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手工印染及其他

(2008-01-25 13:26:20) 下一個

我有一件手工印染的花布衣服,確切的應該說是藍色紮染中式上衣,立領,斜襟,盤扣,領口袖口和衣襟上都有青布滾邊,還有盤長結做花邊,衣料是藍色粗布上有一朵朵紮染的小花。

前年我穿著這件去上班,正巧地鐵裏坐我對麵的是一個廣東老太,一路上廣東老太不住嘴地操著不流利的普通話誇我的衣服:

哎呀,真好看,太好看了。。。最喜歡這種衣服,做工可以穿,家裏可以穿,出去有事情也可以穿。。。”

我同意她說的,手工印染的粗布衣服耐磨耐髒耐洗,平時女人勞作穿很合適,出門作客呢,倒也顯的樸素大方,清爽端莊,甚至古色古香。

這些花布甚至適合各個年齡段的女性,少女穿了水靈,少婦穿了嫵媚,中年婦女穿了顯得樸實,老太太穿了倒顯的俏麗了。

藍色-------按中國傳統的叫法應該是青色,是一種很有意思的顏色,在古代,好多顏色都被上層階級所壟斷了,下層官吏和老百姓是不許用的,比如明黃色就是皇帝的專用色,還有腓色紫色都是高官的服色,所以,周朝的“子衿”是青青的,江州司馬濕的也隻能是青衫,連唐伯虎初見的秋香也隻是一名“青衣小環”。青色給人的感覺是莊重,樸素,內斂,寡欲,正是上層階級希望子民們所擁有的品格。

回過頭來再說手工印染。前些日子看了一本書,書是關於講怎麽做紮染的,書裏說手工印染大體有三種,前兩種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蠟染和紮染,這第三種叫夾纈(音鞋),是一種古老的工藝,盛行於唐宋,目前除了極少數地方外基本上在中國已經滅絕了。

夾纈的做法大概是先在木板上頭刻上花紋,再把白布折疊好夾到兩塊木板中間,用繩子捆紮緊,丟到染缸裏,由於木板上有凹凸不平的花紋,染料滲透進布去有的地方著色,有的地方留白,這花紋就出來了。

長久以來我一直以為手工印染特別是紮染蠟染是中國的傳統工藝,為中國所獨有,直到前幾個月我逛街逛到了一家印度人開的小店裏,猛然看見那兒掛著一件蠟染的襯衣,不肖說,樣式和花樣都是印度味兒的,可蠟染卻是一點兒不假的。

那天運氣特別好,在對過的另一家印度店裏又瞧見了一條紮染的長裙子,藍色的底子上的有星星點點的小花,花很小,可紮染也是一點兒不摻假的。

這下我可糊塗了,蠟染紮染是中國先發明的呢?還是印度先發明傳入中國的呢?按說印度在先可能性大些,眾所周知,棉花是古印度人最早種植的,棉布也是古印度人最先發明的,唐玄奘還把從印度帶回來的棉布作為珍貴的禮物獻給太宗皇帝--------可是,印染作為一種工藝也可以在絲綢上進行,那麽倒底誰在先呢?

這以後我注意了一下這裏市麵上的印度土布,發現有很多是手工印染的,印得都比較粗糙,但顏色要比中國的來的豐富,出來的效果很有點兒中國民間年畫的感覺,我懷疑他們是不是也用的木刻套板印刷?

還有一次,看到一塊圍巾,叫我一下子聯想起敦煌莫高窟來了,那圍巾的主色是赭石色綠色和黑色,正是敦煌壁畫的主色調,連圖案的風格也象--------一個民族的相貌體征是會遺傳的,那麽它的文化風格大概也是會遺傳的吧?

我不由得聯想,敦煌的壁畫會不會有來自印度的畫師參與?或著有深受印度畫風影響的西域畫師?那麽手工印染呢?倒底是誰先發明的,又是怎麽發展的?

村裏的姑娘早早起來,收拾停當結伴去趕集,個個懷裏都揣著最得意的繡花活計,預備著到集上去跟別人比高低。

到了大集上,東看看,西瞅瞅,看見鄰村姑娘繡的荷包一把搶過來:

唉呀,你這花樣子真好看!是從哪裏得來的?”

我也是剛從人家那裏學來的-------你這針法真細巧,教給我好不好?”

好,不過你得把新鮮的花樣子也給我一份。。。”

古代的中國和印度就是這樣的兩個鄰村的姑娘,這個大集大概就在西域敦煌一帶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