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515)
2009 (91)
2011 (89)
2015 (78)
2017 (115)
2018 (134)
2019 (117)
2020 (196)
2021 (159)
2022 (98)
2023 (111)
2024 (96)
歐洲淘汰華為?
11月18日,法國總統馬克龍、德國總理梅爾茨(又譯默茨)共同出席柏林的“歐洲數字主權峰會”。
“數字主權要付出代價,但依賴他國代價更高”,梅爾茨說道。馬克龍則表示,不希望歐洲成為美國或中國的“附庸”。“我們當然想要設計我們自己的解決方案”,他說道。
從人工智能、半導體到雲計算——歐洲在科技、數字創新方麵滯後於美國和中國。這也給歐洲大陸的經濟增長前景拖了後腿。
歐洲對中國最為依賴的領域之一是電信網絡基礎設施。許多歐洲國家使用華為、中興的產品。
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專家馬佐克(Ilaria Mazzocco)表示:“隻有很少數競爭者能與他們匹敵,而且成本要高昂的多。”
不過,彭博社報道稱,更多跡象顯示,歐委會正尋找途徑,促使歐盟成員國在其網絡中逐步淘汰華為和中興。
卡內基歐洲中心的高級研究員揚斯(Richard Youngs)表示:“長時間以來,歐洲政府僅從商業角度看待中國,如今則重新調整,將安全納入考量。”
2020年,歐委會曾推薦成員國采取措施,避免“高風險供應商”參與5G互聯網絡。但這並非法律要求。
彭博社報道稱,歐委會副主席維爾庫寧(Henna Virkkunen)現在想要把這一推薦變成法律要求。歐盟似乎發出願意采取行動的信號。今年早些時候,歐盟禁止華為遊說人士與歐委會官員會麵。隨後,針對歐洲議會一些議員展開一項涉嫌腐敗的調查,也涉及華為。
德國總理梅爾茨也在新近柏林的一次商業會議上表示:“我們在政府內部決定,隻要有可能,將各處——比如5G網絡——的元件都替換成我們自己生產的產品。並且,我們不會允許中國生產的元件進入6G網絡。”
目前,歐盟有13個成員國采取步驟,以某種方式限製華為的市場準入。不過,直到2024年,德國一直不願這麽做,因為與中國的經貿關係十分強勁。
倘若歐洲繼續推進措施,對華為、中興采取法律禁令,那麽,焦點可能會逐漸轉向替代供應商。
屆時,歐洲本土企業如芬蘭的諾基亞、瑞典的愛立信可能受到關注,但其成本將遠高於中國競爭者。這對於歐洲政府來說相當困難,因為經濟增長疲軟、公共債務居高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