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外媒:中國"海歸"貶值正常 找"婆家"應回歸理性

(2007-12-24 11:40:56) 下一個
外媒:中國"海歸"貶值正常 找"婆家"應回歸理性

2007年12月18日 07:55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12月18日電 英國廣播公司17日發表江迅的專欄文章,評論中國留學生回國尋找工作的曆程。文章認為,“皇帝的女兒也愁嫁”,由於國內就業市場競爭激烈,手握洋文憑的人身價回落。現將原文摘要如下:

  與中國國內的畢業生一樣,大洋彼岸的中國留學生,手握洋文憑,也步入求職找“婆家”的季節。

  據官方統計,至2006年年底,中國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總數達106.7萬人,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受到中國經濟繁榮和發展機遇的吸引,留學回國人員總數達27.5萬人,近年海歸(海外留學歸來)人數雖以每年45%的速度增長,但按照國際通行的計算方法,發展中國家在經濟起飛階段,出國留學人員的回歸率與滯留率之比保持在2:1為最佳,這個比例被稱為“最佳黃金回歸比例”。因此,出國留學人員學成不歸,是中國當局麵臨的迫切課題。

  目前,僅僅北京就已建成23個留學人員創業園,北京市留學人員海澱創業園是北京第一家留學人員創業園,成立於1997年10月。10年來北京的這些創業園已吸引留學人員2130多人,創辦企業1640多家,創業園內企業注冊資本總量達26億元人民幣,成了吸引海外高層次留學人才的重要基地。在廣州,10年來1.3萬人留學歸來創業和工作,留學人員創辦的企業也至少1000家;在上海工作和創業的留學人員已達7萬多人,創辦企業3800多家,總投資超過5億美元,居全國首位,上海第二輪“萬名海外人才聚焦工程”又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其中留學人員5200多名。眾多海歸書寫了一個又一個創業傳奇,令多少年輕人羨慕。

  4.2萬人,這是2006年中國海外留學人員歸國人數,"海歸"正成為中國國內人才市場一個新的求職群體。長期專注海歸人才狀況的北京東方慧博研究院,半年前發布過一份《中國2007海歸人才現狀調查報告》,披露了這一特殊群體的就業現狀:65%的企業和海歸認為,海歸的就業形勢一般,找工作不易,低待遇的新海歸群體所占比例越來越大。當年的驕子找工作正麵臨新的瓶頸。前不久上海舉辦的海外留學人員招聘會上,大多數用人單位對海歸開出的月薪僅為3000元人民幣,與海歸期望的6000至8000元相距甚遠。皇帝的女兒也愁嫁,正是海歸難以言說的痛。海歸變海待(待業),如今也不是什麽新聞了。

  呂辰從上海一所重點大學經濟學係畢業後,放棄了一份已經落實的工作,選擇去英國約克大學攻讀管理學碩士學位,兩年多後學成回到上海,原以為畢業於英國名校,回國找工作不難,但9個月過去了,工作還是沒能找到。回上海之初,他找工作有“三不”:非跨國大企業不去,年薪低於10萬元人民幣不去,非市中心工作不去,折騰了這麽久而始終沒有著落,最近他開始向中小型企業投簡曆了,工資期待也一降再降,底線是稅後4000元人民幣。為去英國讀書,家裏花了40萬元人民幣,想將留學所花的錢賺回來,即使不吃不喝,至少也得10年。精疲力盡而四處碰壁的他,如今依然是海待。

  誰動了海歸的奶酪?挑三揀四,結果高不成,低不就,令他常常流露出心酸的感覺:“競爭激烈,僧多粥少,來自中國各省和全球各地的人在一起競爭。真難以自信,壓力那麽大。當年留在國內的同學,沒有出外留學,現在很多人有車有房,活得相當滋潤”。

  “不唯學曆,隻唯能力”是當下企業用人的“真經”。企業看重海歸的價值,能給企業創造什麽貢獻。企業日趨務實,這是一種理性。海歸必須調整就業心態。洋文憑不如以前吃香,與吃過洋麵包的海歸相比,熟悉國情,有本地工作經驗的求職者反而異軍突起,受市場青睞。

  海歸貶值?這完全是正常的。不說那些為混一張洋文憑、隻是在外國吃喝玩樂的“方鴻漸”,錢鍾書長篇小說《圍城》裏的主人公最終會暴露原形的,隻是想說,海歸貶值反映了近年中國學生爭先恐後湧出國門的衝動和不成熟,出國留學的年齡越來越低,既不符合市場對人才的需求結構,也不符合正常的教育規律,必然導致大量留學生歸國後成為海待。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