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227)
2012 (283)
2013 (279)
2015 (102)
2017 (123)
2018 (150)
時間:二小時。
選材的原因:中秋節將至,讓學生們知道這個重要的節日
目的:民俗、民風中,那些自然、樸實的美,魅力無窮;讓學生們感受這些。其實,我個人認為:文化的傳播,比武力征服更有效。良善、美好的東西,不分國界、種族的。
過程:( 1 )。從月餅引出月亮;( 2 )。問他們:月亮裏麵有什麽?傳說中都有什麽?(中間插入‘嫦娥奔月’、‘吳剛伐桂’、‘朱元璋與月餅的故事’);( 3 )。在由‘感恩節’,過度到‘中秋節’;最後,欣賞一首辛棄疾的詞。
故事是在網絡上選的。要求:第一段的字、詞要會讀、會寫;知道劃線詞語的意思。後麵的幾段會讀、認識字就可以了。
作業:‘中秋節’那天,要賞月,寫一首有關月亮的詩;查找一下月亮,在一個月中的形狀變化,都怎樣稱呼。
課文: 中秋節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曆裏,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 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京師。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願,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鬥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今天,月下遊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裏共嬋娟”。
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宋)辛棄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