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淘金夢"已初具雛形 新近出現的一個群體"洋漂"ZT
(2007-12-24 11:40:56)
下一個
"中國淘金夢"已初具雛形 新近出現的一個群體"洋漂"ZT
“美國夢”曾經吸引全世界的人前往美國淘金,現在“中國夢”也已初具雛形。
同中國人去西方發達國家“洋插隊”相對,“洋漂”可以說是它的逆過程——西方國家的人來到中國追尋夢想。這些人形成了中國新近出現的一個群體——“洋漂”。
在“洋漂”看來,今天的中國正處於他們國家早年走過而自己又無緣經曆的發展階段,這一時期蘊藏著無限的可能和機遇。充滿活力與光明的中國,孕育了渴望尋求機會的老外們美麗的“中國夢”。
為公益漂
國際先驅導報實習記者趙岩報道 日本青年池田武3年前來到中國,最初的職業是一名日語教師。他雖然很喜歡這份工作,但是並不認為這將是他一生想要從事的事業,他真正的興趣是從事環境保護工作。
8個月前,偶然的一次機會使池田武加入北京地球村環境文化中心,成為一名專職的環境保護工作者,實現了他長久以來的心願。雖然祖國就在彼岸,但是池田武並沒有回家的打算。他說他喜歡在外國的感覺,能夠靠自己的能力,用另一種語言在陌生的環境裏生活,很有挑戰性。雖然池田武不習慣大城市人多嘈雜和汙濁的空氣,但是他覺得既然從事環保工作,就要生活在環境問題突出的地方,才能做出實效性的工作。他覺得中國快速發展的同時也暴露出許多環境問題,比如能源的消耗、大氣汙染等,每年一次的沙塵暴也成為困擾北京的難題。他認為,許多中國的環境問題也是全球性的,做好中國的環境保護對日韓等亞洲國家乃至全世界都具有積極意義。
盡管從事環保工作的薪水十分微薄,但是認同“節約生活”的池田武卻樂在其中。他每天騎車上班,盡量減少不必要的應酬。池田武現在已經不再刻意地區分中國人和日本人,他說他的許多中國同事就把他當成一個中國人看待,大家相處得非常融洽。池田武每天都在忙碌而快樂地生活著。在地球村,他負責與日本、韓國等亞洲的政府部門保持聯絡,運作一些跨國合作的環保項目。
談到未來的打算,池田武說他今後可能會到邊遠的省市搞一些保護農村和自然生態的活動。不過,無論他身在何處,中國和環保將是他不變的選擇。
同池田武相類,美國人丁大衛在甘肅省東鄉族自治縣做教師,德國盲女薩布瑞亞發明了藏語盲文、在西藏開設盲童學校。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加入到中國的公益事業中來,他們放棄了物質享受,選擇了清貧的生活,把青春與夢想獻給了中國。
從“美國夢”到“中國夢”
針對中國出現的“洋漂”現象,北京大學社會學係教授佟新認為:“從全球勞動力流動的角度來看,如今的中國像一個新大陸一樣。在改革開放以後,特別在是中國加入WTO之後,中國變得更加開放,勞動力市場也進一步擴大,吸引了各式各樣的外國人來華。”
佟新說:“從職業經曆的角度來看,對於外國人來說,在華的經曆對於他們的整個職業生涯是非常有幫助的。因此他們樂於來到中國。以前,外國人將中國視為勞動力市場,如今他們已經把中國看作一個世界性的舞台。在全球化進程的影響下,很多中國人走出了國門,同時也有更多的外國人來到中國,這是一個必然的發展過程。”
佟新認為,“美國夢”曾經吸引全世界的人前往美國淘金,現在“中國夢”也已初具雛形。
複旦大學曆史係教授顧曉鳴則認為:“改革開放之初,進入中國的外國人大都是一些家境殷實的中上層人士,他們具有較高的修養和社會地位。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國外的一些普通人,甚至一些灰色人群也開始湧入國內,從事著各種職業。他們來到中國‘淘金’,但是來了之後才發現,在中國日益規範的社會環境下,隻有那些具有真本事的人才會得到發展的機遇。”
“中國現在的環境和氛圍很包容,很多外國人以市民身份融入所居住的城市,他們在這裏生活得怡然自得,並且不會受到周圍人的排斥。目前,中國社會也出現了一些‘外籍藍領’,他們為了生計‘漂’在中國,雖然背井離鄉,但是這在全球化的今天是一種十分正常的現象,屬於勞動力的自然流動。”
為生計漂
“再過幾天,我來中國就整整6年了。”在Tony和朋友合開的酒吧裏,Tony用流利的漢語對記者說。從他自信的笑容中,流露出的不是身在異鄉的辛酸,而是難掩的欣慰與幸福。
近年來,來華尋找機會的外國人越來越多。相對於跨國企業派駐到中國的外國工作人員,他們更換工作更加頻繁、生活更加動蕩。
6年前,正當剛剛從大學畢業的Tony為自己的未來躊躇時,一位在華工作的澳大利亞朋友對他說:“來中國吧,這裏有很好的發展機會。”正是這一句話,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
帶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Tony隻身來到了中國,來到了北京。剛開始,這裏的一切對他來說都是陌生的,生活充滿艱辛。但是,從最初教授英語,到之後的圖片設計工作,再到如今經營酒吧,Tony不但逐漸適應了這裏的生活,而且喜歡上了這裏的生活環境。
除了每天晚上在北京五道口自己的酒吧工作外,Tony還會在白天繼續做一些圖片設計工作。盡管每天工作到很晚,但是能夠通過自己感興趣的工作賺錢使他樂此不疲。
談到未來,Tony對自己的事業非常有信心,希望將來能夠擴大酒吧的規模,在上海、南京等地連鎖經營。
與Tony不同,英國人Carlos來北京僅有半年,如今他是北京的一所國際學校的足球教練。談到來中國的初衷,Carlos坦言是為了生計,想要 “在中國賺大錢”。Carlos在英國學習的是法律,教足球隻是暫時的選擇。Carlos表示,在短暫的探親休假之後,他將很快會回到中國,屆時他將放棄足球教練的工作,利用一年的時間學習漢語,然後做一些外貿出口的生意。
Carlos說,很多在中國漂著的外國朋友和他一樣普遍認為:一方麵,如今中國發展很快,有很多機遇;另一方麵,相對於其他國家,外國人在中國的生活質量很高,因為收入水平高、生活費用低,隻要肯努力,就能過上更舒適的生活。
為藝術漂
韓素英是一個外柔內剛的美國姑娘,她曾經在2000年來中國留學半年,兩年之後,便義無反顧地把家搬到了北京。
韓素英來中國是為了尋找創作的靈感,因為她熱愛話劇。在美國讀書時,她曾跟專業的話劇老師學習過一段時間,而且也參加了幾場演出。在聽到觀眾熱情的掌聲時,她的感覺棒極了。現在,生活在中國的她在繼續著她的話劇夢想,她說她吃定了話劇這碗飯。雖然,她覺得在北京定居下來很不容易,而且環境和交通也很糟糕,這些都讓她感到痛苦,但是她說北京仍是一個可以給她帶來靈感的地方。她正在排演的話劇《我愛北京》在今年秋天就要殺青了,這是她來中國之後自編自導自演的處女作。劇情大意是一個美國女人和一個中國女人共同租房,但兩人不同的文化背景使她們在生活中產生一些既惱人又有趣的矛盾。這是根據韓素英在中國的生活經曆改變而成的。
別看韓素英來中國時間不長,但是頗具雄心壯誌。她說這部話劇在北京798藝術區首演之後,準備去上海、倫敦、紐約巡演。韓素英說:“我今後也許會在其他國家居住一段時間,但是北京一定會有屬於我自己的固定公寓,是我停留的歸宿。北京已經成為我第二個家。”她說她對北京既愛又恨,感覺“就像是戀人”。
同樣在北京追逐藝術的David來自新西蘭,但他最初留在中國的原因比較無奈。2000年David來中國旅遊,一路玩到北京,結果兜裏的錢已經不夠回家的路費了,迫於無奈,他隻好先找了份酒吧的工作維持生計。正是在這段時間,他結識了一些愛好音樂的朋友,共同的興趣使他們走到了一起,組建了“The Scar”樂隊。除此之外,David還是“三個彪子”樂隊的吉他手。David不是為藝術來到中國,但他是為藝術理想而留在了中國。正是因為有了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和一幫誌同道合的朋友,David在中國一待就是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