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斯德哥爾摩掠影(上)

(2010-01-02 19:17:26) 下一個
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位於瑞典的東海岸,位於梅拉倫湖入海處,麵向波羅的海,風景秀麗,是著名的旅遊勝地。斯德哥爾摩市區分布在14座島嶼和一個半島上(算上郊區的島嶼,共有24000個島嶼),70餘座橋梁將這些島嶼聯為一體,因此斯德哥爾摩亦享有“北方威尼斯”的美譽。斯德哥爾摩地理位置適中,氣候溫和,環境優美,在1436年被定為瑞典首都,並逐漸發展成為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上的最大城市。
斯德哥爾摩英語原意為“木頭島”。城市始建於公元13世紀中葉。那時,當地居民常常遭到海盜侵擾,於是人們便在梅拉倫湖的入海處的一個小島上用巨木修建了一座城堡,並在水中設置木樁障礙,以便抵禦海盜,這個島便得名為“木頭島”。關於斯德哥爾摩這個名稱,當地還有個傳說:古時梅拉倫湖上漂浮著一根巨大的木頭,引導來自錫格蒂納的第一批移民至此,建立了這座城市。第三個傳說是:以前這裏一片荒涼,海浪衝來的遇難船隻的碎片堆滿海灘,當地居民便撈取這些木片搭起簡陋的小屋。由於這些木片均不成塊,隻是一條條木頭樣的廢料,因此搭起的房子東倒西歪。1250年,這種碎木房屋在小島上形成了一條街,外國船隻開到這裏進行商貿活動,看見街上的房屋如此模樣,不禁感到好笑,隨口喊出“斯德哥爾摩”。“斯德哥”是木頭的意思,“爾摩”則是島的意思,合起來為“木頭島”。
斯德哥爾摩既有典雅而古香古色的風貌,又有現代化城市的繁榮。老城區不僅有金碧輝煌的宮殿、氣勢不凡的教堂和高聳入雲的尖塔,而且有無數狹窄的大街小巷,盡顯中世紀的街道風采。新城區則是高樓林立,街道整齊,蒼翠的樹木與粼粼的波光交相映襯。在地麵、海上、空中競相往來的汽車、輪船、飛機、魚鷹、海鷗,給城市增添了無限的活力,而遠方那些星羅棋布的衛星城,更給人們帶來一抹如煙如夢的感覺。






在圖爾庫上了所謂的“郵輪”(我以為不過是個可以讓乘客過夜的渡輪),熬了一晚,次日淩晨到了斯德哥爾摩。就像抵達聖彼得堡的情景一樣,先在餐館幹坐,等待早餐。早餐後,趁著天色未明,我們驅車來到斯德哥爾摩港口的最高點-峽灣街(Fjällgatan),它是斯德哥爾摩的觀景台,在這兒可以俯瞰城市絕大部分的景色。到達峽灣街時,恰逢黎明前的黑暗時刻,風蕭蕭兮(十月初的斯德哥爾摩的)海水寒,寒風不僅刺骨,而且呼嘯而過,嘯聲之大,蓋過了我們的說話聲。因天色昏暗,這組照片做了增光處理。
1. 峽灣街。
DSC09288

2. 瑞典的第一道霞光(曙光)。
DSC09283

3. 峽灣街建在海灣旁,高度距離下麵海邊的街道有六、七層樓高。
DSC09287

4. 向老城區望去,依稀可見對岸的王宮。
DSC09285

5. 在峽灣街俯瞰騎士島。騎士島位於老城西麵。在17世紀瑞典最強大的年代,這裏是有勢力的騎士和貴族們居住的地方,曾經是斯德哥爾摩的政治中心。島上的建築古色古香,色彩豐富,充滿了中世紀的味道。
DSC09292

6. 遙望斯德哥爾摩出海口-維京港口和斯德哥爾摩峽灣。
DSC09293





7. 朝霞映照下的瑞典國王卡爾·約翰十四世騎馬銅像。此人原名讓-巴蒂斯特·貝爾納多特,是拿破侖手下一名元帥。十九世紀初,大部分瑞典軍人考慮到未來可能與俄國發生軍事衝突,因此傾向於由一位軍人出任未來的國王,而貝爾納多特在以往戰爭表現出出色的軍事才能,在丹麥的作戰中又對瑞典戰俘相當友善,他在瑞典名聲極佳。1810年8月21日,他被瑞典人選舉為王儲和攝政,統帥瑞典軍隊,接著又被卡爾十三世國王收為養子,改名“卡爾·約翰”。這位新王儲很快就成為全瑞典最受歡迎並且最有權勢的人。他的整個政策以占領挪威為核心。很快,他與法國的敵人結為反法同盟。1814年,他擊敗丹麥,入侵挪威,並將挪威並入瑞典。入侵挪威之戰是瑞典至今最後一場戰役。斯德哥爾摩有紀念他的卡爾·約翰廣場,廣場中央便是此銅像。挪威首都奧斯陸王宮前的主要大道卡爾·約翰大街也是以他命名的。
DSC09295






梅拉倫湖是瑞典東南部的湖泊,東西長120公裏,寬1.6-40公裏,麵積1,140平方公裏,最深處64米,像一顆明珠鑲嵌在蔚藍的波羅的海邊。湖水由西向東,通過狹窄的海峽,於斯德哥爾摩注入波羅的海。湖內有島嶼1,260個,麵積488平方公裏。是瑞典第三大湖。
梅拉倫女神是波羅的海女神,也是斯德哥爾摩的守護神,梅拉倫守望著波羅的海,也映襯著波羅的海的蔚藍,千百年如一日。一萬年前,梅拉倫女神掙破覆蓋在波羅的海麵上的2000米冰層,向世人展示了她的風采。
有關梅拉倫湖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據古籍《散文埃達》記載,瑞典國王古魯菲和一個女旅行者葛馮渡過了愉快的一晚。國王之後賜與葛馮以牛耕作一日一夜的土地作為回報。葛馮將她和巨人生下的四個兒子變成牛,綁上巨大的鋤頭犁地,並用這有神力的牛將挖掘的泥土搬到西邊的海上,形成了“西蘭島”(即今日丹麥的西蘭島);被她挖過的海灣就是現在瑞典的梅拉倫湖。葛馮也就成了西蘭島的守護神,哥本哈根還有一座葛馮女神趕著四頭牛的雕像。
8. 晨曦下的梅拉倫湖畔風光。
DSC09309

9. 梅拉倫湖的美麗風光。對麵著名的斯德哥爾摩市政廳是我們遊覽斯德哥爾摩的重點參觀景點。
DSC09297

10. 一條公路橫穿梅拉倫湖。從梅拉倫湖遠望對岸的斯德哥爾摩市政廳,這座建築的耀眼的紅磚牆以及陽光下熠熠閃亮的金頂給人最強烈的視覺衝擊。
DSC09371

11. 從梅拉倫湖的對岸遠望斯德哥爾摩市政廳,近景。市政廳鍾樓塔頂的上代表丹麥、瑞典、挪威三國的金色三皇冠在陽光下閃閃發光(13世紀時,瑞典國王瑪格努斯管理著瑞典、挪威和斯科納三個王國,用“三個王冠”做其治權的象征,沿用至今)。這個鍍金三王冠也已成為市政廳最常為人提及的特點。
DSC09299





12.斯德哥爾摩老城。街景。斯德哥爾摩最古老建築:騎士島教堂。
DSC09317

13. 斯德哥爾摩老城。諾貝爾博物館和瑞典證券交易所。諾貝爾博物館和瑞典文學院在樓上,每年的諾貝爾文學獎便在此遴選,證券交易所在樓下。樓上是世界聞名的諾貝爾博物館和瑞典文學院,樓下是金融機構,誰將兩者弄到一個樓裏的?真是不可思議。
DSC09321

14.斯德哥爾摩老城。街景。水井紀念碑,位於諾貝爾博物館門前之廣場上。這是斯德哥爾摩最早的一口淡水井,始建於1205年,幹涸於一百五十多年前。這是在原址上蓋起的紀念碑。
DSC09320

15. 斯德哥爾摩老城。著名的商業區步行街-皇後大街入口之大門。時間太早,稀稀落落沒有幾個行人。
DSC09312

16. 斯德哥爾摩老城。皇後大街入口大門細部。
DSC09313





斯德哥爾摩大教堂。這是舊城最重要的地標之一,是全城最古老的教堂,其曆史可上溯到1279年,1527年成為一座馬丁·路德派新教徒的教堂,此後該教堂遭到連續不斷地修改和調整,最後一次改建是在1736—1745年間,建築師在建築物上添加了美麗的帶鍾表的塔樓。自十五世紀始,所有瑞典國王的加冕儀式都在此大教堂舉行。1907年古斯塔夫五世決定終止加冕儀式,昔日豪華隆重的皇室盛典就此走入曆史,隻剩下大教堂留供後人揣度。
17. 斯德哥爾摩大教堂。
DSC09319

18. 斯德哥爾摩大教堂和方尖碑。教堂前的方尖碑是為了紀念瑞典與俄羅斯為爭奪波羅的海出海口的戰爭而建立的。
DSC09318





瑞典王宮建於公元17世紀,為一座方形小城堡,實在不起眼,相當一般。我們到此,恰逢衛兵換崗。
19. 這隊衛兵。看著他們,實在想象不出瑞典曾經做了幾個世紀的歐洲強國。
DSC09326

20. 這兩個換崗的士兵。一位還是士官呢。一些遊記說他們:“威風凜凜”和“威嚴逼人”。我怎麽看他們都透著些猥瑣。旁邊還有一門大炮。
DSC09325

21. 像個道具大炮或玩具大炮。也許當年它在戰場上曾經“威風凜凜”和“威嚴逼人”。
DSC09327

22. 瑞典王宮。側麵。緊鄰商業區。
DSC09330





市中心西南騎士島東端,便是市政廳所在地。瑞典人把斯德哥爾摩市政廳當作是自己的驕傲,因為它不僅是這個國家乃至整個北歐的標誌性建築,還是每年舉行諾貝爾晚宴的地方。在某種意義上,斯德哥爾摩市政廳在瑞典的地位就像是中國的萬裏長城,它不僅是瑞典乃至整個北歐的標誌性建築,更因每年一度的諾貝爾晚宴在此舉行而聞名於世。無論是瑞典人還是外國人,隻要來到斯德哥爾摩,便都會到市政廳去參觀一番。
斯德哥爾摩市政廳建於1911年至1923年,主體以紅磚建造,右側是高高聳立、高達105米、披著綠銅貼片的鍾樓尖塔。市政廳位於梅拉倫湖畔,地理位置絕佳,從斯德哥爾摩市中心區任何角度都能看見其高聳的方柱形塔樓。就建築本身而言,斯德哥爾摩市政廳是一座造型別致、裝潢華美的建築;就功用本身而言,斯德哥爾摩市政廳與歐洲其他城市的市政廳並無二致,這裏是市政會議的召開地和市府公務的辦公地,特殊的是,它同時也是每年諾貝爾各獎杯最終歸屬的揭曉地。瑞典建築師在設計中,尊重古典建築但又不受其限製,將曆史上的多種建築風格與手法融合一起,創作了這座體形高低錯落、虛實相諧的水邊建築。
23. 市政廳入口及其鍾樓尖塔。
DSC09340

市政廳一層的宴會廳被稱為“藍廳”,是市政廳最為人熟知的大廳之一。“藍廳”廳堂全部用褐紅色的磚彩砌成,名為藍廳,卻非藍色。原來在最初的設計方案裏,建築師原本的構想是要用石灰砌蓋住所有紅磚塊,再繪以藍彩,故命名此廳為“藍廳”。不過裝飾開始前,他來到這裏,看到了紅磚牆體在天光透入下呈現出的色澤,他被紅磚帶來的美感深深打動,放棄了原來的方案,決定保留這古樸自然的本色和溫暖舒適的氛圍,而成為了人們今天看到的樣子,也就留下這段令人回味無窮的小故事,隻是藍廳這個名字卻因早已在所有的設計圖紙上使用,而名不副實地一直流傳了下來。每年12月10日的下午4時,頒獎儀式在斯德哥爾摩音樂廳隆重舉行。頒獎儀式結束後,國王和王後要在市政廳一層的藍廳為獲獎者舉行盛大的千人晚宴。列柱環繞的大廳搭配著闊氣的樓梯,全部以紅磚舖陳出典雅的氣氛。
24. 藍廳一角。千人宴會就是在這兒舉行的。1560平方米的大廳上要安排1300人的座位,通過精密丈量,每個人的座位一模一樣。
DSC09340

晚宴舉行時,瑞典國王和王後、諾貝爾獎得主及其家屬從2樓的榮譽門出來,再從台階下來步入藍廳。樓梯的高度設計的恰到好處,隻要眼睛盯著正前方牆上第二窗形裝飾的星形圖案,不用看腳下就可以以最舒服安全的方式走下來。這裏麵還有一段故事。原來歐洲社交場合女士都要穿長裙,上下樓梯對於這種盛裝實在是個難題——一不小心很容易被長長的裙裾絆倒,但若盯著腳下卻又有失禮儀。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設計師請自己的夫人艾莎穿著高跟鞋和晚禮服反複試走,(據說經過一周)測出了最舒服安全的樓梯設計——台階共27級,每級最佳高度約13公分,最佳寬度約37公分。按此設計,盯住,女士下樓時隻要雙眼平視上述特定點的星型記號,依照平日步伐,就能保持良好儀態。因此這個樓梯又叫“艾莎的樓梯”。由於這段樓梯走起來極為舒適,被認為是世界上設計得最好的、走起來最安全、最舒服的樓梯。據說,市政廳建成80多年來,在藍廳舉辦過的宴會不計其數,卻從未發生過鞋跟或裙子被踩的事故。此外,它也是名副其實的“成功者的樓梯”,因為每位諾貝爾獎得主被允許在樓梯轉角處的講台上發表5分鍾的講話。
25. 艾莎的樓梯
DSC09339

26. 遙拍榮譽門。榮譽門上麵的半身胸像就是藍廳的設計師讓奈爾8226;厄斯特貝裏。
DSC09337

27. 意大利廣場式陽台和噴泉裝飾。
DSC09336

28. 藍廳上麵有一架曾經是歐洲最大的的管風琴,有一萬根風琴管和138根琴弦。這是1923年斯德哥爾摩一位工程師出了10萬瑞典克朗獻給市政廳的。
DSC09338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