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豆豆家

食遍天下,雲遊四海。
正文

台 灣 遊(2)台北故宮博物院

(2008-09-30 20:28:57) 下一個
(事先申明:由於館內禁止照相,以下所有文物的照片和部分文字說明摘自網絡。)







故宮是台北之行的首選。由於館內藏品太多,肯定要花費很多時間瀏覽,所以我們打算一整天都呆在博物館裏,從開館到閉館,其實也不過才 7 個小時,要想仔細看完 5000 件藏品,恐怕就是花上 7 天也不會嫌多。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貝,台北故宮就有 60 多萬件。可是博物院經常維持的展品隻有 5000 件,每三個月會輪換一次展品,也就是說要花 30 年的時間才能讓所有的寶物問世一次。哈!這老蔣真夠絕的!倉皇撤離時也不忘把黃金和國寶通通打包全部帶走。據說北京故宮留下來的基本上是要麽價值不高,要麽就是笨重無法攜帶的藏品。我在想:若是真留下來,說不定在文革的時候也被當成破四舊給砸了吧。不管怎樣,隻要能完好無損的保留下來就算是為人類做出了貢獻。


台北故宮最有名的鎮館之寶就是: 肉形石 ,翠玉白菜,和 毛公鼎。這三件藏品始終留守於展廳,從來沒有被撤換過。


1. 毛公鼎.






據考證,毛公鼎是據今 2800 多年前周宣王時期的 “ 國之重器 ” ,因刻器者為毛公而得名,於清道光末年在陝西岐山出土。 在中國,有兩件青銅器堪稱青銅器之最,一件是保存在北京國家曆史博物館的司母戊大方鼎,它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最重的青銅器;另一件就是銘文最多的這件毛公鼎。毛公鼎鼎身隻有 30.75 厘米高,卻銘刻了 32 行 497 個篆書文字,洋洋灑灑記錄了毛公輔佐周宣王,後來獲得天子賞賜而做此鼎的史實。鼎銘字跡清晰工整,篆文字字筆力遒勁,全篇一氣嗬成。該銘文是一篇西周真實史料,是研究西周史最珍貴的文獻,同時也是我國 “ 造字時代 ” 最經典的作品。因此,毛公鼎可稱是價值無雙的瑰寶重器 。


2. 肉形石






簡直就是一塊令人垂涎三尺、肥瘦相間的 “ 東坡肉 ” ,高: 5.73 公分,寬: 6.6 公分,厚: 5.3 公分。它來自內蒙阿拉善左旗,清康熙時供入內府。這塊清代的肉形石,是一塊天然的石頭,色峰紋理全是天然形成的,取自一塊黃玉。工匠將原來質感豐富的石材加工琢磨,並將表麵的石皮染色,做成了這件肉皮、肥肉、瘦肉層次分明,肌理清晰、毛孔宛然的東坡肉。其創意構思之巧妙,雕刻技法之精湛令人歎為觀止。


3. 翠玉白菜







這可是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大明星,享有最高的人氣指數。其大小同真白菜相仿,是由一塊半白半綠的翠玉為原料,運用玉材自然分布的色澤,雕琢出一顆幾乎以假亂真的白菜;菜葉上還雕有螽斯蟲(俗稱“紡織娘”)和蝗蟲。據說這是光緒皇帝的瑾妃陪嫁的嫁妝。白菜代表清白,象征新娘的純潔,兩隻蟲子象征多子多孫。


台北故宮擁有著中國半壁江山的寶藏,鎮館之寶又何止這三件。其實館內的藏品樣樣都是極品中的精品,一路看下來真是大飽眼福。無論是字畫,磁器,青銅器還是雕刻,藏書件件都是稀世珍寶,精美絕倫。



4. 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







乾隆一生酷愛書法,對《快雪時晴帖》極為珍愛,他把此帖和王珣《伯遠帖》、王獻之《中秋帖》的晉人三帖,並藏於養心殿,禦書匾額為 “ 三希堂 ” ,視為稀世瑰寶。而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被乾隆皇帝視為 “ 三希 ” 之首。其中的兩幅帖如今在北京故宮保存,時至今日,“三希”尚未聚首。有專家說:隻有王珣《伯遠帖》是真跡,其它兩幅均是後人臨摹的。



5. 蘇軾的“寒食帖”部分。








《寒食帖》“天下第三大行書”另外兩個是東晉王羲之《蘭亭序》和唐代顏真卿《祭侄稿》。

據說其中 王羲之《蘭亭序》的真跡已和唐太宗殉葬,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的是後人的模本。



6. 唐 顏真卿 《祭侄稿






“ 祭侄稿”是顏真卿為祭奠就義於安史之亂的侄子顏季明所作。唐天寶十四年(775 ),安祿山謀反,平原太守顏真卿聯絡其兄常山太守顏杲卿起兵討伐叛軍。次年正月,叛軍史思明部攻陷常山,顏杲卿孤軍奮戰,苦戰三日,糧盡矢絕,城破被俘。兒子顏季明被殺頭,顏氏家族遇害三十餘人。顏杲卿被押解至洛陽,英勇不屈,先被斷一足,淩遲處死。後來顏真卿命人到河北尋訪季明和杲卿的首骨攜歸,揮淚寫下這篇留芳千古的祭文。


從小就臨摹顏真卿的楷書,今天終於看到他的真跡了。隻是在印刷工整的字帖裏體會不出寫字人的感情和心性,也許是當初年齡太小的緣故吧。


今天終於有幸目睹到嚴氏真跡,真正體會到什麽是奮筆疾書。



7. 五代南唐趙幹的“江行初雪” 。







是目前傳世作品中最早的手卷。卷首有南唐後主李煜的題字。



8. 元 趙孟Fu “鵲華秋色”。

(不知為何這個字一直是亂碼,隻好用拚音代替)





畫幅描繪的是濟南的鵲山和華不注山,為好友周密而作。


相傳有一天,趙、周密和幾位好友在一起飲酒作詩。席間,大家談笑風生,說起曾經遊曆的名山大川,趙盛讚濟南山水之勝,對鵲山和華不注山更是讚不絕口。在場的人無不為之神往。當時,隻有周密一人默默不語,趙很是納悶。問過才知,原來,周密祖籍是山東,在北宋滅亡時隨祖父逃亡,南遷到吳興。從此再也沒有回過自己的故鄉,思鄉之情與日俱增。


晚上,周密回到家,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故鄉的山水這麽秀麗,自己卻無緣相見,不免黯然神傷。第二天清晨,周密就迫不及待地來到趙家中,央求他再講講家鄉的山水。趙一看眼前的這個山東大漢雖遠離故鄉數載,但仍然思鄉深切。百聞不如一見。幹脆畫一幅畫吧!於是提筆揮毫,憑著記憶描畫起濟南的山水來。就這樣,被後人譽為“思鄉之畫”的傳世之作《鵲華秋色圖》誕生了。

此畫在元、明兩朝時一直收藏於民間;到了清朝,這幅古畫才被收入皇宮,成了乾隆皇帝心愛的寶貝,並親筆以大字“鵲華秋色”題寫於引首,題跋九則,鈐印眾多。後來乾隆巡狩濟南時發現此景似曾相識。想起了《鵲華秋色圖》,開始還讚歎不絕,仔細對照後覺得不對勁,原來,趙所畫《鵲華秋色圖》的鵲、華二山方位有誤,本應鵲在黃河北,華在黃河南,可畫中兩座山卻在同一岸邊。乾隆一想:這還得了,打起仗來連兩座山的基本方位都沒搞清楚,還不得敗下陣來,這可不是小事。隨即,下旨:欲焚。轉念一想,好得此畫也已流傳了幾百年,更得來不易,姑且先將此畫收入大內,任何人不得觀賞。就這樣,《鵲華秋色圖》被打入了冷宮。


也許這是傳說,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清朝《鵲華秋色圖》的確是深藏皇宮不為外人所見的。直到後來台北故宮開放以後才得以問世。



9. 北宋 範寬 “ 溪山行旅”。







範寬是北宋中期的繪畫大家。這幅畫可是他傳世的唯一真跡。



10. 明成化 鬥彩雞缸杯。








乍聽這名子覺得挺奇怪的,為啥叫“鬥彩”呢?百度一下知道鬥彩原意為釉下青花與釉上彩色爭奇鬥豔。也就是青花勾線,填以色彩。整體感覺比較淡雅柔和。別看這普普通通的,大小也就和茶杯差不多大的杯子,可是價值連城呢。這小杯子一出生就是皇家血統,備受明朝皇帝的推崇。萬曆年間的時候就已是“成杯一雙,值錢十萬”了。1999年,一隻明成化鬥彩雞缸杯在中國瓷器拍賣價,就是以
近三千萬萬港元成交的。搞得我們在逛古玩市場時,一看到有雞的圖案杯子就兩眼放光。



11. 北宋 汝窯 蓮花式溫碗。






北宋汝窯瓷器被譽為青瓷之冠,傳世極少,目前全世界典藏不足 70 件,而台北故宮博物院就收藏了 21 件,堪稱世界之最。圖為全世界絕無僅有的北宋汝窯青瓷蓮花碗。



一天的時間匆匆過去,很快就到了閉館的時間,似乎還是意猶未盡,華夏文明的五千年曆史長卷又豈能是這短短的一天所能全部領略?


12. 台北故宮





13.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