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新加坡(1)
百姓的衣食住行
2020年12月6日
這裏以我個人視角,談談新加坡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
衣∶新加坡位於赤道附近北緯一度,不分四季,終年為夏。白天最高氣溫32到34度,夜間24到27度,人們外出短衣短褲裙子簡單夏裝,人字拖隨處可見,個個整潔幹淨,衣服每天換洗,職場上和公司白領的服裝一律熨燙得平平整整。新來的北方移民容易被當地人嘲笑的習慣是“一天才衝一次涼”,當地人包括菲傭每天都洗兩三次澡,在坡多年,即便在摩肩接踵的熱鬧地方,我從來沒聞到過一絲汗味。
我的專業是少兒科普,1983年考電大最熱那年我獲得北京市曆史地理單科第一名,可以說天文地理知識還可以,以前我認為赤道地區氣溫最高,新加坡剛好在北緯一度臨近赤道,卻不酷熱,全球最熱地方其實在回歸線附近的副熱帶地區。2017年8月,曾有兩天氣溫高達 36C°,我到樓下遊泳,當地朋友姚大姐歎息“太熱了,活不成了!”我笑道“北京夏季動不動高溫40C°,還沒有這裏的徐徐海風,也得活呢。”姚大姐對40度高溫還沒風表示無法理解。新加坡是多民族國家,小區裏、大街上有各具特色的服裝。新加坡每年7月21日是種族和諧日,那一天所有小朋友都穿本民族傳統服裝,我參加過我小孫孫幼兒園的種族和諧日慶祝活動,我小孫穿著從淘寶網購海運過來的對襟漢服,小朋友們各自穿著印度、馬來、朝鮮、歐洲各種族節日服裝,幼兒園準備了華、印、馬來和西餐四種風味食品款待大家。
說了人的衣裝,再說說城市的外衣。新加坡號稱花園城市,名不虛傳,城市建築多姿多彩,爭奇鬥異。房屋整潔漂亮,看不到任何年久失修的痕跡,40年左右的組屋和公寓正被逐步拆掉重建,除了被保護的名勝古跡和私人房產,似乎已不存在老房。
我特別喜歡小坡大街兩旁枝繁葉茂、樹冠碩大的景觀樹,最常見的是雨樹,雨樹是我走遍中國、看過30多個國家後感覺最棒的街景樹。雨樹是19世紀從南美洲引進的,20多米高、枝杈蜿蜒的大樹把道路遮護成隧道一般。新加坡目前擁有4、5百種樹木,聽說還在從全球引進名貴樹種。各種樹在小島上各司其職,雨樹護衛主幹道,兩旁人行路旁有各種十多米高的樹,為行人遮陽避雨。
街道旁、住宅區的鮮花和水果令人目不暇接,今年3、4月份疫情初起,新加坡幼兒園暫時關閉,我每天早晨帶小孫孫外出散步,在住家毗鄰的別墅區曬曬太陽,有一次邊溜達邊教孩子認識水果和花名,轉一圈40分鍾,僅水果植株我就辨識出17種,香蕉、椰子、芒果、菠蘿蜜、人心果、楊桃、酸柑、柚子、菠蘿、石榴、紫桑葚等,許多果實伸手可及,煞是可人。
小坡麵積相當於京城五環內大小,名副其實的寸土寸金,卻養護保存了眾多綠地與蓄水池,不僅增添城市景觀之美,也淨化空氣,使整座城市疏密有致雍容典雅,猶如一個微笑著的盛裝司儀,人見人愛。
食∶號稱美食天堂,確實名不虛傳。吃貨在小坡格外有福,全球美食雲集於此,往來馬六甲的貨船日夜穿梭排著長龍,各國商船途經此地時,願意賣些船上運載的特產抵稅,賣一點就夠新加坡人大飽口福了。比如超市長年不斷出售的冰鮮挪威三文魚,一整條才35新元,好大一條呢,還免費幫顧客收拾幹淨並分部位打包好。
這裏許多人常年家裏不做飯,街上到處都有食閣,任憑你住在邊邊角角的地方,步行幾分鍾、最多一刻鍾就有至少一個大商廈,商廈與鄰裏中心有福建、廣東、馬來、印度、日本、台灣、西餐各色風味飯館。食閣更是物美價廉,一葷兩素加米飯才3元,合人民幣15元,尋常吃頓飯僅3-8元,於是很多人不在家做飯,食閣裏各種好吃的換著樣吃就很好。入鄉隨俗,我們周末也偷個懶兒,到外麵換著口味吃。
平日我和老伴兒習慣在家做飯,食材從附近大超市和食品加工批發大樓購買。新加坡有亞洲物價最高的名聲,對比鄰國馬來西亞和印尼,這裏生活必需品的價格確實高。但品種超多,可供選擇,政府有硬性規定,超市必須提供最基本的低價食品,比如600克的主食大麵包每個1.15元,澳大利亞或新西蘭進口的 1000毫升盒裝牛奶1.7元一盒,現烤現賣多種口味的烤雞5元左右一隻,比北京同類食品便宜。我們在食品批發站采買5公斤上好的巴西進口肋排43元,2公斤袋裝的日本神戶的去骨雞腿肉6元,在北京真的買不到。
新加坡最著名的十大美食中,廣受歡迎的是辣椒螃蟹、肉骨茶、海南雞飯、麥片蝦等。我愛吃的高純度巧克力、乳酪、不含反式脂肪酸的冰淇淋等,在北京屬於奢侈品售價很高,在小坡屬於一般食品,我舍得經常吃。
牛車水是新加坡的唐人街,早年間沒有自來水,華人在聚居地用牛車運水,唐人街被稱為牛車水。牛車水是新加坡最熱鬧之處,中華各地名吃匯集於此,170多個美食攤位大多是二三代老字號,吸引著全球遊客和本地人來大快朵頤!
說點負麵感受吧,來新加坡不久,就發現這裏飲食有不良習慣,我們在北京吃飯就是吃飯,或者煮個湯熬個粥,新加坡人點餐一定加杯咖啡、奶茶、仙草水、檸檬汁等甜飲料。由於人們愛喝飲料,食閣老板幾乎都自己把持飲料間,那是利潤最高最賺錢的。在這種飲食文化熏陶下,大陸移民也習慣點餐時加一句∶一杯美祿(或一杯鮮榨甘蔗汁)!除了愛吃糖,新加坡人還喜歡油膩、酸辣的食物。每個攤位前都擺放著辣醬、黑醬油等佐料,飯裏加勺咖喱或甜辣醬成了眾人的習慣。多糖多鹽重油對健康不利,新加坡成為糖尿病高發區,為此,李顯龍總理多次提醒大家注意少糖少鹽。
住∶前邊說過,新加坡人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有自己的住房。小坡民房大致有三種∶組屋、公寓、別墅。最多是組屋,如今每10個新加坡人中,就有8個居住在政府組屋裏。全島到處可見沒有院牆隔離的民居大樓就是組屋,組屋越來越高大上,不僅外觀漂亮,地理環境也相當好。除了不設隔離牆,組屋還有個特點就是一層很少有住戶,都是開放性通透的,便於穿行,也便於遮陽避雨防潮。公交車站與組屋、公寓之間有帶頂棚的長廊相連,忘帶雨傘、烈日當頭都沒關係;別墅區沒有長廊,因別墅住戶大多有私家車。
現在的新加坡女總統哈莉瑪一大家人也住組屋,她兩年前當選總統後,按規定才暫住總統府。總理李顯龍常住宏茂橋,聽說也在組屋區,新加坡本地人結婚前都買一套政府優惠的組屋,有條件再考慮公寓,發達者再購買別墅。我兒子有個同事家住宏茂橋,每天晨練,跑步途中能偶遇李顯龍,李顯龍堅持跑步早已不是新聞了,李在組屋區頗有些底層務工的朋友,鄰居們在食閣買飯排隊、大選日排隊投票都能遇到他,他和大家一樣規規矩矩排隊。晨練遇到總理會怎樣?我兒子同事說“人們遇到李顯龍隻是隨意打個招呼,沒見有人格外興奮。有一次與李近距離一起跑,我問他可以和您拍張合影嗎?可以啊。”就用手機合了個影。一國元首不擔心安全嗎?我兒子同事說李總理跑步時身後不遠處有個配槍的保鏢。
組屋區設有燈光籃球場、眾多的健身設施和兒童遊戲場。我的好友王秀芝家住在組屋快十年了,她請我去家裏做客,她家南北通透,有穿堂風,廚房很大,兼做飯廳,秀芝家拐彎灶台對麵擺著大餐桌和六把椅子,很舒適的居家。
最近我聽說,政府給新加坡建屋局設定過一個目標∶組屋不僅是棲身,還要具備生活、休閑與工作功能,也就是要給房主一個完備的家。新加坡政府有周祥的明文規則,什麽人可以買組屋?收入低於多少的人能享受哪些優惠?什麽人有資格買新建組屋?比如隻有公民才能低價買政府組屋,也別是預售的組屋期房,綠卡持有者可以買二手組屋;再比如子女購買與父母相鄰的組屋能享受可觀的優惠額度,以此鼓勵子女就近照顧老人。
我看到組屋區停著許多名車好車,一打聽,高收入的人(隻要是公民,購買第一套住房時名下不擁有別墅或公寓)都可以買組屋。購買組屋有詳細條款,針對各種弱勢人群、低收入家庭有不同程度的減免,我聽說最便宜的一套組屋,三兩萬新幣或更低就可以買下來,貸款利率也很低,難怪擁房率全球最高。第二種是公寓,特征是一組帶圍牆的樓房,有齊備的物業服務,不另收費的停車位,有免費的健身、遊泳、網球場等公用設施。
第三種是別墅,分單棟與聯排別墅,所有別墅主人買房時就擁有了永久地契,那塊地連同上麵的建築都是自家私有財產了。有恒產者有恒心,小坡人沒鬧革命沒走彎路,實現了大眾安居樂業。
行∶ 按說小島上常住人口多達570多萬,人口密度非常高,但住下後我並不感覺擁擠。鬧市區也鮮有堵車現象,兒子告訴我小坡的“道路設計為網格化,便於車輛隨時改道,就不會像北京那樣一堵一整條街,甚至整個環線。”島上最核心、最容易堵車的一條道路是收費的,但無需停車,正常駛過被刷卡扣錢,不想交費,稍微繞個路就過去了。新加坡鼓勵公交出行,地鐵和公交大巴四通八達,票價低廉,如果你先坐地鐵出站半小時內改乘大巴,或者坐了大巴換乘地鐵,後麵車資極低廉,公交收費即優惠又平衡全局。在新加坡買私家車,車並不貴,擁車費相當高,名副其實的鼓勵公交出行。無論地鐵還是大巴,發車間隔短而固定,我沒遇見過擁擠現象,每次上車我都有座位,偶爾沒空位會有男士或年輕人馬上讓座。
小坡公路交通標識設計得很好,我家院門前那條街約兩公裏長,有10個紅綠燈路口,每處紅綠燈通行的間隔被設計得都不一樣,最左邊丁字路口,有重型卡車通過的8車道,紅燈時長30秒;其他是6車道,第五個路口正對一所小學校,間隔時間也是30秒,為照顧低年級小學生過馬路;第六個路口是我最經常通過的,我第二次來坡時,發現這個路口每次通行的倒計時從原來的17秒增加到20秒,通過時更從容一些;第七個路口正對地鐵站,是整條街通行最頻繁處,所以間隔很短,通道最寬,趕乘地鐵的人不用久等,人多時也不擁擠。
人性化的城市管理,時俱進的細節調整,對我而言是最有說服力的,也最能體現以人為本的服務高水準。另外,不設紅綠燈的路口會有一根黃黑相間、頂部一盞圓燈的燈柱,它表示“行人優先”,車必須讓人,司機不得莽撞,自覺禮讓行人。我在北京習慣了人讓車,2017年去杭州時發現杭州的汽車司機普遍懂得讓行人先走,挺感動的,為此在心裏給杭州加分。到小坡後習慣了快速走過,客氣隻會耽誤時間,因為每次司機一定停下讓我先通過。
新加坡作為全球海運航運樞紐,港口和樟宜機場扮演著重要角色,世界上集裝箱吞吐量最大的港口前三名∶2004年香港第一、新加坡第二、上海第三; 2008年新加坡第一,香港第二,上海第三;2012年上海第一,新加坡第二,深圳第三(香港落後了);到了 2019年上海第一,新加坡第二,寧波第三,香港已退出國際必備港序列。新加坡港作為世界第二繁忙的集裝箱港口,設備設施先進完善,為往來船隻提供最便捷的服務,2019年完成3720萬集裝箱運量,完成6.262億噸貨物吞吐量。
小坡有好多個海濱公園,都是不收門票開放式的休閑健身好去處,馬六甲東出口的港口岸邊是東海岸公園,周末我和家人去那裏放過幾次風箏,港口日夜停泊著排成長龍的各式大船,夜色降臨一連串魔幻般的璀璨燈光美輪美奐;巴西立濱海公園有一座免費大型兒童遊樂場,那片淺海區域是賽艇愛好者的樂園;樟宜海濱公園有漫長而細膩的沙灘,可以撿拾到活體貝類和漂亮的海葵。
來坡初期,我和當地老華僑聊天時感歎新加坡扼守馬六甲海峽,方得天時地利人和,老華僑糾正我的說法,告訴我建國初期在李光耀帶領下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55年前還沒有現代化的機械裝備,基本靠人工潛海挖泥清淤,奮鬥多年開創出最優良的港口。為此,新加坡長期以來優待“建國一代”,比如大超市每周三對老年人減免購物款等,也是吃水不忘挖井人吧。
樟宜機場連續多年在世界最佳機場排名中榮獲冠軍,並在“最佳休閑設施機場”獎評選中奪冠,其中電影院、遊泳池、音樂酒吧、午睡休息區及航站樓內的過境酒店幾項得分遙遙領先。要在新加坡機場過夜很簡單,找個舒服的沙發躺下就可以了。我對樟宜機場的最佳印象是快速便捷,迅速登機便捷離去。四個航站樓上下飛機、存取行李都很方便,緊鄰地鐵站,讓我想起在北京國際航站樓裏拎著包、拉著箱走啊走,甚至航站樓裏還要坐有軌班車;而且機場到市區沒有公交車,乘專線地鐵或大巴需另買高價票,相比之下樟宜機場設計太人性化了!
2019年樟宜機場年旅客吞吐量為6830萬人次,同期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億人次,成為繼美國亞特蘭大機場後全球第二個年旅客吞吐量過億的機場。中美是大國,小坡機場運客量緊隨其後很了不起啦。機場本是轉機或中途停留的地方,但新加坡樟宜機場與眾不同,這裏的四座候機樓以及兩年前落成的星耀樟宜,把新加坡機場打造成世界級的航空樞紐與振奮人心的時尚生活新地標,成為遊客必到的景點,也是本地居民經常光顧的休閑勝地。星耀樟宜與1號航站樓抵境大廳無縫連接,從2 號、3 號航站樓步行即可到達。
這座圓拱形建築樓高10層,巧妙地把自然生態與人類巧思融為一體,中心景點是世界最大型的室內瀑布一-40 米高的“雨漩渦”,在空中步行走道觀賞種植有2000棵樹木的森林穀和1萬多平方米的屋頂花園,宛若徜徉雲端。裏麵還有各種新奇遊樂設施,令人眼花繚亂的商店,風味各異的美食店,一改人們對機場的定義。我兒子兒媳家離機場不算遠,周末全家出動到星耀樟宜去遛娃遊玩享受美食,每次都流連忘返。
新加坡的弱點
要說小坡有哪些弱點,我找出兩點:一是小,國土麵積僅724.4平方公裏,香港麵積是2754平方公裏,新加坡比香港小很多。新加坡周邊共有63個島,有幾座是廢塑料袋等垃圾填海的人造島,這些小島有些用於軍事,有些用於旅遊,有些用於煉油工業,最小的燈塔島礁專為航行服務。總之新加坡非常小,是世界上第十六小的閾家,所以小坡不逞強,55年埋頭實幹,躍升第一世界,並成為當今全球金融中心之一。
二是有疫蚊,一種黑白花蚊子傳播登革熱病。其實新加坡蚊子密度不大,多數家庭根本不考慮安裝紗窗,不少地區沒有蚊子。我家住的小區十分重視滅蚊,雇不少工人專職除草滅蚊,樓下院子裏每周二、五兩次全覆蓋噴灑滅蚊藥;政府定期派人入戶查看家中是否有積水,為了滅蚊無死角;聽說小坡還用過生物滅蚊,從美國進口並投放了一批抑製繁殖的雄蚊。遺憾的是疫蚊太頑固,登革熱延綿不絕,時輕時重。新加坡國家環境局8月5日公布,每周新增登革熱病例連續8周超過1000例,今年已出現22403例登革熱病例,超曆史最高紀錄。新冠疫情隔離措施使客工被隔離,公共區域疏於維護,加上雨水偏多,有助蚊蟲滋生。今年因感染登革熱病毒死亡人數已達20人,比新冠肺炎病死人數多。我見到政府陸續派發宣傳單和防蚊劑,媒體也經常提醒大家防範蚊蟲。
盼望疫情盡早消散,下次我想說說新加坡的移民與疫情。再見!
2020.12.6 新加坡 淡濱尼
(附:2020.12.9群友“不忘初心”轉發此文後,我倆的互動:
於向真:謝謝您!每天忙得不亦樂乎,抽空寫點小文章,自然希望多幾個親友看看,不然不就白寫了嗎。
不忘初心∶ 非常喜歡您的文章,樸實流暢,如沐春風,充滿正義感,嫉惡如仇,敢於抗爭,不畏權貴,坦坦蕩蕩,從從容容,文如其人。
於向真∶ 您怎麽把我誇成一朵花,一朵老花,不敢當呢。我沒念過大學文科,能用文字表達,是因為從10歲起當小家長,負責給父母和親戚們寫信報平安,信寫多了就能提筆成章。哎,受累加操心的命,一言難盡。謝謝您和群友們鼓勵!
政府組屋,是政府幫助低收入人群的重要措施之一。我不太懂具體的政策,但很多年前,在新工作的同事,剛剛移民那裏的時候,住在組屋,後來,倆口子都有了好的工作,收入大大改善了之後,就選擇自己買房搬出組屋了。
不過當年經過考慮,還是最終決定離開新加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