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515)
2009 (91)
2011 (89)
2015 (78)
2017 (115)
2018 (134)
2019 (117)
2020 (196)
2021 (159)
2022 (98)
2023 (111)
2024 (97)
2025 (8)
中國崛起勢不可擋?
上世紀80年代,走在首都北京的大街上,被當地人稱作“自行車”的腳踏車,是最常見的代步工具,當時西方媒體喜歡用諷刺的字眼形容中國,說它是自行車大國。當時的北京四周圍也沒有太多建築物;百姓的穿著也十分簡單、質樸,其他城市和鄉區就更不比多說了。
時隔40年,北京的公路情況出現了巨大改變,昔日的“自行車”大軍,早已成為被常年堵著的汽車所取代;整座城市隨處可見聳立的高樓大廈;人們的生活都走在了時代的最尖端。現在的中國有許多像北京這樣的世界級大都會。
中國驚人的經濟成就,已經讓美國作為世界經濟霸主的地位開始動搖。根據英國經濟與商業研究中心的分析,到了2032年,中國就有望反超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
隨著中國的迅速崛起,全球經濟的格局也產生了變化,整個經濟中心開始向東移動,若依照這樣的格局發展下去,中國勢必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經濟的龍頭老大。而美國選在這個時候出手對付中國,被外界解讀為出招阻斷中國的經濟勢力繼續擴張。
德國《世界報》(WELT) 發表客座評論"西方團結一致才能阻止中國崛起"。https://www.welt.de/wirtschaft/article211464219/Aufstieg-zur-Weltmacht-Nur-ein-Schulterschluss-des-Westens-kann-Chinas-Aufstieg-bremsen.html?cid=onsite.onsitesearch
如下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文章作者指出,中國以勝利者之姿走過新冠危機,並對西方構成更大的地緣政治及經濟挑戰。中國在地緣政治層麵上爭取地區主導權,同時希望成為全球霸權;在經濟方麵,中國意欲掌控技術。
文章寫道:"麵對地緣政治及經濟挑戰,西方可以選擇三種回應方式:順應中國的崛起、對其加以破壞,或是依照《威斯特伐利亞合約》互不幹涉內政的原則共處。"
"香港的命運表明,順應最終將走向屈服。若采取破壞,可能麵臨軍事衝突的危機;所以唯一現實的選擇是通過談判和平共處。"
"但隻有在與美國齊心協力的情況下才能達成。因為歐洲在經濟和政治上都太弱勢,無法獲得中國的足夠重視。德國擔任歐盟理事會輪值主席國的首要目標必須是強化與美國的夥伴關係。若拜登當選下任美國總統,雙方打交道的形式可能更溫文有禮,但事情卻不會變得容易。"
作者指出,許多德國公司長期以來依賴中國,設想一下,若共產黨政府因政治因素對大眾集團實施製裁,該公司將受到何等重創。所以聯邦政府對香港問題也隻是溫和表達抗議。
"這背後當然存在對德國企業受到打壓的恐懼。未來的情況也不會好轉。中國將加大在全球的權力主張以及繼續擴張。唯一的結論是,必須減少對中國的經濟依賴。這是一項極其艱巨的任務。也意味著現在起要堅定不移地采取行動。德國的出口經濟必須分散客源。"
"最好是從自家門前著手,鎖定歐盟鄰國。(德國)迫切需要提高意大利、西班牙或法國對汽車、機械和設備的需求。正因如此,正在擬定的歐盟援助項目對德國未來的繁榮至關重要。
國內的人眼裏隻有錢,每個人都把自己的權力用到極致為自己謀利。
一個朋友從大學教務處退休後到私立學校發揮餘熱,幹不下去了,教學質量一塌糊塗,正規學校學二年英語,為了多賺錢,隻上一學期,學生不及格,就塞錢給老師。
————————————————
portfolio 發表評論於 2020-07-19 22:29:40
未來幾十年,是中共國的衰敗期。
以往的世界強權都是通過戰爭打出來的。勝者為王是真理。這回中國要一人不死, 一槍不發的稱霸,自然曾經用生命換來的霸主不答應。非要用戰爭決雄雌。贏了, 霸主還是我 ,輸了, 我服你。中國也不要幻想什麽和平崛起。天下就沒這檔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讚!
說到點子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