還特意撰寫了一句話,讓人刻在了自己的墓碑上:這裏躺著的人,善用比自己能力更強的人。
合作是理性的成果,喜歡惡作劇的卡內基和喜歡擴張企業的洛克菲勒,他們的理性來自於背後那個責任性機構——公司。機構的理性高於個人的理性。正如經濟學家加爾布雷斯所說,合作和自利兩者結合得最成功的例子就是公司。此時,百萬富翁一詞進入了美國人的詞匯中。無數個小公司正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個貧民窟誕生的百萬富翁。他們的背後是一個個富可敵國的大公司。當美國誕生出鐵路大王、石油大王、鋼鐵大王的時候,德國的公司也在迅速崛起。
維爾納·普路姆珀(德國企業史研究會前主席):在19世紀80、90年代,德國經濟加速增長。促進經濟增長的不再隻是煤炭、鋼鐵或者鐵路。當時正值第二次科技革命,還出現了化工和電氣產業。而德國公司在這一時期的特點是緊密結合了科學、研發和生產。
1840年1月16日,小雨夾雜著雪花紛紛落下。24歲的普魯士少尉軍官維爾納·西門子正經受著比嚴寒更殘酷的打擊。在短短半年之內,父母相繼過世,給他留下9個年幼的弟妹和一大推債務。接過了養家糊口的重任,當務之急就是掙錢。這個出身寒微,身無長物的年輕人該如何起步呢?他唯一可以依賴的,是自己的頭腦。早在德意誌統一之前,普魯士政府就在為千萬個像維爾納·西門子這樣的人創造成功的條件。
維爾納·普路姆珀(德國企業史研究會前主席):其中最具有意義的一點在於普魯士政府支持了教育,通過大力支持行會學校和職業學校的發展,培養行會負責人,培養技術工人,以此來提高行會裏勞動力的素質。
沃爾夫岡·柯尼希(柏林工業大學教授):在德意誌帝國於1870年至1871年成立之後,這些工業院校對機器製造、電氣技術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院校的畢業生大都投身工業,不僅在生產部門工作,而且進入到企業的研發部門。
1872年時,光是慕尼黑大學的化學研究員就比英國各大學化學研究員的總和還要多。柏林學院則提供了一個兩年的課程,教授如何開辦與管理工廠。科學、研發、生產,在德國第一次結合在一起。畢業於柏林炮兵學院的維爾納·西門子將這種才能完美地集合在了自己的身上。
弗蘭克維騰多爾弗(西門子公司檔案館館長):維爾納·馮·西門子之所以遠遠領先於同時代的競爭者,一個決定性的因素是,他不僅是個技術員、發明家,還具有很高的商業天賦。他發明了電氣設備,將其推向市場並且不斷革新。他還懂得如何進行市場營銷,從中獲得利潤。
1843年,西門子發明了電鍍技術,並將之成功地推銷到了英國。整個家族的生存狀況得到明顯的好轉。經過7年的打拚,到31歲時,維爾納·西門子已經擁有好幾項發明專利。不過,他已經不滿足於僅僅改變自己的命運了。1847年10月12日,西門子和哈爾斯克合作成立公司。20年後,西門子的發明成功地把機械能轉變為電能,在公司的推動下電氣化時代開始了。在德國,為經濟增長做出貢獻的企業家享有崇高的地位。1889年,德國皇帝親自授予西門子貴族頭銜。當許多地方忙著把貴族變成商人的時候,在德國,人們把商人奉為貴族。
19世紀時,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的英國式全球經濟的龍頭。但是隨著美國和德國發展出新的大企業,引進新的組織方式,力量的平衡開始轉變。1913年,美國製造的商品已占全球工業產出的36%,德國占16%,英國則占14%。一位英國經濟學家感歎道:“我們最富有的商人突然消失了,他們的兒子放棄了財富,嘲笑他們父親的職業,設想成為更榮譽的紳士,然後茫然無知地揮霍祖輩的不動產。”英國曾經被稱為小店主的國家,此時卻把企業看成是被金錢弄髒了雙手的人。
阿德裏安·伍爾德裏奇(英國《經濟學人》編輯):英國人崇拜紳士和藝術愛好者,其實商人、賺錢的人和職業經理人。這種偏見持續到20世紀70年代末,對英國損傷很大,讓英國這個第一個工業國家失去了很大的市場份額和領導地位。
而在新大陸,企業家們正忙於聯合、兼並、擴大規模。美國第30任總統柯立芝說,美國是一個搞實業的國家,所以,需要一個為實業界服務的政府。建一座工廠就是蓋一座聖殿,在工廠幹活就是在那裏做禮拜。這一切成就了企業家的雄心,也成就了美國。在19世紀結束的時候,它取代英國成為世界經濟新的發動機。此時的美國,50家左右的大公司掌握著60%的產品和服務,製造了空前的繁榮。
韓鐵(南開大學曆史學院教授):美國公司法走向民主化和自由化的這個曆史進程是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基本上完成的。而民主化就使得公司成了幾乎是每一個美國公民都可以用來建立自己企業的一種組織形式和法律形式。而那個自由化就使得公司從事經濟活動的自由大大的擴展。
然而,就在這個獵富者的黃金歲月中,質疑的聲音出現了。1902年,專門揭發醜聞的期刊《麥克盧爾》上刊登了一篇文章,名為《標準石油公司的曆史》。文章詳細地披露了洛克菲勒如何打敗一個個競爭對手,又如何毫不留情的吞噬他們的資產。其中包括洛克菲勒的同胞弟弟——弗蘭克。
肯尼迪·羅斯(洛克菲勒檔案中心副主任):如果有的公司不想賣給他們,並執意按照自己的方式經營,那麽,他們就會想方設法消滅對手。因此,他們尤其被那些石油生產商和煉油公司視為非常無情、冷血的生意人。
親兄弟成了不共戴天的仇敵,弗蘭克幾次公開譴責他的哥哥,並且把自己兩個早逝的孩子的遺骨從家族墓地裏遷了出來,免得以後同洛克菲勒永遠躺在一起。
肯尼迪·羅斯(洛克菲勒檔案中心副主任):某種程度上,洛克菲勒把弟弟弗蘭克看做是一個普通的競爭者。像商場上其他對手一樣,並不會因為手足之情就特別寬待。
約瑟夫·普拉特(休斯頓大學商學史教授):洛克菲勒麵對的矛盾,貫穿了美國曆史上的一個時代。那時候,經濟領域幾乎沒有規則,政府的力量非常薄弱。適者生存,進入石油行業的人要麽與洛克菲勒競爭,要麽被擠出這個行業。洛克菲勒也一樣,也可能失敗。
近乎瘋狂的擴張時洛克菲勒建立起標準石油托拉斯。1898年時,它的產量已經占美國精煉石油總量的84%,並控製了近90%的石油運輸。洛克菲勒對合作夥伴說,繼續努力吧,我們要永遠記住我們是在為窮人提供用油,而且還得是又便宜又好的油。洛克菲勒並沒有覺得自己有什麽不對。在掌控石油行業的10年中,他將日常用油的價格降低了80%,但他並沒有意識到,壟斷破壞了市場的公平,公司這個自由競爭的產物正在變成自由競爭的障礙。
約瑟夫·普拉特(休斯頓大學商學史教授):大公司的成長,特別是標準石油公司,讓人們感到恐懼。因為當時這是非美國式的,你看起來不應該在公司世界,擁有如此大的權力,。市場應該可以自行糾正一個人怎能擁有整個行業?
邁克爾·斯賓塞(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從某些方麵看,人們爭議的不是壟斷本身,沒有人會說微軟的市場份額不是靠自己爭取來的,問題是他們過度阻礙了新的競爭者進入。
1911年5月11日,美國最高法院裁定標準石油違反了《反托拉斯法》,並將它拆分為34家新公司。也許,在最高法院宣判之前,許多美國人心中已經做出了有罪的判決。因為在他們看來有比廉價商品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讓每個人都擁有平等參與競爭的機會。那也曾是洛克菲勒輝煌人生的起點。
路易斯·高隆(約翰·霍普斯金)大學教授:基本上美國強調的是機會平等,而不是結果平等。收入和財富可以不一樣多,但是機會必須要平等。
一個通過自我奮鬥獲得成功的普通人,沒有權利阻止其他的普通人獲得成功。一個通過社會賦予的自由而登上舞台的公司,沒有權利控製其他公司的自由。無論是誰,如果成了自由的扼殺者,最終受傷害的,也將包括他自己。
肯尼迪·羅斯(洛克菲勒檔案中心副主任):他們(洛克菲勒等)以一種負麵的方式通過一些被視為惡劣的事,幫助美國確立起各種法律,搭建了美國商業製度的基本框架。
公眾的褒獎和貶斥不斷流淌在所有的公共輿論和公共情感之中,不知不覺地引導著公司和公司的主人。人類的成就感僅僅用財富是無法滿足的。當人們揮手告別19世紀最後一抹晚霞時,美國的巨富們開始在各大城市修建或資助博物館、音樂廳、管弦樂隊、大學、醫院以及圖書館。
張維迎(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當我們看到現在發達國家好多的製度,甚至他們的文化和200年前很不一樣,甚至和100年前都不一樣。企業家就是這種社會製度、文化變革的重要的推動力。
一次捐贈會上,卡內基這樣說道:“當我死後,為平生所作所為接受上帝的審判時,我認為自己會得到一個無罪裁決。在我的努力下,這個世界已經比我初識它時,多出了幾許美好。”一個沒有企業家的國家是貧弱的,一個不能誕生偉大企業家的時代是缺乏創造力的。當企業家的慈善成為一種反哺社會的集體行為時,便事實上地形成了對貪婪的社會平衡。
1937年5月23日,98歲的洛克菲勒在睡夢中離開了這個世界,在他的遺物中有一張小學同學們的合影,但在這張被洛克菲勒視若珍寶的照片中,卻沒有他本人的身影。照片背後隱藏著一個辛酸的故事。兒童時代的洛克菲勒很少有照相的機會,所以那一天他十分興奮,甚至醞釀了好幾種微笑的表情。但因為衣著太寒酸了,所以在拍照的最後一瞬間,他被老師和攝影師排除在了合影之外。這一幕,也許一直定格在洛克菲勒的內心深處。沒有人知道,無可比擬的財富是否彌補了他的缺憾,也沒有人知道無可比擬的財富是否帶給他新的困擾。財富英雄和他們所處的時代陷入功與罪的長久爭論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