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湯論文化
(2008-05-29 09:14:57)
下一個
煮湯論文化
昨天看見小人書的那篇《田野靜悄悄》裏介紹了列維坦的名作《弗拉基米爾路》,他說那是俄羅斯式的“金色的憂鬱”,我這人天生討厭任何帶“憂”字的詞兒,啥“憂傷”啦,“憂愁”啦,也包括憂鬱,都討厭。
在我看來,俄羅斯的很多油畫作品看上去就象一盆羅宋湯,味道濃鬱,厚重,意味深長。
正宗羅宋湯裏的蔬菜至少得有土豆,洋蔥,圓白菜,胡羅卜,芹菜,再加上煮過的牛肉,都切小丁,最好還得有甜菜根似的,都放牛肉湯裏煮得稀爛,再用西紅柿醬調味,最關鍵的,是用黃油和麵粉炒成的油麵醬,都擱一鍋燴了,出鍋前還要撒上奶酪屑和香葉。
如此這般一通折騰之後,端到眾人眼前的才能是一盆稠乎乎,香噴噴的“湯”(按中國人的觀點,叫粥還差不離),低頭看去,裏頭的蔬菜們個個裹了一身湯汁子,根本分不清誰是土豆,誰是圓白菜,舀一勺放進嘴裏,誰也不會去分辯那塊是洋蔥,那塊又是土豆。
看油畫就這樣,一口把色彩都吞下去的感覺,而俄羅斯的畫色彩要更深沉一些,這個民族經受過太多的苦難,連本當娛人性情的藝術也那麽厚,那麽濃,那個羅宋湯的味道濃得化也化不開。
前一陣看一本俄羅斯優秀散文集,有的文章裏對人對物對景的描寫細致幾乎到了讓人無法忍受的地步,可閉了眼,那情那景好象就在眼前晃動,油畫似的,深深淺淺,連空氣的流動都能看得見,人物一開口就一股子羅宋湯味兒。
相比之下,我們中國人的藝術就清湯寡水的多,不論畫作還是文學,都有一個白描,隻把線條勾出來,其他的您自個兒想去吧,就算有工筆重彩,可跟西方的油畫比,那色彩的厚重程度差遠了。
曾經有個在五星級酒店當餐飲部經理的朋友跟我說過,對大廚來說,最要功夫的就是白菜豆腐湯,湯要清,味要鮮,拿上來菜要象牙翡翠,豆腐藍田白玉,功夫高低全在高湯,這高湯據說得拿三隻老母雞再加兩大塊火腿燉上三天三夜,至於裏頭啥時候加點兒啥佐料,全看大廚的了,人家也不會告訴你。
中國畫拿上來清清爽爽,山是山,水是水,濃濃淡淡,黑黑白白,這功夫卻都跟那大廚燉的白菜豆腐湯似的,全在底下藏著,你不去刨根問底根本就不會知道他那鍋“高湯”是怎麽煉出來的。
搞不清法式菜的湯裏誰最有名,隻是前倆禮拜才從一本書上看到,法國人喜歡誇耀他們有四百多種奶酪,想,那一定是個嗜吃奶酪的民族。
奶酪多為奶白色,所以老感覺法國人的色彩都蒙著一層薄薄的奶油白,關於這個問題還要專題討論,希望不久的將來能夠給大家帶來一些“洛可可時代奶油色的塵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