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知道我又讓母親來日本探親了,於是寫郵件時特意叮囑我,母親節到了,別忘了送件禮物給你母親,並給她一個擁抱! 其實百貨店裏的櫥窗布置早已在提醒我母親節的到來,可我好像從來沒有想過要在母親節裏送一份禮物給母親,更不要說擁抱母親了!
回到家中,我告訴母親:“朋友提醒我要給你一份母親節的禮物!”“喔,母親節到了?! 日本的東西那麽貴,不用不用。有母親節,那麽還有父親節嗎?”母親好像並沒有搞清楚母親節是怎麽回事,自然也不會期待節日禮物什麽的吧。記得有一次我曾對母親說,我應該為你慶祝生日,母親也說不用,她覺得她的生日是她的母親的受難日,沒有必要拿來慶祝,而是應該想到母親分娩生育時所受的痛苦,所以母親對自己的生日一直很淡忘,從來不提起,也從不要求什麽。她的淡忘與不在乎使我沒有一種要在某個特定的節日送禮物給她的概念,對她的一份孝心與義務則早已融在了對她日常生活的經濟援助上了。但朋友的提醒卻使我感到如果在母親節或在她生日的時候能再給她送上一份禮物或帶她上一次餐館,她也一定會非常高興的吧。
母親節古已有之,源於希臘,古希臘人在這一天向希臘神話中的眾神之母赫拉致敬。在17世紀中葉,母親節流傳到英國,英國人把封齋期的第四個星期天作為母親節。而現代意義上的母親節則起源於美國,發起人Amanm認為子女經常忽視了對母親的感情,她希望母親節能夠讓人多想一想母親為家庭所付出的一切,於是第一個母親節於1908年5月10日在西弗吉尼亞和賓夕法尼亞州舉行,在那次節日裏,康乃磬被選中為獻給母親的花。之後,1913年美國國會通過了一份議案,將每年5月的第二個星期天作為法定的母親節,母親節就這樣在全世界流傳開了。
我是來了日本之後才知道世上有母親節,在日本任何節日都伴隨著濃濃的商業行為,我不願意母親節成為一個商家眼中的母親節,讓子女隻是在這個時候流於形式地對母親表達一下心意,我更希望母親節是每個子女反思自己對母親的關愛程度的一個契機。
前一段時間,與我一樣漂泊在外的一位朋友對我說,她覺得這些年對母親太不好了,真害怕子欲養時親不在! 聽了此話,我打心底裏為她高興,也非常希望她的母親能聽到女兒此時的心聲,女兒已經體驗到了母親的為母之難,想要加倍珍惜母親的存在了,還有什麽會比這份心更可貴呢。
母親節之際,能想起母親,想盡一份孝心,自然是一件好事,但我更願每個遠離母親的孩子不光是在母親節想起母親,平時也能時時想起母親,給母親多打打電話聊聊天,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回家看看母親,陪陪母親,因為遠在天邊的孩子為白發日益增多的母親能做的恐怕也隻有這些了。雖然母親心裏總會希望孩子留在自己的身邊,可母親卻不會阻止孩子的遠遊,我們的遠遊是母親永遠的牽掛。母親之所以成為我們的母親並不是因為母親樣樣都比我們強,而是因為母親生育養育了我們,無論我們這些翅膀硬了的孩子比母親如何地見多識廣,如何地能幹,母親再平凡再弱小,母親也還總是我們的母親!
附: MOTHER的詮釋
M (many)媽媽給了我很多很多
O (old)媽媽為我操心,白發已爬上了您的頭
T (tears)您為我流過不少淚
H (heart)您有一顆慈祥溫暖的心
E (eyes)您注視我的目光總是充滿著愛
R (right)您從不欺騙我們,教導我們去做正確的事情
母親節之際,母親又來日本,又想起我曾寫的《母親來日探親的日子》,母親的前兩次探親,擔負起了照料我的重任,這次來日,母親也同樣會毫無怨言地為我做飯做菜,我不知道這次探親能帶給母親一些什麽樣的經曆,願我的量力盡力而為能或多或少地讓母親在語言不通的東瀛體驗到一點異國生活的樂趣吧。
母親來日探親的日子
驗血結果出來了,醫生告訴我,這次所有的驗血項目都正常,病情已經趨於穩定,而且在向好的方向發展,但還需堅持用藥…… 一年多來不聽地服藥,不斷地接受定期的驗血檢查,正常是我盼望已久的消息,現在終於聽到了“正常”兩個字,第一個想要告訴的便是母親。如果沒有母親的兩次來日,這漫長的康複過程,靠隻身飄泊在日的我一個人的力量真不知道會如何度過……。
來到日本第6個年頭的時候,終於有了一份相對穩定的工作,而且獲得了為期三年的工作簽證,這就意味著不用再麻煩別人自己也能為親人做來日探親的保證人了,於是就象許多人一樣決定邀母親來日探親,以略盡孝心。
來日手續就緒,母親定於六月中旬來日,我一心希望母親來日之後,我能帶著很少出遠門的她到處走走看看。
不料5月底的一天,下班途中,我在地鐵中突然覺得眼睛不適,回家之後便是嘔吐,自己覺得可能是什麽東西吃壞了,並沒有特別在意。誰知第二天開始變得吃什麽吐什麽,去附近的醫院檢查,醫生也沒有查出個究竟隻是當作胃病處理,但胃藥吃了還是不見什麽效果,那時的我隻有躺著不動才覺得身子會舒服一點。一直不怎麽喜歡去醫院看病的我,總是堅信自己的免疫係統,相信病會自然地好起來。因而即便心跳得砰砰直響,也還是沒有意識到需要到醫院去接受檢查,再加之一動就覺得不舒服,所以就以臥床休息的方法來應萬變,讓疾病自生自滅。這樣休息了一個星期,我又開始上班了,盡管身子疲乏,眼睛十分地不舒服,甚至有點變形。
我沒有告訴母親身體不適的事,總覺得不會是什麽大病,而且隻要母親來日之前身體恢複的話,就可以當做什麽也沒發生。母親來日那天,我打起精神去機場接母親,時隔幾個月不見,一看到瘦了一大圈的我,母親著實嚇了一大跳,一個勁地追問我怎麽會變成這個樣子,為什麽不早點告訴她。母親雖然沒有什麽文化,但憑她的經驗她覺得這病不輕,必須得去醫院看病。在母親的催促下,我終於再次走進了醫院,經過多項檢查,最後被確認為甲亢。由於自己沒有把病當作一回事,從身體不適到最後確診,期間足足過了三、四個星期,也可以說是錯過了一些及時治療的時機。
因我這一病,母親在日的每一天,就成了服侍、照料我的每一天。早上,母親將早餐準備好了才讓我起床,中午在公司吃的是母親精心製作的便當,傍晚一回到家,等著我的又是可口的飯菜。為了讓我在家中能得到充分的休息,母親把家中所有的事都給包了,母親簡直成了我的保姆。長這麽大了,還要母親象對幼兒般地照料我,我非常過意不去,可母親卻安慰我說:“我這樣能照料你,也隻不過隻有三個月的時間,我走後的日子,所有事就又得你自己一個人去做了。”
從未坐過飛機的母親是滿心歡喜地來到日本的,可從見到我的那一刻起,母親的擔憂就代替了團聚的喜悅,這對母親未免有點殘酷,可母親卻說:“你早不生晚不生,偏偏在我來的時候生病,或許這也是老天的安排,還好是我來的時候……”我無法想像母親不來我的日子會怎麽樣。有母親在身邊,對我是一種極大的安慰,不僅生活變得規律起來,而且治病信心也倍增,在母親的督促下,我還開始練習母親堅持了數十年的簡易氣功以輔助藥物治療。
母親好不容易來一次日本,如果就這樣整天呆在家裏照顧我,豈不是白來日本一趟了嗎? 於是我對母親說,我要帶她出去旅遊,母親卻說: “等你身體好了再說吧。能來日本,我已經很滿足了,哪兒也不去玩也沒關係。”離母親回國的時間還有一個多月的時候,我的身體已不象先前那麽疲乏,能走一些遠路了,母親才勉強同意我帶她出去旅行。母親總是怕累著我,所以每到一個觀光點,我覺得還可以多讓她看一點,多讓她玩一會兒的時候,母親則會對我說:“夠了夠了,我們回去吧。你該早點休息了。”就這樣,我陪母親去了北海道,去了大阪、京都,去了迪斯尼,去了箱根,也算是對母親的一種感謝吧。
轉眼母親的三個月簽證就要到期了,我那異常失調的甲狀腺荷爾蒙已經明顯地開始得到控製,壓在母親心中的大石頭總算可以落下了,可回國的那天,以前分別時從不流淚的母親,卻禁不住落淚了。充分的休息和調養是快速治愈疾病的良方之一,但我又不忍在這不景氣的就業超冰河期丟掉好不容易到手的工作,還是選擇了每天上班,在病體尚未徹底好轉的情況下,母親體恤我的辛苦,怎能不擔憂,怎能不心疼? 可憐天下父母心,母親總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關照我: “要注意營養,要注意休息。30歲以前的身體是父母給的,30歲以後的身體要靠你自己去管理。你自己不負責的話,那就沒有任何辦法了。”
甲亢是一種往往需花一兩年時間才能完全治愈的疾病,為了鞏固半年多來的治療效果,為了能得到母親的照顧而使身體恢複得再快一點,半年後我又讓母親來日探親,母親終於趕在櫻花盛開之前來到了日本。這一次,母親對我說,上次已經走了一些地方了,這回她哪兒都不必去玩了。母親那一代人是從物質貧乏的年代走過來的,早年養成的精打細算舍不得奢侈的習慣,使她一直保持著節約本性,即便子女有能力讓她消費,她還是會因陋就簡,她是不願意讓我多花錢。原先以為自己的身體已經好了很多,這次可以帶母親出去盡情地玩了,誰知母親滯留日本的這三個月中,我們公司的中國客戶接二連三地來日本進修,我的一些周末不得不陪同客戶到處觀光,隻好留母親一個人在家裏。
生活在日本,不識日語,生活的樂趣就會少很多,我曾聽說一些父母來日探親沒呆多長日子,就想回家了。不懂日語的母親倒覺得一個人呆在家裏,也沒有什麽特別地寂寞難熬。早上我上班後,母親就開始練她的氣功,超市開門了,便忙著買菜,午飯過後午睡一會兒,一到傍晚又要張羅著做菜,並沒有覺得閑得荒。聽不懂電視裏說的是什麽,就看看電視劇,連猜帶想的,母親居然也能把日劇看得津津有味。一次去附近的公園,母親看到有老太太在練習走路,而且健步如飛,突然意識到相對年輕的自己還走不過老太太,自覺慚愧,於是從那之後,每天去公園練習走路成了母親的功課。ADSL寬帶接通後,我教母親上網,從未碰過電腦的母親對鼠標器的操作怎麽也掌握不好,可母親覺得隻要練沒有學不會的東西,就讓我反複地教她,學會之後,瀏覽中文網頁又成了母親打發時間的好辦法。
母親的兩次來日,正好在日本度過了春、夏兩季,也走了一些日本的名勝,我問母親以後還想不想來日本,母親答道:“你有能力讓我來,隻要我還走得動,我就來唄。”母親願意來,我是最高興不過了,母親的到來,就意味著我的輕鬆,中午可以吃上母親做的便當,晚上有母親在等我回家,這種家的感覺隻有母親在身邊才可以切切實實地感受到。
早已三十而立的我,固然經曆了一些世故,走過的世界也遠遠超過母親,可在母親眼裏,我永遠還是個孩子。無論我走到哪裏,母親的操心、牽掛會始終凝結在她的心頭,所以就應象那首膾炙人口的歌唱得那樣,常回家看看,看看母親、看看家人,也讓母親看看一個越來越健康、快樂的我。
(發表稿:中文導報2003年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