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515)
2009 (91)
2011 (89)
2015 (78)
2017 (115)
2018 (134)
2019 (117)
2020 (196)
2021 (159)
2022 (98)
2023 (111)
2024 (97)
海外華人為什麽有僑領?
中國官方回應網傳“國僑辦報告稱僑團內耗嚴重”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3/10/c_128790482.htm
中國人最需要敬重的五樣東西,分別是天、地、皇帝、父母、教師。天人關係、人地關係、君臣關係、師生關係最終要通過“血緣”關係來理解。直到今天,現代中國人在與陌生人打交道的時候,往往首先會問及家鄉,以便建立某種地緣-血緣的認同。
我小的時候,到文昌縣城,認湖山人為老鄉(對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習俗、風俗、方言口音等文化背景的同胞的稱呼) 。到海口市工作後,認文昌人為老鄉。到廣州中山大學讀書時,認海南人為老鄉。到北京工作時,認廣東人為老鄉。到德國後,認中國人為老鄉。
血緣文化的核心是血緣感情。所謂“親”就是“近”,而所謂“近”並不是物理距離上的遠近,而是在血緣譜係中的近。比如相同父母的兒子比父親兄弟的兒子要近,最親近的是父母與子女。孟子說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就是把血緣親情文化的邏輯出發點定在了父母與子女之間感情上。一切血緣感情都是父母與子女之間愛的擴展和外推。
德國人是一個遊牧民社會,他們的民間組織往往按照專業區分,所以登記社團和非登記社團林立,支撐著德國這個文明社會。在德國,任何民間組織都是互益性(gemeinnuetzig)組織,分為登記社團和非登記社團。登記社團在法院注冊後,同樣在稅務局備案,經稅務局審核後,登記社團再分為“營利組織”或“非營利組織”。獲得“非營利組織”認可的社團,享受免稅(社團本身不用繳稅、捐款者獲得免稅證明)待遇。民間社團發達程度,是衡量公民社會是否成熟和民主法治是否健全的主要標誌之一。班貝格才七萬人口,登記注冊的互益組織一千六百多,沒有注冊的團契兩千多。士、商兩棲的我,現在是三十六個協會的會員。
中國人是一個農民社會,中華文明本質上是農耕文明,他們的民間組織往往按照血緣區分。在中華相對封閉但又適合農耕的土地上,中國先人發展出了成熟而又穩定的農耕文明。這在世界各民族中都是獨特的。誠然,人類進化的一般曆史都是從舊石器時代走進新石器時代,而新石器時代的根本特征就是定居和糧食生產,也就是所謂農耕文明,但不同的民族進入農耕文明的時間和程度是不一樣的。中華農耕文明特別典型、特別成熟,以致於壓抑了其它文明類型的發育。比如,中國有漫長的海岸線,但中國沒有發達的海洋文化,這是農耕文化有意抑製的結果。比如,中國的萬裏長城,表達的是典型農耕社會的防禦思想。比如中國傳統社會人分四等,“士農工商”,手工業者和商人地位低於農人,也表達了農耕主導的思想。
鄭義的《老井》告訴我們,農耕文明的一個基本特點是安於一地、少有遷徏,安土、定居、安居意識很強。那些離開家鄉在外麵工作的人被認為是很不幸的,比如背井離鄉。人們與土地高度綁定在一起。中國人特有的“籍貫”概念就是對這種情況的一種反映。對於德國人而言,籍貫是沒有意義的,所以德國人的護照上隻有“出生地”,而沒有“籍貫”這樣的項目。對於基本不遷徙的民族來說,籍貫就是出生地,籍貫的概念有強大的意義。
20世紀近代社會轉型以來,中國人的遷徙開始頻繁起來,對於有籍貫概念的中國人來說,地緣即是血緣:住在一起的人都是熟人,拐彎抹角的差不多都是親戚,都有或近或遠的血緣關係。因此,中國的文化是一種典型的熟人文化。中國人在與熟人打交道方麵有豐富的經驗,但不知道如何與生人打交道。對待生人隻有兩個辦法,要麽把生人變成熟人,所謂“一回生、二回熟”,要麽生人變不成熟人的話,就隻有持敵對態度,人們常說“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種熟人文化延續到今天,仍然為中國人最大特色。
人們群居在一起,需要建立秩序,依照這個秩序,人們分配各式各樣的資源、處理各式各樣的社會關係。所以旅居海外的華人,在每個城市都有 XX 同鄉會,同鄉會就是依靠這種“血緣”秩序作為社會秩序的基礎和範本。事實上,我們這一代人很難改變這種“血緣”秩序。今天我在餐館裏,看到中國海南來的客人,本能地用海南話與他們打招呼,其實他們根本不懂海南話。
謝先生移民德國,如果您有機會和德國的其它幾個主要移民團體接觸一下的話就會知道他們各自有“僑領”,光是土耳其移民就有庫爾德社團、基督徒社團等,此外意大利移民自有他們的僑領。
如果一個中國移民除了知道中國人圈子裏那點事兒外,對其它族裔了解有限的話,可能會以偏蓋全。
現代的一些留美人士不再Care僑領頭銜了。他們可以直接奔著錢去,搞個孔子學院什麽的。
從某種角度,同鄉會包括華人組織的很多活動,很多時候都有種族歧視的嫌疑。作為移民,在受到各種歡迎的情況下,華人建立一大堆這種排他性的同鄉會等組織,非常值得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