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515)
2009 (91)
2011 (89)
2015 (78)
2017 (115)
2018 (134)
2019 (117)
2020 (196)
2021 (159)
2022 (98)
2023 (111)
250年《少年維特的煩惱》
《少年維特的煩惱》(德語:Die Leiden des jungen Werthers)是第一部讓歌德在德國幾乎一夜成名的小說。本書於1774年秋天在萊比錫書籍展覽會上麵世,並在那裏成了暢銷書。它是歌德作品中被他的同時代人閱讀得最多的一本。《少年維特的煩惱》中的主人公——他的行為僅僅取決於他的感覺——是感傷主義的代表性人物。
作為一個還不清楚自己人生目標的年輕人,維特離開了市民的世界,來到了W城。在那裏,他從在自然中遊蕩和練習繪畫中獲得享受,因為他認為自己是個藝術家。一天他被邀請參加舞會,在這次舞會上,他認識了公務員的女兒夏洛特,夏洛特在母親去世之後照顧著八個兄弟姐妹。維特先前就知道她已經訂過婚,卻不顧這些,立刻愛上了她。舞會期間下了一場暴雨。兩人想到了克洛普施托克的同一首詩,並由此意識到了兩人間深深的靈魂的親和力。從此,夏洛特和維特一起度過了很多時光。
夏洛特的未婚夫阿爾貝特出差回來的時候,維特的感情漸漸產生了變化。夏洛特未婚夫的存在使他意識到了自己的愛情的無望。盡管阿爾貝特是一個富有同情心的、好心腸的人,他和維特之間的關係仍是緊張的。當維特意識到他對夏洛特的感情因為這種棘手的局麵不能繼續下去時,他離開了這座城市,以避開夏洛特。維特為一座大使館工作了一段時間,但事務的死板和禮儀的拘束摧毀了他的希望。他不能認同社會的上層和貴族的生活。他失望地回到了W城。這夏洛特已經和阿爾貝特結婚了。
聖誕節之前,維特在阿爾貝特不在時拜訪了夏洛特,並為她朗讀了莪相(愛爾蘭神話中的人物)的作品,他們情不自禁,相互擁抱、親吻。但是夏洛特掙脫了,還發誓永遠不再見維特。這次事件後,維特徹底絕望了。他寫了一封訣別信,並以要旅行的借口向阿爾貝特借了一把手槍開槍自殺。次日早晨,人們發現他身著他標誌性的藍-黃衣服死去了。萊辛的作品《愛米麗雅·迦洛蒂》翻開著放在他的桌上。由於是自殺,人們無法以基督教的方式埋葬他。
小說的情節在極大程度上是自傳性的:當歌德在韋茨拉爾(Wetzlar)的帝國樞密法院實習期間,他結識了年輕的她。
“維特熱”
正當歌德經受著來自教會和市民方麵的憤怒和批評的時候,這部小說也擁有著熱心的追隨者。首先在年輕人中間爆發了一場不折不扣的“維特熱”,這場熱潮使得維特成了一個偶像人物。當時出現了“維特裝”(黃褲子、黃馬甲、藍外衣)、“維特杯子”、甚至還有“維特香水”。小說中的場景裝點著茶壺、咖啡壺、杯子、餅幹盤和茶葉罐。對於那時的有教養的市民來說,喝茶喝咖啡的時間成了接觸文學的美好一刻。
小說的追隨者首先是那些和維特處境相似所以立刻受到吸引的人。那些正確理解了歌德的人可以以這部小說間接地反映他們的處境,並從維特承受的痛苦中找到鼓舞和安慰。
《少年維特的煩惱》被視為狂飆突進運動時期最重要的小說。這部小說獲得了那個時代相當高的印數,並且是引發所謂的“閱讀熱”的因素之一。
歌德本人也沒有預料到這本書會獲得世界性的成功。為了記錄所謂的“維特熱”,現在在韋茨拉爾,除了一本珍貴的第一版《少年維特的煩惱》外,被展示的還有它的戲仿作品、模仿作品、爭鳴文獻和多種語言的翻譯本。但這本小說的成功並不僅僅是一種流行現象,用歌德自己的話來說:“ 這本小書的影響是巨大的、驚人的、很好的,因為它產生的正是時候。 ”(——歌德,《詩與真》)
1774年9月,書信體小說《少年維特的煩惱》出版,讓時年25歲的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一舉成名。有傳言稱,叱吒風雲的法蘭西帝國皇帝拿破侖·波拿巴(Napoleon Bonaparte,又稱拿破侖一世)曾讀過《維特》多達七次。據稱在與歌德會麵時,拿破侖幾乎隻談論了這本書。
法蘭克福歌德大學18至19世紀文學史教授德呂赫(Heinz Drügh)解釋說:“比如,人們會像維特那樣穿藍色外套和黃色背心。”這種現象通常被稱為“維特熱”。德呂赫稱《少年維特的煩惱》的暢銷是一個“全歐洲的現象”,甚至在東亞,這部作品至今仍然很受歡迎。
今天的小說還能對社會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嗎?德呂赫答道:“我認為,現在強烈的認同感更多來自電影和音樂,而非文學。”
這名文學史教授繼續介紹,《少年維特的煩惱》帶來了某種“新東西”,歌德通過這本小說開啟了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從今天的角度來看,歌德可能就像一個“流行巨星”,德呂赫補充道:“因為當時人們對這本書的認同感非常強烈,這種認同方式與當今流行文化中的現象有些類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