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妹妹通話的時候,經常會聊她的女兒――麑麑,我們知道麑麑挺聰明的,我們更在想如何引導、教育麑麑。回國度假的時候,有了一些與麑麑接觸的機會,年僅 4 歲的小女孩能有這樣那樣的回應,令我刮目相看,讓我覺得她在教我很多東西,更是覺得這個孩子一定要好好教,教好了,她的將來會非常棒;教不好,她的資質、潛能就可能被埋沒,她的將來可能就會趨於平庸,做父母的,真是責任重大啊。
“我關心你的哦 ! ”
困了,躺在床上小歇一下。醒來時,麑麑跑來,對我說 : “大媽媽,我剛才幫你蓋被子了。”我還有點摸不著頭腦,老媽補充道 : “她真的有幫你蓋喲。”原來在我昏昏睡著的時候,麑麑把衣服蓋到了我肩頭露出的部分。麑麑又說 : “大媽媽,我關心你的哦 ! ”麑麑特地補上一句“我關心你的哦 ! ”我不禁讚歎,好一個懂得表達關愛的小女孩 ! 自然而貼切 !
媽媽教過麑麑,看見有人睡著的時候,就要幫他蓋衣服或被子,麑麑記住了。之後,每當看到有人睡在床上或躺在沙發上,麑麑就會拿衣服來蓋,她把實施這個關心人的小動作,當作了一種樂趣。而每個被關心的人,也會謝她一番,她的感覺自然不錯,之後,看到有人睡著,她就又會重複這個行為。
麑麑的這個行為模式告訴我,麑麑為我做了事,她要讓我知道“她為我蓋了被子”,所以我醒來時,她就來告訴我,因為她不告訴我,我就不知道她做了什麽,她為了我做了好事也就默默無聞,不了了之,之後,她還要告訴我,“我是關心你的哦 ! ”,強調她的善意,更讓你覺得她的可愛。
麑麑的行為,讓我聯想到父母的行為,父母為孩子做了很多,付出很多,孩子是否意識到可憐天下父母心 ? 如果孩子沒有明白,父母是否要反思一下自己 ? 是否要有意識地告訴孩子,爸爸媽媽為你做了這些,做了那些 ? 是否要有意識地告訴他們,為了什麽而做這些那些 ? 總之,無論你有多少行為在證明你的愛,你還是要適當地“愛要說出口啊 ! ”不然,頓感的人還是會不知道,你豈不是事倍功半 ?
麑麑的話再一次提醒了我,當今社會已經不是一個以默默無聞為榮的社會,而是一個需要你適時地推銷自己的社會,苦幹實幹、默默地幹而不懂得表達出來,對方很有可能不知道你在幹什麽。幹了,你不懂得強調幹的意義,你所幹的就會不夠吸引上司(同事)的眼球,又何以期待自己更上一層樓呢 ?
“那我就自己喜歡我自己 ! ”
看電視的時候,我好不容易對一個電視劇看得津津有味,一集連著一集,而麑麑卻覺得沒勁了,跟我搶頻道,換到了自己的少兒頻道,怎麽也不肯讓給我看,於是,我對她說 : “你這樣做,會沒有人喜歡你的,沒有人喜歡你,你怎麽辦 ? ”她站在電視機前,吐口而出“那我就自己喜歡我自己 ! ”這麽一句自愛的話能從麑麑的口中出來,麑麑,真厲害 ! 好棒 ! 麑麑,你一定要懂得自己愛自己,隻有懂得自己愛自己的人,才會真正地被人愛,才會更好地愛別人啊。
四齡童的話,讓我覺得自己要更好地愛自己,不料,妹妹卻送來一句 : “你還對你自己不夠好 ?! ”嗬嗬,不夠,當然不夠 ! 因為懂得愛自己是很大、很廣的概念,如果一個人的時候懂得好好享受一個人的生活,那麽,兩個人的時候,豈不是會更明白如何享受兩個人的世界 ? 一個人如果能夠好好地愛自己的時候,才能更快樂地將其所擁有的施與家人與周遭,也不會吝嗇那份施與,更不會做出極端的事情來,拿得起,也放得下。
麑麑將來也會成為女人,女人的致命弱點是容易把感情、家庭當作自己的全部,當她所寄托的那份情感、那個家庭弱不禁風的時候,她就容易跌入低穀,甚至走上絕路(剛剛讀了薑岩縱身一躍的故事,令人非常痛心)。如果一個女人骨子裏有“沒人喜歡,我照樣可以自己喜歡自己”的勁兒,她就不會遷就那份日漸遠離她的情感,把自己弄得傷痕累累,而會抬起她那高傲的頭,勇敢地放手,而後繼續下一個……
“我長大了,給你買 ! ”
麑麑聽到別人稱讚她身上的衣服、飾品漂亮,她就會對對方說 : “我長大了,給你買 ! ”那天,她也對外婆說了,可外婆的回應是 : “你長大了,我都不知道到哪裏去了……”,外婆在算麑麑能夠賺錢還需幾年。
“老媽,你為什麽要用常規來算麑麑何時能賺到第一筆錢呢 ? 如果麑麑讀書的時候,爭取到了獎學金,獎學金也是她的一筆收入,她也可以為你買啊 ! 賺到第一筆錢的方式有很多啊……”我在想,如果老媽從另一個角度回應麑麑,效果會怎樣呢 ? 我們把“我長大了,給你買 ! ”這句話看成是麑麑的承諾,外婆就可以這樣回應 : “你一定要為外婆買的哦,外婆盼著這一天快快到。”這樣,就可以強化麑麑的承諾,讓麑麑潛意識地知道這是她的一個目標,之後,就可以隨著她的成長慢慢地讓她去想,怎樣才可以實現這個目標“給你買”。鼓勵她的一個個看來幼稚的想法,肯定會比否定她的想法有意義得多,潑冷水會把她的想法隨水而逝,而鼓勵卻可以激發她的潛能,讓不可能變成可能。
“叔叔,這個多少錢 ? ”
從附近的 2 元店裏買了本書回來,一看都是減法,應該還會有本加法的書吧。於是,領著麑麑再去購買。幫麑麑找到了加法書,我們讓她自己問價格,“叔叔,這個多少錢 ? ”“ 2 塊 ! ”於是,給麑麑 2 塊錢,由她自己付給那位叔叔。麑麑拿到那本書,緊緊地捧在懷裏,美滋滋的,她一定在為自己的成功的購買行為而得意吧 !
妹妹告訴我,一次,麑麑想吃街頭的麥芽糖,說 : “媽媽,我嘴巴沒有味道了”,她不明說,卻是暗示她要什麽。“你想吃,你就自己去問多少錢啊。”麑麑有點害怕,第一次不敢出聲,支支吾吾地問了,對方根本沒聽見,“你想吃,就問啊 ! ”,第二次出了點聲,對方聽見了,“你說什麽呀 ? ” 第三次,終於,大聲地問 : “這個多少錢 ? ”於是,麑麑從媽媽那兒拿到了錢,於是得到了那個麥芽糖。“你開口問,會把你吃掉嗎 ? ”麑麑搖搖頭。
麑麑要的東西,媽媽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地送到麑麑的手上,可媽媽沒有這樣做,媽媽一定要讓麑麑自己參與,因為媽媽最想培養麑麑的是變通能力、行動力和與人交際的能力,而麑麑也會通過這種參與,感受到自己動口、動手的樂趣,對自己也一定會越來越有信心。現在的孩子都很聰明,光掌握知識,是很難麵對畢業即失業的現實的,而想要在這個信息泛濫的社會勝出,光有知識顯然是不夠的,還需要有知識以外的能力,而其中最重要的,我認為是與人打交道的能力。與人打交道的能力,有的人天生強一些,有的人天生弱一些,靠後天培養、訓練都可以彌補先天不足的,隻是需要父母用心澆灌、扶植。
“這是給外婆吃的 ! ”
麑麑喜歡吃手剝筍,吃了還想吃,她把最後的一根留下了,說 : “這是給外婆吃的 ! ”言下之意,別人不可以吃 ! 妹對老媽說 : “給你吃,你就吃啊。”這個老媽一定得吃,這是麑麑對她的善待,一定得高高興興地接受,不吃的話,無形之中,就會給麑麑造成“外婆不喜歡吃”“外婆不要吃”“外婆可以不吃”的印象,那麽以後就別指望麑麑能想著你外婆了。老的總是願意把什麽都留給小的吃,自己舍不得吃,其實,這樣容易造成孩子的特權意識,一旦孩子感覺到她在這個家中的特權時,她就很難再顧及別人了。所以,做父母不要隻想著孩子,也要讓孩子想著你,最起碼要讓孩子知道人人都有份,她並不是特別的。
“爸爸媽媽,我求求你們,不要吵了 ! ”
麑麑學爸爸媽媽吵架的樣子給我看,模仿他們的語速,做著怪樣子,“爸爸媽媽,我求求你們,不要吵了 ! ”看到爸爸媽媽吵架,叫他們不要吵,那是外婆教的,麑麑能加上“我求求你們”的字眼,突出自己的可憐來平息父母的戰爭,真的很聰明。
牙齒都會咬傷舌頭的時候,父母吵架在所難免,可吵架給孩子帶來的絕對不會是好的影響,輕者,給孩子的情緒造成傷害,提心吊膽,缺乏安全感;重者,恨從心生,原本並不懂得恨的孩子心中被埋下怨恨的種子,開始怨恨父母,進而怨恨周遭,一個原本可以成才的孩子就很可能走上另一條路。做父母的是不是應該學一點彼此好好溝通的技巧,免得展現在孩子麵前一個容易吵架的父母形象 ? 其實,孩子一直在察言觀色,爸爸身上的東西,她會吸收,媽媽身上的東西,她也會吸收,父母是她的第一位老師,做父母的,千萬別輕視這句話 : “有什麽樣的父母,就會有什麽樣的孩子”,父母是時刻需要注意自己在孩子麵前的形象的。
“我把幼兒園的書帶回來了”
從幼兒園出來,麑麑告訴媽媽,“我把幼兒園的書帶回來了,這本書很好看 ! ”
媽媽說 : “如果所有的小朋友都把書帶回家,你們白天在幼兒園裏看什麽 ? ”
爸爸知道了,訓道 : “你怎麽可以把幼兒園的書帶回家 ? 這是偷啊 ! ”
第二天,媽媽對老師說 : “昨天,麑麑把幼兒園的書帶回來了……”
老師說 : “麑麑,你喜歡書,可以帶回去看,不過,一定要記得帶回來。”
聽了這一則小事,我覺得那位幼兒園的老師很棒,她沒有訓斥,而是告訴麑麑“一定要帶回來”。“不可以把幼兒園的書占為己有”這個概念,可以通過不同表達方式告訴麑麑,與其一味地灌輸“偷”這一概念,不如用孩子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告訴她,為什麽不能把書帶回來。孩子的健康成長是需要靠周遭每一個人的良好參與的,麑麑在前一個幼兒園的時候,整天哭著不要去,哭了一年多,換到現在的幼兒園,隻有三個多月的時間,話比以前更會說了,哭著不要去的現象日益減少,看來老師的素質還是很重要的。麑麑是幸運的,能夠換到現在的幼兒園,能夠遇到現在這樣的老師,相信麑麑的成長會越來越快的。
生活環境
麑麑的家在現今上海已是非常少見的石庫門老城區裏,那裏至今還有供人打熱水的老虎灶,那裏的人們還需每天倒馬桶……麑麑隻要一跨出家門,就會有不同的爺爺奶奶、叔叔阿姨與她逗樂,這個上海屋簷下無法提供給麑麑一個高檔、優雅的生活環境,但卻給她帶來了那些高樓大廈、獨門獨戶永遠難以具備的東西――交際網路。從呀呀學語的時候起,她就在與人交流。人們逗她,當她有個有趣的回應時,人們就越願意逗她,她呢,自然會被這外麵的世界越來越吸引,所以還沒上幼兒園的時候每天都會吵著媽媽領她出去逛一圈,每天要野到天黑才肯進家門,文廟、城隍廟成了她光顧得最勤的地方。
麑麑的周圍有各種各樣的人,人們逗她,有時也會出格,所以不懂事的麑麑曾把地上的煤灰往自己的臉上塗,讓自己的臉比小花貓還要小花貓,自然免不了媽媽的一頓揍。孩子辨別是非的能力是很弱的,該打的時候,還是要打,不然,她很難記住什麽是不對的。我並不讚成隻要愛的教育,不要打的教育,連有判斷能力的大人在公司裏做錯了事都會有獎懲製度來規範,更何況是不諳是非的孩子 ? 但是,一定要讓孩子明白為什麽要挨揍,否則,揍了也是白揍。
幼兒園的網頁上,有的家長說,自己的孩子好像不擅長與人交流。媽媽看麑麑,沒有覺得她有什麽特別的交流問題。當孩子被關在自己的家這個小圈子裏被悉心培育時,他能接觸到的人力資源隻有自己的親人,交流的範圍是有限的,交流的模式也是固定,又怎麽能期待他會自然而然地具有與外麵的人進行交際的能力呢 ? 人人都知道,圈養與放養,同樣是養,養出來的結果會不一樣,當父母隻能為孩子提供一個圈養的環境時,是不是需要有意識地加強與孩子的交流,增加孩子與外界不同人群接觸的機會呢 ?
當初妹妹從公房嫁到這個石庫門裏時,周圍一定有人會納悶,這樣的環境對將來的孩子會有好處嗎 ? 現在,看到麑麑的成長,我們真得感謝這個石庫門老城區,麑麑的某些情商不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中才得以激發的 ?
麑麑的智商一定不低,而我更看重麑麑的情商,以麑麑的年齡顯示出這樣的情商,我真的覺得她好棒,好靈,至少比我這個隻著眼於理性化的大媽媽棒多了,靈多了。麑麑的情商是否能持續地提高,不被日後遇到的各種各樣的條條框框所埋沒,就需要父母和周圍的人的共同努力了。麑麑的情商會影響我們,我們的情商也會影響到麑麑,當我們為麑麑的情商而歡喜的時候,我們是否想到我們也必須提高自己的情商呢 ? 否則,又怎能與她很好地互動呢 ?
麑麑的名字形象是一頭神采奕奕的小鹿,而不是靦靦腆腆的小妮子,我期待著麑麑的健康成長,我也期待著與麑麑走得最近的人們,包括我在內,也會有成長,伴隨著孩子的成長,我們這些大人也需要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