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盛友文集

創業,閱讀,思考,寫作
個人資料
謝盛友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蔣介石的中國夢

(2017-01-02 14:05:05) 下一個

蔣介石的中國夢

作者:謝盛友

 

蔣介石十分讚同學習日耳曼民族所具有的“認真、勤儉、遵紀、執著”的民族精神,認為這是針對舊中國貧窮、散漫、落後的國情,醫治社會痼疾的良方。

德意誌帝國(Deutsches Kaiserreich)從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王國統一日耳曼地區到1918年11月霍亨索倫王朝末任皇帝威廉二世退位為止,也是後來魏瑪共和國和納粹德國的正式國號。

1848年法蘭克福國民議會後,德意誌人民選擇小德意誌方案,排除奧地利建立一個統一的日耳曼民族國家。普魯士威廉一世與以自由派為主的議會發生衝突,就軍事預算有相當歧異,於是在1862年任命奧托·馮·俾斯麥為普魯士首相,並強行通過軍事預算,由他主導普魯士改革及建軍政策。普魯士在首相奧托·馮·俾斯麥的領導下,普魯士於1864年普丹戰爭及1866年普奧戰爭獲得勝利,並成立北德意誌邦聯。1870年普法戰爭打敗法國,完成統一德意誌的大業,並俘虜了皇帝拿破侖三世。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巴黎凡爾賽宮鏡廳正式登基為德意誌皇帝,德意誌帝國建立。

1871年4月16日頒布的帝國憲法,是按普魯士憲法基礎而成的,加入了有關帝國的新內容,它明確規定德意誌帝國是聯邦製國家,由22個邦、3個自由市和1個直轄區組成。各邦把軍事、外交、海關立法、銀行立法、間接稅、刑法等權力交給帝國政府,隻保留教育、衛生和地方行政等權力,同時保留自己的君主政府和議會。帝國憲法規定普魯士王國的國王就是德國的皇帝,集軍政大權於一身,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能任免帝國各級官吏。普魯士王國的首相是德國的首相,由皇帝任免,向皇帝負責。

1914年德國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德國經濟陷入蕭條。1918年11月23日,政治人物艾伯特要求最高陸軍指揮鎮壓柏林的兵變,令社民黨與共產黨正式分裂。士兵抓到柏林市的指揮官,並把人民代表議會的所在地德國總理官邸(Reichskanzlei)封閉。國防軍血腥鎮壓事變,導致左派以社民黨變成反動派為由,正式決裂。在僅僅七個星期之後,獨立社民黨就退出了人民代表議會。12月,包括獨立社民黨左翼分子與斯巴達克同盟的數個左派團體組成了德國共產黨。

1919年1月,柏林的工人企圖以更激進、血腥的方法實現評議會共產主義,卻受到由誌願軍人組成的半軍事組織自由軍團鎮壓。其中,著名革命義士羅莎·盧森堡與卡爾·李卜克內西在1月15日被殺。後來,在艾伯特的批準之下,凶手隻是交由軍事法庭懲辦,而非民事法庭,故此刑罰較輕,當然也沒有令左派更接受艾伯特。1月19日,德國舉行國民議會大選。包括獨立社民黨與共產黨的左派政黨都是組織鬆散,結果讓溫和派奪得大多數議席。議會代表為了避免會議受到柏林的暴力事件影響,改在魏瑪召開國民議會。德意誌帝國魏瑪憲法共和的非正式國名也由此而來。魏瑪憲法創造了一個半總統製的共和國,並設置了由比例代表製選出的議會。

《魏瑪憲法》(Weimarer Verfassung)是德國魏瑪共和國時期(1919年—1933年)的憲法,也是德國曆史上,第一部實現民主製度的憲法。它建立了一個議會民主製、聯邦製的共和國。現今的德意誌聯邦共和國憲法《德國基本法》仍保留著魏瑪憲法的許多條文。

憲法學裏,魏瑪憲法是一部近代史上重要的憲法,它有以下的幾個特點,其中或多或少被後來的他國憲法繼受:

    首部具有半總統製風格的憲法,總統可自由任免總理;國會除可對總理不信任投票外,也能提案罷免總統交付公民投票;不過總統亦可依相關規定解散國會。

    總統有相當大的權限,特別是可以依規定宣布停止適用憲法部分條文的緊急狀態權力,而且任期達七年之多。

    明文規定公民投票製度的憲法。

    國會的選舉選舉製度是基於比例代表製(如果一個政黨得到了百分之20的選票那麽此政黨同樣在議會中得到百分之20的席位)

    德國公民在20歲以上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保障司法獨立、引進違憲審查的概念,但聯邦最高法院僅受理聯邦與各邦、各邦之間非私法的合憲性爭議。

    落實社會國原則的理念於憲法條文,保障人民所享有的社會福利及基本權。

    率先將基本國策入憲。

 

1911至1941年間,中國和德國之間合作,蔣介石認為德國曆史有許多地方值得中國仿效,即德國統一可以成為蔣介石本身統一中國的範本。因此中國認為德國將是其“國際化發展”的首選支援。

1927年後,中國方麵與蘇俄的關係就徹底斷絕了,所以蘇聯方麵撤走了所有的顧問,因急於尋找新的國際力量來填補蘇聯顧問的位置,蔣介石把目光轉向了德國。當然這個時候的德國也正因為條約限製了國內的軍隊人數,許多人才都沒辦法留在軍中,所以輸出別國當顧問也是德國最好的選擇。

在國民政府時期,孔祥熙擔任行政院的副院長、財政部的部長,他受到邀請到德國,並與希特勒進行過會談。談論的問題主要是:望能得到希特勒的支持,對華提供幫助。另外在武器方麵能夠與華合作,甚至想說服希特勒放棄與日本的合作,反過來支持中國。他想與德國建立起合作關係,推動中國的發展。

希特勒希望日本與中國可以友好合作,不要發生衝突。若是發生衝突,他願意進行調解。針對希特勒說的話,孔祥熙說他也十分想與德國合作,渴望得到德國的武器及裝備。

對蔣介石而言,或許曆史上沒有任何一個時代比1930年代中德合作時期更符合他“國際性協作”發展現代化中國的理想。第一次世界大戰讓德國失去了它在中國的所有殖民地,以致德國並不關心中國的政治,而卻需要中國的原材料。那個時代中外關係大都是其他國家對中國懷有某種帝國主義野心,而中德合作則是基於平等基礎上、互惠互利條件下的經濟合作。中國迫切地需要發展現代工業,以便抵禦日本隨時可能的侵略,也是促成中德合作的重要原因。此外,德國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失敗的陰影中迅速崛起,以及他的法西斯軍國主義意識形態也讓一部分中國人看到了統一中國洗刷近代恥辱的希望。

但是1938年1月至9月,中德關係隨著德國采取一係列棄華聯日的政策之後,已經跌入低穀。9月12日,德國與滿洲國簽訂了《德滿貿易協定》,將在華經濟重心從國民政府控製區轉到了滿洲。

德國在遠東由“親華政策”轉向“親日政策”的調整,第一次毀滅了蔣中正的中國夢。德國逐漸轉向日本,其中前期中德合作的德國顧問有些被日本收買,向日本泄露大量中國軍事情報。1939年蔣介石的德國炮兵顧問韋伯將重慶的情報發給日軍,造成重慶大轟炸中的巨大損失,同時還參與日本傘兵密謀空降活捉蔣中正的計劃,對中國造成巨大損失。

蔣介石分成兩步走,一步一個腳印學習德國經驗,第一步學習俾斯麥統一中國,第二步學習魏瑪立憲。

1928年,國民政府完成北伐,達成全中國名義上的統一後,蔣介石公布並施行《訓政綱領》,而且成立立法院。但其時的立法委員並未直接選舉,而是由國民政府指派,任期兩年。名額則由初期的49名增加到抗日戰爭前的194名。而1934年遴選出來的194名立法委員任期則因二戰原因,延至二戰後的1947年。

1947年中華民國國大代表選舉中,蔣介石以一般中華民國國民身份投票,並選出化學家陳裕光為南京選區國大代表。

1947年國民大會代表選舉,為中華民國建國以來首次舉行的國會議員選舉,各省分別於1947年11月21日至23日舉行。該次選舉原定與第一屆立法委員選舉同時在10月進行,但國共內戰致使鐵路破壞,交通不便,使得選舉推遲,最終國民大會代表普選略微提前於立法委員普選而在11月首先舉行。本次直選和立法委員直選使得中國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出現了4.61億人民直接授權產生的代議機構,從而使得中華民國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

由於國共內戰,蔣介石失敗,第二次毀滅了蔣中正的中國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