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昆明雲南民族村掠影--民俗篇(上)

(2010-05-30 20:14:20) 下一個

昆明雲南民族村已經成為雲南旅遊的一個景點和象征。


昆明雲南民族村位於滇池北岸,是海埂公園的近鄰。它建造在一條由東向西伸入滇池的狹長的半島沙灘上,麵積為二萬畝,集雲南主要的彝、白、傣、苗、景頗、佤、哈尼、納西、傈僳、獨龍等25個少數民族的村寨、民族歌舞廳、民族廣場以及激光噴泉、水幕電影等旅遊設施。民族村寨采用複原陳列的手法展示雲南的民族風情。走進村裏隻見不同風格的民族村寨分布其間,錯落有致,各展風姿,將各少數民族豐富多彩的村舍建築、生產、生活、宗教習俗如實地展示出來,是雲南民族文化的縮影。遊客在村寨裏,除了可了解雲南各民族的建築風格、民族服飾、民族風俗外,還可以觀賞激光噴泉、水幕電影、民族歌舞、大象表演等。



本文著重介紹雲南各少數民族的民俗。其實它的大型民族歌舞也十分好看,生動地表現了雲南各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和習俗,所有的演員全部是從各民族挑選出來的本民族青年。個人覺得這個歌舞表演的水平不亞於在泰國國家劇院看的泰國國家級歌舞表演。我們非常喜歡這個節目,也受教不少,拍了不少照片。限於篇幅,不介紹了。



1 雲南民族村主大門是一組造型富麗典雅、氣勢恢宏的鋼架式建築,門首懸掛著“雲南民族村”五個雄渾逆勁的燙金大字,正中是一隻振翅騰飛的金孔雀圖形徽標,象征著雲南民族村吉祥幸福、興旺發達的美好前景。大門前是寬闊而平整的人流集散廣場。
DSC06849

2 雲南民族村入口。
DSC06856

3 大門前的草坪中有一組形態逼真、活潑可愛的白象群雕塑,名為“白象迎賓”。
DSC06857

4 在大門口等待演出的各民族歌舞演員。
DSC06854

5 成都一絕:處處可聞麻將聲。循聲望去,這兒居然也擺了一桌麻將。
DSC06865



我們到達民族村時已過中午,歌舞表演即將開始。我們先看歌舞,歌舞完畢後再參觀各村寨。雲南民族村景區內水陸交錯,清新優雅,各村寨景點錯落有致,風格迥然不同。其間有綠蔭小徑、亭閣回廊、拱橋石階相銜接,並與滇池湖濱大道首尾貫通,遊覽線路路轉水回,柳暗花明,引人入勝。本文按電瓶車司機安排的遊覽順序逐一介紹。司機不是導遊,不講解,我們隻是在它去到的地方轉了一圈,拍了一些照片。拍的時候什麽是什麽門兒清,現在糊塗了,有些照片隻能靠“猜”了。恰如常言道“所謂旅遊,就是上車睡覺,下車尿尿,到了風景點猛拍照,回來全部都忘掉”。我在北方居住多年,雲南從未來過,也未接觸西南少數民族,對他們的風俗習慣一概不知,有記不清張冠李戴之處,望識者糾正之。此外我們到民族村是中午,又等著在歌舞廳看了民族歌舞才開始遊覽,原以為可以遊覽到天黑,時間也夠了,誰知電瓶車司機到下午五點就催著下班了,快走慢走,才參觀了兩個來小時,所以有不少村寨沒有遊覽,未曾盡興。看來想在民族村每處走到,哪怕走馬觀花,沒有一整天時間也是不行的,隻好留待下次了。



納西族村。雲南省納西族主要聚居於麗江市,人口約為30萬,語言為納西語。納西象形文字產生於1000多年前,最初為東巴教徒傳授《東巴經》使用,故稱“東巴文”,東巴文亦被譽為“文字的活化石”。13世紀初年,納西族又創造了一種表音文字,叫“哥巴文”。納西族普遍地信仰“東巴教”,這是一種多神教,天、地、山、水、風、火等自然現象和自然物都被視為神靈,在明代,喇嘛教傳入麗江地區,為部分納西族群從所信仰。
6 極具民族特色的村門。
DSC06948

7 納西族的民族英雄“阿普三朵”。三朵是麗江木姓土司的一員大將,在戰爭中神勇異常,屢立戰功。相傳,當地土司為其在玉龍山建北嶽廟祭祀,三朵也就成了納西族的保護神。因三朵屬羊,因此每年的農曆二月初八和八月的第一個羊日,納西人民都要到北嶽廟祭拜,這就形成了納西族的一個盛大節日——“三朵節”。
DSC06951

8 三朵雕像旁的浮雕和壁畫巨牆,表現的是《東巴經》中著名敘事詩《創世紀》的內容。
DSC06952

9 納西古樂。納西古樂是大約在明代傳入的一種道教音樂,具有漢族絲竹樂的風格,又揉合了納西族的樂風,再現了古代宮廷宴樂的美妙意境。1993年麗江洞經樂團晉京演出納西古樂,中國樂壇權威聽後拍案叫絕: “唐代名曲在滇出土”,認定其中《八卦》即李隆基創作的失傳已久的名曲。因此這種古樂又被人們稱為“音樂的活化石”。除東巴文、納西古樂外,納西族還有第三個活化石,就是被譽為“人類社會的活化石”的摩梭人至今保留的母係氏族社會的遺跡。
DSC06950

10 納西式建築。
DSC06949



11 不知怎的,直接竄到白族村了,大概納西族和白族太接近勒吧。這是白族村民居。
DSC06954



壯族村。雲南省壯族主要聚集在文山州,人口約110萬。
12 壯族村村門。
DSC06958

13 龍柱。龍柱是壯族人民祭祀龍王天子和龍母夫人、祁求河水長流、滋養萬物、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的地方。
DSC06959

14 昊天閣。清明時節壯族人民在此祭祀玉皇大帝,舉行春播儀式,祁求風調雨順,農事順利,昭示著一年農業生產活動的開始。
DSC06960



蒙古族村。雲南省蒙古族主要聚居在通海縣興蒙蒙古族鄉,人口2.8萬人,多為元世祖忽必烈征戰雲南時所率蒙古族展示的後裔。現以農耕為主。
15 雲南蒙古族人居住的的蒙古包。
DSC06963

16 那個蒙古包既是真的,也是個樣子貨,雲南的蒙古人,幾乎不住蒙古包了。現在的雲南蒙古族,大多定居住木屋。這是其主房。
DSC06964

17 這是其廂房。
DSC06965



水族村。雲南水族聚居在曲靖市富源縣的古敢水族鄉和黃泥河鎮,人口近1.3萬人。水族人自稱“雖”,多居於溪流河畔,生活習俗、自然崇拜和民間傳說亦多與水有關,漢族則以“雖”與“水”讀音相近以訛傳訛稱之為“水族”,有“住在水邊的人”的意思。
18 水族村落廣場。
DSC06969

19 水族村風光。
DSC06968



布朗族寨。布朗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部瀾滄江下遊兩側的山嶽地帶,人口約9萬人。
20 布朗族寨口。
DSC06971

21 寨內“孔明帽”式建築十分獨特。
DSC06972

22 布朗族住房建築為幹欄式竹樓,分上下兩層,樓下關牲畜,樓上住人。布朗族村寨通常由三、五個至數十個同一血緣的家族聚居,住房幹欄式竹木結構的二層瓦房,上層有正堂、臥室、曬台等,下層一般作為倉庫、圈養牲畜的地方。屋內中央設置火塘,火塘邊是家人吃飯、待客的地方,夜晚則在火塘四周安置床鋪。建築在民族村內的這個房屋是不是竹樓?當時沒覺得什麽,現在我看著怎麽也不像“竹”樓,自己懷疑自己了。
DSC06973



佤族寨。佤族是雲南獨有少數民族,主要分布於雲南思茅市西盟、孟連縣和臨滄市滄源縣,聚居區域在瀾滄江和薩爾溫江之間的怒山山脈南段,山巒起伏,平壩極少,通稱阿佤山區。人口40萬左右,使用佤語,原無本民族文字,中央人民政府於1957年設計公布一種以拉丁字母形式的佤文。
23 佤族寨的門頭上方懸掛著三個碩大的牛頭。因為牛在佤族的生產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佤族先民是以牛頭多來顯示富貴的,而佤族地區盛行的“剽牛”活動至今仍是佤族最為盛大的宗教活動。
DSC06975

24 佤族演員在排練歌舞。這刻有“司崗裏”字樣的石雕門,“司崗”是滄源佤族語,意為“葫蘆”。佤族創世史詩《司崗裏》所說的佤族是從葫蘆裏出來的傳說。每年五月佤族舉辦“司崗裏摸你黑狂歡節”。“摸你黑”取意於佤族民間用鍋底灰、牛血、泥土塗抹在額頭上以驅邪祈福求平安的習俗。參加狂歡的人們互相塗抹,相互祝福。“中國佤族司崗裏摸你黑狂歡節”的魅力吸引了大量遊客,也帶動了滄源的旅遊業,被評為雲南省最具魅力和影響力的“十大民族節慶”之一。僅2008年,到滄源縣旅遊的國內外遊客就達30餘萬人次,旅遊經濟收入達1億多人民幣。
DSC06978



苗族村。雲南主要在廣南、金平、屏邊、馬關4縣,人口104萬。
25 苗族吊角樓。
DSC06980

26 苗族村內的教堂。
DSC06982

27 長廊。
DSC06983



獨龍族寨。獨龍族主要分布在雲南省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人口有5700人。
28 “建在大樹上的房子”。生活在獨龍江、怒江流域的獨龍族在立寨建屋之前相當漫長的曆史發展過程中,曾經經曆了巢居、穴居、“結房於樹以居”的過渡階段,古代獨龍族大概受鳥窩的啟發,將人的家建在樹上或洞中,被稱做是“建在大樹上的房子”,獨龍語為“新阿當”。
DSC06986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