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515)
2009 (91)
2011 (89)
2015 (78)
2017 (115)
2018 (134)
2019 (117)
2020 (196)
2021 (159)
2022 (98)
2023 (111)
2024 (97)
王滬寧與溫家寶的簡單比較
“三代帝師”王滬寧
王滬寧很可能是下屆總理第一順位候選人。
王滬寧1955年10月出生於上海,籍貫山東掖縣(今山東省萊州市),1974年被推薦到上海師範大學(今華東師範大學)外語係學習法語,後在上海社會科學院從事研究工作。1978年考取複旦大學國際政治係碩士研究生,1981年獲法學碩士學位。畢業後,王滬寧留校任教,曆任複旦大學國際政治係教師、副教授、教授,國際政治係主任,複旦大學法學院院長;期間,曾在美國愛荷華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做訪問學者。
根據中國官方公布的信息,1955年出生的王滬寧擁有法學碩士研究生學位和教授頭銜。他是學者出身,在90年代中期進入中央政策研究室,擔任政治組組長。他是第十六屆、十七屆、十八屆、十九屆中央委員,從2002年起一直擔任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他被稱作“中南海智囊”。
由於王滬寧連續輔佐了江、胡、習三代中共中央總書記,他被外界稱為"中南海首席智囊"。有報道稱,"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和"中國夢"這三代領導人的重要論述,都有王滬寧的策劃、參與。習近平上台後,王滬寧更是多次隨同出國訪問。
除了"比較有學問"外,王滬寧可能也會在其他方麵對習近平有所幫助。很多關於王滬寧的報道提到,他善於"從領導人的角度看問題"。王滬寧在早期學術文章中就曾提出,中國應采取"集中"的政治模式、領導模式,而不是"分散"的領導體製。可以想象,這種"集中"模式非常符合一把手的心意。
王滬寧是學法語出身,後來做比較政治,對法國政體較有感觸。
王滬寧認為:
1 “推行政治體製改革和推進民主政治,必須有統一和穩定的政治領導”
2 “以黨內民主帶動和推進全社會的民主”
3 “一定的政治體製必須適應一定的曆史—社會—文化條件”,“不能移花接木,也不能搞拔苗助長”
4 “政治體製改革不能超過我國現階段的條件”
5 “要以發展生產力為中軸來發展民主政治,也隻有這樣,發展民主政治才是有效的”
“三朝元老”溫家寶
溫家寶1942年9月15日出生於天津,北京地質學院畢業,後分配至甘肅省從事地質工作,經推薦進入地質礦產部黨委工作。隨後在胡耀邦、趙紫陽、江澤民連續三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時期,分別擔任了中共中央辦公廳副主任和主任的職務。
1989年5月(八九民運中期),部分學生於天安門前開始絕食抗議。據《李鵬六四日記》記載,在李鵬宣布戒嚴,準備實施武力鎮壓學生時,溫家寶表態堅決支持中央的決定,5月下旬,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趙紫陽為抵製軍隊戒嚴,決定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將事件移交給全國人大常委會解決,為此趙紫陽要求中共中央辦公廳立即電傳在美國訪問的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萬裏回國;而溫家寶並未執行命令,將電報提交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否決,從而為延緩萬裏回國和調集軍隊戒嚴起了關鍵作用。5月20日淩晨4時許,溫家寶以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的身份,陪同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趙紫陽到天安門廣場勸慰學生停止絕食活動。學運不久後演變為六四事件,趙紫陽因為在這場學生運動中的表現受到了黨內譴責並被撤職;而溫家寶並沒有受到影響,繼續擔任中央辦公廳主任直到1993年。1993年,開始負責農業和農村工作,出任中共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
因六四事件被軟禁的前中共中央總書記趙紫陽在2004年與姚監複的談話中指出溫家寶和胡錦濤都是好人,但不可能有大的作為,姚監複問趙紫陽原因何在,趙紫陽回答說,因為他們都是我們(黨)培養出來的人。他們上大學,當大學生,當研究生都是在共產黨50年代的政治教育下成長的。
王滬寧和溫家寶沒可比性,該比的是王滬寧和張春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