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豆豆家

食遍天下,雲遊四海。
正文

雨巷 戴望舒

(2008-05-02 16:28:35) 下一個



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
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撐著油紙傘像我一樣,像我一樣地默默行著冷漠、淒清,又惆悵。
她默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飄過像夢一般地,像夢一般地淒婉迷茫。像夢中飄過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飄過這個女郎;
她默默地遠了,遠了,到了頹圮的籬牆,走盡這雨巷。
在雨的哀曲裏,消了她的顏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悵。
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飄過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


再走雨巷
——戴望舒《雨巷》賞析  / 湯杏金


    戴望舒先生的《雨巷》,是一首令人惆悵的詩。一個江南少女和“我”的邂逅,在雨巷中飄然而過。在“我”的等待中,她像丁香一樣出現、飄過,然後消散在“雨的哀曲”中。相逢,隻是想象;錯身而過,是不可避免的悲劇。細碎的文字中,“她”和“我”出現了, “我”卻眼睜睜地看著她消失,仿佛一場夢境。詩人撐著油紙傘,彷徨在寂寥的雨巷中,幻想逢著一個希望逢著的姑娘。這並非是現實的巧遇,而是幻覺的邂逅。而那如丁香般的江南少女也許是前清宰相府後代的少女,也可能是詩人以前的鄰家少女。其實,是誰已經不重要了,她最終要消散在詩人的視線中。

它是一首優美的抒情詩。在濃重的象征色彩襯托下,赤裸裸地反映了詩人曲折幽微的內心世界,在低沉而優美的調子裏,一幅梅雨季節的江南小巷的陰沉圖景呈現在麵前。帶著哀傷,詩人把自己放在悠長的雨巷中,做一個反複彷徨的孤獨者。沒有聲音,沒有歡樂,也沒有陽光,隻有彷徨和哀怨,這就是悠長、狹窄而又寂寥的“雨巷”,也是當時黑暗而沉悶的社會現實。他在孤寂中懷著一個美好的希望,希望自己心中的美好理想能夠實現。但是,詩人明顯知道,美好的願望是很難實現的。於是,它轉瞬即逝,隻留下自己在黑暗的現實中彷徨。在這裏,詩人把握不住理想又不甘心放棄理想的複雜情緒顯露無遺。

     《雨巷》中的“丁香”意象,使詩歌呈現出一種迷離的美境。丁香結,即丁香的花蕾,象征人們的愁心。李璟也寫過一曲關於丁香的《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鉤,依前春恨鎖重樓。風裏落花誰是主?思悠悠!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回首綠波三楚暮,接天流。”丁香結和雨中愁在這位南唐後主的筆下已經連結在一起。而在詩人的手中,丁香有了進一步的含義。他想象了一個丁香一般地結著愁怨的姑娘,有“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也有“丁香一樣的憂愁”。於是,它成了含有憂愁的美好理想的化身,包含詩人對美的追求,也包含詩人美好願望幻滅的痛苦。詩人曾經說過:“詩是由真實經過想象而出來的,不單是真實的,也不單是想象。”雨中丁香一樣的姑娘在他的思想影響下,最終消散,體現了詩人當時理想的幻滅。

     在新詩中,《雨巷》是一個“憂愁”的文本。詩中的“丁香”意象、迷離的音樂美和情緒的抑揚頓挫,使它呈現出一種異樣的美感。在文學的雨巷中,讀者往往不滿足於“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而還想企圖捉住她,於是,她“像夢中飄過一支丁香”般飄過我們的身旁,消散在我們的視線中……這,就是它的“愁怨”所在。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