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515)
2009 (91)
2011 (89)
2015 (78)
2017 (115)
2018 (134)
2019 (117)
2020 (196)
2021 (159)
2022 (98)
2023 (111)
黃嘉略(法語:Arcade Huang 1679年11月15日-1716年10月13日)沉睡了約三百年,如今中法交惡,我們中國人才把他挖出來,我則想起他的帽子。
大約三百年前,黃嘉略有一次竟然放心地把他那頂帥氣的帽子留在了教堂裏,並在外麵獨自逛了一會兒。可是當他回來的時候,卻發現帽子已經不翼而飛。黃嘉略相信“人性本善”,更相信歐洲人(尤其基督徒)有極高的道德要求。
看來我們中國人對基督文化至少誤解三百年。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我的朋友蕭瀚(畫家)到達德國法蘭克福國際機場,他認為,資本主義人人道德高尚,況且資本主義世界個個富有,不乏貨,哪裏會有人偷東西,下了飛機,他急迫要看看西方的資本主義世界,丟下自己的行李箱子不管,當他看夠了資本主義,回頭準備提箱子時,箱子已經不翼而飛。
看來我們中國人對資本主義至少誤解三十年。
毫無疑問,李大釗是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先驅者,他積極宣傳馬克思主義,為五四運動的爆發作了思想準備。
李大釗先後發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等文章,宣揚蘇聯的十月革命,介紹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李大釗將他負責編輯的《新青年》第六卷第五期編為“馬克思主義研究專號”,並發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在這篇論文中,李大釗寫道:“自俄國十月革命後,德國、奧地利、匈牙利等國也發生了以馬克思主義為正宗的社會革命,從而使馬克思主義有風靡世界之勢,他編這期馬克思主義研究專號和寫這篇論文的目的,就是要使中國人民對馬克思主義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1918年7月20日,胡適在《每周評論》第三十一號上發表《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一文。文章說:現在輿論界的大危險,就是偏向紙上的學說,不去實地考察中國今日的社會需要究竟是什麽東西。
第一,空談好聽的“主義”,是極容易的事,是阿貓阿狗都能做的事,是鸚鵡和留聲機都能做的事。
第二,空談外來進口的“主義”,是沒有什麽用處的。一切主義都是某時某地的有心人,對於那時那地的社會需要的救濟方法。我們不去實地研究我們現在的社會需要,單會高談某某主義,好比醫生單記得許多湯頭歌訣,不去研究病人的症候,如何能有用呢?
第三,偏向紙上的“主義”,是很危險的。這種口頭禪很容易被無恥政客利用來做種種害人的事。現在中國的政客又要利用某種某種主義來欺人了。羅蘭夫人說,“自由!自由!天下多少罪惡都是借你的名做出的!”一切好聽的主義,都有這種危險。
......
李大釗要使中國人民對馬克思主義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偉大領袖”說:“認真學習,弄通馬克思主義”。
但是,我們接受的教育,沒有人把一個真實的馬克思告訴我們。
馬克思 (Karl Marx,1818 - 1883)是猶太人,六歲時在特裏爾洗禮,改為信仰基督教。他對宗教的批判不是對上帝的批判。(W. Hasenclever: Ehen werden im Himmel geschlossen, Reinbek 1963, S.262f. )
當然,馬克思六歲洗禮不能證明他就是有神論,他後來更加叛逆,鼓吹無神論。其實,無神論是認為神靈不存在或者不接受有神論的一種哲學思想和立場,廣義上則是對神存在缺乏相信的思想的總和。無神論並沒有統一的哲學思想。成為無神論者不需要任何諸如皈依或洗禮之類的儀式,因此對於無神論者不容易判斷。隻有少數聲稱自己是無神論者的人,一般可以肯定他們是無神論者。
馬克思六歲時接受洗禮,這是曆史事實,我不敢說,中文資料裏沒有記載,但是,我敢說,我沒有讀過。我不明白的是,我讀書不多,可是為什麽我讀到的全是無神論的馬克思、唯物論的馬克思、辯證法的馬克思,而沒有讀到有神論的馬克思、唯心論的馬克思、真實的馬克思?對於我這些讀書不多的人,為什麽人們總要把馬克思“不光彩的一麵”掩藏起來?總是不斷地推銷馬克思“光彩”的一麵?
新聞學有一個鐵律: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像新聞學一樣,有神論和無神論也有一個鐵律:在無神論裏,沒有上帝把真理交給人類;在有神論裏,上帝沒有把真理交給人類。
可是,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違反了這些鐵律,因為我們被教育: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
到了1978年,鄧小平號召“摸石頭過河”地改革,我說鄧小平是胡適的好學生不是李大釗的接班人,那不,我們的總設計師喊話:不問姓社姓資,管他白貓黑毛,管他什麽主義,發展是硬道理。
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分析,以人性開始,以非人性結尾結論,哪怕是現在金融海嘯,西方人也就是喜歡讀馬克思《資本論》1867年出版的第一卷,很少人喜歡讀第三卷。人,自私自利,喜歡相信:原來我之所以窮,是受別人的剝削;人,害怕麵對現實:金融海嘯來了,資本家倒了,連受剝削的機會也沒有啦。
李大釗把馬克思的唯物辯證法當成科學介紹給我們,但是,他沒有告訴我們唯物辯證法是達爾文進化論成立以前的玄學,不是什麽科學,由於十月革命由於五四,中國選擇了共產主義,共產主義的理想是美麗的、偉大的、無懈可擊的,但是,李大釗又忘記告訴了我們,美麗的、偉大的、無懈可擊的空想就是唯心論。
根據曆史資料,馬克思在寫《資本論》第三卷中,已經動搖了他在第一卷中勞動價值論的論據。他在1872年海牙大會的講演中,也有“我們不否認有些國家如英國、美國,甚至荷蘭的工人們,可用和平方法達到目的”的石破天驚之言,可見馬克思本人,對自己也懷疑。恩格斯1890年寫信給施密特,提到馬克思曾自諷地說:“我所知道的就是我不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
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日前紀念中共確定改革開放路線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三十周年大會上講話,表示要“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堅定不移推進改革。
胡錦濤說,中國將堅持“由中國人民自己選擇”的社會製度和發展道路,不會屈從於外部壓力。
什麽是外部壓力,胡錦濤沒有說,總不該是馬克思主義吧。
寫於2008年12月21日,德國班貝克
海外人才回歸勢必加劇國內就業市場緊張
據中國媒體報道,中國政府準備實施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以提高中國的國際競爭力,建設新型國家。
中共中央辦公廳轉發《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關於實施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的意見》,要求各地區各部門進一步解放思想,完善體製機製,健全政策措施,做好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工作。
《意見》指出,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在當今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經濟全球化日趨深入的情況下,站在世界科技前沿和產業高端的海外高層次人才越來越成為我國參與國際競爭、實現經濟社會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特需資源。
中國政府說,大力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是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提高國際競爭力的迫切需要,是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建設創新型國家、實現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重大舉措。
根據《意見》建議,中國將重點引進一批能夠突破關鍵技術、發展高新產業、帶動新興學科的戰略科學家和科技領軍人才。
其中包括重點創新項目、重點學科和重點實驗室、中央企業和國有商業金融機構、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為主的各類園區等。
但是目前中國包括高層次人才在內的就業市場並不景氣,大學畢業生難找工作,許多人甚至爭當有錢人家的保姆。
分析人士認為,海外高層次人才回歸,勢必會使國內就業市場更加緊張。
中國還有共產主義者嗎?-毛主義與今日中國的關係
Großansicht des Bildes mit der Bildunterschrift: 文浩博士在河南農村
正值2008年中國兩會召開期間,柏林辦了一個關於毛主義與中國的研討會。主講人、維也納大學文浩博士(Dr. Wemheuer)就此向德國之聲談了他對一係列問題的看法:毛澤東的社會理想為何失敗?毛主義與今日中國是怎麽一種關係?毛澤東和中國與傳統及與馬克思主義的關係究竟如何?今日中國有真正的共產黨人嗎?文浩先生的一些觀點也許對中國未來的政治改革和當前的兩會也不無參考意義,比如中國是否能讓農民和農民工建立自己的協會的問題。
"數以百萬計的農民被‘脫根’......引發了現在越來越激烈的階級鬥爭"
德國之聲:毛澤東追求在發展中國家裏建立另一種社會的理想。為什麽他建立這麽一個解放性的社會模式的試驗失敗了呢?
文浩:這是個很複雜的問題,需要很多人長時間研究。我認為,在毛澤東的時代,沒能成功地從根本上讓中國農村現代化。大家知道,農民雖然曾經是革命和1949年革命勝利的基礎,但在中國共產黨獲得政權後,相當長的時間裏,農民的生活狀況沒有什麽變化,基本保持了50年代的水平,人均糧食消耗量也沒有變化。當然,在衛生、教育、工業化方麵取得了一係列成績,但農村的情況變化很小。70年代末時,中國人中還有80%的人是農民,20%的人是城裏人,這跟1949年的情況是一樣的。
德國之聲:可以說毛主義對中國轉向資本主義模式反而起到了刺激作用嗎?
文浩:這也是個非常難的問題。我個人認為,中國1978年的改革開放之所以能夠順利展開,也跟文化大革命的失敗有關。從1966年開始,中國發生了一個社會變化,年輕的大學生、工人等為文化大革命所激動,但這種激情很快在派別鬥爭中結束,直至武鬥發生。我認為,70年代中時,中國對仍然不間斷的革命宣傳感到疲勞了,於是在中國一旦產生了一種走向市場經濟,也可以說是走向資本主義的傾向,它便得以相當順利地展開。當然,改革的成功給毛澤東的事業畫上了問號,許多農民在80年代發現,沒有了人民公社,在國家土地上發展以家庭為基礎的經濟,比以前要好得多。盡管如此,毛澤東的精神還經常返回到今日中國,因為許多問題今天仍然沒有得到解決。另外,一方麵是一個資產階級、富裕階層的產生,另一方麵是數以百萬計的農民被"脫根",進入城市去工作,於是不斷提出諸如平等這樣的問題,引發了現在越來越激烈的階級鬥爭。
"中國正在發展出一種類似於工人運動的東西來"
德國之聲:您提到"階級鬥爭"。您認為中國現在有階級存在嗎?
文浩:是的,社會差距之大,隻有世界上少量國家可與之相比。這得到了基尼指數的證明。在中國,至少在相當大的私有經濟範圍裏存在著沒有社會國家因素的資本主義,那裏的流動農民工和婦女情況,人們隻能跟19世紀的英國等歐洲資本主義國家相比。我覺得有意思的是,在毛澤東時代,每天都在宣傳千萬不要忘記階級鬥爭,這是國家作的宣傳,各種壞分子受到批判,成為受害者。而今天的情況完全相反。比如,中國共產黨完全不再用象"資本家"這樣的概念,而稱這些人為"企業家"。現在有許多動蕩從底層發生,農民抗議他們的土地被拿走,退休者抗議退休金保險機構的欺騙行為,中國每天都發生各種抗議行為、罷工,中國公安部自己公布的數字說有8萬起發生在2006年(假如我沒有記錯)。這些雖然是地方性質的示威抗議,但現在我認為在中國正在發展出一種類似於工人運動的東西來。
"中國共產黨拿出‘和諧’的口號,也可以理解為警告,警告不要損害這種和諧"
德國之聲:是工人運動,還是公民社會,怎麽定義更好呢?這是毛澤東時代提的那種階級鬥爭嗎?還是另外一種?
文浩:今天的衝突是以不同的方式展開的。如果農民工罷工,或者發生衝突,不一定非要理解成階級鬥爭。現在也有工人上街去示威抗議,他們舉著毛澤東的像,表示懷念毛澤東的時代。但我認為,他們並不想原封不動地回到那個時代去。而今天的國家試著抵消這種傾向。胡錦濤、溫家寶提出的和諧社會理念表明,國家要通過做工作,同時也通過壓製,把和諧引入這個社會,而這種和諧本身是被這個社會的矛盾所啃碎了的,令人難以置信的衝突潛力存在著。今天,中國共產黨拿出"和諧"的口號,也可以理解為警告,警告不要損害這種和諧。
"中國今天是一個主要按資本主義原則作用著的國家,但無論如何還是一個混合體製"
德國之聲:可以說,中國今天是"滑"入了毛澤東當年批判的資本主義中去了嗎,還是應該怎麽說呢?
文浩:我想,毛澤東自己也無法設想,改革政策會帶來什麽。在文化革命中,毛澤東就說,如果鄧小平這樣的人掌了權,中國就會變成資本主義。而有意思的是,我們今天在中國這裏看到一種複雜完整的結構,那裏多年來存在著的教育製度、醫療衛生製度,按歐洲標準完全可以說成是新自由主義的,極端市場化的,但另一方麵,土地在中國始終還是國家所有的,農民隻得到使用權,還有很多工業和農村企業始終在集體和國家的手中。我認為,中國今天是一個主要按資本主義原則作用著的國家,但無論如何還是一個混合體製,還有國家控製的社會主義因素存在。我想,在70年代中的時候,毛澤東和那些極端主義者根本不可能想到今後的中國會是這個樣子的。
"毛澤東與其說是被宣傳成共產黨人,還不如說更多地被尊成國家的創建者"
德國之聲:1978年中國發生了一個轉折。今年中國隆重紀念這個轉折-改革開放-30周年。那是與毛主義、毛澤東思想決裂呢,還是繼承呢,還是一種混合?
文浩:中國共產黨當時麵對一個問題:如何對待毛澤東的遺產。人們沒有象蘇聯當時那樣,也就是說在斯大林之後,給予完全的否定,就象赫魯曉夫60年代時做的那樣。黨決定采用一種總體的解決方法,他們說:毛澤東思想仍然是重要的,但它的內容,它在當時的意義,應由黨自己來定義。在實際上,尤其在經濟領域,離開了毛澤東的製度,取消人民公社,展開經濟局部私有化,但有些毛澤東思想,如黨的群眾路線,讓政策與群眾利益結合起來,有些口號,比如為人民服務,一些毛澤東的口號保留了下來。今天在中國仍然是這樣,在大學裏有毛澤東思想的必修課。但我認為,從整體上看,人們用另外的內容來裝填了毛澤東思想。但是,毛澤東作為政治合法化的形象,對中國的黨來說還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中國共產黨不說:我們完全告別這一遺產,在中國的宣傳中,我的感覺是,毛澤東與其說是被宣傳成共產黨人,一個在文化革命中做了錯事的人,還不如說更多地被尊成國家的創建者,我今天在中國的宣傳中更多看到的是一種民族主義的背景。
"如果今天問中國人對毛澤東的看法,那是有很大差別的"
德國之聲:有中國理論家認為,毛澤東思想是今日中國的淵源,而非本源。您同意這種說法嗎?
文浩:我基本上同意。這個問題讓我感興趣的方麵是,為什麽中國共產黨現在不完全告別毛澤東。這有幾方麵的原因。一方麵,如上所述,中國共產黨需要一種合法性,另外,毛澤東在曆史分析方麵也起著重要作用,比如人們說,對大躍進或者文化大革命,毛澤東須承擔責任。但中國共產黨後來也從中獲得了經驗教訓,於是它說,這些事件是有錯誤的,但這並不妨礙黨的合法性。當然了,如果今天問中國人對毛澤東的看法,那是有很大差別的。我認為,許多年輕人跟毛澤東之間的關係相對較少,在年紀大些的人那裏,比如說,我在河南1959年至1961年間饑餓非常嚴重的地方,我從農民那裏聽到的,對毛澤東很少有什麽好的看法,如果跟東北剛失業的工人談,他們幾個月沒有得到工資了,他們就完全可能對毛澤東時代表示好感,那個還有國家保證的鐵飯碗的時代。這也是為什麽一些出租車司機掛著毛澤東像章,貼著毛澤東畫像的原因,我覺得,這不是跟曆史密切相關的什麽現象,而隻是一種一般性質上的吉祥物了。
"中國領導人從文化革命中獲得了一個教訓:不能把群眾動員起來"
德國之聲:毛澤東思想對今天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什麽影響嗎?
文浩:老實說,很少。毛澤東一個非常中心的思想是,群眾是曆史的英雄,曆史是群眾創造的。所以,毛主義的一個中心是群眾運動,與蘇聯不同,群眾自己組織起來動員起來。在毛澤東時代,一個運動接著一個運動。這個群眾運動思想在今天的中國,無論在經濟體製裏,還是在政治體製裏都不存在。中國領導人從文化革命中獲得了一個教訓:不能把群眾動員起來。於是出現了一些口號,比如建設法製國家,黨恢複了列寧主義意義上的國家機器。所以,在今天的政治和經濟體製中,群眾應該說是一種消極的對象。這對人們來說,並非完全是負麵的,這有積極的方麵,比如說不必象毛澤東時代那樣每天處在嚴密的監控之下。從經濟體製上說,毛澤東的目的自然是,完全廢除私有製,取消私有財產、生產資料、土地。他甚至對農村的家庭經濟發起攻擊,說那也是資本主義的。可以說,今日中國在經濟體製上完全是與毛主義體製決裂了的。
"我在中國還從來沒有遇到過一個真正的共產黨人"
德國之聲:今天,中國的黨仍稱自己為共產黨,並表示要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您在中國還能看到馬克思主義嗎?
文浩:我認為,在中國普通人的生活中,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思想一點作用都不起,或者隻起到很小的作用。它在政治體製中始終起著一種作用。黨表示自己的一脈傳承性,說自己是共產黨,不象東歐一樣國家的前共產黨那樣把自己的名稱改為社會民主黨,因為中國共產黨需要這麽一種一脈傳承性:是中國共產黨解放了中國,是它打敗了日本侵略者,等等。從合法性的角度看,馬克思主義對中國共產黨來說還很重要,因為它要借此給一黨專政製度一個合法性的解釋。整個社會處於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這是中國還是要繼續堅持的,還要繼續保證黨和國家機關在黨的領導下的狀況。也還有研究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的機構,比如人民大學裏的,而中國共產黨仍然用著成千上萬的教授、專家,他們給中國新的政策配上馬克思主義的詞匯概念。但我要說,我在中國還從來沒有遇到過一個真正的共產黨人。
德國之聲:也包括那些自稱為共產黨人的人?
文浩:我在北京生活過兩年,幾乎到過全國,包括中國西部。我沒有遇到過任何人是我可以在馬克思主義的定義上稱為共產黨人的,認為應該廢除私有製,返回計劃經濟的。
"中國領導人很重視年輕人的民族主義,而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實際上退到了幕後"
德國之聲:那麽憑什麽稱自己為馬克思主義的呢?在中國能見到什麽馬克思主義的因素嗎?
文浩:中國領導人這樣說:在毛澤東時代,遵循著蘇聯模式,中央的計劃經濟,而把後來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說成是中國模式,定義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在人們從馬克思主義中提取出其它的東西來,以前總是強調階級鬥爭,而今天人們更多地強調馬克思的其它思想,比如說,一個不發達國家首先要發展起來,在這之後才創造出一個社會主義社會的基礎。據此,中國領導人說,中國現在處在社會主義的第一個階段,初級階段。人們拿來馬克思的一些說法,說社會主義隻能在一個發達國家存在,據此來解釋與維護中國的現行政策。這從一定意義上看是"擰錯了水龍頭"了。但中國領導人無法不這樣做。關鍵是要能夠解釋,中國的黨現在有什麽樣的合法性基礎。我這樣看,在教育中,中國領導人很重視年輕人的民族主義,而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實際上退到了幕後,被人看得無所謂了。
“比如叫社會民主黨了,人們就會提出一個問題,那麽為什麽還要堅持一黨製呢?”
德國之聲:您認為中國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稱呼、共產黨的名字好呢,還是哪天改稱為社會民主黨或者工黨之類的好?
文浩:至於哪個好,這應由中國的黨和政府自己來決定。但是有個問題,如果現在共產黨改變名稱,說我們現在比如叫社會民主黨了,人們就會提出一個問題,那麽為什麽還要堅持一黨製呢?為什麽在中國不舉行自由選舉呢?為什麽不進行政治改革?對黨來說存在這麽一個危險,盡管有很多難解釋之處,但它必須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假如它現在偏向於社會民主主義方向,那麽,進行政治改革的壓力就會變強。
德國之聲:人們一直在說是願意進行政治改革的。現在中國讓一些其它黨派的人來擔任部長職務。您是怎麽看的呢?
文浩:不能說中國一點都沒有進行政治改革。中國人大比以前的空間大了,決議不再是全票通過,也有反對票,也跟其它黨合作,相當於民主德國時期說的盟友黨派,人們也在村一級上進行選舉。這些選舉的效果是不一樣的,在有的村莊,村長被民主地選出,在有的村莊,則由於腐敗和權力關係太強,不能展開真正的民主選舉。這當然是一種嚐試。但這裏也有個矛盾的問題,共產黨說,中國還沒有發展到足夠的程度,以進行深刻的政治改革。但與此同時,那些經濟上處於非常落後、非常困難處境的人得到選舉的可能性,也就是說,那些農民。而在比較發達的中國地區,則還沒有展開全麵的選舉。在一定程度上,黨陷入了一個磨盤中,一方麵,中國領導人認識到,必須在政策上更多地考慮社會因素,必須把自己顯示為接近人民的,另一方麵存在一個危險:通過深入的改革會使權力受到威脅。人們不會忘記1989年的教訓,那時,中國領導人受到一場聲勢浩大的民主運動的挑戰,他們從鎮壓中吸取了教訓:這樣的事情絕不能再次發生。所以現在發生衝突鬧事,在萌芽狀態就把它壓下去,在它們獲得廣泛影響力之前。1989年的經驗使中國的領導人在是否展開深刻的政治改革方麵變得非常謹慎。
"毛澤東與中國文化有著一種複雜矛盾的關係"
德國之聲:您認為毛澤東更多地是受中國傳統的影響,比如儒家學說,或者還是受馬克思主義影響更多?
文浩:我認為,毛澤東確實是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具體情況結合了起來,比如講農民是中國革命的主要動力,而不是象俄羅斯把革命放在工人身上,能夠在城市展開。當然了,一些思想,比如人民公社,也跟傳統的烏托邦有關,就象康有為當初的思想那樣。在中國也存在著長期的烏托邦理想傳統。一方麵,毛澤東與中國文化有著一種複雜矛盾的關係,在文化革命中要摧毀許多傳統文化,但另一方麵,我們也知道他個人的藏書裏有中國古典的作品,他也用中國古典方式寫詩。我認為,毛澤東自己是中國文化和曆史的產物,但對中國的文化有著一種複雜矛盾的關係。我們經常麵對的一個問題是:是馬克思主義更大程度上改變了中國呢,還是中國更大程度上改變了馬克思主義。
"毛澤東觀念中一定的因素是由西方的現代化思想決定的"
德國之聲:可以說他想要的是一種混合物嗎?即中國傳統和馬克思主義混合,但他又是叛逆的,要從中國文化傳統中叛逆出來,卻又不是在所有方麵都很成功?
文浩:毛澤東觀念中一定的因素是由西方的現代化思想決定的,比如一個國家一定要爭取迅速地,在短暫的時間裏工業化,必須獲得生存之本,必須要有能力強的軍隊,必須要對全民展開教育,讓農民進入生產程序,這些思想我們也在其它處在現代化進程中的國家裏見到。同時這個政策裏也存在著強烈的中國因素,比如拒絕法製國家的思想,毛澤東直接提到孔夫子,說,中國有著人治、而非法治的傳統。在許多社會主義國家裏至少在形式上存在著一種修剪過的司法體製,而在中國,比如刑法在很長時間裏根本就沒有正式生效,法律在毛澤東時代作用始終很小。我認為,這種以人治為本,拒絕法律和法製國家的觀念根源在儒家學說傳統那裏。叛逆的文化根源也存在於中國的傳統裏,比如紅衛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在西遊記裏美猴王孫悟空那兒找到他們的前身,中國的曆史也充滿了造反,毛澤東也直接以此為依據。
德國之聲:可以這樣說嗎:人治的傳統從毛澤東那裏一直還延續了下來。現在的人們也還不那麽願意走向法製社會?
文浩:人治是孔子的一個思想,這一點毛澤東繼承得相對較少。在毛那裏,鬥爭是第一位的,衝突,階級鬥爭,而這些當然跟傳統的孔子的儒家思想是衝突的。這種持續了幾千年的對法治的拒絕傳統,在毛澤東時代繼續存在,今天仍然是按西方模式建設法製國家的障礙。今天,中國政府通過"和諧社會"的口號,更向孔子的思想靠攏。
"在70年代初的時候,政治上的中國在世界上比現在的影響更大"
德國之聲:您能簡單談談歐洲和世界上的的毛主義嗎?
文浩:今年是1968年學生運動40周年的紀念日,這個運動不僅震撼了歐洲,也震撼了亞洲和拉丁美洲,我個人認為,在這方麵的討論中,尤其在德國,人們過於忽略了中國的因素。當時,在這一學生運動的各種不同的流派中,包括在70年代初的新左派裏,中國的文化革命起到了一個非常大的作用。我覺得很有意思的是,今天,中國作為經濟樣板,在世界上被視為成就,但人們卻忘記了,在70年代初的時候,政治上的中國在世界上比現在的影響更大,有相當一部分的學生運動直接聲明是受中國影響的。
德國之聲:人們說,中國現在的模式是成功的。西方是否有這種觀念,或將來是否會有人認為,應該學習中國的模式,包括有一定的專製?
文浩:中國受到一些新自由主義者和企業家們一定的妒忌,妒忌一些政策可以很容易地被中國政府付諸實施,比如很容易地讓幾百萬人搬遷,也可以基本上不去考慮損失的方麵,相對快地實施經濟改革措施。而在這裏,人們害怕會在下一次選舉中失敗,所以對一定的措施瞻前顧後,縮手不前。盡管如此,我不相信中國會成為西方的一個政治模式。當然有發展中國家,比如古巴,或者越南,他們局部地試著學習中國的經濟改革。我認為,更值得注意的問題是:中國由一黨製中的一黨究竟能統治多長時間?中國這個模式,從過去的20多年的經濟發展看,可以說是相當成功的,但這個國家裏也存在著巨大的社會衝突,矛盾,可以說那是一個沸騰的魔鍋。從長遠看,是很難這樣統治的,我認為。
"直到今天就是沒有農民協會"
德國之聲:您認為,長期地看,不進行政治改革是不行的?
文浩:我不能作出對未來的預測。比如說,且不說進行全國普選的問題,中國政府現在非常明確地提到一些問題,比如工資沒有發給工人,腐敗的幹部騙走農民的土地,這些都可以在中國報紙上讀到,政府決定通過減稅減輕農民的負擔,保護農民工利益。但這些法規經常被視而不見,或者貫徹得非常遲緩,人們想要改善局麵,但同時又禁止這些受涉及的人自助,比如在中國現在有企業家協會、宗教社團,但是直到今天就是沒有農民協會,中國領導人不希望工人、農民和其他社會集團通過他們自己的獨立的組織組合起來,我覺得,有些問題本身是可以解決的,比如讓工人有罷工權,通過自由的工會來提出與解決問題,那麽工人與企業家之間的許多問題是可以解決的,可以改善總的局勢。但中國中央政府顯然對此有害怕心理。我認為,問題不在於今後幾年裏中國是否會實行議會民主,而是,能在多長時間裏堅持不讓那些現在在那裏抗議的、不滿的人組織自己的組織。
Bildunterschrift: Großansicht des Bildes mit der Bildunterschrift: 受采訪人簡介:
Dr. Felix Wemheuer(中文名:文浩)生於1977年,曾在德國波鴻大學就讀漢學,2000至2002年在中國人民大學中共黨史係學習。從2004年開始在奧地利維也納大學任教,從2005年開始擔任漢學教研室副主任,2006年成為全職副教授。與中國李女士締結了姻緣。他先後出版的書有河南省大饑荒調查報告;中國的"大躍進";以文化革命為榜樣?-德語區的毛主義。還有大量論文。
德國之聲版權所有
轉載或引用請標明出處和作者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困境
Großansicht des Bildes mit der Bildunterschrift: 上海複興公園裏雄偉的馬克思、恩格斯
2008年初中國理論領域空前活躍。胡錦濤接連發表賀詞和文章,主動批判了文化大革命,提出隆重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中共黨報評2007最具影響力文章,俞可平的“民主是個好東西”入選,新華網又推出原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石仲泉的文章“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大最新概括”。德國之聲記者在此就“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一中共十七大推出的重點概念略作分析。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研究艱難可想而知
石仲泉文章標題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大最新概括”。哪兩大概括?一是“十個結合”:改革開放以來曆史經驗的最新概括;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當代中國創新理論的最新概括。而“十個結合”中的第一個是:“在改革開放的曆史進程中,我們黨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結合起來。”
但是,堅持了哪些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把哪些馬克思主義內容中國化了呢?通篇沒提。作者隻是說,馬克思主義內容非常豐富,需要長時間地研究,看看是怎樣中國化了的(大意)。也就是說,要找出馬克思主義的內容來,來印證它是仍然在被堅持著的,並且在它的基礎上發展著的。
問題是,改革開放至今已經30年了,中國那麽多理論人員也已經為此工作了30年,居然一條也沒有理出來,似乎有點說不過去了吧?西方的新聞界、理論界其實對此並不關心,他們隻是簡單地說,中國實際上已經是資本主義了,隻是執政黨還叫共產黨。對什麽“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可以說並無人去關心,覺得隻是說說而已。這種印象之所以難免,就在於中國理論界根本就沒有這方麵的建樹。建樹不出來。幾乎非人力之可為。
一個根本的拋棄
馬克思主義是個什麽理論呢?中國的曆史性定義是“無產階級思想體係”。“百度知道”裏一篇寫得比較完整的文章一開始是這麽定義的:“國際無產階級領袖和革命導師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的思想體係,無產階級政黨的指導思想的理論基礎,包括科學世界觀、社會曆史發展學說、無產階級革命理論以及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建設理論在內的科學理論體係。”就這麽一句話,一個定義,“無產階級”這個詞出現了3次。這篇文章下麵還有,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是“無產階級政治經濟學”,“推翻資本主義並實現社會主義是無產階級的曆史使命”;“階級鬥爭必然要導致無產階級專政。”是百度的這篇文章寫錯了嗎?不是吧。中國從毛澤東以來從來就這麽定義著,沒有人去改變過。馬克思自己也是反複這麽說的,還記得“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這句在中國最著名的馬克思語錄嗎?
再閱讀一下包括十七大文件在內的中國近年來官方文章吧。你能找到“無產階級”這麽一個概念和定義嗎?沒有了,可以說完全消失了。江澤民提出的“三個代表”理論實際上是一個“最後的證明”:“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裏根本沒有“無產階級”什麽事。而且,這個理論推出後,有了新老資本家也可以加入共產黨的事情了。
那麽,馬克思主義可以解釋成不是“無產階級思想體係”嗎?至少,“無產階級”這個詞不適用了,“階級鬥爭”不能用了,“無產階級專政”自然也不能再提了。那麽,隻剩下一個有待重新定義的思想體係和主義了。
一個斷麵的確定
要說石仲泉這篇文章裏還有一些可讀性的,是其第三部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與毛澤東思想關係的最新解讀”。這裏牽涉到了今年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之際重新界定中國曆史的問題了。是否要,以及如何劃分中國最近的曆史?一般的大陸中國說法把近代定了下來,即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49年為中國近代。石仲泉提出“’現代中國’和‘當代中國’的時限劃分,就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他列舉了十七大、十三大等裏麵的相關提法: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中國曆史上一個“偉大轉折,這是一個新的曆史發展階段的開端”。
接下來,作者又作了一個確定:毛澤東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淵源理論,而不是本源理論”。他說:“由於在總體上對什麽是社會主義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沒有完全搞清楚。因而,毛澤東思想關於建設社會主義的理論不係統、不完整,認識的局限性和曆史的印記很明顯。”這段話說得還是有些意思的,也比較有實在內容和根據。
這裏就提出了一個問題:“當代中國”在意識形態上是延續了“現代中國”嗎?是否也可以說,既然毛澤東思想不是“本源”,那麽,毛澤東思想所忠實依賴的馬克思主義也不是本源呢?如果這樣看問題,可能還靠近一點現實。至少,人們在意識形態,在思想方麵,看到的是一個斷麵,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延續。
馬克思主義與今日中國有相合之處嗎?
這個問題不是三言兩語能說清楚的,隻能在此簡單地比較一下。一般認為,馬克思主義由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個部分組成。
百度知道的文章裏說:“科學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係的核心,它的任務是研究無產階級解放事業的曆史條件以及這一事業本身的性質。”顯然,隨著“無產階級”這個概念的“失效”,“無產階級解放事業”已經無從談起。推翻今天的資本家們,包括買辦資產階級?那就成笑話了。“階級鬥爭必然要導致無產階級專政,這個專政是達到消滅一切階級和進入無階級社會的過渡。”階級在今日世界上是不怎麽說了,但無論是“無產階級專政”還是“無階級社會”,即使在今日中國也沒人再提了。再就是共產主義的理想“各盡所能,按需分配”。這可能嗎?今天世界上也已經幾乎沒人相信了,更靠近這一“理想”的反倒是北歐一些資本主義國家,至少那裏的貧富差距每天都在努力地不讓擴大。按今日中國貧富差距之大,更不敢有人作如是想。
馬克思的“無產階級政治經濟學”呢?“馬克思闡明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律,指出資本積累必然造成社會兩極分化,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的對抗更為尖銳。生產資料的集中和勞動的社會化達到同資本主義私有製外殼不能相容的地步,從而資本主義不可避免地要讓位於社會主義。”這段話,不是讓人覺得對嚴重兩極分化的今日中國是一個諷刺嗎?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的統稱。西方認為,這兩個部分分別是從黑格爾和費爾巴哈那裏“拿來”的。唯物主義且不去說它,西方人可以有唯心的,但西方資本的發展卻不會是建立在唯心主義的基礎上的。馬克思曆史唯物主義的一個關鍵點是:人類發展史就是一部階級鬥爭發展史。另一個關鍵點(也跟政治經濟學有關)是:經濟是基礎,意識形態和國家機器是上層建築(現在也有人說國家機器是中間建築),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如果上層建築不符合經濟基礎了,就要革命,要推翻。今日中國是個什麽樣的經濟基礎呢?實事求是地說,還是更接近資本主義吧?或者說就是馬克思描述的那樣的資本主義的樣子,隻是多了一個比西方更嚴厲的國家控製(當然西方也有一定的國家控製)。
從黑格爾等人那裏拿來的辯證法主要是3個規律:“從量轉化為質和從質轉化為量的規律;對立的相互滲透的規律;否定之否定的規律。”從中國這40年來的經濟發展看,這3條規律是很有意思的:私有的量越來越多了,本應該有質的飛躍了;私有經濟與公有經濟,中國經濟和外國經濟相互滲透;否定了原來的純粹社會主義公有經濟了,如何再否定之?這些問題就不在這裏探討了。如果說,馬克思主義還可以找出一些可以用來解釋中國確實在延續的地方,恐怕也隻有哲學裏還能試試了。但這方麵又能說明多大問題呢,或者說,說明的問題是否會是所需要的呢?
馬克思主義真正可以“洋為中用”的東西,恐怕還在於它的“動”的方麵。當年中國爆發“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大討論時,隻用了一個“依據”:馬克思主義最講實事求是。當然了,這一類的言論(實事求是)不會隻有馬克思講過。同樣類型的還有,就是馬克思是注意不斷地修正自己的。德語維基中介紹馬克思的文章裏提到,凡是有道理的批評,馬克思就吸收過來,據此修改自己的理論。馬克思自己說過:“任何科學的批評中的指責我都是歡迎的。”(Jedes Urteil wissenschaftlicher Kritik ist mir willkommen)德語維基還列舉了一些馬克思修改自己理論的例子。
有必要堅持說是馬克思主義嗎?
總體上看來,說今日中國堅持著馬克思主義,實在太難圓此一說了。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也得有一些馬克思主義的東西在裏麵啊。那麽,就依據馬克思勇於修改自己理論的這一點,依據實事求是這一點,來修改一下?似乎不太可能。
原因也許用一個詞就可以說清楚了:穩定,或者安定。中國要有一定的延續性,有了延續性才能避免大的動蕩;要有政權的穩定性;要有一定的合理性,有了合理性才能讓人信服,包括一些始終不同意改革開放的人;要有一定的信仰,沒有信仰的社會會是糟糕的社會。如此而已。因此,馬克思主義這個“外殼”是不可棄的,隻能給它找出內容來。再難也要找。
然而,今年年初的一係列“理論風暴”又啟示著什麽呢?星島環球網的一篇文章就胡錦濤年初批判文化大革命的言論分析道:“在中國政治語境下,紀念過去往往和當下工作密不可分,輿論甚至可以通過其紀念主旨、規格來推測後續動作…如果說2006年屬‘被動回應’,2008年則是最高領導人掌控話語權的‘主動為之’。”
除了胡錦濤外,海外也注意到廣東省委書記汪洋等人最近的講話。汪洋說:“要以新一輪思想大解放推動新一輪大發展”。上海俞正聲等人也要求“解放思想”。這個“大解放”會意味著什麽呢?年初熱捧俞可平的“民主是個好東西”,又意味著什麽呢?年內會在意識形態領域和政治領域內有什麽大動作嗎?
恐怕不能有太多的期望。十七大定了個基調,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萬變恐怕也不會離了其宗。今後一段時間裏,至少在意識形態方麵,一切也還是隻能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框子裏去找,去變(即使有變)。對中國許多民眾來說,還是“不管黑貓白貓”,隻要國家富強,人民安樂就好。愛說是“馬克思主義”,就說是“馬克思主義”吧。然而在國際上,這種外殼的堅守總是不那麽被喜歡的,無論內容已經多麽的資本主義。這對兩岸統一的前景也不那麽有利。
德國之聲版權所有
轉載或引用請標明出處和作者
山人
一、啟蒙運動的失敗與教訓 7|1~cgT
明年, 2009年, 是我國啟蒙運動九十周年, 九十年前的今天,軍閥混戰, 帝國主義對中國進行宰割和瓜分,國家危在旦夕。而全國人民卻仍然處於宗法製度、三綱教義和綱常倫理的束縛之中, 做順從的奴隸。袁世凱在1915年5月25日在二十一條賣國條約上簽字,12月12日宣布登皇帝位, 在同年9月15日這樣一個關鍵的時刻, 陳獨秀主編的《新青年》出版了, 揭開了我國啟蒙運動的序幕。1919年1月陳獨秀在《新青年》上以民主和科學為號召, 請德先生(民主)和賽先生(科學)救中國,“隻有德先生和賽先生才能救中國政治上、道德上、學術上、思想上一切黑暗”,“若因為擁護這兩位先生, 一切政府的壓迫、社會的攻擊、笑罵、就是斷頭流血, 都不推辭”。陳獨秀的啟蒙運動就如一道強光照亮了中國幾千年的黑暗的深夜,把人民從沉睡中喚醒,為民族和國家起來鬥爭。 vwK 7b0M
m_*NJ$
%J9Nthi-g
陳獨秀之所以如此輕易地轉變,說明了陳獨秀雖然向往民主與科學,但是他究竟沒有到過西方,對西方的民主和科學如何改變一個時代和社會,使之擺脫中世紀的黑暗, 進入現代社會,沒有親身的體驗。對馬克思的理論及其在歐洲實踐的實際情況並不清楚。那時翻譯到中國來被普遍宣傳的《共產黨宣言》告訴人民的是,“資產階級的關係再容納不了它自己所創造的財富了”。馬克思將要建立一個“自由聯合的社會”,在那“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的美妙的社會, 至於馬克思為了要實現這樣一個美妙的社會,前提條件是要把一切人的“生存條件都控製起來”的無產階級專政的理論還沒有翻譯到中國來,陳獨秀還不知道。至於列寧所說的無產階級取得政權以後, 國家機構就會變得象工廠裏的會計和監工那樣簡單不但沒有實現,而且蘇維埃的專 製政權卻立即迅速膨脹,官僚化和沒有效率,列寧在取得政權以後並不能恢複工農業生產, 全國陷入饑餓, 強征農民糧食, 沒有工業品交換,即遭到農民的強烈反抗,又使得工人很不滿意, 甚至造成工人的遊xing示威。列寧還未病倒以前, 黨內的權力鬥爭已經開始,斯大林利用他的管理組織的職務已經奪取了黨的領導權。在列寧病倒以後,對所有這些問題都束手無策,隻能痛苦地死去。陳獨秀對此毫無所知。陳獨秀是在既不了解西方社會的實際情況, 也不真正懂得馬克思主義的情況下就放棄了他的啟蒙運動,轉向馬克思主義的。 {.=h^7/G
二、啟蒙運動是一場深刻的革命 k> 97 (pv
!Ab(eD2
~G >wt
陳獨秀在一開始投身於啟蒙運動時並不是對啟蒙運動的內容就那樣明確的,陳獨秀在1904年在他家鄉創辦《安徽俗話報》時還隻提出國家為“全國人民所公有”,“並不是皇帝一人所私有”,“為捍國家主權,必須提倡民權”,陳獨秀在1915年創辦他的《新青年》時寫的《敬告青年》,第一次把“自主的而非奴隸的”,“科學的而非想象的”都作為要求青年的六項標準的內容提了出來,這應當就是啟蒙運動的開始。陳獨秀的民主和科學的思想一旦產生,就把鬥爭的矛頭對準封建專 製製度及其三綱教義,發起猛烈的攻擊。“君為臣綱,則民於君為附屬品,而無獨立自主之人格;父為子綱,則子屬於父的附屬品,而無獨立之人格,夫為妻綱,則妻於夫為附屬品,而無獨立之人格。奉天下之男女、為臣、為子、為妻,而不見有一獨立自主之人者,三綱之說為之也”。“國民如要自覺其居於主人的主動的地位,建立真正的共和國,就必須破除三綱教義”。“共和立憲製,以獨立平等自由為原則,與綱常階級製度為絕對不可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廢其一”。“倫理的覺悟為吾人最後之覺悟”。 =b6R$_
陳獨秀十分強調學術自由,“學問獨立,思想自由是神聖不可侵犯的。誰反對這兩大信條,誰就是學術界之大敵,思想界之蟊賊”。 B}/I@VCd
NS\ol>@e
陳獨秀提倡啟蒙運動,並不是僅僅在喚醒國人起來救中國於危亡之際,這固然是他的直接的目的,他的更長遠的目的是從根本上改變中國幾千年形成的封建綱常倫理的奴隸思想,把國人推進到自由、民主與科學的現代觀念,從而為中國進入現代國家先進之林創造條件,這才是陳獨秀發起啟蒙運動的真正目的。他的這些思想都體現在他所參加的中西文化的論戰之中。 pk$MnNb
"U~43{f
三、陳獨秀終於回歸民主 ,(o
為了不斷增強國有經濟的主體地位,國家不斷提高國有企業的壟斷地位,1999年我國國有資產總量為9萬億元人民幣,2007年5月已經突破16萬億元,七年增長7萬億元,一年增加一萬億。為了加強國有企業的主體地位,在2006年底,國務院轉發國資委文件,作出規定,國營企業對關係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都必須保持絕對控製,對基礎和支柱產業領域的重要骨幹企業保持較強控製力。包括裝備製造、汽車、電子信息、建築、鋼鐵、有色金屬、化工、勘察設計、科技行業等等。國有經濟的影響力和帶動力都要增強。由此可見,在國民經濟中具有重要和比較重要的行業和企業都必須由國有經濟進行壟斷。 [;@ sV*
{%+AgK3
為了解決國有企業的改革問題,國家想出了許多辦法,但是企業總是困難,原因是企業總是缺乏資金。1994年以後國家下狠心拿出兩萬億元為企業三年解困,三年過去了,企業依舊困難。實際上我國的投資從來是十分巨大的,國家發改委主委張平透露,我國社會總投資去年(2007年)超過13萬億,今年可能超過17萬億,明年預計20萬億,其中大部分是國家和地方政府的投資。所有這些投資都是天文數字,而且大部分是投向國有企業,依然解決不了國有企業的困難,投資依然沒有效率,並不能增加人民的收入擴大內需,原因是國有企業是一種無底洞,下麵還有一個權力階層在張之大嘴等著呢!這就是我國缺乏內需的原因。在一個極權國家裏,中央的每一項政策的出台,每一次的改革開放,都成為權力者積聚財富的機會。權力壟斷,權富民窮,曆史上就是如此。在我國曆史上,真正從貧苦農民出身後來作了皇帝的隻有朱元璋一個人,由於親身的體會,他十分痛恨官吏的貪汙,非法取奪民財,對貪汙官吏處以剝皮實草的極刑。即使這樣,他仍不放心,取消宰相,自己親管六部,然而明朝仍然是我國曆史上最腐敗的朝代。馬克思對於權力導致腐敗,絕對權力導致絕對腐敗這一真理毫無警覺,竟然建立起在人類曆史上從來沒有過的專政的製度。 'yRrJw*aL
k qji: z
至於對私有製,在我國憲法的多次改革上,都得不到與國有企業的平等待遇。在憲法上1982年還沒有提到私有製,到1988年才提出“多種所有製共同發展”,2004年提到對私有經濟“鼓勵、支持和引導”其發展,2006年才由國務院發布非公經濟36條,對“鼓勵、支持和引導”作出具體辦法。但是在實際實行中,要真正實現仍然是困難的。但是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真正能夠創造利潤,增加稅收和增加就業的卻是私營企業。據2007年8月27日《中國經濟時報》載文《壟斷已經為建設和諧社會麵臨的主要問題(上)》所說,在國有經濟壟斷迅速增長的情況下,民間經濟的經營是十分困難的,占GDP的貢獻率仍達三分之二,吸納新增就業率仍達80%,真正能夠產生效率的是私有經濟。 ?H"8iBP
? u;A{
另一個問題,政府對國有土地的出賣對於許多國家來說,是實現國家現代化的一項重要資金來源。但在我國,這卻成為政績工程,城市現代化,高樓群拔地而起,政府機構的擴大,幹部的特殊享受,以及各種灰色和黑色收入的重要來源,成為財富向權力集中的另一個重要的渠道。 RRH:xf?hx
pX*Y6J
馬克思主義權力的絕對集中造成的另一個惡果是黨和政府的機構的驚人膨脹, 2007年和2008年國代和政協兩會的代表都反映了這個問題。我國的公務員職務消費從1978年到2005年28年中增長了140倍,占財政總收入的比重從1978年的4%達到2005年的24%,將近四分之一的財政總收入用於公務消費,每一個中國人負擔的行政管理費平均從20.5元增加到498元,每一百萬美元的GDP負擔的公務員人數同外國比較,中國為39人,美國為2.31人, 日本為1.38人, 中國相當於美國的17倍, 日本的28倍。這還是從財政開支的比較來計算的, 至於幾乎普遍性的貪汙腐化的收入更加無從計算, 數量是驚人的。 LKDIdg9
. jnR=2@
我國社會主義製度引進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製度,給權力擁有者以前所沒有的機會。我國的改革形成了以權力為中心的財富運動的渦流,所有人民創造的財富都隨著這種渦流最後流向權力中心,形成以權力為中心的財富集中的經濟體係,造成的是貧富差距迅速擴大,13億人民的購買力難以提高,嚴重的失業問題無法解決,內需的缺乏,所有這些都成為社會主義製度的錮疾。我國經濟的發展不能不日益仰賴於勞動密集、資源密集,甚至血汗工資所生產的產品的出口以支持經濟的發展,我國的政府和國內外的評論家都認為我國經濟的發展必須從以出口為主轉變為以內銷為主,但是我國這種依賴出口為主的發展經濟的方針正如前麵的分析,是我國的社會主義製度所造成的,要把經濟的發展改變為以內需為主,就必須改變我國的製度,把沒有效率的經濟製度改變成高效率的經濟製度,這種改革是一個方向性的決策,困難是巨大的。 =YQ?B Xk
五、重新啟蒙——對人類曆史的思考 I6Sex /S
"'Yq,N;)
有些馬克思主義者要把馬克思和列寧毛澤東切割開來,馬克思是正確的,列寧和毛澤東是錯誤的。馬克思是要解放全人類,而列寧,斯大林和毛澤東卻全都違背了馬克思的教導,大搞階級鬥爭,對人類的文化、知識和經濟進行全麵破壞,以至在他們領導下死亡的人數比在希特勒屠刀下死亡的人數還要多。然而他們的階級鬥爭並不是自己發明的,而是來自馬克思。馬克思正是階級鬥爭,暴力革命,無產階級專政的創導者。馬克思要造成一個自由聯合的社會,在那裏,“每個人的”生產條件都要“控製起來”,隻有在這樣的社會裏,一個絕對的想幹什麽就幹什麽的自由自在的社會才有可能實現。馬克思設想隻有在這樣的絕對的專 製統治下才能實現絕對的自由。因此,馬克思徹底反對西方在人類自己的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改進、不斷總結經驗才產生的科學革命和啟蒙運動的哲人們所發現的科學、自由、民主,予以全麵的否認。原因是,他們所創造的自由和民主是“虛偽的”,是對人們的“欺騙”,隻有在階級鬥爭、暴力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下,所產生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BM nQ
Z|pS0Jw
東方和西方的曆史說明了完全不同的曆史發展方式,東方的農業社會發展出來的是絕對的封建專 製統治和為鞏固這種專 製統治的宗法倫理的統治。每次改朝換代都隻能由農民革命來實現,那是真正的馬克思所說的曆史是階級鬥爭的曆史,但卻根本沒有曆史的進步。西方的曆史發展,無論從希臘羅馬帝國到中世紀,一直到現代社會隻要我們看了曆史,就發現並不是階級鬥爭造成的,階級鬥爭無論在西方還是在東方都不是馬克思所說的是曆史的動力。相反地,從古代希臘開始,就在不斷探索自由和民主發展的道路,正是希臘人發現了城邦民主和個人的自由,相信人是“萬物的尺度”,才有希臘的科學、藝術和哲學,才為人類建立起人類最早的民主的科學的傳統。這種傳統在中世紀也沒有中斷過,以至中世紀的中期就開始了人的解放的文藝複興運動和宗教改革運動,才有科學革命對自然和宇宙發展規律的發現和啟蒙運動的哲人們對自由、民主和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的規律的發現。 'W)&3C]()
TU~c=W
原來人類形成社會, 並不是要消滅個人的發展和個人的創造能力,個人的興趣、愛好等等, 而是在社會中實現相互合作與協助,以便更好地發揮個人的創造才能和他的興趣和愛好。因為人類的任何的發明、發現和創造都是個人的才能實現的, 自由和民主的社會的產生就是為了最充分地實現個人的努力。康德說的人是目的, 不是工具,陳獨秀在啟蒙運動中所極力宣傳的就是要求實現這樣的社會, 陳獨秀所倡導的自由、民主和個人主義是在中國的曆史上從來沒有產生過, 而在西方已經成為普遍的倫理道德和法律的基礎。從十七世紀的科學革命和十八世紀的啟蒙運動以後,三百年來人類社會的迅速發展, 人類從僅僅依靠體力操作的手工業社會進入腦力勞動成為主要生產力的機器生產的社會, 在進入現在的以知識作為生產力的因素的社會,就是十八世紀倡導民主和科學的啟蒙運動的偉大成就。資本主義製度之所以能夠有如此大的靈活性,進行自我調節,以適應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也就是由於資本主義製度是全麵繼承了十七和十八世紀科學革命和啟蒙運動的發現,才有可能不斷調節自己的社會製度,為曆史的發展不斷開拓發展的道路。 m~xL!>H
{gnA](D
我國的改革開放如果要解決它在三十年的長過程中所無法解脫的困境, 我們也必須重新啟蒙。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也是發現真理、創造真理、推進真理的唯一基礎。西方的曆史所倡導的自由、民主和科學已經成為全球人類的普遍的真理和普世的價值, 是人類發展必由之路, 人類普遍的思想財富,讓我們像當年陳獨秀那樣,重新高舉民主和科學的旗幟,為我國改革的成功,國家和民族的進入先進世界的前列創造條件。
——關於唯物主義曆史觀的問題
標簽: 馬克思主義
● 餘孚
馬克思自稱他的理論是一門曆史科學,是嚴格從曆史中總結出來的真理。實際上他是從人道主義的片麵觀點出發,把曆史上所產生的分工都看成是人類的罪惡,他要消除產生罪惡的分工的曆史,重建一個沒有分工,因而也沒有因分工而造成人類罪惡的完全符合人道主義的曆史,因此他就完全脫離人類自己從實踐中逐步創造出來的現實的曆史,用他的頭腦來創造一整套符合他的人道主義的曆史觀,並且設計出一個理想的完美無缺的共產主義社會,然後用最激烈的手段,暴力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來強力推廣實現,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無產階級革命的理論。 ( http://www.tecn.cn )
一、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產生
馬克思開始他的共產主義理論的研究工作已經是十九世紀四十年代,那時在英國,原始積累時期已經結束,資本主義誕生的早期資本積累的殘酷剝削也已開始好轉,工業革命已開始走向完成,對待工人的剝削也已開始有了緩和,整個英國都處於十分繁榮的時期。英國已經成為世界工廠,正在加快生產,把她的產品運銷到全世界。但是那時的歐洲大陸顯著落後於英國,法國在那個時,現代化的工廠建設還剛剛開始,工業革命從法國來說,還沒有展開,從法國全國來說,還是以小農經濟為主的農業社會,工廠雖然已經開始建設,但卻是建在巴黎以外的一些城市,巴黎基本上還是手工業作坊,占絕對多數的工人還是手工業作坊的手工業工人。馬克思在1842年到1843年是萊茵報的主編,那時他還是一位激進民主主義者,1843年秋季來到巴黎才成為激進的共產主義者。那時馬克思隻能從英國的經驗來總結資本主義的發展曆史,而那時他卻不在英國,對資本主義發展的實際,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階級關係的實際,馬克思還沒有親身體驗,尤其是那時的英國正處在工業革命完成之後所帶來的階級關係的變化時期,對於資本主義製度的具體的發展及其變化,馬克思身處法國,是很難察覺的。因此當英國由於工業革命的完成,原始積累已經成為過去,階級關係正在好轉的時期,馬克思仍然按照他從原始積累和資本的早期積累剝削所得到的那種殘酷剝削的資料,來創造他的共產主義的理論,然而恰巧這個時候馬克思對共產主義理論的創造是很豐富的。馬克思的共產主義的理論基本上是在這個時期建立起來的,馬克思就在遠離資本主義曆史發展的實際來研究曆史,完成他的無產階級革命的理論的。 ( http://www.tecn.cn )
馬克思是在1843年秋來到巴黎並且立即參加當時巴黎的社會主義運動的各種活動,並且立即從事對共產主義革命理論的建立工作。馬克思在來到巴黎以後就立即寫出關於共產主義理論的第一篇文章《〈黑格爾法哲學〉導言》,1844年1月完成。馬克思主義的有些基本觀點就是在這篇文章中第一次提出來的。例如,把無產階級理想化,說成是“社會理性和社會的心髒”,是“社會的普遍代表”,對資產階級必須進行“武器的批判”,暴力革命、武裝鬥爭的思想都在這個時期已經開始產生了。理論隻能由哲學家提出,灌輸到無產階級的頭腦中去,“哲學把無產階級當做自己的物質武器”,“無產階級把哲學當做自己的精神武器”等等也在這個時期提出來了。寫完這篇著作以後,又立即寫了《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正如他這本著作的書名所體現的,他是以哲學的思維來批判資本主義製度的剝削,“社會的最富裕狀態……對工人來說,是持續不斷的貧困”,“工人降低為商品,而且是最賤的商品”,“工人的貧困同他的產品的力量和數量成呈正比例”,“工人生產的財富越多,他的產品的力量越大,數量越多,他就越貧困;工人創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變成最廉價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貶值成呈正比”等等,所有這些都是哲學家的理論式的推導。但是,馬克思已經把共產主義、人道主義都提升到自然主義的高度來進行論斷,“共產主義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等於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等於自然主義”。這就是說,共產主義的完成和實現就是人道主義的完成和實現,它們的完成和實現,和自然的運動的規律一樣,是一種必然要實現的,是任何力量也阻擋不住的。馬克思後來還把他所說的這個概念,在《資本論》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又一次作為曆史的論斷重新提出,他認為他所發現的“曆史規律”已經是曆史發展的“自然規律”,是一種客觀的真理,“是既不能跳過也不能用法令取消的”,是必然要實現的。在巴黎時,馬克思真正完成的第一部重要的共產主義理論的論述是《德意誌意識形態》,第二部就是《共產黨宣言》,這兩部著作都是馬克思在巴黎與恩格斯見麵以後兩人的合著,《共產黨宣言》所談到的理論都是在第一部著作中已經詳細討論過了的,但是以更概括的、更加係統的理論論述進行全麵論證。《德意誌意識形態》是完全憑想象力推論出來的,是馬克思在沒有資本主義社會的實際體驗的情況下用邏輯推理推斷出來的。馬克思首先想象出一個理想的社會和在這樣一個理想社會中的理想的人作為出發點,來設計馬克思的整套的曆史理論和理想的共產主義的社會。然而,那時馬克思的社會主義的經驗還是從農業社會的德國和法國得來的,因此他的共產主義社會的設計處處體現出農業社會主義的理想特點。 ( http://www.tecn.cn )
二、馬克思的第一個社會主義理想
馬克思為了設計他的理想的共產主義社會,他首先設想出一個理想的原始社會,在那裏,由於還沒有產生分工,因此每個人都是完全的和徹底的自由的,每個人想幹什麽就幹什麽,沒有任何限製,因此他是全麵發展的,他可以在任何一個方麵和部門中去發展,他是完全自由自在的。馬克思認為這樣的社會才是真正的理想的社會,這樣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共產主義就是要使每個人都能實現這樣的自由和這樣的全麵發展。於是馬克思就從他所設想的這樣的理想中,設計出他的第一個共產主義社會。 ( http://www.tecn.cn )
“在共產主義社會裏任何人都沒有特定的活動範圍,每個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門內發展,社會調節著整個生產,因而使我們有可能隨我自己的心願,今天幹這事,明天幹那事,上午打獵,下午捕魚,傍晚從事畜牧,晚飯後從事批判。但並不因此就使我成為一個獵人,漁夫,牧人或批判者”(《馬恩選集》第一卷第37-38頁)。 ( http://www.tecn.cn )
對於這個共產主義的模式,幾乎所有的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家都不重視,因而也不加注意,實際上馬克思在這裏說明了他的共產主義理論所要實現的一個核心的理想,就是消滅分工,每個人都完全自由和全麵發展就是從消滅分工來實現的,消滅分工是馬克思以終生的努力為之奮鬥的理想,他的全部的理論的創造就是建立在消滅分工這個理想的實現的基礎上的。馬克思在三十年後寫《哥達綱領批判》時,目的就在於實現這個理想,馬克思認為這就是共產主義。馬克思從五十年代開始直到1883年去世,花了三十年的時光研究剩餘價值理論,也就是為了要從理論上證明必須要消滅分工。 ( http://www.tecn.cn )
但是馬克思這個共產主義模式也說明了一個問題,他的這個共產主義的理想實際上就是農民小生產者的經濟模式,農民小生產者一家一戶大人小孩,男人女人都從事農業生產勞動,他們從生產勞動到自製生產工具,農閑時出去打獵、捕魚,樣樣都幹,農忙時從事農業生產。馬克思把這種沒有分工樣樣都幹的生產方式上升為理想,就成了完全自由和全麵發展的共產主義理想。我國有一首描述小農經濟的《擊埌歌》(《古詩源》第一篇)“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相傳是堯的時代的農民唱的歌詞)不也是一幅農民小生產者樣樣都幹的理想化的自由自在的生活圖景嗎?馬克思就是把這種沒有分工自食其力的農民生產和生活方式加以理想化來模擬他的共產主義的理想。 ( http://www.tecn.cn )
分工和自由是既有聯係又是兩個完全不相同的概念,原始社會即使沒有分工,因為人對自然的不了解,生活仍然是艱苦的,產生分工是原始社會的一種自然的發展,這是曆史發展的進步,並不是馬克思所說的社會產生了一種強製的“自發”的力量迫使人們產生的。馬克思把這種自然發展的分工設想成為強製產生的。他設想原始社會有一種“自發”的力量,強製人們實行分工,因為分工是強製產生的,因而就不是“自願”的,原因是有了分工,人們就失去了自由,分工把每個人都限製在“一定的特殊的活動範圍”之內,“他不能超出這個範圍”,因此,分工對人來說,是一種“異己的、與人對立的力量”。因此,為了人的自由,就必須消滅分工。但是,要消滅分工就還需要消滅產生分工的社會,再由人們按“自願”的原則,自由參加,重新組織一個“自願聯合”起來的新的集體或社會,重新獲得自由。馬克思從這裏建立起他的第一個共產主義革命的理論根據。社會經濟的發展必然產生分工,這是曆史的進步,曆史的實踐證明,分工不但不是使人失去自由的原因,而是使人能夠實現自由的原因,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人類隻能通過分工和合作,才能滿足每個人生活的全部需要,但是馬克思卻把分工說成是使人失去自由的原因,因此不但要消滅分工,而且要消滅產生分工的社會,再重新建設一個永遠不再產生分工的社會。然而,馬克思自己也知道,社會的發展必然要產生分工,要使社會不再產生分工,就必須設計一種強製的力量來控製分工的產生,而且還要把社會也也嚴格控製起來,使這個社會不可能再產生分工才行。隻有這樣,才能保證社會以後不再產生分工,於是人才有可能永遠處於沒有分工之中,隻有這樣,按馬克思的想法,才是真正的理想社會。 ( http://www.tecn.cn )
馬克思為了設計這樣一個以後再也沒有產生分工的社會,不是一次實現的,他是經過逐步思考,逐步設想,最後才實現的。還在他提出第一個理想的共產主義社會的模式時,馬克思就已經考慮到了,當大家都實現了隨自己的心願想幹什麽就幹什麽時,整個的社會生產由誰來管理呢?於是他就已經設想由“社會來調節整個生產”。但是當他已經設想由社會來調節整個生產以後,他又發現僅僅由社會來調節生產還是不夠的,因此接下來馬克思進一步設想把“自發”產生分工的社會消滅以後,建立起一個由每個人按“自願”的原則建立起一個“自願聯合”的社會,但是如果這個“自願聯合的”社會仍然“不服從自由聯合起來的個人所共同建立的共同計劃”,那麽,舊的分工仍然是可以複活的,自由還是沒有保障。於是馬克思從階級的觀點出發來設計建立一個永遠不再產生分工的社會,因為在現代社會中,每個人都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被迫從屬於一個階級,同一個階級的成員都被鍛煉成相同的生存方式和“生存條件”於是馬克思最後設想,由“革命的無產者”不但把本階級“的生存條件控製起來”,也同時把“社會全體成員的生存條件”也全部控製起來,使大家的“生存條件”都成為一律,用這個辦法來消滅分工產生的原因,使每個人的自由得到保證,馬克思的理想的自由社會就實現了。從這裏我們看到馬克思是如何把他所設想的絕對的自由一步一步地與絕對的專製主義結合起來。從這裏,我們也會同時想到,在農業社會中,農民的“自由”思想也是與皇帝的專製統治聯係在一起的。這就是馬克思無產階級革命的邏輯,這也說明馬克思在這個時候還沒有發明他的無產階級專政的理論,但是他的無產階級專政的思想,在農業社會的法國卻已經產生了。 ( http://www.tecn.cn )
在寫完《德意誌意識形態》大約一年以後馬克思和恩格斯所合寫的《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就以更加成熟和完整的,但又更加集中的理論論述了在《德意誌意識形態》中所完成的理論,在《共產黨宣言》中首先把人類的曆史概括為階級鬥爭的曆史,但是歐洲的曆史,希臘羅馬帝國的滅亡,從中世紀轉向資本主義,沒有一次是由於階級鬥爭的原因實現的。我國曆史上的每次改朝換代都與農民革命有密切關係,但每次農民革命都沒有造成曆史的進步。而且從曆史的發展來看,經濟和文化的發展都是在和平的時代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戰爭隻能產生破壞,不能產生建設。然而馬克思卻作出結論,曆史是階級鬥爭的曆史,階級鬥爭是曆史發展的動力。 ( http://www.tecn.cn )
馬克思也承認“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時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資產階級“第一次證明了,人的活動能夠取得什麽樣的成就”。然而馬克思接下來不是研究資產階級為什麽能夠實現生產力突飛猛進的發展,而是轉過來說,“商業危機”造成“很大一部分製成的產品”和“很大一部分已經造成的生產力”“被毀滅掉”。“資產階級的關係已經太狹窄了,再容納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財富了”。所有這些話都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在還基本上是小作坊生產的巴黎寫的,而英國卻正在經濟迅速增長和繁榮中前進,英國在三十年代末到四十年代早期以及七十年代都經曆過經濟危機,但是並不嚴重,毀滅商品和生產力根本就不是事實,而且危機過後是更大的繁榮。事實上在《共產黨宣言》所作的最後的結論中,資本主義製度並不像馬克思所說的已經不能容納生產力的發展,而是在十九世紀生產力飛躍發展。馬克思又把共產主義革命將實現更加徹底的自由的預言在宣言中加以重述: ( http://www.tecn.cn )
“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裏,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 ( http://www.tecn.cn )
這一小段話實際上是《德意誌意識形態》中的論述的簡化。這裏所說的“聯合體”就是前書中所說的“自由聯合”的聯合體,馬克思認為,由於在這樣的自由聯合體中,每個人的“生存條件”都已全部“控製”起來了,因此,馬克思式的自由已經有了充分的保障了,再也不會每個人的自由會妨礙別人的自由的事情發生了。每個人的自由發展就很自然地成為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了。 ( http://www.tecn.cn )
馬克思的共產主義理想社會與兩千多年前希臘柏拉圖的《理想國》有很多相似之處,柏拉圖從希臘的城邦民主看到了“社會的腐敗、退化和衰亡”,設想了一個善和正義的《理想國》,在那裏所要實行的一切都是合乎柏拉圖所設想的“善”和“正義”,並且由一位哲學家作為王來統治和治理,以保證柏拉圖的主張能夠實現,這個善和正義的《理想國》也是一個古代的共產主義社會,各個階級都按本階級應當做的事去完成,不得有任何違背,絕對服從就是善,因而也是正義。波普稱它為“極權主義的正義”,馬克思所設計的共產主義的理想的完全自由也隻能是“極權主義的自由”。 ( http://www.tecn.cn )
三、馬克思來到英國
1849年6月馬克思被法國政府驅逐來到英國以後,就長住在英國,一直到去世,長達34年之久。馬克思來到英國,己經是四十年代結束,五十年代開始。那時英國的原始積累已經結束,英國資本主義誕生以後早期資本積累也已開始好轉,工業革命也已完成,世界市場正在形成,英國已經成為世界工廠,英國正在利用工業革命所發展起來的新的生產力,開足馬力,用全力進行生產,把自己生產的產品運銷全世界。英國是西方最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資本主義製度最先進,也最完備,工業技術也走在所有國家的前麵,應該說,英國是馬克思研究資本主義製度和階級關係最具有典型意義的國家。但是,馬克思來到英國以後深感失望,英國的階級關係和階級對立並不是象馬克思在法國時所描述的那樣,沒有看到街壘戰,也沒有看到罷工鬥爭,事實上,在馬克思還沒有來到英國時,英國的工人階級曾舉行過一次憲章運動,聚集有一百萬人遊行罷工,而且組織起三百多萬人簽名向議會遞交要求工人享有完全平等的選舉和被選舉權的請願書,馬克思曾歡欣鼓舞,寫過不少文章進行鼓勵,但是由於工人的要求被議會部分接受而和平結束了,而且後來工人們所提出的要求都在英國的議會選舉中實現了,而且也在歐洲所有的國家的議會中通過了,馬克思曾懷著很大的希望,希望把英國的工人憲章運動變成一次階級戰爭,然而馬克思的希望沒有得到實現。馬克思來到英國以後,看到英國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這種和平相處的關係,確實也說過,英國可以經過和平方式轉變為社會主義,但是這到底不是他的初衷,馬克思所希望的不是這種和平的結局,馬克思原來在法國時希望階級決戰的到來的願望來到英國以後並沒有改變,馬克思所盼望的通過兩大階級的決戰來實現共產主義的革命看來已經不可能在英國實現了。於是馬克思隻好鑽進大英博物館的圖書館去搜尋英國原始積累和英國資本早期積累殘酷剝削的曆史資料,去研究剩餘價值的理論,以此來證明他在法國所作的結論,資產階級對工人階級的剝削是不可改變的,因此階級鬥爭和最後的階級決戰是遲早要到來的,共產主義革命是必然要出現的,這是曆史的必然,是不可避免的。英國這種階級關係的和平的氣氛使馬克思感覺到英國的現實對他的理論創造已經沒有意義了,他在英國時對他的共產主義的理論已經不可能再有新的創造了,原因不但英國的現實沒有供給馬克思發展他的階級鬥爭和階級革命的現實的條件,而且從整個的歐洲的階級關係來說,也越來越走向“和平和協調”(恩格斯:《〈英國工人階級狀況〉1892年德文第二版序言》,馬克思隻能 ( http://www.tecn.cn )
根據他在英國的大英博物館所找到的曆史資料來證明階級鬥爭和決戰不可避免和資本主義製度必然要滅亡的結論。馬克思在十九世紀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寫他的《資本論》第一卷時,他在《所謂原始積累》這一章的最後一節《資本主義積累的曆史趨勢》中論斷,資本主義製度隻不過是用資本主義的私有製來代替中世紀農民小生產者的所有製。而資本主義的這種私有製所造成的“貧困、壓迫、奴役、退化和剝削程度的不斷加深”,“資本的壟斷”和“在這種壟斷下繁榮起來的生產方式”已經成為生產力發展的“桎梏”,生產力的發展與“資本主義的外殼”已經達到“不能相容的地步”,“這個外殼就要炸毀了,資本主義私有製的喪鍾就要響了,剝奪者就要被剝奪了”。所有這些結論都是從塵封的曆史資料中作出來的,這就必然出現這樣的情況,他在書房裏作結論時,整個歐洲卻達到從來沒有過的繁榮,資本主義製度正在變得更加穩固,階級關係更加和諧了。馬克思對資本主義製度所作的這個論斷在《共產黨宣言》中就作過,在以後還做過。後來恩格斯說過,他們太樂觀了,然而這不是樂觀的問題,而是錯誤地判斷了曆史。 ( http://www.tecn.cn )
馬克思既然在英國找不到發展他的理論的條件,他隻能另找機會,他終於找到了,那就是1848年巴黎的革命和1871年巴黎公社的鬥爭。馬克思在這兩次事件中建立了他的無產階級專政的理論。 ( http://www.tecn.cn )
1848年的巴黎的革命並不是無產階級的革命,那個時候,在巴黎現代工業還沒有產生,巴黎的工人還是在小作坊裏做工的手工業工人,巴黎還沒有由現代工業的產業工人所組成的無產階級,參加這次革命的主要人物是知識分子,這是一次知識分子的革命,恩格斯後來也說,“1848年的巴黎革命不是社會主義的革命”。這次革命起來得很快,消失得也很快,雖然這次革命波及的範圍很廣,歐洲大陸有二十多個國家都發生了騷動,但是革命並沒有統一的發起和組織者,因此是互不聯係的,革命的結果對於民族國家的建立和民主政治製度的建設起了一些積極的作用,但不是一次無產階級的革命,對無產階級的革命並沒產生什麽影響,但是馬克思卻在這次革命中第一次建立了他的無產階級專政的理論,馬克思寫道:“農民、小資產者、社會的一般中等階層”都“逐漸站到了無產階級方麵”,“憤恨資產階級專政,要求改造社會。”都“團結在作為決定性革命力量的無產階級周圍”,(《馬恩選集》第一卷第477頁)。“無產階級就愈益團結在革命的社會主義周圍,團結在被資產階級用布朗基命名的共產主義周圍,這種社會主義就是宣布不斷革命,就是無產階級專政”(同前第479頁)。於是,無產階級專政的理論就在沒有無產階級參加革命的知識分子革命中就這樣建立起來了。(關於巴黎1848年革命可參考英國阿克頓勳爵主編的《新編劍橋近代世界史》第十卷第十五章《1848年革命》和第十七章《法蘭西第二帝國》) ( http://www.tecn.cn )
巴黎公社的戰鬥是在普法戰爭法國戰敗,俾斯麥的軍隊在占領巴黎以後旋即退出,巴黎的市民以工人為主自動組織起來,命名為巴黎公社,起來保衛自己的城市,梯也爾的法國政府軍前來包圍了巴黎,要求巴黎公社的工人投降,於是一場保衛巴黎的戰爭產生了,由於敵我力量的懸殊,戰鬥隻持續兩個月就結束了,但是巴黎的工人進行了十分激烈的抵抗,堅持不屈,最後全部壯烈犧牲,在這場戰爭中,巴黎處於被包圍之中,外援全部斷絕,公社不能不采取徹底的戰時管製,把現有的物資進行全麵集中和控製,把全部人力,包括婦女在內,都全部組織起來進行堅決的抵抗。戰鬥是十分慘烈的,這確實是可歌可泣的一場戰鬥,它是無產階級對資產階級軍隊的戰鬥,但不是一場無產階級起來要求改變法國政治製度的革命,工人階級也沒有提出明確的政治主張。但是馬克思就把巴黎公社戰爭中的全麵集中和統一領導的全部經驗拿來作為無產階級革命取得政權以後無產階級專政的理論來進行論述。取消三權分立的政府製度,把全部資源都絕對集中在政府的手裏,所有人都拿工人的工資,取消軍隊、警察和官僚等等,這些戰時一切集中和絕對統一領導的戰時體製全部變成無產階級取得政權以後專政的手段。馬克思還說在這種絕對集中,絕對統一領導下就能夠把政府的工作變得十分簡單,政府選擇國家工作人員就像企業選擇監工和會計那樣簡單。而且這種權力集中就能夠為國家奠定“真正民主的基礎”,而且“勞動一解放,大家都變成工人”,於是一個完全平等和自由的國家就產生了。馬克思這樣不加區別地照搬戰時經驗作為國家管理的經驗,是有它的思想基礎的,因為馬克思很早就已經主張把全社會的成員的“生存條件”都由無產階級“控製”起來以實現人民的最大的和最全麵的自由,隻不過還沒有找到一個恰當的名字,現在找到了,就是無產階級專政。 這就是馬克思住在英國三十四年中對無產階級革命所作出來的一個最大的創造。而這個創造並不是從英國的經驗中得來的。 ( http://www.tecn.cn )
四、馬克思關於他的理論的全麵論述
——《哥達綱領批判》
歐洲到了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工業革命已經普遍完成,科學研究的成果已經開始應用於生產,生產在以更大的速度在發展。整個歐洲一片繁榮,在政治上,為了實現民族國家的民族戰爭已經結束,民族國家已經實現,各國都在致力於建設自己的民主和憲政製度,協調工人和資產階級的關係,用全力加快工業的發展,這是一個和平發展的時代,社會開始走向協調的時代。從工人和國家的關係來講,工會已經為法律所承認,以產業為基礎的全國性行業工會也已普遍建立。工人已經有了全國性的組織,工人的生產條件,衛生條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工人的實質性工資得到了增加,生活條件也在改善。雖然俾斯麥的反社會黨人法案還沒有解除,但是由於生產力的增長,也為了平息工人的鬥爭,俾斯麥卻把工人的工作時間縮短成十小時工作製,工人的暴力鬥爭已經緩和了,這是一個大改變的前夜,如何應對當時的形勢,成為社會主義者必須要考慮的問題,正是在這樣的形勢下,以馬克思主義者李卜克內西和倍倍爾所領導的社會民主工黨和拉薩爾所領導的全德工人聯合會也由於形勢的需要於1875年在哥達舉行會議,討論聯合的問題。在這個聯合會上,由李卜克內西和倍倍爾聯合起草了《哥達綱領》。 ( http://www.tecn.cn )
這個時候馬克思正在把自己關在書房裏使用他的全部精力撰寫《資本論》,用剩餘價值理論來證明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關係隻能是剝削和被剝削的關係,奴役與被奴役的關係,因此階級的對立和鬥爭是不可調和的。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隻能用決戰來解決,共產主義必將代替資本主義。而《哥達綱領》卻講利用國家的合法手段,對國家的民主監督等等,這對馬克思來說是不可想象的。因此當馬克思看到《哥達綱領》,情緒非常激動,《哥達綱領批判》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寫出來的。由於《哥達綱領》涉及到各個方麵,因此馬克思對《哥達綱領》的批判也涉及到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幾乎所有方麵,因而成為馬克思對自己的理論的全麵論述。因此《哥達綱領批判》就成為馬克思最後的闡述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最全麵的也是最後一次的重要文獻,不論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家還是共產主義革命實踐家都奉為經典。 ( http://www.tecn.cn )
在批判中,馬克思並沒有考慮形勢的改變,仍然把資本主義的“雇傭勞動”說成是“奴隸製”,而且“社會生產勞動越發展”,這種奴隸製就“愈殘酷”,這是馬克思的一貫的不變的觀點,馬克思特別重視消滅私有製,他在批判開頭就提出來不應當“泛泛地談勞動”,而應當首先談“所有製”,應當“鏟除資本主義私有製的這個禍害”,把“勞動資料”變成“社會公共財產”,在共產主義社會裏,除了個人的消費資料以外,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成為個人的財產,對消費資料的分配應當按每個人每天提供的勞動量折合成勞動時間,領得一張證書,再去社會儲備中去領得相當於他所做的勞動小時的一份消費資料,因而不需要再經過迂回曲折的道路通過商業去購買,再受商人的剝削,應當消滅商業。 ( http://www.tecn.cn )
馬克思還批判了綱領中沒有提到無產階級的革命專政和未來的共產主義的國家製度,也沒有提到在資產階級這個國家裏,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要進行最後的決戰。 ( http://www.tecn.cn )
馬克思最重視的是他開始成為共產主義者在他的無產階級革命理論中就已提出來的作為他的無產階級革命的核心問題的消滅分工的問題,在《哥達綱領批判》中再一次作為共產主義從低級階段走向高級階段所必須解決的核心問題重新提出。但是如何消滅分工,馬克思所設想的還和三十年前一樣。 ( http://www.tecn.cn )
“迫使人們奴隸般地服從分工的情況已經消失,從而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對立也隨之消亡之後”,個人的全麵發展“就實現了”“生產力就迅速增長起來了”,於是集體財富也就跟著“湧流”,於是共產主義的高級階段,“按需分配”就到來了。 ( http://www.tecn.cn )
從馬克思創建他的共產主義理論的《德意誌意識形態》到《哥達綱領批判》將近三十年是一個歐洲巨變的時代,工業革命把科學和知識引進生產力,引起了生產力的迅速增長,這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已經感覺到了,那時馬克思還在基本上是農業社會的法國,沒有親身體會到這種生產力猛烈增長的原因,不但沒能考查生產力的這種猛烈增長,至於由於機器應用於生產所引起的階級關係的變化,例如工人需要掌握機器的知識,工種之間的更加需要協調配合,機器更加需要保護,都需要工人的合作,而且生產力的迅猛增長,財富的增加,工人生產條件和生活條件也開始在改善,所有這些條件的變化至少在英國已經開始產生了,馬克思在法國,當然不可能有親身的體驗,但是馬克思在1849年6月移居英國以後,他已來到資本主義發展最先進也是最典型的國家,應當說他已經有了條件去親身體會和研究這些問題的條件了。然而馬克思從來沒有去認真研究過英國的階級關係發展變化的這些具體的問題及其變化,卻把自己封閉在大英博物館中,與世隔絕,研究剩餘價值理論,從理論到理論去推斷七十年代的曆史,仍然用中世紀後期的原始積累的殘酷剝削不加區別地套在七十年代已經變化了的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關係上麵,歐洲的資產階級即使到了七十年代,也和中世紀的原始積累一樣,仍然是“掠奪”,仍然是貧困、壓迫、奴役、退化和剝削程度的不斷加深。資本主義的積累仍然是“在一極是財富的積累”,“在另一極,……是貧困、勞動折磨、受奴役、無知、粗野、道德墮落的積累”(《資本論》第一卷704頁)。在談機器的使用時,隻不過是資產階級利用機器增加工人的勞動強度,加強對工人的剝削,至於機器的廣泛使用將開創一個新的時代,馬克思從來不加思索。正是由於馬克思對機器的使用將要帶來一個知識社會和知識時代的到來,為消滅體力勞動創造條件,馬克思更不去考慮,馬克思就隻有仍然用三十年前那種簡單的強製方式去思維消滅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分工,還在設想“迫使人們奴隸般地服從的分工”一旦消滅,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對立就隨之消滅,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一旦消滅了以後,每個人都成為生產勞動者,生產力就能迅速增長,財富就隨之湧流,於是“按需分配”的共產主義高級階段就到來了。馬克思的這個驚人的簡單的思維方式不禁使人想起毛澤東的大躍進,大搞群眾運動,生產就立即翻番,毛澤東的共產主義就實現了。看起來,毛澤東的大躍進,提前進入共產主義不是沒有根據的,他的根據就是馬克思。 ( http://www.tecn.cn )
馬克思的思想看起來是十分激進的,但是卻是十分落後的。亞丹斯密的時代是工場手工業時代,生產的方式還是手工操作,但是工業已經發展成為一個獨立的生產部門,因此亞丹斯密立即把勞動的概念擴大,把農業勞動、工業勞動、商業勞動都概括為勞動去建立他的古典政治經濟學,這是完全反映了他那個時代的特點的。而馬克思已經開始處於知識成為生產力的重要因素的時代,還仍然把知識排除在生產力之外,他幻想隻要大家都成為工人,大家都負擔起生產勞動的任務,生產力就立即增長了,這不就是後來毛澤東所發明的大搞群眾運動嗎?馬克思也確實說過,科學是生產力,但是在他建立他的政治經濟的理論中卻沒有知識的地位,他的政治經濟學的基礎勞動的概念仍然是以體力勞動為基礎的勞動價值論,他完全不去考慮一旦知識進入生產力,成為生產力的重要因素以後,就將改變整個政治經濟學的麵貌。 ( http://www.tecn.cn )
從《哥達綱領批判》中還可以看出馬克思的一個突出的問題,在馬克思的理論中隻有鬥爭,沒有和諧。《共產黨宣言》宣稱,自從產生階級以後,“一切社會的曆史都是階級鬥爭的曆史”,而且宣稱:“每一次鬥爭的結局都是整個社會受到革命改造或者鬥爭的各階級同歸於盡”。馬克思是在西方生活的,西方的曆史恰巧不是這樣,希臘的滅亡,羅馬的滅亡,一個新時代的產生都不是階級鬥爭所造成的,現代社會的產生是中世紀為之創造了條件,沒有中世紀的商業的大規模的發展,沒有中世紀後期的自由城市和自由中產階級的產生,沒有一係列思想解放和知識的革命等等,現代社會的產生就沒有條件。馬克思把對立麵的鬥爭絕對化,馬克思自稱是黑格爾的學生,他的辯證法來自黑格爾,隻有階級鬥爭才是一個新時代產生的原因,階級鬥爭是曆史發展的動力,恰巧在黑格爾的邏輯學中沒有這個概念,在黑格爾的《邏輯學》中就找不到對立麵的鬥爭這個名詞。馬克思很尊重希臘的赫拉克利特,因為赫拉克利特是希臘的最早的辯證法家,赫拉克利特那個時代希臘人和外族的戰爭很頻繁,赫拉克利特是歌頌戰爭的,但是在他談辯證法時,不但談對立麵的鬥爭,同時也談對立麵的統一和互相依存,以及和諧。他形象地說,弓弦和琴弦兩種不同的東西相互作用奏出美妙和諧的樂曲。事實上,西方的曆史也是這樣,希臘的奴隸是沒有人的身份的,但是希臘人對待奴隸並不苛刻,奴隸們通常和希臘人做一樣的事情,耕地、經商、手工業、製造、家務等等,有些有文化的奴隸還可以以文書的身份服務於國家,但礦山上的奴隸的勞動是艱苦的。羅馬自從斯巴達克奴隸起義戰爭結束以後,奴隸主對奴隸的態度有了很大的改變,對待奴隸的待遇有了很大改善,奴隸主給奴隸一筆資金、土地和工具,允許奴隸獨立自主經營,繳納租金,奴隸可以有自己的積蓄,可以結婚成家,生兒育女,奴隸已經開始有了一些自主經營的權力。到了羅馬帝國的後期,奴隸轉變為隸農,已經開始向中世紀的農奴製轉變了,農奴人身是自由的,經濟上也有一定的自主的權利。到了資本主義時代,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的關係已經開始從初期的殘酷剝削逐步向階級協調發展了。從現在來看,趨勢已經很明顯,社會將從階級對立走向階級協調,最後走向消滅階級。西方的曆史的發展就成為從絲毫沒有人身權利的階級關係逐步走向完全平等的關係,而西方的經濟和文化也是在這個轉變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西方的曆史恰巧證明,對立的鬥爭絕不是絕對不變的,並不是階級對立一經產生就必須一直鬥爭下去,隻能你死我活,不能有別的,事實 ( http://www.tecn.cn )
上對立麵的雙方是在不斷地運動和相互轉化之中,並不是象馬克思所說的,隻能等待由兩個階級進行最後的決戰來解決。 ( http://www.tecn.cn )
這裏值得注意的是列寧對於對立麵的相互關係的觀點。當列寧閱讀黑格爾的邏輯學時,他對黑格爾的對立麵的相互關係的理解是:“辯證法是一種學說,它研究對立麵怎麽樣才能夠同一,是怎樣(怎樣成為)同一——在什麽條件下它們是同一的,是相互轉化的,……”(列寧:《哲學筆記》第86頁)。“對立麵的同一——這是黑格爾的主要的東西”(同上第162頁)。“辯證法的本質,對立麵的統一”等等。但列寧後來在他的《談談辯證法問題》一文中,對於辯證法的解釋就完全不同了。 ( http://www.tecn.cn )
“對立麵的統一(一致、同一、均勢)是有條件的、暫時的、易逝的、相對的。相互排斥的,對立麵的鬥爭則是絕對的,正如發展是絕對的一樣。”(同上第362頁) ( http://www.tecn.cn )
這裏可以看出列寧的這個辯證法的觀點是來自馬克思。後來毛澤東的鬥爭哲學很顯然是繼承馬克思和列寧的思想,不是毛澤東的獨家發明。 ( http://www.tecn.cn )
還有一個問題,不論是赫拉克利特還是列寧都是主張萬物是發展的、運動的,沒有靜止不動的。赫拉克利特說:“萬物皆流,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裏”,但是,馬克思在巴黎一開始發明了他的階級鬥爭的學說後,就不再改變了,與時代的變化相反,資本主義的階級鬥爭的關係變得越來越和諧,而馬克思的階級鬥爭的思想越來越絕對化了,以至他的《哥達綱領批判》最後完全離開了他的那個時代。因此,馬克思建立他的理論時,也就是他的理論被修改的開始,而第一個修正他的理論的人就是他的最親密的戰友恩格斯。 ( http://www.tecn.cn )
五、恩格斯談曆史觀
恩格斯和馬克思合作寫過很多文章,表現出意見的一致,但是恩格斯在他自己寫的文章中常常提出與馬克思完全不同的觀點,恩格斯對他自己所提出來的這些不同的觀點,在提出來以後或者不再進一步發展,或者放棄了進一步研究,退回到馬克思的觀點,也就不再探討了。不過從恩格斯提出的那些不同的觀點看來,常常有其值得重視的地方。對曆史的總的看法,《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是在馬克思逝世三年以後為總結他和馬克思的哲學觀點所寫的很重要的一部著作,在這本書中恩格斯對曆史觀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觀點就很值得人們去重視。恩格斯在本書一開頭就引黑格爾的話說: ( http://www.tecn.cn )
“凡是現實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現實的。”
“現實性在其展開過程中表現為必然性”。
黑格爾是用這些觀點來讚頌普魯士皇帝弗列德裏希威廉三世的統治,但是恩格斯則是引用這些話來說明自己的曆史觀的。恩格斯在說明了黑格爾說這些話的觀點以後,接下去說: ( http://www.tecn.cn )
“曆史上依次交替的一切社會製度都隻是人類社會由低級到高級的無窮無盡發展過程中的一些暫時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是必然的,因此,對它所由發生的時代和條件來說,都有它存在的理由。” ( http://www.tecn.cn )
“曆史和認識一樣,……完美的社會,完美的國家是永遠不存在的,人類隻能走向完美,而不可能實現完美的理想狀態。” ( http://www.tecn.cn )
這種情況,在“認識的領域中和在實踐行動的領域中”都是一樣的。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曆史觀上,從上述觀點看來是絕對不同的,馬克思發現了曆史的規律,馬克思認為他所發現的曆史規律與自然運動的規律同樣都是絕對準確的,也就是絕對的真理,曆史就是嚴格按照馬克思所發現的曆史規律運轉的。人類在自己的曆史實踐中所產生的這些階段都是人類所不必要的,都是人類的禍害,造成人類的剝奪和被剝奪,奴役和被奴役,是對人的苦難,都是人類所不需要的,都是人類不希望產生而被迫產生的,因而都是應當消滅的。因此,馬克思要用暴力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辦法去消滅,馬克思要結束存在著階級的社會,建立起沒有階級,沒有私有製,沒有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對立的理想的完美的社會,在那裏,人是完全自由的,全麵發展的,物質財富的豐富使每個人都能夠“各取所需”,也就是說,那才是人類所真正需要的。 ( http://www.tecn.cn )
由以上還可以看出,馬克思的曆史觀並不是一個無窮無盡的永不結束的過程,而是既有起點,也有終點的一個過程,它的起點是完全自由和全麵發展的完美的社會,它的終點也是回到同樣完美的自由和全麵發展的社會,我們的國家正處在這個完美的終點的第一階段。物權法沒有說明我們什麽時候進入第二階段,如果真的進入了第二階段,那就如恩格斯所批判的,“除了袖手一旁驚愕地望著”“出神,就再也無事可做了”。 ( http://www.tecn.cn )
馬克思的這個曆史的理想不是別的,實際上就是波普所指出的“曆史決定論”,曆史的進程是被思想家所設計出來的,這個設計並不是馬克思的創造,而是按照一定的模式製造出來的,柏拉圖的《理想國》的模式實際上就是斯巴達,因為斯巴達在專製貴族的統治下,建立起一個完全遵守秩序的絕對統一和絕對服從的社會,這樣的社會才是合乎理想的。馬克思的共產主義的完美的理想的社會雖然是馬克思所設想出來的原始社會,實際上也是柏拉圖式的《理想國》,因為在那裏,是連“生存條件”也已控製起來的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這樣的理想的國家實際上在柏拉圖的《理想國》中已經實現了。 ( http://www.tecn.cn )
曆史決定論實際上是一種道德學說,它從道德要求出發,要求消除人類社會中的惡,實現道德的善。波普說,曆史決定論常常把他的道德要求擴大成為一個完整的哲學理論體係。實際上馬克思是把他的道德論擴大成為曆史理論體係,馬克思把人類社會出現的惡都看成是一種罪惡,因此他建立了一個完整的曆史理論體係來說明惡的來源,並且設想一個革命的理論體係來消除人類的惡,建立一個符合人道主義的實現完全善的完美的理想社會,把現實社會中的所有的現象,如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分工,私有製所造成的富貧差距,階級的分工等等都說成是產生惡的原因,都必須消滅。恩格斯說,“費爾巴哈就沒有想到要去研究道德上的惡所起的曆史作用”。馬克思也是一樣,他也不再去研究這些道德上的惡在曆史上所起的作用,而是盡一切力量去揭露它的罪惡。馬克思反複揭露資本主義製度的掠奪性,把資本主義製度的雇傭製說成是奴隸製,資本家的貪欲是沒有止境的,資本家的財富積累得越多工人的折磨就越嚴重,因此是不可能由剝奪者發善心來改善被剝奪者的苦難,要實現道德的善隻有被剝奪者自己起來消滅剝奪者,暴力革命、無產階級專政都是為了消滅私有製,消滅階級,建立一個沒有私有製,沒有階級也沒有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分工的社會,真正實現善的社會,恢複馬克思所希望的完全自由和全麵發展的社會的唯一的辦法,最後,我們所看到的不是人的實踐創造曆史,真正人道主義的社會隻能是哲學家的創造,通過無產階級來實現。這就是馬克思在他的《〈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就已經說明了的,共產主義的理論是由哲學家出主意,無產階級去實現。 ( http://www.tecn.cn )
六、恩格斯關於分工和私有製的思想
馬克思把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分工,私有製產生以後產生的貧富差距和階級的產生和分工都概括為分工,並且認為當人類還沒有產生分工以前,人類是完全自由和全麵發展,想幹什麽就幹什麽的,這是人類最理想的時代,產生了分工以後,這種理想的生活就失去了。馬克思對他所發現的這個觀點很重視,把它作為一個他的曆史理論中的關鍵問題而多次提出,但是恩格斯在自己的著作中從來不談這個問題,恩格斯在他所寫的《反杜林論》《暴力論(續完)》這一章中提出了一個相反的觀點,當人類還處在原始社會時,由於人對自然還是完全不了解,生疏的,不可能順利地利用自然,自然的力量與人是對立的,不斷地在侵襲著人類,人類在自然中要實現自己的生存是十分艱難的,人終日艱苦勞動,還很難滿足自己的生活要求,人並沒有那種想幹什麽就幹什麽的自由,相反的,人是極不自由的,人也不可能是全麵發展的,人還沒有找到自己生存的辦法。相反地,人為了爭奪相互之間的生活空間,不斷進行戰鬥。對待戰俘,最早的時候就是“簡單地把他們殺掉,在更早的時候甚至把他們吃掉”,“經濟情況”發展了,找到了使用他們的價值,於是‘奴隸製’就產生了。”恩格斯還認為是奴隸製才造成大規模的分工的可能,為古代希臘和羅馬帝國的經濟的繁榮創造了條件。而且還說:“在當時的條件下,采用奴隸製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 http://www.tecn.cn )
關於私有製的問題,恩格斯也有不同的觀點,恩格斯認為,當人類還處於自然經濟的時代,人們之所以要組合成為公社,是由於生產力還很低下,個人每天的生產還很難滿足當天生活的需要,結合成為公社是為了要利用集體的力量捕獲食物,能夠提高獵取食物的效率,有利於提高生產力,有利於滿足生活的需要,真正能夠在當天獲得的食物除當天食用,能有剩餘,成為公共集中保管的財物隻不過是偶然的現象。當個人的生產力提高以後,生產有了增長,生產的產品除了當天食用以外,經常有多餘能夠積累成財富時,私有製就開始產生了,私有製一旦產生,公有製就開始走向瓦解,當個人生產物有了多餘,能夠拿出來,與鄰近公社進行交換以擴大自己的食用來源時,恩格斯認為,如果這種交換日漸增多,公有製就進一步瓦解了,私有製的產生就成為人類的重要的所有製方式,標誌著經濟的進步,曆史就開始進入一個新的時期,公有製的原始公社是當人類曆史發展過程中生產能力還很低時的一個過渡。在人類的發展史中,也有一些部落或氏族由於當時獲得食物的比較便利,而且與其他公社處於隔絕狀態,就一直停留在這種公有製的原始公社之中,就有可能因此停止進步,在其他民族進入現代社會時,他們還仍然停留在采集漁獵和極其原始的農業生產之中。 ( http://www.tecn.cn )
人類的曆史還證明,分工的性質和私有製的發展對於經濟和曆史的發展也有很密切的關係。
以農業生產為基礎的社會既缺乏分工,其所產生的所有製也是地主占有土地而遠離生產因而不關心生產,隻顧剝奪佃農的勞動產品,以及以農民小生產者的自耕農為主的這種土地占有製度,這種所有製,都是造成經濟和曆史停滯的重要原因。除此以外,農業生產的特點是把人固定在土地上,如果不能發展出其他各種生產和經營方式,隻能固定在農業生產方式,就會造成一種嚴重的自我封閉狀態,既屈從於地域條件的限製和自然條件的限製,也屈從於血緣關係的王和貴族的統治,就會產生墨守陳規,不求進取。毛澤東照搬馬克思的曆史階段論,說中國西周是奴隸製,這是完全沒有根據的。農業生產的生產力很低,而需要的勞動力的投入很多,因此,農業生產都是聚族而耕,自食其力,自給自足,沒有多餘的糧食能夠供養大批奴隸,而且也不需要奴隸製,這一點梁啟超在他寫的《先秦政治思想史》中也已說過了。事實上,我國的西周時代已經是文字十分成熟,曆史記載很詳細,但從來沒有關於奴隸製的記載,即使殷商時期,青銅器的銘文和甲骨文也沒有這樣的記載,有些學者根據甲骨文上的一兩個單字來推斷這是奴隸製,更沒有根據。事實上,我國《詩經》中記載批判貴族剝奪農民的詩歌不少,而記載奴隸製的卻沒有,所有這些都說明,在我國並沒有發現奴隸製的任何根據。我國的文化也基本上是以血緣關係為基礎的宗法組織和宗法文化,“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土地也是隨宗法分封製度進行分配,封建製改變以後,這種土地分封製度也隨之改變為地主占有土地的製度,一直持續不變,雖然在我國也產生過商業,但是商業是受到壓製的,對商人采取各種壓製的辦法,使之在社會低人一等,如,不得衣絲綢,不得乘車騎馬等等,但把鹽、鐵、茶等大宗產品則收歸官營,迫使私人商業發展不起來。即使這樣,在我國曆史上也發展出相當大的商邦,例如在北宋時期發展起來的晉商,遠達俄羅斯,而且還發展專門經營金融的票號,徽商遍及長江流域,但都在清朝被抄沒,所抄財富盡入皇宮,成為皇室的享用,這種情況使中國的經濟再也無法發展。在我國曆史上專製統治和官僚特權統治使每個朝代經過一兩百年到兩三百年以後就徹底腐敗,剝奪民脂民膏,最後激起農民的反抗和農民革命。我國的改變朝代,都經過激烈的農民革命戰爭,造成十室九空,千裏無雞鳴,人口喪失二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二,田園荒蕪。但恢複和重建起來的仍然是專製統治皇朝,曆史再回到原來那種平靜,一切恢複原狀。與西方比較,農業社會的改朝換代才真正是階級鬥爭,但是農民革命的階級鬥爭並不能造成曆史的進步,階級鬥爭並不是革命的動力。階級鬥爭也不是馬克思所說的革命的火車頭。我國的文化發展,也非常狹隘,我國的春秋戰國因為分裂成許多國家,有了一些學術發展的空間,被稱為百家爭鳴的時期,但是那個時代的國家仍然是封建專製的國家,那時的學者也隻能奔走列國為加強皇帝的統治做說客以取卿相利祿,學術的發展是極其狹窄的。以孔子而論,他的《論語》的內容也是這樣,孔子很重視仁,對仁有很好的發揮,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但是他的禮是鞏固統治階級上下等級的禮,他的正名就是正君臣父子的地位,是為專製統治服務的,甚至孔子的仁最後也以“克己複禮為仁”,把仁也回歸到禮。在曆代皇朝,真正得到發展的是禮和正名,發展到南宋成為理學,成為最嚴密的和係統的綱常倫理及其哲學,嚴密地統治著中國人的思想,這與歐洲的希臘的哲學,科學的發展有完全不同的區別,它對中國人的影響,即使到今天還沒有完全消除。 ( http://www.tecn.cn )
西方的曆史與東方完全不同,由於地理環境和自然條件的不同,他們很早就從地域限製中解脫出來,發展了商業交換,形成一種與農業社會完全不同的實現財富的方式,因而也發展出不同的文化。歐洲曆史發展最早的美索不達米亞人定居在兩河流域的交匯處,以農業生產為生活的主要來源,但是他們所需要的建築材料,如石料、木材、礦石都產在兩河流域的上遊,很早就發展相互的貿易關係,商業交換的發展使他們產生了規範商業交換中所產生的相互關係的法律思想,產生了人類最早的漢謨拉比法典,對公平交易,防止高利貸,保證借貸關係等等做出規定,為保護因商業交換所產生的財產提供立法。到了希臘的時代,商業的發展就以更廣闊的規模進行了。而法律也就更加完備了。 ( http://www.tecn.cn )
希臘人本來也是農業民族,依靠農業為生。從北方遷來愛琴海邊,由於那裏的土地不適於種植穀物,滿足希臘人生活的需要,而愛琴海為他們提供一條航海的通道,他們就把原來的以農業生產為主的經濟結構改變為海外貿易服務的經濟結構,農業改種橄欖榨油,葡萄釀酒,發展陶器製造,紡織,開礦等等出口所需要的產品,擴大了手工業和農業的分工,出口貿易和國內工農業的分工,為了適應海外貿易經濟的發展,希臘進行了多次改革,限製貴族的特權和過多占領的土地,把貴族多餘的土地分給農民,取消平民的債務負擔,解放因負債而成為奴隸的債務奴隸,使更多的平民能夠參與城邦公民大會,有權討論城邦的政治事務,使更多的平民能夠參與海外貿易的各種經濟活動,更加促進了希臘的海外貿易的發展,使希臘的城邦成為以發展海外貿易為中心的城市,雅典當時發展成為希臘人古代世界概念的貿易中心。希臘的城邦公民大會的召開,每年多達四十次,臨時召開的會議還不在內,並且使許多希臘的思想家能夠有時間從事各種學術的研究和辯論,使希臘成為哲學、科學和藝術蓬勃發展的第一個古代的城市。如果沒有把農業經濟完全轉變為海外貿易,並且擴大各種分工,改進了製度,使希臘人能夠實現個人財富的發展,使希臘人能夠有多餘的生活資料能夠養活奴隸,發展奴隸製,使希臘人能夠有時間從事其他政治和文化等等事業的活動,希臘的文明發展是不可能的。希臘的商業的發展是與發展個人財產私有製聯係在一起的,是發展奴隸製分工的經濟基礎。恩格斯說:“沒有奴隸製,就沒有希臘國家,就沒有希臘的藝術和科學”。它的經濟基礎就是希臘人能夠有自己的財富保證自己的生活,並且有能力養活奴隸,這才是希臘能夠成為一個哲學、哲學和藝術都能蓬勃發展的真正原因,像希臘這樣能夠把自己從以農業生產為主的經濟完全改變為以為海外貿易為主的經濟的這樣一個古代國家,是人類曆史上所很少有的。這才是希臘能夠成為希臘的真正原因。 ( http://www.tecn.cn )
實際上,階級關係既是一種分工,也是一種剝削,但是要使階級關係達到分工的目的,過分殘酷的剝削是難以實現的,因此在歐洲的曆史上,在大多數情況下,階級剝削都不是過於殘酷的,希臘也是如此。希臘人在對待奴隸上並不是很殘酷的,希臘的奴隸通常與雅典公民做著同樣的事,如耕地、經商、製造、家務等等,有文化的奴隸還可以文書身份服務於國家,享有特殊地位,但礦山上的奴隸遭受的待遇比較殘酷。 ( http://www.tecn.cn )
羅馬共和國的早期對待奴隸是十分殘酷的,引起了奴隸的激烈反抗,導致多次奴隸戰爭,最後一次奴隸戰爭是斯巴達克奴隸戰爭,羅馬人費了三年的時間用盡全力才得以消滅,從此以後,羅馬人完全改變了對待奴隸的態度,奴隸主給奴隸以土地、工具和資金,允許其自主經營,繳納租金,允許其積蓄個人財產,結婚成家,生兒育女,這種對奴隸製方式的改變不僅為羅馬帝國的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條件,而且對中世紀的農奴製的產生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 http://www.tecn.cn )
羅馬人繼承了希臘的文化發展出一個多民族的羅馬大帝國,完全不同於希臘的城邦製度,由於他們以強大的武力,征服了沿地中海幾乎所有的民族,為了維持多民族的關係和社會秩序,他們非常重視建立一個完整的法律製度。他們建立了萬民法,保證凡是在羅馬帝國管轄下的各個民族的人民都成為羅馬帝國的公民,都享有在法律上完全平等的公民的權利,以維持帝國的統一,尤其對財產的私有製作出特別詳盡的規定,諸如所有權、債務權、契約、財產的繼承權以及各種權力的產生轉移和消失等等都作出了詳盡的規定,以至馬克思也說,羅馬法是“純粹私有製占統治地位的社會的生活條件和衝突的十分經典的法律表現,以至一切後來的法律都不能對它做實質性的修改”(《馬恩全集》第21卷第454頁)。它反映了西方曆史一貫重視私人財產保護的一個重要的方麵。 ( http://www.tecn.cn )
西羅馬帝國滅亡以後,蠻族的入侵達幾百年之久,造成歐洲田園荒蕪,社會和經濟受到徹底破壞,交通阻塞、商業幾乎全部停頓,這種情況反而為中世紀的恢複以後在廢墟上建立起新製度創造了條件。 ( http://www.tecn.cn )
當歐洲處在長時期的蠻族入侵的過程中,國家的統治已經瓦解,國王已經無權統治,國王、封臣、領主之間的關係隻能靠羅馬的法律和日耳曼的法律來維持彼此之間的責任和義務,除此之外,彼此之間都是獨立的和自由的,不受任何管轄,在彼此的領主之間存在著很大的空間沒有人管理。作為政治、社會和經濟的基層組織莊園也是獨立的,在莊園內部,莊園主和農奴之間的責任、義務和權力也是按照傳統的習慣法所規定的責任和義務辦事。農奴在個人身份上是獨立的,在經濟責任和義務上還受到習慣法所規定,所限製,但已完全不同於奴隸,莊園主和農奴都有自己的土地,在經濟權利上,莊園主對農奴已經不能自由買賣,農奴隻能隨土地轉移主人,農奴按規定每周在莊園主的土地上耕種三天,其餘時間在自己的土地上勞動,對於農奴負擔的其他勞動義務也隻能按規定實行,莊園主不能任意增加義務。中世紀這種完全依靠法律來規定各級地方官吏的權利、責任和義務,連莊園主和農奴之間的關係也不例外,對於那個時代來說,是一種十分進步的製度,它為中世紀本身的發展提供了條件,更加重要的是它為中世紀向現代社會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條件。歐洲中世紀的封建製度也有落後的一麵,如等級製和世襲製,但另一方麵,中世紀的這種按法律確定各級政府之間的關係的製度,為現代社會因素的產生提供了很多的空間,實際上許多現代社會的因素都是在中世紀發展起來的。許多曆史家都認為,沒有中世紀就沒有現代社會。 ( http://www.tecn.cn )
由於中世紀中的莊園主和農奴之間和各級政府之間都存在獨立自主的權利和義務,以及各自的私有的土地的製度,各自都關心自己的財產的發展,在蠻族入侵停止,社會秩序得到恢複以後,各種事業都發展起來了,首先是農業技術革命的興起。重犁的使用使土地得以深耕,三田製的推廣,使地力得以休閑和恢複,馬拉挽具和鐵馬掌的使用使運力大大增加等等,都是農業生產大幅度提高,社會富裕大大增加,社會的安定和道路的暢通,所有這些都為使貿易大量恢複創造了條件,商業一旦發展起來,就在地方政府管轄地區以外的無人管轄的空地上建立起商品的集散地,很快發展成城市,這些城市從建設起來的開始就是完全自由的,自己選舉自己的城市管理機構,一旦早期所建立的行會被消滅以後,完全自由發展的工商業就興起來了,自由中產階級就興起來了,資本主義前期的商業資本家也就發展起來了。在商業發展和城市發展的過程中,一方麵是荒地的開墾,一方麵是受到商業發展的刺激,莊園經濟也開始瓦解,農奴或者進入城市成為工人,或者開墾荒地成為自耕農民。 ( http://www.tecn.cn )
商業的發展為商人積累起巨大的財富。當時的威尼斯、熱那亞和佛羅倫薩都是十五世紀發展起來的重要的自由商業城市。佛羅倫薩的梅迪奇家族就是當時商業起家的巨商之一,隨著商業的發展,一種新的思潮也就開始產生了,這就是商業的發展所要求的自由和思想的解放。梅迪奇家族首先起來支持這種思想的解放,這就是文藝複興運動的興起。文藝複興運動要求否定中世紀的觀念,追求發展個人的才能和抱負,追求財富,追求世俗生活,強調勤奮努力。隨著文藝複興運動的興起,宗教改革也開始了,要求從宗教教義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正如馬克思韋伯所說,新教所追求的實際上就是新興資產階級的風貌。 ( http://www.tecn.cn )
文藝複興和宗教改革一旦突破了思想的籬範,在過去被壓製的科學研究就開始蓬勃發展,牛頓發現了宇宙運動的規律,鼓勵了啟蒙運動的思想家也去探索社會發展的運動規律,天賦人權。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機製、三權分立和立憲政治等等都被啟蒙運動的思想家提出來了。為現代社會的發展提供了思想基礎。從歐洲的曆史發展可以看出,歐洲的曆史並不是從階級鬥爭中產生,相反地是從分工和私有製中產生。而商業發展的積極的作用就在於為推進分工和私有製創造了條件,這才是曆史真正發展的秘密。 ( http://www.tecn.cn )
七、馬克思主義和知識時代
科學革命發現了自然的運動規律,啟蒙運動發現了社會運動規律,這就是思想上政治上的自由和用自己的勞動以合法的手段獲得自己的財產的權利,並且為保證這些自由和權利的實現建立起相應的政治製度和經濟製度,三權分立和憲政的民主製度和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製度。工業革命適時產生,把科學革命的成果引進生產力,現代知識社會所需要的各種社會的和科學的條件就這樣具備了,適應於知識時代和知識社會的社會製度也就同時建立起來了,這就是資本主義製度。由於社會主義者從來是對資本主義製度進行貶斥的,馬克思把資本主義製度說成是奴隸製度,列寧把它說成是腐朽的和垂死的製度。從此以後,社會主義者都把資本主義製度說成是很壞的剝削製度。實際上,原始積累是中世紀到現代的過渡階段,資本主義製度產生以後,原始積累由於完成了它的任務而逐漸結束了。資本早期的資本積累確實是殘酷的,但是,當資本主義進入知識社會以後,資本主義的利潤創造就越來越依賴知識的創造,資本主義是一種知識創新的製度,它大幅度地把科學和技術推向前進,它依賴於對工人的剝削就越來越少了。現在工人的生產勞動時間在發達的國家已經縮短到每周35-36小時,價值的創造越來越成為知識的創造,馬克思主義概念中的什麽也沒有、隻能靠出賣自己的體力勞動維持生活的無產階級,在發達國家已經逐步走向消滅,資本主義製度的科學技術的發展已經把工業社會推進到信息社會,所有這些都是資本主義製度的成就。這不是說資本主義製度樣樣都好,資本主義製度也有很多缺點,完美無缺的製度在人類社會是永遠不存在的,資本主義製度必須前進,實際上也在前進。但是資本主義是一個在人類曆史的發展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一種製度,它在曆史上的作用就是把以體力勞動為主要因素的生產力推進到以知識起決定作用的生產力,因此迅速解放了生產力。 ( http://www.tecn.cn )
當資本主義把知識引入生產力,把生產力迅速推向前進的時候,馬克思還在大英博物館的圖書館裏,研究資本家是怎麽用剩餘價值來剝奪工人並為此憤慨不已。資本主義已經在改變它的經營方針,把它獲得利潤的方式越來越多地轉向依賴知識,而不是仍然片麵依賴對工人的體力勞動的剝削了。資本主義一旦轉變了它的獲得利潤的方針,不但生產出現了突飛猛進的增長,資本家的利潤也出現了大量的增長,整個社會的結構就開始在改變,資本家對體力勞動者的剝削也大大減輕了,工人的工作時間在縮短,英國在1870年就開始把工人每周60小時的生產勞動時間改變為55小時,全國性的行業工會也在許多國家成立了,實質性的工資也在增加,英國工人憲章運動的要求已在歐洲幾乎所有的國家被接受,工人與資本家的緊張對立的關係也改變了,街壘戰早已沒有了。恩格斯在1892年為他在43年前所寫的《英國工人階級狀況》德文第二版出版序言中也說:“至少在英國,資本主義剝削的青年期已經過去了,”大工廠主“首先起來鼓吹和平和協調了,”因為資本家已經不需要采取“使工人命運惡化”的“欺壓現象”了。資本家和工人“和平和協調”的時代隨著知識時代的到來而正在到來,整個社會變得更加富裕了。馬克思對這樣一個正在轉變的時代木然無所感覺,他在1871年寫的《法蘭西內戰》中仍然說:“公社應當成為根除階級的存在所賴以維持……的那些經濟基礎的工具。勞動一被解放,大家都會變成工人,於是‘生產勞動’就不再是某一階級的屬性了。”也就是說,當每一個人都“變成工人”,負擔起“生產勞動”的任務,階級存在所賴以維持的基礎就根除了,社會主義就到來了。馬克思1875年在《哥達綱領批判》中還在反複申述,“在迫使人們奴隸般地服從分工”消滅以後,“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對立也隨之消失”個人的“全麵發展實現”了,“生產力也增長起來了”,“集體財富”就開始“湧流”,“按需分配”的共產主義高級階段就到來了。但是馬克思再一次錯了,不是大家都成為工人,負擔起生產勞動的任務,生產就突然增長起來,而是知識引起了生產力的革命,生產才能“湧流”,如果大家都變成體力勞動的工人,那麽,我們的社會就退回到原始社會了。馬克思一直不理解體力勞動是怎麽消滅的,生產力是怎麽發展起來的,馬克思已經完全落後於時代了,馬克思還在設想如何消滅分工,實現他的“按需分配的共產主義高級階段”。 ( http://www.tecn.cn )
從十五世紀開始到馬克思成為共產主義者,450年的長時間是歐洲向全世界擴張的時期,一個世界市場正在逐步實現,歐洲人正在把它的產品運向全世界,而全世界的財富正在向歐洲集中,造成了歐洲從來沒有過的繁榮,馬克思所在的十九世紀正是這個繁榮的高潮到來的時代。恰好是馬克思從事理論研究的十九世紀的1843年到1883年馬克思去世的四十年,這個時期正是歐洲十九世紀變化和繁榮最快的時期,也是最關鍵的時期。馬克思也承認“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時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共產黨宣言》)但是馬克思並不去研究為什麽歐洲的生產力能夠實現差不多500年的持續增長,特別是在資本主義到來的不到一百年更加猛烈增長,他卻因為十九世紀40年代早期的一次經濟蕭條就判定資本主義“不僅有很大一部分製成的產品”,“而且有很大一部分已經造成的生產力”都已經“被毀滅掉”了。“資產階級的關係已經太狹隘了,容納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財富了”。這是馬克思在巴黎寫的關於英國的事情,恩格斯後來也不能不說:那次危機“僅具有次要的性質”。馬克思是完全把自己關在書房裏製造經濟危機,而且極力渲染暴力革命,“暴力是每一個孕育著新社會的舊社會的助產婆”,“暴力是革命的火車頭”。“工人階級必須在戰場上爭得自身解放的權利”(馬克思:《紀念國際成立七周年》)。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要進行“最後的決戰”,並且把巴黎公社兩個月的殘酷戰爭中的物力、人力的全麵集中的戰時經驗直接用到無產階級專政的平時的統治之中,把無產階級專政變成一個慘無人道的絕對專製的恐怖統治,而事實上這時還是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走向“和平與協調”的時期。 ( http://www.tecn.cn )
我國的共產主義革命取得了全國的勝利,實現了全國的統一,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知識社會迅速成長的時期。我國雖然在第一個五年時期建成了前蘇聯幫助建設的156骨幹重點項目,把我國的工業技術水平突然提高了幾十年,但是毛澤東仍然搞他的土辦法,土法上馬,大搞群眾運動,大煉鋼鐵,大躍進,總路線,人民公社,三麵紅旗,徹底拋棄了科學和知識,最後以餓死四千萬人而結束,引起了全黨和全國人民的不滿。於是再來一個文化大革命,又死了一千萬人。毛澤東去世以後,鄧小平接收了一個爛攤子,不能不進行改革,但是改革是不可能離開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傳統的,隻能在接受馬克思和毛澤東的遺產中進行。 ( http://www.tecn.cn )
由於以上緣故,我國的改革是用極大的代價實現的。為了保證我國的改革最後仍然是“社會主義”的經濟和“社會主義”的政治,在所有製上放寬了,在公有製為主體的條件下,允許非公有經濟的發展。公有製經濟的主體是國有製經濟,因此堅持國有製經濟為主體。對於非公有製經濟,當然包括私有製,隻能在國有製為主體的條件下,被“鼓勵、支持和引導”其發展,實際上是在不平等的待遇中艱難前進。在2006年2月24日通過了一個《國務院關於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製經濟發展的若幹意見》的36條的文件,但是有人說,文件發出去一年了,在“融資渠道”、“土地使用”、“地方保護”仍然是“濤聲依舊”,也有人說,“行業準入的大門理論上說是敞開了,然而中間還隔著一層‘玻璃門’。”這就很難讓私有製發展。對於國有經濟,因為是社會主義經濟的主體,就必須千方百計維護其存在。於是采取許多辦法,國家注資,國際國內資本市場的融資,股市圈錢,國家不知花了多少萬億,僅“三年解困”(二十世紀末)國家一次就花了兩萬億,但是國有企業總是解不了困,還是活力不強,效益不高。國營經濟改革的目的,據說是為了做到產權明晰。但是產權屬於國家,國家就應當是法人,而國家是不能直接管理企業的,隻能由政府派官員去管,不但產權明晰不了,而且蛻變成一個吃國家的機會,以致每一次的改革“深化”都成為國家財產流失的原因。三十年的改革,借改革之名,行侵吞之實,“花一元買下千元的國家資產”(《中國經濟時報》2008年月30日《國企改革:漸進式改革反思》)。國企內部薪酬相差幾百倍,企業連年虧損,老總收入百萬。然而這是明的工資,灰色的收入到底有多少,外人很難知道,隻知道國有企業總是困難拮據,因此物價上漲幾乎總是國有企業打頭陣。但是我國國有企業的老板的收入甚至超過美國同行的老板也大有人在,不能不由國家為國有企業的工資封頂。而2002年國家製定的國企負責人工資比一般職工大過12倍,這就是國營企業。三十年的改革,國營企業不知培育出多少億萬富翁和權貴。2007年8月亞洲開發銀行發布的《亞洲的分配不均》的報告中說,中國是納入研究範圍內分配不均的第一位。國有經濟因為是社會主義經濟的主體,所以不惜一切都要支持,我國的人民不知因此而負擔了多少。私營企業雖然效率高,為國家作的貢獻大,但因為它不是社會主義,所以即使文件上說要“鼓勵、支持和引導”,實際上得不到平等待遇。在一個國家裏為什麽必須分成社會主義企業和非社會主義企業?私營企業就不是社 ( http://www.tecn.cn )
會主義企業?實際上,私有企業比國有企業對社會主義的貢獻更加大。
馬克思發明了無產階級專政,這是他的理論的核心,是馬克思得意之作,馬克思曾寫信告訴別人,階級鬥爭不是他發明的,無產階級專政才是他的發明。但是無產階級作為一個階級是不能直接專政的,無產階級專政必須通過黨來實現,然而他沒有來得及發明專政的黨,這個發明權讓列寧獲得了。列寧要把黨建成一個“有組織的部隊”,一個“組織嚴密的、有鐵的紀律的黨”,並且把黨的領袖打造成獨斷專行的統治者。毛澤東則說:“工農商學兵,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全國毛澤東一人說了算,毛澤東淩駕於全黨之上,各級黨組織,第一把手說了算,淩駕於組織之上。於是無產階級專政就通過黨的專政和書記的層層專政而實現了,把黨變成一個嚴密的專政的體係,嚴密的控製著全黨和全國人民。馬克思的控製所有的社會成員的“生存條件”就通過列寧和毛澤東所建立的專政的黨全部實現了。 ( http://www.tecn.cn )
黨領導一切,樣樣都管,必然要迅速變成一個大黨,而且隨著時間的延長,黨就越來越膨脹,越來越大。列寧在十月革命後,隻活了五年,已經感覺到前蘇聯的黨是一個沒有效率的越來越龐大的官僚主義的大黨,但是他無能為力,痛苦地死去。我國也是這樣,我國的黨從建國以來,年年都在膨脹,毛澤東年年叫精簡機構,但總是越精減,機構越膨脹,改革開放以後到現在三十年,趨勢並沒有改變。現在的黨和政府機構加在一起,三十年中不知增加了多少倍,如果統計一下,其龐大程度是驚人的。原因是在改革過程中,黨管的事不是減少而是越管越多,管得越多,越要加人。而且黨管得越多,權力就越大,就樣樣都要你管,於是如此循環不已。在這個循環中,另一個循環產生,機構越大,效率就越低,效率越低就越要加人。隨著這種循環,又一個規律也同時出現了,權力使人腐敗,權力越大越使人腐敗,而且這種腐敗常常是高官帶頭,擴及全黨。1989年的學生運動,提出的要求有兩項,一是民主,二是反對高幹子女經商。學生的這兩項要求是值得黨和政府重視的,但是不但沒有接受學生的意見,反而對學生加以壓製,這就使得全黨和政府的腐敗更加泛濫起來了。腐敗從毛澤東時代開始一直成為黨和政府的不治之症,最近中央公布了2008年-2012年打擊黨和國家官員受賄和侵吞國家財產的五年規劃,並且指出“懲治和有效預防腐敗”已經關係到黨和國家的“生死存亡”的地步。 ( http://www.tecn.cn )
我國黨和政府的腐敗之所以如此嚴重,根本原因是權力過於集中,造成機構過於龐大,權力大,機構大,管得多,任何國家處於這種狀態之下也不能不腐敗,而且缺乏民主,不是向人民公開,讓人民、媒體和輿論壓力一起參與懲治腐敗,僅僅由黨和政府來監管和懲治,加之還有投鼠忌器等等問題,要達到懲治的效果是很困難的。 ( http://www.tecn.cn )
因此,要真正達到防止腐敗,隻能是實行民主,實行政黨政治,還政於民。黨的經濟自主,不再依靠國家財政,黨不要享有特權,黨的執政的權力來自人民的選舉,執政能力不好,人民可以撤換。縮小政府權力,可以由人民自己辦的事人民自己去辦,政府不要多管,建立起一個管事少,機構小,辦事透明的政府。政府的工作有所專注,不要樣樣都管。隻有民主,還政於民,黨和政府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效率才能提高,腐敗的機會也就大大減少,即使產生一些腐敗,也不至泛濫成災,易於防止。由此可以看出,為了整個國家體製的改革,還必須改革黨,不改革黨,整個國家的改革也不可能實現。 ( http://www.tecn.cn )
大權力大政府與社會主義製度是有很大的關係的。民主就是人民是主人,權力在於人民,政府隻是受人民委托,由人民授權,辦人民自己不能辦的事。這就是民主政治的優點,隻有這樣的民主政府,一個權力小、機構小、效率高的小政府,才能實現真正為人民辦事的有效率的政府而不是官僚主義的政府。社會主義製度要在民主後麵加上專政,變成民主專政,於是把一個政府變成大權力、大政府,樣樣都管。毛澤東還說過他辦事不是靠法律是靠黨的決議,樣樣都要黨和政府去決議,於是文山會海就來了。權力越來越大,文山會海也就越來越多,大權力大政府是不可避免的,腐敗也就隨之而來,也是不可避免的。經濟也是一樣,本來市場經濟的競爭機製是一個十分有效的製度,私有企業為了自己的盈利,首先是為了生存,企業自己就會去調查研究市場的需要,選擇自己的發展方向,研究如何搞好經營和管理水平,使自己成為有效率的企業,否則就被淘汰。馬克思隻從原始積累和資本的早期積累的殘酷剝削現象出發,就把整個資本主義製度判處死刑,要用公有製經濟來代替私有經濟,把所有的經濟資源都掌握在黨和政府手裏,不但如此,還要把每個人的生存條件都控製起來,這樣做的結果反而把有效率的經濟變成沒有效率的經濟了,並且為機構的龐大化、官員權力的擴大化,官員的特殊化、享受特殊化,直至為腐敗提供了機會。三十年來,黨和政府不知花了多少力氣去改革國有企業,不知花了多少人民的錢,產權不明晰,效率不高,活力不強等等問題還是解決不了,而政府的監管機構卻變得越來越多,越來越大。改革已經三十年了,經濟確實有很大的增長,人民比過去富裕多了,但是經濟的增長主要靠引進外資和技術,增加出口,國內的內需還是沒有得到相適應的增長,我國過去那種投資的增長速度高於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又高於人民收入的增長速度的那種經濟規律仍然沒有改變,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如果我國的改革再不改變,把經濟的發展從過度依賴出口改變為主要依靠內需的增長和把沒有效率的經濟改變為效率經濟,前途是危險的。如果社會主義就是專政,國有經濟為特權者創造機會,那麽,我們寧願不需要這種社會主義,因為這實際不是社會主義,而是中世紀的封建製度。從十八世紀啟蒙運動開始到現在,全世界人民的二百多年的實踐告訴我們,人類追求的理想就是民主、效率,公平,正義。隻有民主,人民有了自己的主人感,才能產生效率,才能在民主和效率的支持下實現公平和正義。這不但是人類的普遍的要求,也是人類的價值,也應當是社會主 ( http://www.tecn.cn )
義的理想。因為社會主義者不可能也不應當在這些普遍的理想和普世的價值之外,再去找什麽社會主義。如果這些普世的價值實現了,應當說,這就是社會主義最高目標的實現,我們應當與資本主義一起進行競爭,為實現這樣的目的而努力。 ( http://www.tecn.cn )
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在資本主義的美國發生了一場關於“公平的正義”的大爭論,羅爾斯提出公平的正義原則,他認為正義的原則必須包含公平,對於那些由於能力差,在競爭中處於劣勢地位的人,也就是他所認為最少受惠者給予適當的照顧,也就是說,社會分配的正義應包含公平(羅爾斯:《正義論》),諾齊克予以反駁,他認為羅爾斯的主張是侵犯他人的所有權,因此是不合理的。這個爭論之所以產生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與當時的時代背景也有關係,七十年代正是資本主義製度的工業社會已經發展到頂點,正在開始向信息社會轉變的時候,生產力的發展已經為發達國家造成了一個富裕的社會,對劣勢群體的考慮已經受到社會的關注。事實上,資本主義製度的發展已經重視社會保障和福利製度,他們的爭論把這個問題推到理論上來進行研究。這確實說明資本主義製度的發展已經到了需要研究公平和正義的時候了。知識成為生產力的決定性因素,知識創造財富一方麵造成了社會的富裕,但是另一方麵由於知識的差距所產生的財富的差距也在擴大。從美國來說,有錢人已經越來越多。因此,取之於社會,還之於社會的思潮也產生了。樂捐好施越來越普遍,不但捐出上億美元的比比皆是,而且一般平民捐助也不落後,捐款人數在美國的人口中多達75%。每個家庭年平均捐款多達1000多美元,美國政府也在稅收政策上鼓勵捐助,這隻是一種社會風氣,但也從另一方麵證明,隨著知識時代的到來,社會的越來越富裕,公平和正義的思想也在發展。 ( http://www.tecn.cn )
馬克思以後一百多年來社會的發展太快了,它處處說明,一個理想的社會不是用馬克思那種從原始積累時期所產生的思維方式所能解決的,它隻能依靠人的實踐去探索,跟著實踐的步伐前進才能得到解決。毛澤東曾經說過,放下包袱,輕裝前進,這句話是對的,我們的包袱也太沉重了,我們也應當放下曆史所給我們的包袱,認真研究馬克思以後的社會變化,為建立社會主義的新思維定位。 ( http://www.tecn.cn )
本文責編:zhangchao
——關於唯物主義曆史觀的問題
標簽: 馬克思主義
● 餘孚
馬克思親眼看到在資本主義產生早期所出現的對工人階級非人的殘酷剝削,使他產生了無比的義憤和人道主義的激情,積極投入無產階級革命的理論研究,這一點充分表現在他1843年底到1844年初寫的(《<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必須推翻那些使人成為受屈辱、被奴役、被遺棄和被蔑視的東西的一切關係。”他認為他從事無產階級革命理論研究的“主要感情是憤怒,主要工作是揭露。”他要在他的理論工作中揭露資本主義製度的醜惡,甚至整個人類曆史的醜惡。這種情緒見之於他的許多理論著作之中。這就驅使他下決心要從曆史上去探索人類社會產生剝削和被剝削的原因,從而建立起一個包括曆史唯物主義和階級鬥爭的曆史觀以及哲學的理論、無產階級革命的理論等一個完整的理論體係來論證無產階級革命的必然性。最終結束階級和階級剝削的社會, 建立起一個無階級、無剝削的理想的共產主義社會。馬克思認為他所設想的這種理想社會才是真正的人道主義的實現(《馬恩全集》第42卷第120頁)。 ( http://www.tecn.cn )
馬克思從人道主義的激情出發來研究曆史,難免不受到情緒的影響,強調一麵而忽視另一麵,這就如恩格斯引證黑格爾的觀點來批判費爾巴哈一樣,把曆史上所產生的“惡”作片麵的理解,而沒有看到“道德上的惡所起的曆史作用(《馬恩選集》第四卷第233頁)。”階級的產生是一種“惡”的表現,它造成了“惡”的分工, 使一些人遭受剝削和壓迫,但又使另一部分人脫離了苦難的體力勞動,從事更高級的智力勞動,正是這種“惡”的分工成為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條件。當然,基於階級劃分的這種“惡”的分工又是要消滅的。事實上,人類的曆史就是逐步消滅這種“惡”的分工的曆史。從奴隸到農奴再到資本主義製度下的工人階級就是剝削逐步減輕的過程。人類進入信息社會以後,真正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的蘭領工人正在消失,這就是曆史發展的辯證法。馬克思要另行建立一種曆史觀的理論來拯救人類,這樣,他就脫離了真正的曆史發展,而是從他的人道主義的要求出發來創造他所想像出來的救世理論。這樣的救世理論一旦創造出來,又必然要找出一個救世的階級來擔負起實現他的救世理論的任務,這樣,他就找到了工人階級。於是馬克思賦予工人階級一切優點,使這個階級成為“社會的普遍代表”,成為“真正的社會理性和社會的心髒”,而另一方麵把“社會的一切缺點”都集中到“另一個階級”的身上,這就是資產階級(《<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馬恩全集》第1卷第12頁=。這樣,馬克思就找到了一個救世階級,由它來擔當馬克思所希望的無產階級革命的任務。但是他的複雜的理論是不可能被工人階級所理解和接受的,於是像列寧所說,隻能由一批信仰馬克思主義的知識分子來建立一個黨來代替工人階級進行革命,並且把馬克思主義“灌輸”到工人階級的頭腦中去,這樣就產生了一個救世的黨。當馬克思要實行無產階級革命時,歐洲那個時候的社會已經開始走向繁榮和發展,工人的暴力反抗從十九世紀五十年代開始以後就停止了。並沒有像馬克思預計的那樣,革命的形勢就要到來,於是他要用暴力革命和專政作為手段來推進這樣的革命。列寧繼承了馬克思的學說,建設起一個高度集中的極端專製的黨來推行沙皇俄國的革命,這就必然要產生一個專製的和救世的領袖。這樣,馬克思從他的人道主義的激情出發通過一係列思辯的方式所建立的唯物主義曆史觀和階級鬥爭的曆史觀、他的無產階級革命觀都脫離了歐洲社會實際的發展,他所要建立的理想的共產主義社會,成為空想。他是當時歐洲所出現的許多空想社會主義者中理論最完備的、最大的空想社會主義者。波普(二十世紀很有影響的西方理論家)說,馬克思的動機雖然是高尚的,但也難免陷入人道主義激情的陷阱(波普:《開放社會及其敵人》第二卷第138頁)。這個意見是中肯的。 ( http://www.tecn.cn )
馬克思雖然有上述種種錯誤和缺陷,但是在他的理論中也時時出現過有價值的東西,例如在他的巨著《資本論》中,他所創建的剩餘價值理論是過時的、錯誤的,但仍然有一些有遠見的觀點在閃現。如把科學的發現應用於生產成為生產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資本論》第一卷第53頁)。這是正確的,為鄧小平所采用。馬克思在他的晚年曾認為管理者也表現為“勞動者”,而且“表現為雇傭勞動者”,管理也是一種“生產勞動”,也“創造剩餘價值”,也就是創造價值(《資本論》第三卷第429-431頁)。但是,科學工作者和管理人員的勞動是一種智力勞動,承認他們的勞動創造價值就等於承認智力勞動創造價值,如果從這裏出發,繼續前進,就有可能在他的理論創造上開拓一片新天地,可惜他沒有這麽做。在他的晚年也看到在英國的社會中產階級正在擴大(《資本論》第三卷第1000頁),這種觀點在馬克思的其他著作中還有。並不是他在《共產黨宣言》中所說的那樣,資產階級社會“日益分裂成兩大敵對的陣營”,因而“使階級關係簡單化了。”如果他認真研究他的新發現,也許有可能從新考慮他的革命理論。可惜他在晚年所出現的這些新的發現、新的觀點隻不過是黑夜中的一道閃光,瞬即逝去,並沒有從這裏突破他已建立起來的理論的重重迷霧。 ( http://www.tecn.cn )
馬克思在他的唯物主義曆史觀中提出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關係,如果僅從提出這一觀點來說,不能也說是錯誤的,更不能說是虛構的。資本主義國家由於有了自由,就能夠在沒有強製的情況下自覺地處理這些關係,使科學和技術的迅速發展推進了生產力的迅速發展。我國的改革開放也是為了要改變上層建築以適應生產力的發展。馬克思的問題是片麵地、簡單地解釋了這些關係,才造成對曆史的許多錯誤理解。 ( http://www.tecn.cn )
由上可以看出,一個理論體係已經建設起來,就成為一個封閉的和排他的體係,再要由建立理論的本人來突破是很不容易的。 ( http://www.tecn.cn )
馬克思正確的東西還不止這些,這裏不一一列舉。正如恩格斯批評黑格爾那樣,“革命的方麵被過分茂密的保守方麵所悶死(《馬恩選集》第四卷第714頁)。”馬克思正確的東西也被他的過分茂密的錯誤方麵所悶死。馬克思主義是在東方得到推廣,並且還在產生影響,因此,對馬克思主義認真研究還有必要。馬克思曾說過:“我們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即曆史科學(《馬恩選集》第一卷第21頁)”。馬克思是從曆史研究出發首先建立他的唯物主義曆史觀,然後在這個基礎上建立起他的全部理論體係的,因此,研究馬克思的理論也應當從這裏開始。 ( http://www.tecn.cn )
一、 前提轉向以物質生產力為前提是馬克思曆史理論錯誤的開端
馬克思在開始從事他的曆史觀的研究時是以人為前提的。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們早期合寫的理論著作《德意誌意識形態》裏反複強調了這個思想。“我們開始要談的前提並不是任意想出來的……這些前提是人。”“這種觀察方法不是沒有前提的,我們研究曆史的出發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這種研究方法不是沒有前提的” “這些前提是人”。等等。在馬克思早期的另一部著作《神聖家族》中說“曆史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馬恩全集》第118-119頁)。”這與前麵所引思想都是一致的。所有這些都是正確的。然而當馬克思實際論述他的曆史觀時,談的卻不是“人”而是加上限定詞的“以一定方式進行生產活動的個人。”另一處在談到“人”時,還把原來初稿上所寫的“這些人所產生的觀念”也“是他們的現實關係和活動”這一句話從後來的正文中刪除了。而且緊接著就隻論述物質生產和生活是怎樣成為曆史發展的原因的。“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曆史,就必須能夠生活。”於是把人類能夠創造曆史的原因完全歸之於物質生產的作用。而且還進一步論證,人類第一個曆史活動是生產生活資料;第二個曆史活動是製造工具以引起新的需要;第三個曆史活動是增殖,產生家庭;第四個曆史活動是產生社會關係。“隻有在這四個方麵之後,我們才發現:人也具有意識”(以上都摘自馬克思、恩格思《德意誌意識形態》第一卷第一章《費爾巴哈》,見《馬恩選集》第一卷)。不對,這是對人類曆史產生過程的錯誤論述。人之所以能夠離開動物成為人就在於人在開始創造工具時,就同時產生了思想,從而產生意識,人是有意識地製造工具,動物隻能憑先天就有的本能來獲取食物,有的動物也能對自然物進行加工,如蜜蜂,但這隻是先天的本能,是無意識的,也就是馬克思所說,動物不是在製作之前先有設計,這與人有根本的區別。因此,動物沒有進步,也不能創造曆史。人在離開動物成為人以後,在利用自然物進行加工,改變自然物的形狀以適應生產的需要,這就是人成為人的第一個標誌,這個標誌證明生產和思想是同步發展起來的。考古發現,最原始的石器時代的石器就已經有了根據削、砍等各種不同用途對石塊進行加工的痕跡,這證明人類製作工具的過程就是產生思想的過程。恩格斯在他所寫的《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作用》中說,人在勞動過程中發展了自己的大腦,也就是在製造工具以改進生產勞動的過程中發展了大腦,觀點是相同的。人不但簡單地製造工具從事獵取和采集食物,而且發展到進行種植和養殖以培育和擴大自己的食物來源,從而產生了農業和畜牧業,使自己的生產活動實現第一次革命,並且在集體生產和生活中產生了政治關係,建立了社會和政治製度。在所有這一切活動中,每一步的發展都有思想和意識在發揮重要的作用,所有這些都如馬克思最早所說,都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動,因此,人在創造自己的曆史過程中,思想和意識從一開始就發揮重要的作用。馬克思僅僅從“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曆史,就必須能夠生活”的簡單的生理的現象出發就推論出隻有物質生產活動才是人類曆史中起決定作用的因素。並且在這個基礎上推論出他的唯物主義曆史觀的整個理論體係結構,完全否認了思想、意識以及社會、政治關係在曆史發展中的積極作用,這就必然要否定他開始時所提出來的把“人”作為研究曆史的“前提”的初衷,這是大前提的轉移,必然要引起邏輯上推理的錯誤,造成對曆史的片麵理解。這種片麵性在他1859年所寫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表達得十分清楚。而這是公認的馬克思對他的唯物主義曆史觀經典的論述,被列寧和後來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所反複引證。“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誌為轉移的關係,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應的生產關係。”“這些生產關係的總和構成經濟結構,”也就是馬克思所說的經濟基礎。從而在經濟基礎上產生思想、意識、觀念和政治製度等上層建築,於是,“物質生產的生產方式製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經濟基礎的變更”製約著“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築”的“變革”。上層建築隻能“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而“或慢或快地變革。”因此,“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社會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這樣,在馬克思曆史發展的模式中,起作用的隻有物質生產力,沒有人的思想、意識等上層建築的地位。也就是說,不是把作為包括思想、意識在內的全麵的“人”在曆史的發展中發揮作用,而僅僅是生產力在曆史的發展中發揮作用。馬克思在1846年12月28日致巴8226;瓦8226;安年科夫的信中說“人們不能自由選擇自己的生產力。”人們所麵對的是曆史中已經形成的生產力,於是又把生產力說成是“全部曆史的基礎。”實際上,人們的思想、意識、政治等上層建築也是在曆史上已經形成的,也不是人們能夠自由選擇的,而且思想意識、觀念、政治製度等上層建築一旦形成,就發展成為傳統,有其自身發展的規律,既不是可以隨意消除的,也不是可以隨意創造的,也不是隨著“經濟基礎的變革”而自動變革的,而是有其自身發展的邏輯和規律,對曆史的發展起重要的作用。正確地說,是在曆史上發展和形成的物質生產力和思想、意識、社會、政治製度等上層建築共同構成曆史的全部基礎,曆史是在這樣的全部基礎上發展和前進的。但是,馬克思不是這樣說的,而是隻把在曆史上已經形成的生產力作為“全部曆史的基礎”,這樣,曆史就簡單化成隻有生產力才是推動曆史發展起決定作用的原因。於是馬克思認為曆史的每一步的發展都可以用曆史上已經產生的生產力的物質水平來說明。於是人類曆史發展的進程也與自然發展一樣是“可以用自然科學的精確性指明的”,在1867年馬克思所寫的《資本論》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十分自信說,他所發明的這種科學社會規律對曆史發展所起的作用與自然規律決定自然的發展一樣,是“以鐵的必然性發生作用的。”這樣,馬克思就把思想、意識、觀念、社會、政治製度等各種因素從曆史發展中排除出去了,實際上是把作為物質和精神的統一的“人”和具有思想和意識的人排除出去了,把曆史發展中的多樣性和複雜性排除出去了。社會和曆史的發展規律和自然發展的規律沒有區別了。 ( http://www.tecn.cn )
馬克思這種把生產力作為唯一的決定曆史發展因素的曆史觀被馬克思主義者定名為唯物主義曆史觀,更確切的說,應當是物質生產力決定論的曆史觀,這似乎更符合馬克思理論的實際。 ( http://www.tecn.cn )
由於馬克思過分強調生產力在曆史發展中的作用而忽視了思想、意識、觀念、政治等方麵在曆史發展中的作用,引起了當時思想界的不同意,恩格斯在他晚年不能不花大量的精力來對反對的意見進行反駁,對馬克思的關點進行辯護,這些反駁和辯護都是在恩格斯去世前幾年內與人通信中進行的。 ( http://www.tecn.cn )
恩格斯在1890年9月21日致約8226;布洛赫的信中說:“提起唯物史觀,曆史進程中的決定因素歸根到底是實現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如果有人在這裏加以歪曲,說經濟因素是唯一決定因素,那麽他就把這個命題變成毫無內容的、抽象荒誕無稽的空話。”“對曆史鬥爭進程發生影響的還有上層建築的各種因素。”“這裏反映出一切因素的交互作用。”在1893年7月14日致弗梅林對不同的思想觀點進行反駁時說:“與此有關的還有思想家們的一個荒謬的觀念:因為我們否認在曆史上起作用的各種思想領域有獨立的曆史發展,所以我們也否認他們對曆史有任何影響。這是由於把原因和結果刻板地、非辨證地看成永恒對立的兩極,完全忽視了相互作用。”在1894年1月25日恩格斯致弗特爾烏斯的信中說:“並不隻是經濟狀況才是原因,才是積極的,其餘一切都不過是消極的結果。”(以上都見之於恩格斯選集第四卷)。恩格斯在這一時期關於這方麵的辯駁還有一些這裏不多引用了。 ( http://www.tecn.cn )
以上可以看出,恩格斯雖然駁斥了別人對馬克思的物質生產力是唯一的起決定作用的曆史觀作了片麵的理解,但也同時承認思想意識等上層建築對曆史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不能不承認,思想意識等上層建築與物質生產條件在曆史發展進程中存在著相互作用。但是恩格斯卻把馬克思這種理論上的片麵性說成是由於客觀原因所造成的。當年“我們在反駁我們的論敵時常常不得不強調被他們否認的主要原則,並不是始終有時間、地點和機會來給其它參與交互作用的因素以應有的重視(恩格斯1890年2月21日致約8226;布洛赫的信)。”然而馬克思本人對自己的理論的敘述卻是十分肯定的:“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製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人們所達到的生產力的總和決定社會的狀況等等。馬克思就是用這樣明確肯定的語言來肯定隻有物質生產力才是曆史發展起決定作用的因素,完全否定了思想、意識等上層建築在曆史發展中的任何作用。並不是像恩格斯所說的因為沒有時間和機會“給其他參與交互作用的因素以應有的重視。”從這裏也可以看出,馬克思從一個片麵的觀點出發論述了曆史的發展,必然要脫離曆史發展的實際,從而導致馬克思所發明的理論不但不能說明曆史發展的真實麵貌,而且馬克思根據他自己的理論對他自己所處的那個曆史時代的曆史可能發展的預測以及他所做出的對無產階級革命的形勢的估計和由此而作出的無產階級革命的理論和策略等等也都是錯誤的。 ( http://www.tecn.cn )
二、複雜性和多樣性的曆史發展的本來麵貌
根據以上的論述,人類曆史發展的原因是複雜的、多樣的,是參與曆史發展的各種因素交互作用所產生的結果,因此,必須從各種因素交互作用的複雜過程中去研究曆史,找出曆史發展的真正原因以及這些原因之間的相互關係,才能真正了解曆史,解釋曆史,還曆史以本來的麵貌。 ( http://www.tecn.cn )
事實上,曆史發展的複雜性、多樣性還不僅僅表現在物質生產力和思想、意識、社會、政治製度等上層建築之間的相互的複雜關係上,而且還表現在這種關係所產生的條件上。任何事物的發生和發展都是在一定的條件中進行的。發展不能離開條件,條件製約著發展,條件不同就會產生不同的發展,這對曆史的發展也是一樣的。事實上決定曆史發展的各種因素之間,原因和條件之間的關係也是複雜的,不是用一個簡單的規律就可以概括的。東方和西方在曆史發展的早期都產生了氏族製度,都是以農業生產作為生活的主要來源,但仍然發展出完全不同的文化和曆史。這種不同的文化和曆史到了今天還在影響著東方和西方曆史發展的進程。這種情況說明隻有對曆史發展發生作用的各種因素和條件根據實際情況作符合實際的分析才能真正認識曆史,了解曆史。僅僅用物質生產力起決定作用的理論是不能說明曆史的真實發展的。為此下麵從東方和西方的曆史的實際發展來說明決定曆史發展的各種因素和條件是怎樣發揮各自的作用。 ( http://www.tecn.cn )
中國是東方古代文明先進的國家,我國的古代文明產生於內陸,依靠農業生產作為生活的來源。農業生產方式把人固定在土地之上和氏族之中,形成一種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封閉的社會,把人束縛於氏族血緣紐帶之中、屈從於以王為首的氏族貴族的統治之下。個人的存在、價值和欲求都消失於集體之中。王的統治很早就獲得了絕對權力。這就是為什麽在我國的曆史中沒有產生以個人權利為中心的人權、自由和民主的思想、意識,而隻能產生極端集權、無視個人的存在和價值的封建專製製度及其思想意識的原因。 ( http://www.tecn.cn )
我國的無視個人存在和價值的封建專製的思想意識以及在這種思想意識中所產生的倫理道德觀念是在我國所特有的絕對封建專製統治的製度中經過長時期的不斷完整而形成的哲學體係和倫理道德體係。在西周早期就已經產生了“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思想,但這是一種強製性的,沒有任何說服力的。到了西漢早期,董仲舒提出了“君權天予”,“唯天子自受命於天,天下受命於天子”(〈春秋繁露8226;主完神〉)。”皇帝的權利已經來之於天,皇帝是天的兒子,代替天來統治人民,這已經大大前進了一步,但仍然是一種依靠天來進行統治,還是帶有強治性的。真正把君權變成一種客觀的真理,服從皇帝就是服從客觀的真理則是北宋的朱熹所完成的。朱熹發明了“天理、君權”的學說,皇帝的權利並不是誰所給予的,而是必然要出現的一種“天理”,也就是“理”,“理”是先天地、先宇宙而存在的,是宇宙、自然、人以及萬物的本源,正如黑格爾的“絕對精神”一樣,是先天就存在的,這種“絕對精神”體現著人類曆史的發展,朱熹的“理”也是一樣,“理”產生了宇宙、萬物和人,並且產生了君權和維護君權的綱常倫理,君和君權就是在這種“理”的實現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的,君作為統治者,君權作為一種人必須遵從的倫理,體現為“三綱”和“五常”也都是“理”的體現,“君權”就是“天理”人遵守綱常倫理不是來自任何強製的力量,而是“天理”所使然,“天理”體現為人的本性。因此,朱熹說,“宇宙之間一理而已,天得之而為天,地得之而為地,……其張之為‘三綱’,其記之為‘五常’,皆此理之流行,無所適而不在(《朱子文集8226;讀大劄》)。”這樣,遵守綱常倫理就是遵從“天理”,就是人的至高無上的美德,違背綱常倫理,就是逆天,就是違背做人的道理,就為世所不容。朱熹也看到,人是有欲望的,人如果追求欲望就很容易產生“非分”之想,就會影響對綱常倫理的絕對服從,因此,追求個人欲望的思想必須掃除幹淨,才能自覺自願地為實行“三綱”而獻身,因此,人欲就成了一種絕對的惡,於是朱熹提出“明天理、滅人欲”,而且要“滅淨人欲”、“複盡天理”,使人沒有任何欲望,在心中隻有“天理”,綱常倫理才能真正實現,專製統治的地位才能真正鞏固。這種思想一旦出現就為所有的專製統治者所擁護和倡導,不但曆代皇帝如此,中國共產黨也沒有例外。共產黨員是一種特殊材料所造成的,共產黨的倫理中,隻有黨性,沒有人性,隻有黨的利益,沒有個人利益,因此要消滅一切私心,等等,實際上隻不過是我國傳統綱常倫理的複活。 ( http://www.tecn.cn )
當然,“三綱”哲學及其倫理道德體係是約束人民的, 不是約束皇帝的, 皇帝的權力來自“天理”,就不可能受民間的約束, 於是皇帝的奢糜無度, 敲骨吸髓的剝奪也是不受限製的。但小農經濟的生產率是很低的, 不可能供應這種無限製的剝奪, 於是把有利可圖的商業收為官營,比如鹽、鐵的經營從來就為曆代皇朝所壟斷榨取, 以利所得專供應宮庭和官僚的奢糜無度的享受。在這種情況下,民營商業是難以發展的。即便在我國也有過民間商業的發展。例如晉商和徽商都在北宋興起,在明清兩代有較大的發展,晉商不但經營商業,而且經營票號,從事匯兌業務,是我國金融業的前身。晉商足跡不但遍及全國,而且遠達印度和俄羅斯。徽商遍及長江中下遊,都積累了相當雄厚的資本, 為我國早期的商業和匯兌業務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但最後都被清廷所抄沒, 供皇宮的奢糜無度的揮霍。這說明在一個絕對專製集權的製度下麵, 商業是不可能發展起來的, 沒有商業的發展為工業的發展準備條件和積累資本,真正的工業發展也是不可能的。這也說明了工業革命隻可能產生於西方而不可能產生於中國一方麵的原因。 ( http://www.tecn.cn )
到了清末,由於西方的侵淩,不能不實行變法,但是仍然要頑固地維護絕對集權的封建專製製度及其倫理道德,即使打開國門,實行變法,也隻能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學西方的科學技術,而固守自己的專製製度及其綱常倫理。張之洞就是這種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積極倡導者中最重要的清末大臣。他極力主張學西方的科學技術,主持創辦漢陽鐵廠,建立了當時在東方最大的現代化鋼鐵企業,但是他認為“三綱為中國神聖相傳之聖教,禮政之大本,人倫之大防,”是絕對不能變的。從此以後,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這種頑固守舊的思想就為我國一直到今天所有的專製統治者奉為圭臬,隻不過是不斷地改變其形式而已,使我國的曆史出現驚人的停滯。甚至在建國之後,經過三十年的封閉和專製統治,造成了各方麵的極端落後而又不能不再一次打開國門,實行改革開放的時候,還仍然要用四項基本原則來把自由、民主和人權的世界潮流拒之於國門之外,實際上仍然是變相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隻準實行經濟體製的改革,不準改革政治體製,以致經過二十多年長時期的改革開放,許多改革中的重要問題仍然得不到解決。由此可見,曆史的發展不是如馬克思所說的,“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製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築也就或慢或快地發生變革。”(《<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我國的曆史經驗證明,一種違反人性的上層建築一旦產生,它必然要不斷鞏固自己,形成極大的阻力,阻礙曆史的前進。 ( http://www.tecn.cn )
在西方,從很古以來就形成了以商業和交換作為主要經濟來源的社會,商業促使人的流動,鼓勵個人的發展,促使人與人和民族與民族之間的交往,不但很早就破壞了氏族血緣紐帶,消除了以王為首的絕對集權的專製統治的土壤,給人的發展以自由的空間,思想的解放和人自身的覺醒,形成一種開放的和進取的精神。這種精神使人不滿足於現狀,使人產生了追求、探索和進步的欲求,從而產生了與農耕民族完全不同的精神文明。這種文明一旦形成,就成為人自身的發展,從而為曆史的發展開拓前進,與東方文化和曆史的停滯形成鮮明的對照,這種具有獨特的發展觀的古代文明的形成從古代的希臘就開始了。 ( http://www.tecn.cn )
在古代希臘,由於地理條件,很早就鼓勵了希臘人從事海外商業活動,航海和海外商業活動推動了個人發展的欲望和創造的才能,使古代希臘人產生了自信,認識到人自身的力量,相信是人不是神是宇宙的中心,很早就產生了“人是萬物的尺度”的思想,因而很早就能夠把人從神的統治下解放出來,相信自己的理性和智慧,相信自然界的發展是客觀存在的,不是神的創造,而且是有規律的,這種規律是可以認識的,從而開始對自然的探索。在人與人的關係上,創造出以個人的權利為中心的城邦民主政治製度和相應的法律製度以保障這種民主製度的實現。古代希臘人的這種探索精神在政治上形成了西方自由、民主和法治的最早的傳統,他們對自然的探索成為西方哲學和科學的最早的開端。西方的理性、自由、民主、法治和科學的文明傳統就是從這裏開始的。造成西方和東方曆史的不同發展的趨向也是從這裏開始的。 ( http://www.tecn.cn )
應當說, 古代希臘人所創造的城邦民主政治製度是有缺陷的, 往往成為煽動公眾進行派別鬥爭的工具,成為造成雅典沒落的一種原因。對自然的認識還是一種智慧的猜測,但是它卻使人認識到自身的力量,相信人的理性和智慧能夠使人達到完美,認識到人的自由、個人的權利和義務的重要意義,為歐洲人的理性、自由、民主和法治的傳統提供了最初的信念,對自然的探索給後人提供了科學研究的啟示。這種傳統和信念一旦建立,就與東方的文明相反,它不是封閉的、停滯的而是開放的,進取的,是不斷要求完美和進步的,因而能夠成為不斷把曆史推向前進的一種力量。正是這種力量使得歐洲的每一個時代都成為一個不斷進步的新時代,從而把歐洲從古代推向中古, 又從中古推向近代和現代, 把歐洲文明從落後於世界變成領先於世界。從這裏可以看出, 一種真正成為人的覺醒, 認識到人自身的力量的文化一旦產生, 是多麽強大的推動人自身前進的動力,而壓製個人的文化一旦成為主流,又是如何成為人類進步的阻力的。 ( http://www.tecn.cn )
羅馬帝國是一種奴隸製的社會,奴隸並不是人,而是一種能說話的牲口,然而古代希臘的傳統和日爾曼人的法治傳統又使羅馬帝國產生了最先進的羅馬法,要求在羅馬帝國統治下的所有人,包括她所征服的民族的人民,都成為羅馬的公民,都享有平等的公民的權利(羅馬經過激烈的奴隸起義戰爭以後對奴隸的非人的待遇也有很多改變)。以及保護私有財產,把人與人的關係都規定為契約關係等等,從而使得羅馬法成為現代歐洲法律的起點。馬克思也指出,羅馬法是“以私有製為基礎的法律的最完備形式,”是“純粹私有製占統治的社會的生活條件和衝突的十分經典性的法律表現。以致一切後來的法律都不能對它作任何實質性的修改(《馬恩全集》第21卷454頁。)”馬克思對羅馬法的這種評價是很高的。事實上,羅馬法所有這些平等、保護私有財產以及契約關係等等概念都是現代社會的基礎。沒有平等,就不可能有自由,也就沒有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沒有對私有財產的認可和保護,就不可能產生積累,沒有積累就不可能有資本主義,資本主義的關係就是一種建立在契約上的關係,就是一種不斷增加積累,擴大經營、獲取利潤的製度。羅馬法所具有的這種超前的思想為現代法律提供了基礎。而這在東方是不可能產生的。羅馬帝國崩潰以後,在以農業生產為基礎的歐洲雖然也產生了與東方相類似的以等級製和世襲製為特征的封建製度,然而西方的個人意識、理性、自由和法律的種種傳統又使西方發展出完全不同於東方的中世紀文明。在西羅馬帝國崩潰,中央權利瓦解之後,並沒有重新產生中央集權的專製製度,而是產生了與東方完全不同的權利層層分散、以契約為基礎的政治製度。在這種製度下,國王、領主、與封臣都受到契約的約束,每一級都享有權利,又負有義務,為了使這種權利和義務得到實現,還發展出國王的議事會和法庭來進行監督和處理違反契約的種種問題。對農奴是沒有契約關係的,但也有一定的權利和義務的約束,以保障他們所獲得的部分人身自由和一定限度的私有財產的權利。 ( http://www.tecn.cn )
歐洲中世紀農奴人身的一定限度的解放為中世紀農業生產力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因而為中世紀文明的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而且中世紀的以莊園為基礎的封建製度又成為歐洲議會政治和法製政治得以發展的原因。特別是這種極度分散的,各不相幹的莊園製度是商業發展和後來城市誕生的重要原因。這種製度給歐洲長途販運的商業發展以很大的空間。在中世紀,商人長途販運經過領主的領地要向領主納稅,一時關卡林立,給商人以很大的不便,而且沿途盜匪搶劫,甚至商人本身也從事搶劫,商匪難分,所有這些,都成為商業流通很大的阻力。但是,商業流通是自由的,沒有任何其他行政上的限製。商人為了銷售的方便,在河流和陸路交通的樞紐地帶和莊園的外麵,逐步設立貨物集散地,由於沒有政府管轄,也是完全自由的,這種商品集散地逐漸發展成城市,也是完全自由的。在城市中,商人自己建立管理機構和議事機構,自由成立行會,自己管理自己。最初的工商業資本家就是從這裏誕生的。不但如此,農奴從莊園裏逃出來,進入城市,一年以後也變成自由民。後來,有些農奴自願向領主交納贖金,變成自由民在城市裏當手工業工人。這就為歐洲自由城市國家的產生奠定了基礎,從而成為近代歐洲產生的重要條件。由以上可以看出,中世紀是一個從古代到近代和現代承前啟後的一個階段,為歐洲現代社會的到來做出了重要貢獻,從而被西方的曆史學家認為,歐洲的中世紀的封建製度是起進步作用的一種製度。 ( http://www.tecn.cn )
在這裏,有一點是必須說明的,我們把東方從古代一直到現在還沒有完全消失的停滯不前的中央極端集權的、極端專製統治的製度說成是封建製度,也把歐洲中世紀的這種雖然也存在等級製和世襲製,但卻是完全不同於東方的權利層層分散的製度也說成是封建製度,實際上是兩種本質上完全不同的製度,但在名詞上混淆在一起,這種混淆現在還沒有找到適當的名稱加以區分。 ( http://www.tecn.cn )
城市的誕生反過來造成莊園經濟的衰落和資本主義製度的誕生。城市不但發展成經濟的中心,而且發展成政治、社會和文化的中心,成為歐洲向近代化轉變的革命的中心。這種革命既表現在經濟方麵,也表現在政治、文化、和社會各個方麵。還在十一世紀末到十二世紀初,意大利北部的城市就已開始發展成城市國家,成為地區繁榮的商業中心和金融中心。他們的經商往來不但遍及地中海沿岸而且遠達波羅的海沿岸,他們已經是資本主義式的商業了。他們把財富不斷投入商業和工業,進行積累,擴大經營。他們不但擺脫了封建貴族的統治,而且這些封建貴族們、國王們和教皇還得向他們借款,這樣,佛羅侖薩的梅迪奇家族才有條件支持意大利的文藝複興。可以說,沒有商業的發展和城市的誕生和發展也就沒有文藝複興,也就沒有啟蒙運動也就沒有現代社會和現代國家的產生。 ( http://www.tecn.cn )
文藝複興的到來還不隻是商業的發展起了支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中世紀自由城市的興起已經在許多方麵為文藝複興的到來創造了條件。中世紀自由城市興起的一項重要成就是大學的誕生, 大學的興起成為文藝複興的重要原因。在大學裏,學者學習和研究哲學、法律、邏輯、數學和自然科學。這些學科的材料都是來自拜占庭、伊斯蘭教所保存和翻譯成拉丁文的希臘著作和羅馬著作以及由他們帶來的阿拉伯、埃及以及東方的科學和數學,但成為中世紀研究中心的是希臘的著作, 特別是亞裏斯多德的著作。學習希臘古典著作到文藝複興時期以更大的規模進行。他們從希臘著作的學習中尋求塵世的觀念和價值, 成為後來文藝複興運動中人文主義的產生和發展的最初的知識來源。中世紀的經院哲學雖然相信上帝的權威是不能動搖的, 但也把基督教的教義和希臘傳統的理性結合起來, 相信人類理性和自然科學的價值, 為世俗文化的產生準備條件。 ( http://www.tecn.cn )
以上事實說明,歐洲從中世紀發展到文藝複興一直到啟蒙運動,為現代社會的到來建立了基礎,但所有這些曆史發展的物質生產都是農業生產,農業生產是不可能推動現代思想和現代文明的產生的。造成這一係列革命,從而把歐洲推向現代化的是歐洲的理性、自由和民主的傳統,商業的擴張和城市的興起也提供了至關重要的條件。這些因素和條件在曆史的發展過程中結合在一起,互相推動,使歐洲的中世紀成為現代文明的開端。 ( http://www.tecn.cn )
當然,這不是說中世紀的許多舊觀念沒有對近代和現代觀念的產生發生阻礙的作用,中世紀的舊觀念、等級製、世襲製、貴族特權、教會和教士的特權仍然是近代社會製度及其觀念產生的阻力,超自然的神的啟示還在統治著人的頭腦,人的思想和道德觀念、對自然的解釋都必須符合宗教教義,這就必然要與已經產生的新的近代觀念發生衝突。清除這些舊觀念和舊意識,為近代觀念的產生和發展的革命就提到曆史發展的日程上來了。這種觀念的革命一旦開始,就一個接一個地不斷出現。還在文藝複興運動的後期,宗教改革和科學革命就已經開始了。還在宗教改革的後期和科學革命的高潮中,啟蒙運動就開始了。從而為最後掃除中世紀觀念和製度的殘餘,為推動現代觀念、現代社會和現代國家的政治製度的產生創造了條件。真正的生產力的革命,即工業革命也是在這一係列的原因和條件的推動下自然地誕生了。從這裏可以看出,一種有活力的上層建築一旦產生,它會以多麽強有力的步伐爭取自身的發展,並且使自己成為推動曆史前進的一種力量。 ( http://www.tecn.cn )
在這裏還必須對西方國家的產生和形成在曆史發展中所起的作用作一點考察。在歐洲中世紀推動曆史前進的過程中,國家的誕生和發展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12到13世紀由於中世紀的經濟逐漸恢複和發展,中央政府的稅收增加,財政充實,政府機構得以逐漸建立和完備,君主國家相繼誕生。在中央政府的政權逐漸鞏固的過程中,領主們由於不願放棄自己的權力,與國王產生了矛盾,起來用法律限製國王的權力,國王的專製權力在其誕生的過程中就受到了法律的限製。在英國,早在1215年,領主們就強迫國王在大憲章上簽字,承認國王的行為也必須遵守大憲章上條款的規定。大憲章明確規定,“除非全國普遍同意”國王不得任意增加捐稅,“非經有陪審團參加的合法判決”不得對人民進行拘捕或監禁,人們有自由的權利,這種自由的權利受到法律的保護,並且成立了議會以保障自由和法律的實現,議會製度一旦產生就成為國家的正式政府機構,並且成為歐洲民主製度的重要特點。雖然這些君主國家都是封建的國家,權利完全掌握在地主、貴族和國王手裏,但是,這些君主國家成立以後,都鼓勵工商業的發展,把工商業的發展作為國家的一項重要的政策,以國家的力量來打破地區之間的相互封鎖和孤立的狀態,清除領主在各自管轄區內沿商路所設置的征稅關卡,肅清盜匪,使商路暢通。用政府資金成立銀行向工商業者貸款,支持其發展。對當時新生的手工業工場給予多方麵的輔助,除了金融上的支持以外,還給手工業工場的業主以免稅、免服兵役的優待,提高其政治地位等等。隨著商業的擴張,必然要推動農業的商業化和農業的資本主義經營,在這方麵,政府起了積極的作用,英國的圈地運動開始時政府是禁止的,到後來政府成為圈地運動的積極支持者,為農業的資本主義化的到來掃清障礙,這是工業革命得以興起的重要條件。隨著近代國家的建立,重商政策越來越成為歐洲各國政府的自覺的行動,對東方和新大陸的航路的開通,各國貿易的競爭,對殖民地的掠奪都是以國家的力量支持和進行的。可以說沒有國家的力量的支持,歐洲的近代化和現代化的進程不可能以這樣快的速度順利實現。 ( http://www.tecn.cn )
有人說,馬克思的唯物主義曆史觀是從西方曆史的研究中得出來的結論,所以能夠說明西方的曆史,但是不能說明東方的曆史。不對,從以上的東方和西方的曆史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馬克思的曆史理論既不能說明東方的曆史,也不能說明西方的曆史。不論東方的曆史還是西方的曆史都說明一個相同的問題,就是思想、意識、觀念、政治、法律等等上層建築一旦產生,就能對曆史的發展產生重要的作用,這不論東方還是西方的曆史都是相同的。上層建築一旦產生,形成傳統,就決不是隨著經濟基礎的變動而或快或慢地“變革”。但是上層建築對曆史的發展發生什麽作用,在東方和西方的曆史上則是各不相同的。上層建築可以對曆史的發展產生巨大的阻力,阻礙曆史的前進,也可以成為推動曆史前進的動力,推動曆史的前進。上層建築發揮什麽作用,關鍵決定於上層建築的性質。 ( http://www.tecn.cn )
中國的曆史證明,在一種極端專製的製度及其倫理道德的統治下,人人自危,得不到最低限度的安全感,正如魯迅所說,隻有做穩了奴隸和作奴錄而不可得的感覺,其他都顧不上了。曆史是人創造的,當人處於這種情況下,也就必然失去了一切做人的正常追求,人的精神處於極端萎縮之中,人要創造曆史是很難的。在這種情況下,就談不上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交互作用,隻有一麵倒的關係。馬克思說,東方沒有曆史隻有改朝換代,這是確切的。 ( http://www.tecn.cn )
在西方,由於人很早就認識到自己是人,意識到人是自己的主人,使人產生了不滿足於現狀的欲望,產生了探索和追求的欲求,隻有在這種情況下,生產力的發展和思想、意識、政治、法律等製度之間才有可能產生真正的交互關係,從而推動曆史的發展,羅馬帝國的大規模奴隸起義推動了奴隸製度的改革,給奴隸一定限度的做人的權利,到了中世紀,對農奴的待遇比奴隸已經有了很大的改進,有了更多的自由、如私有財產的自由和結婚組織家庭的自由,從而推動了農奴生產的積極性,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進入近代社會以後,隨著資本主義製度的產生,資本主義把啟蒙運動所確立的理性、自由和民主的原則具體化成為可以實踐的製度,清除了中世紀的等級製度、世襲製度和舊觀念對人的束縛,把人簡化為平等和自由的關係,在政治上實現民主政治,在經濟上實現自由競爭,這就使人的創造潛能得到充分的激發,既推動科學技術的發展,也推動了自由、民主和法製的不斷完善。隻有到了這個時候,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相互交往才能無阻礙的實現,這才能使人類曆史高速度的發展成為可能。這不是說資本主義已經沒有缺點,而是說有了民主,就可以不必再通過流血的衝突而是通過人們之間的民主交往的方式來解決。 ( http://www.tecn.cn )
三、 馬克思主義的曆史困境
以上說明,在中世紀結束以後,啟蒙運動所提出來的理性和自由的原則,科學革命的發現和工業革命在發展生產力方麵的成就完成了現代社會的到來所需要的全部製度基礎和認識基礎。從此以後,西方的人們就開始按這些原則來塑造曆史,也塑造自己,人類就開始以過去沒有的速度大踏步前進,迎接現代社會的到來。 ( http://www.tecn.cn )
應當說這些原則的確立是在十八世紀,然而,真正消除中世紀觀念和封建製度殘餘,使這些原則開始實現是在十九世紀,二十世紀是這些原則進一步實現和推廣的時期。十八世紀出現的工業革命的成果也是在十九世紀進行推廣和以更大規模向前發展的,把科學研究成果應用於生產也是從這個時期開始的。因此十九世紀是一個承前啟後,為以後的發展開拓前景的時期,這也是一個從中古時期轉向現代起決定作用的關鍵時刻。十九世紀前半期由於資本主義製度產生所帶來的那種非人的殘酷的剝削使工人奮起進行武裝鬥爭,曾帶來了社會的動蕩不安。但是隨著工人生活的改善,工人的武裝鬥爭隨之結束了。從十九世紀五十年代開始的十九世紀後半期,在歐洲隻有1871年由於普法戰爭,法國失敗,以工人為主體的巴黎市民組成巴黎公社為反對法國資產階級的投降而舉行的武裝起義以外,再沒有發生過其他的工人武裝起義。十小時工作製度和八小時工作製度先後在各國議會通過,並且在以後陸續得到實現。英國憲章運動中工人提出來的關於議會選舉的各項條件也先後在歐洲各國議會得到通過,工人的選舉權利得到保證。此外在歐洲大陸經過一係列的鬥爭和戰爭,民主政治在許多國家不同程度地實現,民族統一的國家先後建立,社會走向安定,經濟步入一個持續繁榮的時期。雖然還有經濟危機,但是危機過後是更大的繁榮。所有這些變化都是在十九世紀逐步實現的,從而使歐洲在十九世紀後半期成為一個繁榮、安定和逐步走向和平發展的時代。 ( http://www.tecn.cn )
從西方的曆史發展可以看出,在自由和民主得到實現以後的國家,就很少發生內戰了,原因是不同的利益和觀點可以在沒有強製的條件下通過協調和合作的方式來解決,使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實現相互適應,無須訴諸暴力和階級戰爭。由於這些原因,英國自清教徒革命以後,三百多年來一直處於和平發展之中,把英國從農業社會帶入工業社會,再帶入今日的信息社會,沒有發生過因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不相適應而需要用革命的暴力來解決。美國建國以後到現在,中間隻經過一次解放黑奴的南北戰爭,從那時到現在已經150多年了,把美國變成科學和生產力的發展走在世界前列的國家,也沒有因為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不相適應而發生暴力衝突和戰爭。歐洲大陸的國家在民主和民族統一的國家建立以後,同樣再也沒有發生過國內的暴力衝突和戰爭。這些國家的生產力的飛躍發展一直是在和平中實現的。 ( http://www.tecn.cn )
馬克思的理論活動正是處於十九世紀這樣一個承前啟後的關鍵時刻。十九世紀正是把啟蒙運動的偉大哲人所建立的自由和民主的原則付諸實現的一場人類最偉大的事業的開始,這是一場真正的革命,它所涉及的不隻是思想意識的革命和政治、社會、經濟製度的革命,也涉及到科學和生產力的根本變革的一場深刻的革命。這場革命一旦開始,就連續不斷一直發展到今天,把人類從農業社會帶入今天的信息社會,並且使自由、民主的信念變成製度向全世界擴展。當十九世紀的人們滿懷信心地把這場革命推向前進時,馬克思卻把眼光停留在十九世紀前半期資本主義早期積累所出現的殘酷剝削而沒有認真地對待已經發生的這些變化,仍然固執於他的唯物主義和階級鬥爭的曆史觀的研究,並且仍然消耗了他最後20到30年的全部精力來研究剩餘價值的理論,為他的唯物主義和階級鬥爭的曆史觀建立理論基礎。這樣馬克思就嚴重脫離了他所處的哪個時代。 ( http://www.tecn.cn )
這場偉大的革命在馬克思所處的那個時代已經開始了,洛克和孟德斯鳩的學說是從英國的經驗總結出來的,正在美國得到全麵地實現。但是馬克思卻對於啟蒙運動所建立的原則對曆史的發展所起的巨大作用全然不顧。作為建立啟蒙運動的最偉大的哲人洛克、孟德斯鳩的學說在馬克思的理論中沒有得到反映,對於亞當斯密也隻根據自己的需要作出片麵的理解。洛克所建立的原則,“人是生而自由的。”人有“依照他自己的意誌行動的自由,”隻要這種行動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孟德斯鳩認為沒有製約的權利必然趨向專製,使人的自由化為烏有。要保證自由能夠實現,必須使各種個別的權利相互牽製,沒有任何一種權利能夠淩駕於其他權利之上,最大的自由才能實現。根據這個原則,他建立了三權分利、互相製衡的民主政治製度的原則。美國獨立以後就是按照洛克和孟德斯鳩所建立的自由和民主的原則建立起人類曆史上第一個自由和民主的政治製度,被馬克思稱為“現代國家最完善的例子(馬恩選集第一卷69頁)”。然而馬克思並沒有對洛克和孟德斯鳩所建立的自由和民主的原則在北美得到實現,在歐洲也在逐步推擴的事實作認真的研究,仍然固執於他的無產階級革命的理論,認為還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壓迫的社會是沒有自由的,隻有實行他所設想的無產階級革命,消滅了階級,人才能獲得自由。 ( http://www.tecn.cn )
對待亞丹斯密的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的學說也是馬克思的一場悲劇。亞丹斯密的真正偉大的不朽的創造是他所總結出來的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的理論。正是亞丹斯密的這個偉大發現引導全世界的經濟迅猛發展,這種迅猛發展的勢頭在十九世紀馬克思還在世時就已經出現了,但馬克思無動於衷,他所熱中的卻是亞丹斯密的勞動價值論。他要用亞丹斯密的勞動價值論作為理論基礎去創立他的剩餘價值理論,而事實證明,勞動價值理論恰巧是即將過時的東西,是不符合曆史發展實際的。科學革命和工業革命即將開啟一個知識應用於生產和知識即將成為創造價值的源泉的新時代。知識一旦成為價值的源泉就將改變生產的麵貌,也將改變整個人類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麵貌並將改寫政治經濟學。這對亞丹斯密是不應當苛求太甚的,因為亞丹斯密在寫他的《國富論》時還是工場手工業時代,工業革命還沒有開始,體力勞動還是創造價值的唯一原因,他難以預見到知識會成為創造價值的源泉。馬克思進行他的理論研究是在亞丹斯密寫《國富論》100年以後,那時工業革命已經蓬勃展開,科學的發現應用於生產也已經出現。馬克思在他1867年出版的資本論第一卷中談到生產力時也指出“科學發展水平和它在工藝上的應用是生產力的一個重要因素(《資本論》第一卷53頁)。”科學是一種知識,知識應用於生產,也就會成為創造價值的源泉,而知識是不能用勞動小時來計算的。然而馬克思在寫《資本論》時仍然沒有考慮這個問題,仍然把勞動價值論作為他研究剩餘價值理論的出發點,以勞動小時來計算剩餘價值率,並且以每天12小時的勞動作為計算的根據。事實上在馬克思寫作的那個時候,十小時勞動製已經在各國議會通過,並且正在逐漸推廣實行。由此可以看出,馬克思在創造他的剩餘價值理論時是落後於時代的。馬克思完全不理解十九世紀已經開始的這個新世紀的偉大曆史意義,仍然用他那套過時的理論來解釋和指導他還在世時的十九世紀的革命,這就必然南轅北轍,處處碰壁。 ( http://www.tecn.cn )
事實上,馬克思已經看到了資本主義誕生以後所帶來的物質生產力的巨大增長,並且在他的著作中作出了精辟的描述。“市場總是在擴大,需求總是在增加。甚至工場手工業也不再能滿足需要了。於是,蒸氣和機器引起了工業生產的革命。”“大工業建立了由美洲發現所準備好的世界市場。世界市場使商業、航海業和陸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發展。”“資產階級由於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這是多麽精辟的描述,以至有些西方的曆史學家也引用了馬克思的這個描述。因此,馬克思承認“資產階級在曆史上曾經起過非常革命的作用。”然而,馬克思認為,資產階級的“非常革命的作用”隻不過僅僅在於創造一個巨大的生產力,它所建立的生產關係在它還剛剛出現時就已經嚴重落後了。因此,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們合寫的《共產黨宣言》中一方麵說:“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所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但另一方麵卻又斷言:“幾十年來的工業和商業的曆史隻不過是現代生產力反抗現代生產關係,反抗作為資產階級及其統治的存在條件的所有製關係的曆史。”也就是說,資產階級還正在開始創造它的強大的生產力的時候,它所建立的生產關係就已經不適應於它所創造的生產力了。在這種情況下,馬克思必然要找尋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為什麽不能適應於它的生產力的發展的根據,然而他所找到的卻是“商業危機”。商業危機證明“資產階級的關係已經太狹窄了,再也容納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財富了(以上引文都來自《共產黨宣言》)。”這樣,整個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就必須消滅,無產階級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 ( http://www.tecn.cn )
應當說,這是馬克思對曆史發展判斷的一個最重要的失誤。馬克思沒有看到商業危機是整個經濟向上發展過程中由於競爭的盲目性所造成的經濟的失衡,是在自由競爭的初期階段人們還沒有經驗來處理好生產和銷售之間的關係時所造成的一時的生產過剩。但是,經過一個時期生產的停滯和下降,恢複了平衡,生產又以更大的規模向前發展,這說明在資本主義製度下,經濟的發展並沒有停止,生產關係並沒有阻礙生產力的發展。對於這個問題,馬克思也有所察覺,在他的著作中也有所反映,但沒有引起馬克思在理論上的思考。事實上,經過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大危機以後,羅斯福實行了新政,以政府的幹預來消除危機所帶來的嚴重失衡,這是人們對經濟發展自覺調節的開始。凱恩斯從理論上論證了危機是可以通過人們的預見,用財政政策的辦法對經濟進行幹預來緩解和避免的。從而經濟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更加理性認識的時代。由於這種認識,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經濟就在人們越來越自覺地調節之下發展得越來越快,再也沒有產生像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那樣的大危機了。馬克思沒有認真對待十九世紀已經開始的這種巨大變化,仍然固執於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已經不適應於生產力發展的錯誤論斷,這就不能不使他所做的革命預言不能不累累失誤。然而馬克思並沒有從他預言的失誤中警覺過來,並沒有意識到他的論斷的失誤來源於他的理論錯誤,以至他的一生都堅持這種錯誤。 ( http://www.tecn.cn )
由於這個原故,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和恩格斯作了資本主義製度必然滅亡的預言,以後還多次重複這樣的預言。1848年巴黎六月革命工人起義引起幾乎全歐洲大陸的許多國家的革命,但1849年就已經平息,而且接踵而來的就是和平發展,馬克思在1850年所寫的《1846到1850年法蘭西階級鬥爭》中也不能不說:“資產階級社會的生產力正在以在資產階級範圍內一般可能的速度發展的時候,已經談不到真正的革命。”但是他仍然相信“現代生產力和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這兩個要素”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因而危機也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新的革命必然要“來臨”。恩格斯更加樂觀:“危機一個接著一個發生,……使革命無法避免,……生產過剩會置他們(資產階級)於死命(《馬恩全集》第七卷第274頁)。”直到1860年2月馬克思在致福格特和泰霍夫的信中還說:“隻是因為目前社會關係(資本主義社會關係)的基礎十分鞏固,十分資產階級化。一切想阻止資產階級發展的反動企圖都會像民主主義者們的一切道義上的憤慲和熱情的宣言一樣必然會被這個基礎碰得粉碎。”然而他仍然在期望著,“新的革命隻有在新的危機之後才有可能(《馬恩全集》第14卷第479-480頁)。”馬克思仍然相信,危機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必然導致資本主義製度的滅亡。 ( http://www.tecn.cn )
由於當時歐洲的許多國家都還在封建專製統治之下,反封建和爭取民主與民族解放和民族統一的運動在十九世紀中葉是蓬勃發展的,因此,在依靠經濟危機的爆發導致資本主義製度的崩潰來實現無產階級革命和奪取政權的希望變成失望以後,馬克思和恩格斯越來越寄希望於民主和民族革命。還在1847年初,恩格斯就在《共產主義者和卡爾8226;梅爾岑》一文中說:“民主主義的結果就是無產階級的政治統治,”“在民主主義還未實現以前,共產主義者和民主主義者就要並肩戰鬥,民主主義者的利益也就是共產主義者的利益(《馬恩全集》第四卷第306頁)。”馬克思也說過:“在歐洲徹底實行資產階級民主改革是勝利地進行無產階級革命的必要條件。”馬克思當時十分積極地參加歐洲的民主運動,曾擔任過布魯塞爾民主運動組織的副主席,而且說,我們都成為“民主戰士”了。 ( http://www.tecn.cn )
由於當時俄國還在沙皇的封建專製統治之下,奧地利還是多民族專製統治的國家,意大利的民族還沒有統一,波蘭民族還處於被分割的狀態之下,因此,在六十年代反封建和爭取民族獨立和民族統一的鬥爭非常活躍,馬克思和恩格斯都在期望在歐洲爆發反封建與民族獨立和統一運動的戰爭。馬克思號召:一旦戰爭爆發,“無產階級革命者的任務就在於大力使人民廣泛起來開展革命運動,把這場戰爭變成全歐洲的革命戰爭,並且把這場戰爭變為無產階級的革命戰爭,取得無產階級革命的勝利(《馬恩全集》第13卷說明中所引馬克思語)。”馬克思和恩格思十分樂觀,認為當時歐洲“到處都堆滿了易燃物(仝卷第194頁)。” ( http://www.tecn.cn )
然而,到了七十年代,歐洲民族國家已經建立起來,民族解放和統一的鬥爭任務已經完成,反封建戰爭變成各國之間的爭奪戰而結束了,專製統治的國家或者瓦解,或者進行了改革,民主政治製度在許多國家不同程度地建立起來,從此以後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在歐洲沒有發生過戰爭,歐洲越來越處於和平發展時期,經濟繁榮,工人生活改善,正如馬克思自己所說:歐洲已“十分資產階級化”,歐洲各國的“社會關係(資本主義社會關係)的基礎十分鞏固”,處處證明馬克思和恩格斯三十年前在《共產黨宣言》中所做的預言:資產階級已經處於“現代生產力反抗現代生產關係、反抗作為資產階級及其統治的存在的條件的所有製關係”的判斷完全落空。到了1874年恩格斯在《英國選舉》一文中才不能不承認:“暴力革命在許多年內是不可能了,……因此隻剩下開展合法運動的道路(《馬恩全集》第18卷第547頁)。”從此以後才斷了馬克思和恩格斯通過暴力革命和戰爭奪取政權、實現無產階級革命的念頭,把希望轉向合法鬥爭。在這個時候,馬克思已經全力以赴去寫他的巨大著作《資本論》,而且身體條件也越來越不行了,因此歐洲的工人運動也越來越由恩格斯個人獨立指導了。從此以後,恩格斯已經把他的活動全部轉入合法鬥爭,號召工人積極投入普選權的鬥爭。“普選權賦予我們一種卓越的行動手段(《馬恩全集》第17卷第304頁)。”並且表揚了在德國,組織合法的工人政黨,選出代表參加議會競選所取得的成就。“我們的朋友倍倍爾和李卜克內西居然能夠在那裏反對侵略戰爭,這比起我們多年來通過報刊和集會所進行的宣傳,起了有利得多、有利於國際宣傳的作用(同上)。”從此以後,工人運動所能作的也就隻能是議會鬥爭了,第二國際在1889年成立以後,在它指導下的工人政黨的運動也都轉為議會鬥爭了。 ( http://www.tecn.cn )
從80年代起,工人運動在議會合法鬥爭中確實取得了很大的發展和成就,特別是在德國,社會民主黨由於進行合法鬥爭已經發展成德國議會中的第二大政黨因而受到恩格斯的讚揚。恩格斯在1890年2月底寫的《德國1890年的選舉》中說:“目前的選舉使德國各黨派的地位發生了真正的革命,他真正開創了德國曆史上的新時代(《馬恩全集》第22卷第4頁)。”在《1893五一節致德國工人》中,恩格斯說:“工人群眾越來越清楚他們的出路,與其說在於靠同個別企業作鬥爭以爭取得到較高的工資和較短的工作日,不如說,首先在於組織成獨立政黨的工人階級爭得政治權利,爭得議會。”特別是在臨去世的那一年1895年3月6日(恩格斯是在7月24日去世的)所寫的《卡爾8226;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鬥爭>一書導言》)中,這種合法鬥爭的思想得到更充分的發揮。恩格斯十分讚揚德國工人階級在合法鬥爭中所取得的成就,“由於德國工人善於利用1866年實行的普選權,黨的驚人的成長就以無可爭辯的數字展現在世界麵前(《馬恩全集》第22卷第201頁)。”德國通過普選權的1866年,德國社會民主黨還隻有兩個議員,五十萬黨員,到1890年已經有35個議員和150萬黨員。同時恩格斯還指出:“舊式的起義,在1848年以前到處都起過決定作用的築壘和巷戰,現在大都陳舊了,(同上第603頁)。”“我們采用合法手段卻比采用不合法手段或采用變革辦法獲得多得多的成就(同上604頁)。”“現在遵守法律是對社會民主黨的變革有利的(同上610)。”從這裏可以看出,對馬克思主義的暴力革命的修正實際上恩格斯已經開始了。但是恩格斯還隻把它當成一種策略上的改變並沒有忘記他的無產階級革命奪取政權的思想。恩格斯在他逝世前曾多次提醒共產黨員不要忘記武裝鬥爭、奪取政權。在他逝世前一年的1894年1月26日寫的《未來的意大利和社會黨》中寫到:“社會黨不能忘記自己的最終目標:由無產階級奪取政權作為改造社會的手段(《馬恩全集》第22卷第516頁)。”在他逝世的當年1895年3月6日寫的《卡爾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鬥爭>一書導言》中還說:“我們是‘革命者’、‘顛覆者’,但我們采用合法手段都比采用不合法手段或采用變革辦法要獲得多得多的成就(《馬恩全集》第22卷第610頁)。”但是,放棄階級鬥爭和無產階級專政奪取政權,對馬克思的理論進行實質性的修正還是在恩格斯逝世以後由伯恩斯坦首先進行的,然而,不可否認,是恩格斯開始的對馬克思主義的修正開啟了社會民主黨的發展。 ( http://www.tecn.cn )
馬克思在這個時期由於專注於他的《資本論》的研究和寫作,沒有認真研究歐洲已經發生的巨大變化,仍然堅持他的暴力革命。他在1871年10月15日寫的《紀念國際成立七周年》中還說:“必須實行無產階級專政,……而無產階級專政首要條件就是無產階級軍隊。工人階級必須在戰場上爭取自己解放的權利(《馬恩全集》第17卷第468頁)。”但是,現實的形勢不能不使他對西歐無產階級革命的可能失去了指望,在他的晚年,轉而研究東方的社會,希望從那裏找到實現共產主義的機會。馬克思特別重視俄國的農村村社所有製,並且學了俄文以便直接閱讀俄國的資料。他對俄國的農村村社內部土地集體所有製發生了興趣,投入很大的注意力。他開始設想,是不是可以把俄國這種村社集體所有製直接變成“共產主義的起點(《馬恩全集》第19卷第326頁)。”而且相信這種轉變的可能性,“在俄國由於各種情況的特殊湊合,到今天還在全國範圍內存在農村公社(即村社),能夠逐漸擺脫其原始特征,並直接作為集體生產的因素在全國範圍內發展起來(《馬恩全集》第19頁第431頁)。”他在給《祖國紀事》雜誌編輯的信中也說:“俄國發展它特有的曆史條件,就可以不經受資本主義製度的一切苦難而取得它的全部成果。我表示讚成。”這就是說馬克思已經轉而相信俄國的村社所有製是能夠直接過渡到共產主義的,但如何才能跨越資本主義社會階段直接達到共產主義?馬克思把這種跨越稱之為“卡夫丁峽穀”。馬克思對於如何實現跨越這一道“卡夫丁峽穀”作出了自己的回答。“俄國農村公社”轉變為共產主義的“曆史環境是獨一無二的,”因為“俄國是在全國範圍內把農村公社保存到今天的歐洲唯一的國家。它不像東印度那樣,是外國征服的獵獲物,同時,它也不是脫離現代世界孤立生存的。一方麵,土地公有製使它有可能直接地、逐步地把土地個體耕作變為集體耕作。俄國土地的天然地勢適合於大規模地使用機器。農民習慣於勞動組合關係,有助於他們從事土地經濟向合作經濟過渡;最後,長久以來靠農民維持生存的俄國社會也有義務給予農民必要的墊款來實現這一過渡。另一方麵,和控製著世界市場的西方生產同時存在,使俄國可以不通過資本主義製度的卡夫丁峽穀,而把資本主義製度的一切肯定的成就用到公社來(《馬恩全集》第19卷第435-436頁)。”通過這樣的設想,馬克思就認為俄國從一個極其原始落後的村社所有製為基礎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專製製度統治的俄國就可以直接過渡到高級的共產主義,甚至還設想,像俄國這樣一個以俄國沙皇為首的封建貴族層層統治的社會也可以墊款支助農民過渡到共產主義。從這裏可以看出,馬克思不隻是空想,而且變成幻想。馬克思和恩格斯在1882年(馬克思去世的前一年)為《共產黨宣言》所合寫的《序言》中還說:“假如俄國革命將成為西方無產階級革命的信號而雙方互相補充的話,那麽現今的俄國土地公有製便能成為共產主義的起點。”這不能不使人感到吃驚。 ( http://www.tecn.cn )
然而,在1874年到1875年恩格斯寫的《流亡者文獻》中第五篇《論俄國的社會問題》中,恩格斯卻正確指出“公社所有製在社會發展的階段上,變成了農業生產的桎梏和障礙因而漸漸被消除了。相反地,在大俄羅斯(即俄國本土),它一直保存到今天,這就證明農業生產以及與之相適應的農村社會關係在這裏還處於很不發達的狀態。”這種公社“是東方專製製度的自然基礎。”馬克思曾反複說明,隻有在生產力充分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才有可能實現共產主義,而現在競然認為以十分落後的村社所有製為基礎的“東方專製製度”的社會也能夠直接過渡到共產主義,這就說明馬克思為了追求空想的目的而直接背棄了自己所建立的原則。馬克思已經陷入了自己理論的困境,使自己從對無產階級革命的十分自信走進了迷惘,應該說這是他的理論的貧困。 ( http://www.tecn.cn )
四、 馬克思主義的繼承者
馬克思主義由於脫離了時代,他的理論在西方沒有市場,隻能經過伯恩斯坦和其他社會民主黨人不斷地修正,以符合曆史發展的實際,才能使社會民主黨繼續存在,獲得發展,並且作出貢獻。但在東方,卻被列寧原封不動地全麵繼承下來了。馬克思的暴力革命,階級鬥爭、無產階級專政、消滅私有製等等都一一在十月革命後實現了,說明列寧是馬克思的真正的繼承者。馬克思的理論之所以能夠在東方找到市場,是由於東方農民小生產者占人口的主要部分的社會以及在此基礎上所建立起來的中央集權的專製統治的政治製度與馬克思的集中的強製革命的思想是不謀而合的,實際上列寧所建立的仍然是一個中央集權的專製主義的黨和國家,並沒有改變沙皇俄國中央集權的封建專製主義的實質。列寧在挑選接班人時,不滿意斯大林,但斯大林卻利用權術排除了他的對手,成為比沙皇更加殘酷的專製統治暴君,這實際上是列寧所建立的專製主義的黨所必然要出現的後果。 ( http://www.tecn.cn )
中國是一個比沙皇俄國更加落後的農民小生產者占絕對優勢的國家,不但農民人口占全社會人口的90%甚至超過,而且城市也是地主階級占統治地位,資產階級隻在沿海少數幾個城裏剛剛產生。工人階級還十分微弱,甚至還沒有完全擺脫農民意識,因此,中國的革命比列寧的革命是更加典型的一場農民革命。雖然“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但那是斯大林解釋過的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傳到了中國,也必然要按照農民小生產者的思想再解釋,把馬克思主義改變成農民革命主義,這種改變在毛澤東思想中是處處可見的。例如馬克思說,生產力的發展促進生產關係的變革,經濟基礎的發展促進上層建築的變革,但毛澤東卻說:“先把上層建築改變了,有了國家機器,然後進行宣傳,取得實力,才大大推動生產關係的改變,生產關係搞好了,走上軌道,就為生產的發展開辟了道路(關於《政治經濟學教科學》61500;社會主義部分61502; 筆記61481;。”全國解放後毛澤東就是這樣幹的。馬克思說:在共產主義初級階段,由於生產還不豐富,還隻能“按勞取值”,毛澤東在生產力還十分落後和低下的情況下,就要搞絕對平均主義,恢複供給製,有飯大家吃。馬克思尊重科學,把科學發展作為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毛澤東排斥科學,排斥知識和知識分子,認為低賤者最聰明,高貴者最愚蠢。他要用農民小生產者的生產方式搞大躍進,人海戰術,大煉鋼鐵,糧食畝產十萬斤,所有這些都造成生產的徹底破壞。馬克思建立階級鬥爭的曆史觀,把階級鬥爭作為曆史發展的動力,這已經是錯誤的,但還沒有像毛澤東那樣,以階級鬥爭為綱,把階級鬥爭擴大化、普遍化,對不論什麽問題都要上升到兩條道路兩個階級的鬥爭,階級鬥爭一抓就靈,進行殘酷鬥爭,無情打擊。把辯證法庸俗化,發明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隨時把不同意見的人們打成敵我矛盾,等等。由於以上種種原因,建國以後在毛澤東統治的27年中,造成了幾千萬人餓死,幾百萬知識分子遭到無情打擊,據官方數字,僅在一次反右派運動中就有上百萬知識分子被鬥,55萬知識分子打成右派(實際上不止此數)。這說明毛澤東領導的革命是一場地道的農民革命,他的理論也是地道的農民革命的理論,他的真正思想源頭來自農民。因此,從一方麵說,毛澤東思想與馬克思主義是有區別的,不能混為一談,隻有這樣,才能真正認識我國自己的曆史,有利於對我國的思想、意識和政治的改造。但另一方麵,毛澤東思想與馬克思主義仍然是源與流的關係,基本的理論構架仍然來自馬克思,從而又把馬克思主義變成農民革命的工具,這是馬克思主義的悲劇。 ( http://www.tecn.cn )
本文責編:zhangchao
1925年12月1日,毛澤東在國民革命軍第二軍司令部編印出版的《革命》半月刊第四期,發表了著名的《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一文。這篇重要論著,集中當時黨內的正確主張,回答了中國革命提出的許多重大問題,辨明了中國革命的敵人和朋友。毛澤東在文章中開宗明義地指出:“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個問題是革命的首要問題。”
毛澤東在這篇文章中,運用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方法,將中國社會各階級分為五大部分:地主階級和買辦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半無產階級、無產階級。毛澤東在文章中分析了中國社會各階級的經濟地位和政治態度,他指出:“一切勾結帝國主義的軍閥、官僚、買辦階級、大地主階級以及附屬於他們的一部分反動知識界,是我們的敵人。工業無產階級是我們革命的領導力量。一切半無產階級、小資產階級,是我們最接近的朋友。那動搖不定的中產階級,其右翼可能是我們的敵人,其左翼可能是我們的朋友——但我們要時常提防他們,不要讓他們擾亂了我們的陣線。”
通過這樣的階級分析,毛澤東初步闡明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思想:無產階級團結占全國人口絕大多數的一切半無產階級(主要是貧苦農民)、小資產階級(主要是中農),爭取中產階級(主要是民族資產階級)的左翼,以打倒帝國主義、軍閥、官僚、地主、買辦階級,建立各革命階級的聯合統治,反對在中國建立民族資產階級的一階級統治的國家,爭取非資本主義的前途。這就初步闡明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對象、動力、領導權和性質、前途等一係列重大理論問題,正確解決了革命中最主要的同盟軍問題,是在當時中國社會曆史環境下階級分析論的典範,奠定了毛澤東階級分析的理論基礎,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思想發端的重要標誌。1926年,《中國農民》和《中國青年》先後轉載了這篇文章,隨後在廣州汕頭出版單行本。本文發表前後,毛澤東還以該文為教材,在廣州第五、六屆農民運動講習所、國民黨政治講習所等進行講授,並收入第五屆農講所教材。此後湖南省各縣主辦的農民運動幹部訓練班,也幾乎都以此書為基本教材。
後來,毛澤東把《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一文作為開卷篇收入《毛澤東選集》,並親自寫了這樣一個題注:“此文是反對當時黨內存在著的兩種傾向而寫的。當時黨內的第一種傾向,以陳獨秀為代表,隻注意同國民黨合作,忘記了農民,這是右傾機會主義。第二種傾向,以張國燾為代表,隻注意工人運動,同樣忘記了農民,這是‘左’傾機會主義。這兩種機會主義都感覺自己力量不足,而不知道到何處去尋找力量,到何處去取得廣大的同盟軍。”
PPT] 第三節、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和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Dateiformat: Microsoft Powerpoint - HTML-Version
經濟前提:工業革命的發展. 階級基礎:工人階級登上曆史舞台. 思想基礎:歐洲社會 ... 蒲東主義和巴枯寧主義。1867年,出版《資本論》第一卷,揭露了資本家剝削工人的 ...
www.mqyz.net/k12kj/高中版/曆史/02高二/1848年歐洲革命和馬克思主義的誕生019628呂能升.ppt - Ähnliche Seiten
重新認識馬克思主義
--關於唯物主義曆史觀的問題
餘 孚
餘孚先生是位出身貧寒的老共產黨員,靠就讀有公費的師範學校而自立,抗日戰爭時期又考入浙江大學師範學院,以後長期從事經濟方麵的工作,晚年對馬克思主義和中國革命的關係作了深入的研究,前在五柳村發表的《中國共產黨與農民革命》,受到讀者的重視,已有三千多人看過。2004年4月,餘孚先生將《重新認識馬克思主義(一)(word文本)》托友人交給五柳村首發。因全文很長,發在此處的是編者摘出的要點, (見後)或有不當,概以原文為準。
為保持原文的準確無誤,按餘孚先生發來的原件上網在此
http://www.taosl.net/ac/ac038.doc
是word文件,但打開尚屬方便,點擊網址出現詢問時,選擇打開或下載均可。
2008年7月6日餘孚先生再次發來的曆時四年的最新研究成果《重新認識馬克思主義(二)》 ,即發在五柳村國內版,是HTML文本,點擊這裏即可直接進入閱讀,不再摘要。
下麵是五柳村編發的《重新認識馬克思主義(一)》的摘要。
馬克思親眼看到在資本主義產生早期所出現的對工人階級非人的殘酷剝削,使他產生了無比的義憤和人道主義的激情,積極投入無產階級革命的理論研究。
他要在他的理論工作中揭露資本主義製度的醜惡,甚至整個人類曆史的醜惡。這種情緒見之於他的許多理論著作之中
從他的人道主義的要求出發來創造他所想像出來的救世理論。這樣的救世理論一旦創造出來,又必然要找出一個救世的階級來擔負起實現他的救世理論的任務,這樣,他就找到了工人階級。於是馬克思賦予工人階級一切優點,使這個階級成為“社會的普遍代表”,成為“真正的社會理性和社會的心髒”,而另一方麵把“社會的一切缺點”都集中到“另一個階級”的身上,這就是資產階級。
列寧繼承了馬克思的學說,建設起一個高度集中的極端專製的黨來推行沙皇俄國的革命,這就必然要產生一個專製的和救世的領袖。這樣,馬克思從他的人道主義的激情出發通過一係列思辯的方式所建立的唯物主義曆史觀和階級鬥爭的曆史觀、他的無產階級革命觀都脫離了歐洲社會實際的發展,他所要建立的理想的共產主義社會,成為空想。他是當時歐洲所出現的許多空想社會主義者中理論最完備的、最大的空想社會主義者。波普(二十世紀很有影響的西方理論家)說,馬克思的動機雖然是高尚的,但也難免陷入人道主義激情的陷阱(波普:《開放社會及其敵人》第二卷第138頁)。這個意見是中肯的。
馬克思雖然有上述種種錯誤和缺陷,但是在他的理論中也時時出現過有價值的東西,例如在他的巨著《資本論》中,他所創建的剩餘價值理論是過時的、錯誤的,但仍然有一些有遠見的觀點在閃現。如把科學的發現應用於生產成為生產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是正確的,為鄧小平所采用。
但是,科學工作者和管理人員的勞動是一種智力勞動,承認他們的勞動創造價值就等於承認智力勞動創造價值,如果從這裏出發,繼續前進,就有可能在他的理論創造上開拓一片新天地,可惜他沒有這麽做。
他在晚年所出現的這些新的發現、新的觀點隻不過是黑夜中的一道閃光,瞬即逝去,並沒有從這裏突破他已建立起來的理論的重重迷霧。
一、 為前提轉向以物質生產力為前提是馬克思曆史理論錯誤的開端
馬克思在開始從事他的曆史觀的研究時是以人為前提的。
馬克思僅僅從“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曆史,就必須能夠生活”的簡單的生理的現象出發就推論出隻有物質生產活動才是人類曆史中起決定作用的因素。並且在這個基礎上推論出他的唯物主義曆史觀的整個理論體係結構,完全否認了思想、意識以及社會、政治關係在曆史發展中的積極作用,這就必然要否定他開始時所提出來的把“人”作為研究曆史的“前提”的初衷,這是大前提的轉移,必然要引起邏輯上推理的錯誤,造成對曆史的片麵理解。
二、複雜性和多樣性的曆史發展的本來麵貌
人類曆史發展的原因是複雜的、多樣的,是參與曆史發展的各種因素交互作用所產生的結果,因此,必須從各種因素交互作用的複雜過程中去研究曆史,找出曆史發展的真正原因以及這些原因之間的相互關係,才能真正了解曆史,解釋曆史,還曆史以本來的麵貌。
中國是東方古代文明先進的國家,我國的古代文明產生於內陸,依靠農業生產作為生活的來源。農業生產方式把人固定在土地之上和氏族之中,形成一種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封閉的社會,把人束縛於氏族血緣紐帶之中、屈從於以王為首的氏族貴族的統治之下。個人的存在、價值和欲求都消失於集體之中。王的統治很早就獲得了絕對權力。這就是為什麽在我國的曆史中沒有產生以個人權利為中心的人權、自由和民主的思想、意識,而隻能產生極端集權、無視個人的存在和價值的封建專製製度及其思想意識的原因。
我國的無視個人存在和價值的封建專製的思想意識以及在這種思想意識中所產生的倫理道德觀念是在我國所特有的絕對封建專製統治的製度中經過長時期的不斷完整而形成的哲學體係和倫理道德體係。
當然,“三綱”哲學及其倫理道德體係是約束人民的, 不是約束皇帝的, 皇帝的權力來自“天理”,就不可能受民間的約束,。
到了清未,由於西方的侵淩,不能不實行變法,但是仍然要頑固地維護絕對集權的封建專製製度及其倫理道德,即使打開國門,實行變法,也隻能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學西方的科學技術,而固守自己的專製製度及其綱常倫理。
我國的曆史經驗證明,一種違反人性的上層建築一旦產生,它必然要不斷鞏固自己,形成極大的阻力,阻礙曆史的前進。
在西方,從很古以來就形成了以商業和交換作為主要經濟來源的社會,商業促使人的流動,鼓勵個人的發展,促使人與人和民族與民族之間的交往,不但很早就破壞了氏族血緣紐帶,消除了以王為首的絕對集權的專製統治的土壤,給人的發展以自由的空間,思想的解放和人自身的覺醒,形成一種開放的和進取的精神。
因而很早就能夠把人從神的統治下解放出來,相信自己的理性和智慧,相信自然界的發展是客觀存在的,不是神的創造,而且是有規律的,這種規律是可以認識的,從而開始對自然的探索。在人與人的關係上,創造出以個人的權利為中心的城邦民主政治製度和相應的法律製度以保障這種民主製度的實現。古代希臘人的這種探索精神在政治上形成了西方自由、民主和法治的最早的傳統,他們對自然的探索成為西方哲學和科學的最早的開端。西方的理性、自由、民主、法治和科學的文明傳統就是從這裏開始的。造成西方和東方曆史的不同發展的趨向也是從這裏開始的。
與東方的文明相反,它不是封閉的、停滯的而是開放的,進取的,是不斷要求完美和進步的,因而能夠成為不斷把曆史推向前進的一種力量。正是這種力量使得歐洲的每一個時代都成為一個不斷進步的新時代,從而把歐洲從古代推向中古, 又從中古推向近代和現代, 把歐洲文明從落後於世界變成領先於世界。從這裏可以看出, 一種真正成為人的覺醒, 認識到人自身的力量的文化一旦產生, 是多麽強大的推動人自身前進的動力,而壓製個人的文化一旦成為主流,又是如何成為人類進步的阻力的。
有一點是必須說明的,我們把東方從古代一直到現在還沒有完全消失的停滯不前的中央極端集權的、極端專製統治的製度說成是封建製度,也把歐洲中世紀的這種雖然也存在等級製和世襲製,但卻是完全不同於東方的權利層層分散的製度也說成是封建製度,實際上是兩種本質上完全不同的製度,但在名詞上混淆在一起,這種混淆現在還沒有找到適當的名稱加以區分。
文藝複興的到來還不隻是商業的發展起了支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中世紀自由城市的興起已經在許多方麵為文藝複興的到來創造了條件。中世紀自由城市興起的一項重要成就是大學的誕生, 大學的興起成為文藝複興的重要原因。在大學裏,學者學習和研究哲學、法律、邏輯、數學和自然科學。
學習希臘古典著作到文藝複興時期以更大的規模進行。他們從希臘著作的學習中尋求塵世的觀念和價值, 成為後來文藝複興運動中人文主義的產生和發展的最初的知識來源。
歐洲從中世紀發展到文藝複興一直到啟蒙運動,為現代社會的到來建立了基礎。
中國的曆史證明,在一種極端專製的製度及其倫理道德的統治下,人人自危,得不到最低限度的安全感,正如魯迅所說,隻有做穩了奴隸和作奴錄而不可得的感覺,其他都顧不上了。曆史是人創造的,當人處於這種情況下,也就必然失去了一切做人的正常追求,人的精神處於極端萎縮之中,人要創造曆史是很難的。在這種情況下,就談不上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交互作用,隻有一麵倒的關係。馬克思說,東方沒有曆史隻有改朝換代,這是確切的。
在西方,由於人很早就認識到自己是人,意識到人是自己的主人,使人產生了不滿足於現狀的欲望,產生了探索和追求的欲求,隻有在這種情況下,生產力的發展和思想、意識、政治、法律等製度之間才有可能產生真正的交互關係,從而推動曆史的發展。
進入近代社會以後,隨著資本主義製度的產生,資本主義把啟蒙運動所確立的理性、自由和民主的原則具體化成為可以實踐的製度,清除了中世紀的等級製度、世襲製度和舊觀念對人的束縛,把人簡化為平等和自由的關係,在政治上實現民主政治,在經濟上實現自由競爭,這就使人的創造潛能得到充分的激發,既推動科學技術的發展,也推動了自由、民主和法製的不斷完善。隻有到了這個時候,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相互交往才能無阻礙的實現,這才能使人類曆史高速度的發展成為可能。這不是說資本主義已經沒有缺點,而是說有了民主,就可以不必再通過流血的衝突而是通過人們之間的民主交往的方式來解決。
三、 馬克思主義的曆史困境
從西方的曆史發展可以看出,在自由和民主得到實現以後的國家,就很少發生內戰了,原因是不同的利益和觀點可以在沒有強製的條件下通過協調和合作的方式來解決,使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實現相互適應,無須訴諸暴力和階級戰爭。
馬克思並沒有對洛克和孟德斯鳩所建立的自由和民主的原則在北美得到實現,在歐洲也在逐步推擴的事實作認真的研究,仍然固執於他的無產階級革命的理論,認為還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壓迫的社會是沒有自由的,隻有實行他所設想的無產階級革命,消滅了階級,人才能獲得自由。
對待亞丹斯密的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的學說也是馬克思的一場悲劇。亞丹斯密的真正偉大的不朽的創造是他所總結出來的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的理論。正是亞丹斯密的這個偉大發現引導全世界的經濟迅猛發展,這種迅猛發展的勢頭在十九世紀馬克思還在世時就已經出現了,但馬克思無動於衷,他所熱中的卻是亞丹斯密的勞動價值論。他要用亞丹斯密的勞動價值論作為理論基礎去創立他的剩餘價值理論,而事實證明,勞動價值理論恰巧是即將過時的東西,是不符合曆史發展實際的。科學革命和工業革命即將開啟一個知識應用於生產和知識即將成為創造價值的源泉的新時代。知識一旦成為價值的源泉就將改變生產的麵貌,也將改變整個人類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麵貌並將改寫政治經濟學。
馬克思在他1867年出版的資本論第一卷中談到生產力時也指出“科學發展水平和它在工藝上的應用是生產力的一個重要因素(《資本論》第一卷53頁)。”科學是一種知識,知識應用於生產,也就會成為創造價值的源泉,而知識是不能用勞動小時來計算的。然而馬克思在寫《資本論》時仍然沒有考慮這個問題,仍然把勞動價值論作為他研究剩餘價值理論的出發點,以勞動小時來計算剩餘價值率,並且以每天12小時的勞動作為計算的根據。事實上在馬克思寫作的那個時候,十小時勞動製已經在各國議會通過,並且正在逐漸推廣實行。由此可以看出,馬克思在創造他的剩餘價值理論時是落後於時代的。馬克思完全不理解十九世紀已經開始的這個新世紀的偉大曆史意義,仍然用他那套過時的理論來解釋和指導他還在世時的十九世紀的革命,這就必然南轅北轍,處處碰壁。
事實上,馬克思已經看到了資本主義誕生以後所帶來的物質生產力的巨大增長,並且在他的著作中作出了精辟的描述。“市場總是在擴大,需求總是在增加。甚至工場手工業也不再能滿足需要了。於是,蒸氣和機器引起了工業生產的革命。”“大工業建立了由美洲發現所準備好的世界市場。世界市場使商業、航海業和陸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發展。”“資產階級由於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這是多麽精辟的描述,以至有些西方的曆史學家也引用了馬克思的這個描述。因此,馬克思承認“資產階級在曆史上曾經起過非常革命的作用。”然而,馬克思認為,資產階級的“非常革命的作用”隻不過僅僅在於創造一個巨大的生產力,它所建立的生產關係在它還剛剛出現時就已經嚴重落後了。因此,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們合寫的《共產黨宣言》中一方麵說:“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所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但另一方麵卻又斷言:“幾十年來的工業和商業的曆史隻不過是現代生產力反抗現代生產關係,反抗作為資產階級及其統治的存在條件的所有製關係的曆史。”也就是說,資產階級還正在開始創造它的強大的生產力的時候,它所建立的生產關係就已經不適應於它所創造的生產力了。在這種情況下,馬克思必然要找尋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為什麽不能適應於它的生產力的發展的根據,然而他所找到的卻是“商業危機”。商業危機證明“資產階級的關係已經太狹窄了,再也容納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財富了(以上引文都來自《共產黨宣言》)。”這樣,整個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就必須消滅,無產階級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
由於這個原故,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和恩格斯作了資本主義製度必然滅亡的預言,以後還多次重複這樣的預言。
到了七十年代,歐洲民族國家已經建立起來,民族解放和統一的鬥爭任務已經完成,反封建戰爭變成各國之間的爭奪戰而結束了,專製統治的國家或者瓦解,或者進行了改革,民主政治製度在許多國家不同程度地建立起來,從此以後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在歐洲沒有發生過戰爭,歐洲越來越處於和平發展時期,經濟繁榮,工人生活改善.
到了1874年恩格斯在《英國選舉》一文中才不能不承認:“暴力革命在許多年內是不可能了,……因此隻剩下開展合法運動的道路(《馬恩全集》第18卷第547頁)。”從此以後才斷了馬克思和恩格斯通過暴力革命和戰爭奪取政權、實現無產階級革命的念頭,把希望轉向合法鬥爭。
馬克思曾反複說明,隻有在生產力充分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才有可能實現共產主義,而後竟然又認為以十分落後的村社所有製為基礎的“東方專製製度”的社會也能夠直接過渡到共產主義。馬克思陷入了自己理論的困境 。
四、 馬克思主義的繼承者
馬克思主義由於脫離了時代,他的理論在西方沒有市場,隻能經過伯恩斯坦和其他社會民主黨人不斷地修正,以符合曆史發展的實際,才能使社會民主黨繼續存在,獲得發展,並且作出貢獻。但在東方,卻被列寧原封不動地全麵繼承下來了。馬克思的暴力革命,階級鬥爭、無產階級專政、消滅私有製等等都一一在十月革命後實現了,說明列寧是馬克思的真正的繼承者。馬克思的理論之所以能夠在東方找到市場,是由於東方農民小生產者占人口的主要部分的社會以及在此基礎上所建立起來的中央集權的專製統治的政治製度與馬克思的集中的強製革命的思想是不謀而合的,實際上列寧所建立的仍然是一個中央集權的專製主義的黨和國家,並沒有改變沙皇俄國中央集權的封建專製主義的實質。列寧在挑選接班人時,不滿意斯大林,但斯大林卻利用權術排除了他的對手,成為比沙皇更加殘酷的專製統治暴君,這實際上是列寧所建立的專製主義的黨所必然要出現的後果。
中國是一個比沙皇俄國更加落後的農民小生產者占絕對優勢的國家,不但農民人口占全社會人口的90%甚至超過,而且城市也是地主階級占統治地位,資產階級隻在沿海少數幾個城裏剛剛產生。工人階級還十分微弱,甚至還沒有完全擺脫農民意識,因此,中國的革命比列寧的革命是更加典型的一場農民革命。雖然“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但那是斯大林解釋過的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傳到了中國,也必然要按照農民小生產者的思想再解釋,把馬克思主義改變成農民革命主義,這種改變在毛澤東思想中是處處可見的。
因此,從一方麵說,毛澤東思想與馬克思主義是有區別的,不能混為一談,隻有這樣,才能真正認識我國自己的曆史,有利於對我國的思想、意識和政治的改造。但另一方麵,毛澤東思想與馬克思主義仍然是源與流的關係,基本的理論構架仍然來自馬克思,從而又把馬克思主義變成農民革命的工具,這是馬克思主義的悲劇。 2004年1月30日最後改完
---兼談政治信仰與宗教信仰之不同-----
謝盛友先生的文章《誰欺騙了李大釗?》的連接 (點擊閱讀)。
馬克思自己多次說過,我不是馬克思主義者。這句話在馬克思主義和馬克思之間劃了一條線。
但是現在還有些人以為辱罵馬克思是個強盜,酒鬼或強奸犯就可以罵倒馬克思主義了。他們似不懂得馬克思主義是一門政治社會學科,其正確性是要經過社會實踐驗證的。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部分是對早期資本主義不合理性的批判,任何人隻要看一看今天的資本主義與馬克思時代的資本主義有多麽的不同,就可以知道馬克思主義的精髓是否正確了。
在改造資本主義的過程中,馬克思主義學說至少是起到推進作用的。
謝盛友先生在他的帖子中抱怨說,李大釗先生當年將馬克思主義介紹到中國時,並 "沒有人把一個真實的馬克思告訴我們",這顯然對謝先生不公。但謝先生自己馬上作了補充:"偉大領袖" 說:"認真學習,弄通馬克思主義。" 我這裏請謝先生看仔細了,偉大領袖並沒有說 "認真學習,認識馬克思",而說的是 "弄通馬克思主義。"
向這樣邏輯上的問題,謝文還有好幾處。比如,謝文在末尾不也重複了馬克思說他自己不是個 "馬克思主義者" 嗎?那為何還要抱怨李大釗沒有介紹馬克思給中國呢?
馬克思主義的另一個重要部分是 GCZY (縮寫, 嗬嗬) 理想,這一學說成為 GCD 人的政治信仰,這是不同於宗教信仰的。在宗教信仰裏,教徒崇拜的是個人。比如在基督教裏,教徒崇拜的是耶穌基督 (或人,神,父子三位一體的),新約中不是就有很多耶穌傳教,救難以及殉天的故事嗎?在這裏,耶穌必須是完美的,是永生的,否則無法救贖信徒。
而李大釗,毛澤東等 GCD 人頂禮膜拜的是 GCZY 理想,是一門政治社會學說,他們並沒有將馬克思當作神來敬拜。馬克思主義的 GCZY 學說一經提出,得到一部分人民 (信徒) 的支持,成為一種社會實踐,先烈們前赴後繼,拋頭顱灑熱血,李大釗還為此付出了年輕的生命。他們在實踐中不斷的修正,改進和發展這一學說。比如列寧,斯大林,毛澤東和鄧小平等所建立的社會主義學說和實踐,以及今日中國的改革和開放的實踐等。這些學說和實踐對資本主義世界也產生過正麵影響,就象是今日中國的高速發展模式必將對西方世界產生深遠影響一樣,這是一種互動過程。西方世界雖然口頭上罵,但在學術界對馬克思和社會主義的研究從來都是很認真的。
毫無疑問的說,馬克思本人也是很清楚地意識到這一點的,這也是為什麽馬克思多次重複,他自己也不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
李大釗向中國介紹的是馬克思主義和 GCZY,這是介紹一種政治學說和理想,有必要將馬克思的私生活也介紹給國人嗎?同時,對於哲學,唯物主義和無神論等的介紹,我想也是同樣的道理。
由金筆張貼 @ 2008-12-28 17:09:10 (519)
錯犯的太大了。
非常幽默!!!
這些革命的早就成了革命的對象了。工人農民還是一樣的貧窮(相對,絕對意義上有進步)。中國是經不起折騰,但不折騰行嗎?社會的公正在哪裏?現在國共又要同流合汙了,還不如早聽胡先生的話。
好像小學生寫作業,不停的改,不動搖的改,老師會問你,到底怎麽改?為什麽不想好了再寫?
建國到78,29年,78到08,30年,改錯竟然比犯錯的時間還長,而且要不動搖的改?難道這個錯犯的太大了。。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