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ZT: 修理印度勢在必行

(2009-09-06 18:29:53) 下一個
修理印度勢在必行

最近印度媒體依舊鬧得很歡,不時爆出中國軍人侵犯印領土的聲音,所謂的做賊心虛,不過如此。
六十年代中印邊境戰爭,因為後勤供應和國際環境的製約,中國沒能保留戰果,主動撤出實際控製線,結果讓印度白白占據十幾萬平方公裏的土地,如今產崽已有幾代,但印度人心裏清楚,中國人不是因為打不過才撤退的,肯定會回來的,所以心裏始終不踏實。
青藏鐵路通車時候,印度人緊張好一陣子,先是媒體上呱噪,同時邊境上又是舞刀弄槍似的折騰。前段時間,增兵數萬,搞得熱火朝天,而中國則冷靜得出奇,象是一個老練的獵手,不動聲色地看著獵物的一舉一動。

這次也很湊巧,與中國主流媒體紛紛報道川藏鐵路的建設項目開始動工的同時,印度媒體又在炒作中印邊境摩擦事件,且不論真假,印度人的焦慮和不安可見一斑。

隨著青藏、川藏鐵路的開工與動工,中國的對印政策會有一個大的變化,中國藏南的後勤供應得到保障,和過去有天壤之別,十幾萬平方公裏的土地,一個中等省份的麵積,試問中國豈能放棄,豈敢放棄?
前段時間中印邊境談判,雙方都心知肚明,不過是試探對方虛實的手段,誰也不會指望會有什麽成果。

中印間的矛盾和衝突,絕不會象某些專家形容那樣平和與友好,固然,中印在曆史上無大的衝突,一切交流和往來都是文化性和宗教性,隻是在唐朝才有些零星衝突,因為地理環境的影響,青藏高原惡劣的自然環境阻隔,中印間的距離和漢朝與羅馬的距離差不多,這也是大規模遠征和作戰所缺失的條件,再加上當時的吐蕃(西藏)地方政權在一定時期,不被中央政府所控製,所以在曆史上,中印有幸避免了許多摩擦。清政權在其前期,印度因為自身成為英帝國的殖民地,所以對西藏是心有餘而力不足,隨著清後期的一係列對外軍事和政治的失敗,使得麥克馬洪那看似隨意實際是有意的一劃,被印度人奉為圭臬,由此埋下了中印爭端的禍根。

1962年的中印衝突,中國是在一個極其孤立的情況下被迫參與的,先後和世界兩大超強鬧翻,尼赫魯錯誤地低估了毛澤東的雄心和中國軍人的戰力,妄圖發動一場戰爭來提高自己在第三世界的名望,可以想象當時毛澤東心情是極其悲壯的,可以這麽說,當時印度在第三世界的發言權遠超中國,而印度則把中國當著第三世界領導權的對手,一場邊境戰爭由此爆發,戰爭後的結果讓尼赫魯大失所望,費正清在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的這段寫道:在印度看來,中國將幾千俘虜和軍用設備全部原封不動地歸還,不啻是一場對他們的羞辱(大意如此)。印度在發展中國家的地位也隨之下降,印度固然是控製了藏南地區,但這種占領的心虛一直延續到今天,麵對它北方的對手,印度人的神經依舊是緊繃著。


放眼全球版圖,美國已經把中國明顯當著對手,而伊朗,阿富汗,朝鮮,緬甸,在美國眼裏,不過是轉移視線的棋子。在亞洲,中國和印度同為金磚四國,潛力和影響顯而易見,說兩強不爭,也不符合客觀發展現實,中印的矛盾,有領土糾紛,有亞洲領導權的角逐,有日後全球地位的較量。這場比賽是停不了的,誰停了,誰就永遠地被拋在後麵,淪為二流。

印度的有利條件:國內有充足的後勤供應與保障,有老百姓的支持,人口與發展規模與中國不相上下,龐大的軍費開支,美蘇供應的先進武器。
在國際上,有美國的支持,歐盟與俄羅斯也會傾向印度,其他的走卒更不必說了。

不利條件:軍人的士氣和信心

中國的有利條件:軍人的作戰信心和士氣?
不利條件:同六十年代一樣,中印開戰,估計輿論會一邊倒的偏向印度,當然除了巴基斯坦。後勤供應和持續打擊能力有限。

看起來中國似乎要處於不利的處境,可是戰爭什麽都有可能,戰爭自古到今,始終是人與人的較量,士氣和信心往往能改變戰局,取決於領導者的決心和智慧,取決於士兵的勇氣和信心。

中印之戰,對中國而言,最好的結果是:收複藏南地區;支持錫金重新獨立;摧毀印度的精銳戰力,提高了國民凝聚力;徹底斷掉藏獨的老巢,確立中國在亞洲的地位;為南海的糾紛增加有力的砝碼;
對自顧不暇的美日歐而言,則是一場間接地教訓。

最壞的結果是戰敗,後果是:藏獨更加猖獗,國際地位下滑,但是中國還沒有到末日,沒有傷筋動骨。有的是卷土再來的機會。


對印度而言,戰敗則是淪為二流的開始,從此中國陳兵藏南,牢牢抓住了主動權。

我不想說曆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但印度依舊橫著心一條道走到黑,中國一定得奉陪到底。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