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515)
2009 (91)
2011 (89)
2015 (78)
2017 (115)
2018 (134)
2019 (117)
2020 (196)
2021 (159)
2022 (98)
2023 (111)
厲害了,人口專家
江蘇省委機關報《新華日報》8月14日發表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劉誌彪、張曄的署名文章,稱提高生育率應成為中國新時期的任務,並建議設立生育基金製度。具體辦法是,40歲以下公民每年以工資的一定比例繳納生育基金,家庭在生育第二胎及以上時,可申請取出並領取生育補貼,用於補償婦女及家庭在生育期的短期收入損失。如未生二孩,賬戶資金則要等到退休時才能取出。
無獨有偶。中國政法大學教授、中國養老金融50人論壇核心成員胡繼曄16日在接受專訪時表示,未來不僅可以設立生育基金製度來鼓勵生育,還要對丁克家庭征收社會撫養稅。他指出,中國2000年後已陷入"低生育陷阱",一對夫婦的平均生育率已從當時的1.6左右降至現在的1.2-1.4之間,遠低於人口不增不減的2.08-2.1的數據。他認為,生育關係到民族延續、也關係到備戰,"過去中國采取計劃生育,向超生的家庭征收社會撫養費,但是未來鼓勵生育,應該向丁克家庭征收社會撫養費",此外,應建立生育基金,徹底開放生育,鼓勵生育,比如奶粉免費,給百姓供應奶粉票、尿不濕票等,同時能夠給予生育的母親帶薪產假、托幼園免費等福利等。
《新華日報》的文章以及胡繼曄的建議立即在中國社交網絡發酵。網民認為,從工資裏扣生育基金是變相罰款,是變著法子讓民眾承擔生育成本,甚至巧立名目增加生育成本;而官媒發表這樣的文章,是"利用新聞媒體和專家不斷探測民眾的下線"。
網友們還寫道,"就是因為沒錢才不生的 你還收稅……";"專家,你是嫌大家三四千的工資供著上萬塊錢一平米的房價不夠累嗎,你還來個生育基金?還有這是創造條件還是逼迫?……";"都2018年了……還活在封建時代嗎?生不生孩子女人有自己的選擇權"。
據中國國家統計局今年初公布的數據,2017年中國大陸全年出生人口1723萬,比上一年減少了63萬。各地計生委的數據還顯示,2018年上半年新生兒的人數同比下降了15%-20%,顯示全麵二孩政策導致的出生人口高峰很可能已經過去。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的宣傳機構開始製造"多子多福"的輿論導向也就不足為奇了。各路專家也對"中國的人口出生率麵臨斷崖式下跌"發出警告,並紛紛"獻計獻策"。在不久的將來,估計不斷會有新的"促生"提案以及政策出台。
厲害了,人口專家
在1798年發表的《人口學原理》中,馬爾薩斯作出一個著名的預言:人口增長超越食物供應,會導致人均占有食物的減少。
The power of population is so superior to the power of the earth to produce subsistence for man, that premature death must in some shape or other visit the human race. The vices of mankind are active and able ministers of depopulation. They are the precursors in the great army of destruction; and often finish the dreadful work themselves. But should they fail in this war of extermination, sickly seasons, epidemics, pestilence, and plague, advance in terrific array, and sweep off their thousands and tens of thousands. Should success be still incomplete, gigantic inevitable famine stalks in the rear, and with one mighty blow levels the population with the food of the world.
人口學原理的基本思想是:如沒有限製,人口是呈幾何速率(即:2,4,8,16,32,64,128等)增長,而食物供應呈算術速率(即:1,2,3,4,5,6,7等)增長。隻有自然原因(事故和衰老),災難(戰爭,瘟疫,及各類饑荒),道德限製和罪惡(馬爾薩斯所指包括殺嬰,謀殺,節育和同性戀)能夠限製人口的過度增長。
馬爾薩斯沒有認識到人類有能力增加食物供應。
1955年,馬寅初在全國人大一屆二次會議浙江組的會議上,表明了實行計劃生育的必要性,但讚成者很少,馬寅初認為時機不對,乃主動將發言稿收回。從1920年代起,馬寅初在各種報道中,對中國的人口増加表示憂慮。1954年至1955年,馬寅初三次到浙江省實地調查,為構建理論進行準備。1957年2月,在最高國務會議上,馬寅初提出計劃生育政策的提案,獲得多數讚成。同年6月的全國人大一屆四次會議上,馬寅初作了“新人口論”的書麵發言,正式提出計劃生育的提案,7月5日在《人民日報》發表《新人口論》一文。
從1960年代初中國大陸開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1960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1956年到1967年全國農業發展綱要》),提出“除了少數民族的地區以外,在一切人口稠密的地方,宣傳和推廣節製生育,提倡有計劃地生育子女”,從而改變了對人口控製的觀點。
總和生育率反映的是年齡結構,生育率在2.1左右才能保證下一代相對這一代不會減少也不會增加。1971年前中國的總和生育率有5.8左右(每個婦女平均生育5.8個孩子),2000年國家第五次人口普查結果(金指標)顯示總和生育率隻有1.22。
政府的職責是引導民眾發展經濟,盡量滿足人民的經濟文化需要。要是通過編造人口過多的謊言,降低人口的增長,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任何人都可以當政府領導,明朝末年的張獻忠在四川就當過一次,他就是通過殺人來減少人口、利用已有財富。
馬寅初人口論無非就是照搬了一點馬爾薩斯的《人口原理》,卻被樹為什麽偉大的英雄。馬寅初提出的“對隻有兩個孩子的父母加以獎勵,而對超過兩個孩子的父母要抽稅。”這一明顯帶有“行政命令”與“計劃經濟”色彩的建議,當時並沒有被政府采納。很明顯這是1980年代獨生子女政策實施後,“獨生子女費”與“超生罰款”的理論依據。
國際上人口學都還屬於幼稚學科,遠沒有完善,比如聯合國對於人口預測就從來沒有準確過,說明人口學界缺乏新思維。中國在1980年代人口學起步時候將馬寅初搬上神龕,采納馬寅初、馬爾薩斯的觀點建立起中國的人口學科(宋健研究人口最早起源於對馬寅初的景仰;田雪原研究人口起源於為馬寅初平反整理資料),導致中國人口學先天不足,一開始就走向了錯誤方向。苛刻的計劃生育政策導致現在民族急性自殺的1.2-1.3的生育率,某些人口學者難辭其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