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資製度研討委員會成立了,這個任期為半年的機構由總務、財務部門的人員和工會代表組成,將對工資製度的改革出謀劃策。看到這一人事布告,我不禁感歎,早就應該著手對工資製度進行改革了,而不是現在,在累積赤字已高達不可能一下子把它消滅的時候!
日式大鍋飯吃起來不香,但卻餓不死人,企業由吃慣了大鍋飯的人構成,危機意識、變革意識、創新意識都會被到手的既得利益所吞噬,誰會在外部環境發生變化、企業由贏轉虧那一刻就提出要進行工資製度改革呢?
當占據管理層位置的均是些幹不了幾年就要退休的年長者時,平穩而不出大錯地幹到退休就成了他們的奮鬥目標,他們怎麽會為30歲、40歲還有漫長的企業人生路要走的年輕一代規劃5年後、10年後的企業遠景呢? 再則這個由美國方麵100%控股的傳統型日式企業在經營管理上本身有點先天不足,聽從美國總部的指揮成了最最首要的任務,隻知道聽話,卻不敢在集團中爭取自身的利益,必要之時也要與總部抗衡一下。長此以往,總部為了實現全球戰略,說關就可以把它關掉,屆時我們的高層管理者還可以理直氣壯地說: “為保護員工利益我們是盡了力的”嗎?
我一直很納悶為什麽公司要實行兩套工資體係,明的是眾所周知的月薪製,暗的是年薪製,隻有極少數人是年薪製的對象,而絕大多數人根本不知道有年薪製之事,不知公司規定此人拿月薪、彼人拿年薪的依據何在? 世間流行的年薪製是為了調動人的積極性,鼓勵多勞能勞者,而我覺得我這兒的年薪製好像隻是一種壓低人工成本的手段,要不然這一製度就沒有必要僅適用於極個別人了。
我被錄用的時候,是企業還有盈餘的時候,因為是美資企業,被告知工資為年薪也不足為奇,可後來發現除了我,別人拿的是月薪,再後來發現年底的冬季獎金令人們眉開眼笑,而我隻是那個固定的數字,加工資的時候,則又參照月薪製的加薪比例,而不是真正的年薪製的做法。頓時讓我覺得我帶著我之前積累的技能經驗來工作,而公司支付與我的隻是一個剛跨出校門、好無工作經驗的黃毛丫頭的價值,多少有一點被愚弄的感覺。
沒過多久,企業由贏轉虧,後輩進來時,公司將其工資又設定為月薪,我猜想是因為獎金的發放不可能像以前那麽風光的緣故。對同一個部門的人實行不同的工資體係,真不知道公司這樣做是出於何種目的,難道政策製定者認為這樣可以調動人的積極性?
後來還知道我的工資要比多年前在這兒工作的前輩的工資少,如果說前輩的價值被公司認可,所以才給她那麽高的話,那麽現在的活兒需要用到中英日三國語言,會比10年前簡單輕鬆嗎? 世間沒有絕對公平的事,但我總覺得企業應該讓工資成為勞動力價值的合理體現。當我開始懷疑工資製度時,我知道自己無力去改變工資體係,但我明白我可以改變我自己,既然這是一個管理不是很到位的地方,我就可以學習低效率、低速度地幹活,沒有必要什麽都拚命地趕速度、趕時間,漸漸地我學會了享用日式大鍋飯。
環境造人,原本勤快的我變得懶散而不求上進了,看看自己的變化,我也真希望將要開始的工資製度改革可以拋磚引玉,在全公司能引發多方位的改善活動,改掉沉悶的氣氛、改掉上下左右溝通不良、改掉形式主義…… 讓每個員工能建立起對企業的強烈歸屬感,攜手合力,早日走出困境,讓企業踏上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之路,不知道這會不會隻是我實現不了的夢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