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的“身世(曆史)”相當坎坷,直到12世紀仍是瑞典的屬地之一,首府是芬蘭西南部的海邊城市圖爾庫。赫爾辛基麵臨芬蘭灣,是北歐地區最深的港口,所以十六世紀時瑞典國王古斯塔夫(Gustav)在此建造城市。十八世紀時,赫爾新基已成為重要的海上交通要衝。1809年芬蘭的統治權易手,沙皇俄國趕走瑞典,開始統治芬蘭,芬蘭成為有一定自主權的俄羅斯大公國,由於赫爾辛基距離沙皇俄國較近,所以新統治者便指定赫爾辛基替代圖爾庫成為芬蘭的首都,這也是赫爾新基的古建築物之所以洋溢俄羅斯風格的原因。雖然受沙皇俄國統治,芬蘭的法律製度仍然延續瑞典的法製,而且開始形成芬蘭自己的文化,使用芬蘭自己的幣製,並指定芬蘭語和瑞典語並列為官方語言。1917年,發生俄國革命,推翻了沙皇俄國,芬蘭由此受到鼓舞,在1917年12月6日宣佈獨立,成立了芬蘭共和國。也就是說,芬蘭國的曆史至今不足100年。二次大戰中,芬蘭與蘇聯兩次交戰失敗,赫爾新基慘遭破壞。戰後,赫爾新基展開縝密的都市計劃,這才使得市內再度展現往日繁華。
赫爾辛基位於芬蘭灣北部的維隆奈米半島上,地處北緯60°,是世界最北邊的首都。赫爾辛基三麵環海,一麵背山,港灣分外多,島嶼星羅密布,麵積有1145平方公裏,人口約117萬。受到波羅的海影響,赫爾辛基氣候溫和。從空中俯瞰,赫爾辛基被森林包圍,森林又被海洋擁抱,整個城市似乎被森林擠得隻剩下一點兒空地。甚至赫爾辛基飛機場也建造在森林的空隙之中,好象是一個林中的木材運輸站。
赫爾辛基市內街道寬闊,美麗清潔,城裏有許多小公園。春夏之季,到處是蒼翠的樹木和如茵的草坪。市中心大街的街心花園裏繁花似錦。市內建築物風格獨特,多用淺色花崗岩建成,故赫爾辛基有“北方潔白城市”之稱。市中心的赫爾辛基市政廳廣場台基高大,石柱聳立,雄偉壯觀。市政府、總統府、國務院都在市政廳廣場附近。北歐的陽光極為珍貴,人們舍不得讓陽光白白浪費,故凡豔陽天,公園裏和馬路上到處是人。有些廣場的利用率極高,晨間開辦有“早市”,許多農婦前來出售水果、蔬菜、魚類等各種食品。人群離去後,便有清潔車前來衝洗,洗刷得幹幹淨淨。下午3時後賣日用品的商販們又占領了廣場。7點後廣場又衝選一遍。晚間這廣場又成了青年男女散步的好地方了。
赫爾辛基,這座年輕的首都既擁抱芬蘭過去的輝煌傳統,同時又講究現代生活的品位。整個城市新舊混合得體,處處流露著大都會的魅力與北歐式的優雅。赫爾辛基常被稱為“波羅的海的女兒”,三麵都被湛藍的海水及島嶼所包圍。優美的環境融合豐富的文化,城內富有特色的建築以及數不勝數的博物館,使其形成了對世界各地遊客的強大吸引力。越來越惹人注意的還有赫爾辛基的設計品位,北歐式的簡約主義風格配合各種活潑獨到的創意,打造而成別致的家具、時裝、玻璃及陶瓷器具,令全球刮目相看,其中不少被奉為經典。
聖彼得堡到赫爾辛基隻有270公裏,但是俄羅斯過境很耽誤時間,運氣特好時一個多小時能過境,但過境時間往往要三個小時或更長。沒想到我們過境時俄羅斯海關工作人員的效率相當高,用了大概不到兩個小時,導遊直呼“運氣”。
一進入北歐諸國,導遊就不斷提醒我們,北歐風景極其優美,隻要隨便向窗外按下快門,就可得到一張絕佳的風景照片。確實如此。汽車一進入芬蘭,美景目不暇接,張張照片愛不釋手。我挑出幾張,與網友共享。下麵的風景照片都是在進入芬蘭後的赴赫爾辛基旅途中在汽車裏拍攝的。
1. 高速公路旁,近處是農田,遠處是森林。
2. 農家,農田,湖泊,森林。
3. 大片農田。
4. 小湖泊旁的村莊。
5. 赫爾辛基郊區。
下麵介紹赫爾辛基市容。整日遊覽過程中,大部分是陰天,有時有雨,偶爾一絲陽光。所以所有照片均色調灰暗。特此說明。
赫爾辛基參議院廣場。參議院廣場占地約7000平方米,廣場地麵覆蓋著不少於40萬塊灰紅相間的芬蘭圓花崗岩。早在17世紀,同一地點也有一座參議院、教堂和中央廣場,但這些建築在戰爭中被夷為平地。芬蘭的富商們在不久後又進行了重建,在原址南邊修建了這個城市的第一批石頭建築。
6. 赫爾辛基參議院廣場。照片左側的黃色建築物是赫爾辛基參議院。
7. 赫爾辛基參議院廣場上的這座雕像不是芬蘭人(不是他們的國君、總統或名人),而是俄國沙皇亞曆山大一世。之所有豎立他的銅像,是紀念他給予芬蘭廣泛的自治。
8. 俄皇亞曆山大一世雕像底座上的女性不是什麽神仙,而是普通凡人,表示芬蘭是女權主義相當強大(不說至上吧)的國家。現在的芬蘭總統是女性。
9. 赫爾辛基參議院廣場。照片右邊的黃色建築物是赫爾辛基大學。赫爾辛基大學始建於1640年,是一所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的著名高等學府,也是芬蘭第一所國立大學,世界排名為第60位。
10. 赫爾辛基參議院廣場。照片左前方黃色建築物是赫爾辛基市政廳。
11. 位於赫爾辛基參議院廣場俄皇亞曆山大一世雕像後方的乳白色建築物是赫爾辛基大教堂,建於1852年,其結構之精美與氣宇之非凡,甚稱芬蘭建築藝術上的精華。大教堂頂端是帶淡綠色圓拱的鍾樓,高出海平麵80多米,在大海上—眼便能看見,使之成為赫爾辛基的象征。教堂前的白色帳篷,便是出售農產品的“早市”。
12. 赫爾辛基大教堂細部。屋頂上的雕像是耶穌的十二位門徒。
13. 赫爾辛基大教堂內部。
14. 赫爾辛基參議院廣場。清晨,除了我們一撥遊客外,偌大的廣場上隻有寥寥幾個行人。街頭賣藝者早早就出動了,還為我們吹奏了幾首中國民謠。
15. 赫爾辛基。烏斯別斯基東正教教堂。它離赫爾辛基大教堂僅有兩三百米遠,是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上最大的拜占庭斯拉夫式東正教教堂,這座教堂由聖彼得堡的建築師設計並於1868年建造完成,1968年百年紀念日的時候曾經翻修。教堂紅磚尖塔,設計巧妙,外觀醒目,具有濃鬱的莫斯科建築風格。教堂內有曾率軍力敵蘇聯侵略的芬蘭英雄卡爾·古斯塔夫·艾米力·曼納海姆將軍的墓。在此處參觀遊覽時,恰逢雷聲隆隆,大雨連連,我搶拍了一張照片,趕快溜進教堂裏,參觀兼避雨去也。
赫爾辛基大教堂附近的南碼頭,是停泊大型國際遊輪的港口,世界各國的超級豪華遊輪和海上觀光遊輪在此來來往往,川流不息。南碼頭廣場上有一個常年開設的露天自由市場(中國人稱之為“漁人碼頭”)。每天清晨,商販們雲集在這裏,擺起小攤,出售新鮮瓜果蔬菜、魚肉及鮮花,還有芬蘭刀、掛毯、陶瓷、泥塑和手飾等各種傳統工藝品和旅遊紀念品。這裏既是深受當地居民歡迎的購物場所,也是外國遊客觀光遊覽的必到之處,成為赫爾辛基最引人注目的地方。芬蘭生產的狐皮、貂皮、馴鹿皮以及各種皮毛製做的大衣、皮帽、圍巾和用毛皮邊角料製作的毛人工藝品很受遊客們的青睞,擺有各種皮貨的攤位常常圍滿了外國遊客。而對在海邊生活的赫爾辛基人來說,鮮魚是他們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味佳肴。在露天市場上,赫爾辛基人可以買到各種剛剛從海裏打撈上來的鮮魚和經過加工的魚製品。市場裏人來人往,熙熙攘攘,鷗鳥在頭頂飛翔、鳴叫。但沒有叫賣聲和討價還價的聲音,聽不到我們國內市場常見的那種喧鬧,所有交易都是默默地進行的。
16. 露天自由市場一撇。到了露天自由市場,又是不小的雨水澆頭。勉強拍了幾張照片。芬蘭總統府離碼頭不遠,因雨延誤了參觀時間,故取消了參觀總統府項目。
17. 露天自由市場一個攤位的小販和他出售的各類魚製品。
18. 露天自由市場街景。
19. 露天自由市場邊的南碼頭。
接著我們冒雨參觀赫爾辛基奧林匹克體育場。它是芬蘭最主要的體育場。赫爾辛基奧林匹克體育場原計劃是供1940年第12屆奧運會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使用而興建的,於1938年落成啟用,可容納40,000名觀眾,但因為蘇芬戰爭的爆發,第12屆奧運會被迫取消,它也就沒有派上用場。二戰結束後,赫爾辛基再次贏得奧運會承辦權,這座體育場終於有了用武之地。芬蘭人對該體育場進行了重新的修建,把它作為1952年第15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主會場。這裏也曾舉行過1983年世界田徑錦標賽和2005年世界田徑錦標賽。
20. 赫爾辛基奧林匹克體育場。
21. 赫爾辛基奧林匹克體育場公園。
西貝柳斯公園是赫爾辛基的一大名勝。西貝柳斯(Sibelius)是芬蘭最著名的音樂家,從9歲開始作曲到92歲去世,一生譜寫了7首交響樂(代表作《芬蘭頌》)。他和貝多芬、柴可夫斯基、施特勞斯、舒曼等並列為音樂大師,聞名世界樂壇。人們稱讚西貝柳斯的交響樂“具有貝多芬的邏輯、柴可夫斯基的風格”。
西貝柳斯公園是為了紀念西貝柳斯於1945年而建的,以他名字命名。公園內鮮花怒放,碧草如茵,是市民休憩的好地方。西貝柳斯公園裏最受遊客歡迎的是位於海邊在青鬆翠柏環抱之中的西貝柳斯紀念碑和西貝柳斯銅製頭像。西貝柳斯紀念碑最使芬蘭人引以為自豪,它是一個巨大的管管風琴雕塑,由600多根銀白色不鏽鋼大鋼管組成,表現出超現實設計意象的造型,洋溢著濃厚的現代氣息,成為偉大的民族音樂家不朽作品的象征。每當海風吹過,氣流穿過鋼管發出時而高亢、時而低沉的風鳴聲,仿佛是大自然在無休止地為紀念這位音樂家而演奏著永恒的樂章。一個巨大的西貝柳斯金屬頭像嵌在紀念碑一旁的赤色岩石上,他那凝神深思、栩栩如生的表情,逼真地反映出西貝柳斯當年進行創作時的神態,生動地再現了這位偉大的作曲家英姿勃勃的形象。紀念碑和大師頭像雕塑與周圍大自然的花草樹木,極為和諧地融合成一體。
22. 西貝柳斯紀念碑。
23. 西貝柳斯青銅頭像。
24. 西貝柳斯公園景色。
岩石教堂,又叫坦佩利奧基奧教堂,是幾乎所有造訪赫爾辛基的遊客的必遊之地。這座聞名全歐洲的教堂位於赫爾辛基市中心的坦佩利岩石廣場。一整塊起伏不平的巨大岩石覆蓋著整個坦佩利廣場,岩石教堂就開鑿於這整塊岩石中。此教堂完成於1969年,其卓越的設計極為新穎巧妙。建造時為了不損及自然景觀,設計師將岩石部份往下挖空,而教堂就巧妙的設計在這空穴中。岩石順其自然地保留了下來,比旁邊的街道高出8至13米;環繞四周的是在不同年代修建起來的住宅樓。當遊客乘車來到教堂外,映入眼簾的是這塊巨大的岩石,看不到一般教堂所具有的尖頂和鍾樓,隻有一個直徑20多米的淡藍色銅製圓形拱頂暴露在岩石的最上麵。在岩石的一側,有一個類似地堡外觀的用鋼筋水泥砌成的沒有任何裝飾的雙層大門,走進大門,便是教堂的正廳。正廳的內壁是未經任何修飾的天然岩石麵貌,表麵凹凸不平,此起彼伏,最高處離地麵約9米,最低處也有5米。這裏的景觀依然同外表一樣保持著良好的自然質樸風格。仔細觀看,岩壁上每隔半米就有一條垂直於地麵的鋼釺鑿過的痕跡,這些痕跡都是保留下來的原始開鑿狀態。承受教堂頂部的牆體是用炸碎的岩石堆砌而成,這些石塊看起來鬆散和雜亂無章,相互之間有很大的縫隙,好像隨時都有可能掉下來,但實際上,每一塊石頭都是經過精心選料砌上去的,絕對不會脫落。岩壁和這些碎石塊渾然一體,構成了教堂的內壁,其顏色深淺不一,左側是褐紅色,中間為赭石色,右側是灰黑色,各種不同的原始色調給教堂增添了回歸自然的感覺。水滴從岩縫中滲出,順著岩壁流入地下排水槽。這種順乎天然的設計,增強了教堂內的音響效果。教堂的正廳可以容納約750人做禮拜。除了各種宗教儀式,岩石教堂裏還不定期的舉行包括交響樂在內的各種音樂會。
25. 岩石教堂外景。
26. 岩石教堂內景。
在雨中結束了赫爾辛基行程,接著在雨中驅車前往芬蘭舊都圖爾庫,以便搭船前往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行車途中拍了一些風景照(均為車內所攝),選幾張與網友共享。
27. 赫爾辛基至圖爾庫途中景色。
28. 赫爾辛基至圖爾庫途中景色。
29. 赫爾辛基至圖爾庫途中景色。
30. 赫爾辛基至圖爾庫途中景色。
車到圖爾庫,離晚飯還有半小時,下麵是休息時間拍的圖爾庫路邊景色。
31. 圖爾庫街景。教堂。
32. 圖爾庫街景。馬路。
33. 圖爾庫街景。上張照片馬路下麵的小河。
34. 圖爾庫街景。街頭雕塑。兩個交頸的天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