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中韓文化混戰迷霧:中國人缺少文化自信ZT
(2008-03-29 23:34:09)
下一個
穿越中韓文化混戰迷霧:中國人缺少文化自信
(亞洲周刊)江迅/長城韓人修?漢字、漢醫、漢服、豆漿、渾天儀源自韓人?中秋是韓國節?此傳聞並非韓國學界主流觀點,大多是中國大陸網民民粹思潮的過度演繹及自我激怒,要打一場文化烏龍保衛戰。中方學者呼籲弘揚中華文化時,必須擯棄自身的文化優越論。
中國的神話源自韓國?中國的龍出自韓國?中國的長城是韓國人修築的?中秋節自古以來是韓國人的節日?漢字發源於朝鮮半島,韓國要向聯合國申請漢字指定為世界文化遺產(申遺)?漢服、風水術、渾天儀、豆漿、漢醫都由韓國人發明,連同《本草綱目》和針灸一起收入囊中?先聖孔子、美女西施、神醫李時珍等中國古代名人都是“韓國籍”?一波又一波類似傳言激怒部分中國百姓,要打一場文化保衛戰,“韓國人來和我們爭祖宗了”,“韓國人在剽竊中國文化”,“不要臉的韓國人無理取鬧”;甚至冒出“無恥”、“意淫”等不雅詞語。
這場“中韓文化之爭”越來越熾熱,其實爭論的背後有諸多複雜原因,深層次地反映出中國人缺少文化自信,在弘揚中華文化之際,必須擯棄文化優越論。
一則題為“中國神話源自韓國”的消息在中國大陸各大網站和論壇上流傳。消息稱,韓國梨花女子大學教授鄭在書主張,人們普遍認為中國神話對韓國神話造成了影響,其實是韓國神話對中國神話的形成造成了一定影響。他還主張稱,《山海經》中提到的炎帝、蚩尤、誇父及風伯等東夷係的神,都在高句麗古墓壁畫中出現,很多神話傳說都源自韓國。
這樣的消息四處傳播,僅一個網站的一個板塊,兩天內就發布同一消息達十五次之多,跟帖者眾多。很多門戶網首頁幾小時裏就有近十萬條回覆,論壇上罵聲一片:“我們的祖國處在一個大陰謀中,韓國人侵略我們的文化,日本人挑釁我們的軍事,美國人對我們實行戰略包圍,國人要擦亮眼睛,作為炎黃子孫,要擁有一個偉大的中國魂。”
該事件當事人、韓國教授鄭在書目睹中國讀者和網民的強烈情緒,坐立不安。他致函上海《文學報》,在這篇寫於十一月十五日的題為《效答客難》的文章中稱:“網上對我的爭議是轉述過程中出現的一種偏誤。我的論文被嚴重曲解,令我痛心不已”。“我明確表明,我從未有過貶低中國文化的觀點”。他的實際觀點是:韓民族的遠古神話可能部分地被中國遠古神話,主要是漢民族的遠古神話吸收了,成為這個神話體係的一個組成部分,卻被中國某些媒體曲解成“中國神話源出韓國”。
二零零七年十二月,中國大陸眾多媒體先後報道說,韓國試圖向聯合國申請漢字為該國的世界文化遺產,“漢字‘申遺’在韓國已經熱了一年了”,“韓國首爾大學曆史係教授樸正秀經過十年研究和考證,認為是朝鮮民族最先發明了漢字,後來朝鮮人移居中原,把漢字帶到中國,才形成現在的漢文化”,“可見,漢字發源於朝鮮半島”,“他建議韓國政府理直氣壯地恢複漢字,並向聯合國申請漢字為世界文化遺產”。
不過,經多方查證,韓國首爾大學國史係或東洋史學係等在職教授中並沒有名叫樸正秀的教授,韓國外交通商部的一位官員說,也沒有聽說過韓國國內有任何要求為漢字“申遺”的舉動。韓國學界曾有學者提出東夷族傳播漢字的論述,也有學者提出過“漢字是韓國人的字”這樣的理論,那已經是好多年前的事了(據查,早在二零零一年就有韓國學者樸文基的書《漢字是我們的文字》出版),但至今也沒有在學術界成為定論,連學界主流都不是,何況“傳播漢字”與“發源於”完全是兩碼事。這是嚴重誤導,這種不負責任的誤傳,將會傷害韓中兩國人民的感情。
北京《國際先驅導報》和“天涯社區”於十二月中旬發布了一份調查結果,這份主題為“中國網民鄰國印象調查”的調查,受訪者一萬二千人,結果顯示:最不喜歡的鄰國是韓國,占百分之四十點一,遠遠超過日本的百分之三十點二。近來中韓之間的文化摩擦,確實令中國民間“厭韓”、“反韓”的情緒增加。
不可否認,韓國一些影視劇、史書和教科書,都出現了一些歪曲曆史、美化韓民族的現象,這種曆史歪曲,無疑一定程度上誤導了韓國民眾。有韓國學者主張黃河文明的祖先實際上是韓民族,隻是他們後來遷徙到朝鮮半島。有的學者還主張說,清朝王室滿族的姓氏“愛新覺羅”中表示姓氏的“愛新”是“金”的意思。極少數急功近利的韓國學者,出於一種曆史焦慮感的情緒,試圖讓半島文明擺脫東亞大陸的籠罩,具備更強的獨立性。他們將一些中國文化的文明成果,透過所謂“學術”考據占為己有,這些“學術研究”被不少網民誤以為是韓國學界的主流,加以抵製和抨擊.
有學者認為,這種情況的產生,原因複雜。一方麵,近來韓國文化的“對外擴張”相當迅速,且具規模,韓國影視劇、音樂、電子遊戲乃至飲食和服飾文化,都對亞洲國家產生了極大影響,韓國大力發展文化產業而需要文化資源。另一方麵,逐漸走向民族複興的韓國人,需要在人文層麵為其自身找到依據。韓國這些年民族主義空前膨脹,強烈的民族主義必然反映到排外和樹立自身的正統性。
中國學者毛建國認為:韓國湧現的孔子熱、儒家熱讓我們對孔子和儒家思想有了更深的理解,刺激了眾多中國人關注傳統、嗬護曆史,“刺激了我們對祖宗的愛護,從這一意義上說,應該感謝韓國人,是他們給了中國人更多的思考”。
其實,爭論的背後體現了韓國人對中國文化的推崇,證明中國文化的價值。南京大學教授景凱旋認為,中韓民眾應以和為貴,避免走進民族主義死胡同,“如果一個國家隻有民族主義,沒有其他的思想價值,就會產生盲目的排外情緒,阻礙自身的發展”。
韓國東北亞曆史財團研究委員金賢珠說:“如果走極端的本民族中心主義道路,韓國的曆史和文化反倒會失去立足的空間。”
中韓文化之戰也引起了中方反思。有學者認為,相對於網上的口水戰,中國人必須先建構文化自信,冷靜看待別人的長處,以人之長補己之短,不斷注入源頭活水,這才是中華文化騰飛的希望。
還有中國學者認為,鄭在書的觀點有合理的成分存在。假如中國神話真的是源於韓國,而我們善於學習的先秦古人是值得後人自豪的,因為他們能把優異的異域文化作為自己的民族進取之魂,這種的態度不是好事嗎?“一個遠古的英雄形象影響幾個國家和民族是正常的,比如俄國彼得大帝對中歐的影響,雅典的宙斯神話影響地中海不少國家”。
中方學者還稱,中國人對於文化淵源的事實,應當尊重曆史留下的證據,不能僅僅憑驕縱、激進的民族情緒,去詆毀具有實事求是態度的文化學者,不管他是哪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