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聖彼得堡掠影(上)

(2009-12-22 09:30:45) 下一個
(由於冬宮博物館館藏極其豐富,本文較長,分上、下兩部分發出。希諒。)

作為俄羅斯最歐化的城市,聖彼得堡被普希金讚頌為俄羅斯“通往歐洲的窗口”。聖彼得堡,風光迤儷,河流縱橫,橋梁眾多,又被稱為“北方威尼斯”。

早在十四世紀時,莫斯科還是個彈丸之地的內陸大公國,到十七世紀沙皇俄國,也不過是個封建農奴國家,其社會發展水平,遠遠落後於西歐諸多國家。公元十七世紀末,彼得大帝在俄國封建農奴製的基礎上,迅速采用了西歐模式,重新確定了俄羅斯的改革維新製度,因而促進了俄國工商業水平,不僅使俄國的經濟發生了變化,也使俄國變得更加強大。隨著彼得大帝不斷地奪取出海口和海疆的擴大,其領土也在急劇膨脹。俄羅斯從瑞典手中奪取了涅瓦河流域的全部土地。為防禦瑞典軍隊複奪此地,1703年5月16日彼得大帝下令在涅瓦河北岸兔子島修建彼得保羅要塞,為聖彼得堡之發端,他還命令將全國將石料運抵這裏開始建城。1712年彼得大帝遷都於此,長達二百餘年,聖彼得堡都是羅曼諾夫王朝統治中心,俄羅斯帝國所有驚天動地的事情差不多都是在這裏發生。涅瓦河上飄蕩著俄羅斯曆史的腥風血雨。1914年“一戰”爆發,俄國反日耳曼情緒強烈,沙皇政府改其名為彼得格勒(-burg,堡,為德國地名命名詞;-grad,格勒,為俄國常用地名命名詞)。1917年十月革命爆發,政權易幟,首都由彼得格勒遷往莫斯科。1924年,蘇聯政府將彼得格勒更名為列寧格勒。1991年蘇聯解體,經該市市民公投,恢複舊名聖彼得堡。聖彼得堡迄今城史為三百零七年。

從莫斯科到聖彼得堡可以坐火車。為了降低成本(省一晚的住宿費),旅行社通常都會安排坐火車,晚上八、九點鍾乘火車離開莫斯科,我們也不例外,在車上晃蕩八個多小時後,第二天清晨到達聖彼得堡,此時離天亮還有二、三個小時。我們在餐館枯坐,等了好久才開飯。早餐後,在蕭瑟的秋雨中來到了涅瓦河左岸的伊薩克廣場。
1. 聳立在伊薩克廣場中央的尼古拉一世騎馬銅像,馬匹雙蹄著地,支撐著整座雕像的重量,設計非常巧妙。這是尼古拉一世(俄國人稱他為臭名昭著的尼古拉)為自己樹碑立傳而自建的青銅塑像;尼古拉斯一世拉著馬僵,俊馬前蹄騰空,一躍而起,給人一種不可一世的感覺。這個塑像隻有2個支撐點,經曆了三個世紀的風風雨雨,屹立不倒,藝術與技術的精湛讓人感到驚訝。塑像的基座上,雕塑了四個女人,分別代表著信念、睿智、力量和平等。。
尼古拉一世2

2. 位於廣場北側的伊薩基耶夫斯基大教堂(中國人十分形象地稱之為“金頂教堂”)是一座巨大鍍金圓頂的大教堂,它被羅曼諾夫王朝視為國家教堂,與梵蒂岡的聖彼得大教堂、倫敦的聖保羅大教堂和佛羅倫薩的花之聖母大教堂並稱為世界四大教堂,是世界第三高的圓拱型建築物。教堂高102米、長112米、寬100米,可同時容納1.2萬人。教堂於1818年開工,1858年完工,曆時40年,用工44萬人,光教堂內外裝飾用黃金就達410公斤,其中僅穹頂外部鍍金就用了100公斤黃金,總造價2300萬盧布。自1858年建成後,一百多年來教堂沒有重新鍍金,但穹頂依然金光閃閃。伊薩基耶夫斯基大教堂雄偉壯觀,是俄羅斯晚期古典主義的精華,是俄羅斯最重要的宗教聖地,聖彼得堡的象征。
聖伊薩基耶夫大教堂1

3. 建築物上方、四周牆麵、三角門楣、柱頂以及大門上的雕像都是聖經中的故事。
聖伊薩基耶夫大教堂4

4. 教堂的四麵各有16根巨大的石柱托起雕花山牆,每根石柱重120噸。教堂的大圓頂周圍放置了24根較細的石柱,每根石柱高13米,重67噸。整個建築蔚為壯觀。難得的是,這個教堂以及俄羅斯其它重要教堂的石柱均由整根石材製成。以當時的工程技術水平和道路運輸條件,真不知這些石柱是如何加工、運送和豎立起來的。我是孤陋寡聞,覺得不可思議。
聖伊薩基耶夫大教堂3

5. 位於伊薩基耶夫斯基大教堂對麵的建築物是瑪麗亞宮。它建於1839年至1844年,由於它是沙皇尼古拉一世給自己的愛女瑪麗亞大公主的嫁妝,所以它的豪華與美麗不亞於這座城市的任何其他宮殿。據說,瑪麗亞大公主在裏麵隻住了三個月就搬出去了,因為她不願意每天早晨起來,第一眼看見的是她爸爸的屁股(瑪麗亞宮背對尼古拉一世騎馬銅像)。現在,瑪麗亞宮是市議會大樓。
瑪麗亞宮

6. 藍橋。瑪麗亞公主有恐水症。在瑪麗亞宮落成典禮上,瑪麗亞大公主踏上陽台,看到宮殿前的莫伊卡河,立刻暈了過去。為了不讓怕水的瑪麗亞公主見到宮殿前麵的莫伊卡河,沙皇尼古拉一世在莫伊卡河上建造了這座隻有32米多長、卻有將近一百米寬藍橋。這座橋雖然位於聖彼得堡一條不大的莫伊卡河上,也沒有其他橋上那些精美無比的雕塑或燈飾,但它卻以自己的寬度而著稱於世(它的寬度上長度的三倍多,以長寬比計,它是世界上最寬的橋)。這座橋與伊薩克廣場的其他建築一起構成了一組氣勢宏大的和諧的建築格局。站在橋上,隻覺得仿佛仍在伊薩克教堂廣場上,隻覺得自己仍然站在寬闊的大馬路上,根本感覺不到瑪麗亞宮是在河的另一邊。
DSC08947

7. 藍橋橋下的莫伊卡河。不大的河啊。不知這位怕水的公主見到小溪會暈過去否?
DSC08948\\





矗立在十二月黨人廣場上的彼得大帝的紀念碑。彼得大帝是聖彼得堡的奠基人。這個紀念碑建於1766至1782年,是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特聘法國名家法爾科內雕塑的,銅像頭部由其女學生科羅塑成,石座是葉卡捷琳娜二世花重金雇人耗時一年由芬蘭灣運至此地的,刻著“葉卡捷琳娜二世紀念彼得一世”。銅像高5米,重20噸,安置在一塊重達1600噸的天然巨石上。頭戴桂冠的彼得大帝騎在騰越的駿馬上,威風凜凜,目視前方,右手一揮,堅定而自信,顯示出了所向無敵的風采;駿馬前腿騰空,騰飛而起,象征著勇往直前的俄羅斯;被馬匹踐踏的蛇,代表當時阻止彼得大帝改革維新的力量;馬後蹄踩著這條毒蛇,象征著彼得大帝打敗了敵人。整座雕像十分壯觀,充滿了感人的藝術魅力,是世界紀念性雕塑藝術最完美的作品之一。普希金在自己的一篇敘事詩中將這座紀念碑稱為“青銅騎士”,從此以後,“青銅騎士”就成了彼得大帝紀念碑的代名詞。
8. 細雨中的彼得大帝青銅騎士像正麵
DSC08953

9. 彼得大帝青銅騎士像側麵
DSC08951

10. 彼得大帝青銅騎士像旁邊的高級人民法院。
DSC08954





冬宮廣場是聖彼得堡最大的廣場, 氣魄之宏偉,規模之巨大令人讚歎。廣場周圍所有建築物都是在不同時代由不同建築師用不同風格建造的,設計非常完美,全部建築物配在一起,十分和諧。廣場北麵的冬宮原為沙皇皇宮,十月革命後辟為聖彼得堡國立艾爾米塔什博物館的一部分。它是18世紀中葉俄國巴羅克-洛可可式建築的傑出典範。艾爾米塔什博物館以古文字學研究和歐洲繪畫藝術品聞名世界,它與倫敦的大英博物館、巴黎的盧浮宮、紐約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一起,並稱世界四大博物館。該館最早是葉卡捷琳娜二世女皇的私人博物館。冬宮麵向涅瓦河,是一座綠色與白色相間的建築,高三層,長約230米,寬140米,高22米,呈封閉式長方形。宮殿四周有兩排柱廊,雄偉而壯觀。整座建築占地9萬平方米,建築麵積逾4.6萬平方米。宮內共有1057個房間,117道樓梯,1886座門,1945扇窗戶,飛簷總長近2公裏。
11. 冬宮博物館正門。冬宮博物館的大門共有九個,這是最常用、最“正統”的一個。當年布爾什維克就是從這個大門衝入冬宮的。在沙俄時代,這個門隻允許沙皇和沙皇要接見到人通過。
DSC08968

12. 正門鐵門上的雙頭鷹:俄羅斯的標誌。
雙頭鷹:俄羅斯的標誌

13. 冬宮博物館屋頂細部。
DSC08970

14. 冬宮宮內以各色大理石、孔雀石、石青石、斑石、碧玉鑲嵌,以包金、鍍銅裝璜,以各種質地的雕塑、壁畫、繡帷裝飾,以紫檀、烏木、阿馬蘭特木等貴重木材鋪設,色彩繽紛,氣派堂皇。這是冬宮博物館入口大廳牆壁的裝飾。
牆飾

15. 牆飾細部。
DSC08975

16. 牆壁裝飾石雕之《拉奧孔和他的兒子們》,又稱《拉奧孔》,源於古希臘神話。雕像中間的壯年人拉奧孔神情處於極度的恐怖和痛苦之中,正在竭力使自己和他的孩子們從兩條蛇的纏繞中掙脫出來。他抓住了一條蛇,但臀部已被咬住了;他左側的長子被驚呆了,正在奮力想把腿從蛇的纏繞中掙脫出來;右側的次子已被蛇緊緊纏住,絕望地舉起他的右臂。這是三個由於拚命掙紮而扭曲的身軀,所有肌肉都已緊張到了極限,甚至到了痙攣的地步,表現了在恐懼和反抗狀態下的力量和極度的痛苦。慘烈的氣氛彌漫著整個作品。原作者古希臘完成於公元前一世紀,1506年出土於羅馬,收藏於羅馬梵蒂岡博物館。這裏是複製品。
阿特拉斯巨神群像

17. 冬宮博物館正廳樓梯。這個樓梯也叫“約旦樓梯”。因為東正教教徒認為,去約旦河接受洗禮,是一生中最高貴、最榮耀的事情,而這個樓梯又是接受沙皇覲見的唯一通道,當時人們認為受到沙皇接見就像去約旦河接受洗禮一樣榮耀,所以稱其為“約旦樓梯”。整個冬宮的建築風格,如同這個正廳一樣,是揉合了俄羅斯古典特色的獨特的巴洛克-洛可可風格,也被稱作“俄羅斯帝國風格”。
冬宮正廳樓梯

18. 冬宮博物館正廳天花板的巨型油畫。這是文藝複興時期意大利著名畫家提香的真跡,名為“眾神”,價值連城。當時歐洲約定俗成的規矩,隻有皇室建築才配享有在天花板油畫上出現天使和神仙的資格。
DSC08979

19. 冬宮博物館各房間之間的房門都類似這個門。
DSC08981

20. 冬宮博物館之宮殿個個金壁輝煌,進入其中,仿佛置身於用金子包裹的世界裏,這是“徽章大廳(ARMORIAL HALL)”。這個大廳有兩個用途:一是過去沙皇接見非皇室成員的官吏時,無論這些官員地位有多高,最多也隻能走到這個廳便得止步。大廳的吊燈有許多蠟燭,每一個蠟燭(現在用燈泡代替)下有一個標簽,說明此蠟燭代表的俄羅斯的那一個行省或行政地區。當沙皇接見某個封疆大吏時,便點亮其負責的那個地區的蠟燭;二是作宴會廳和舞廳用。此外,如同此廳,富麗堂皇的冬宮有許許多多花崗岩石柱,每一根石柱都是用整根花崗岩製成的。由於聖彼得堡不產花崗岩,所有花崗岩都是直接從芬蘭運來的。
DSC08985

21. 金鑾殿(又稱喬治大廳)。
DSC08991

22. 沙皇的金鑾椅,權傾一時的彼得大帝曾端坐其上。金鑾椅背後,有用4萬5千顆彩石鑲嵌成的一幅地圖。
沙皇的金寶座

23. 金鑾殿之拚花地板。金鑾殿中,最值錢的不是金鑾椅,不是皇冠,而是這個拚花地板。它是由一塊塊小小的木料,由工匠仔細拚接起來的,沒用任何膠水,卻天衣無縫。更難能可貴的是,從1762年使用至今,未曾發生任何變化。還有一個驚訝使我不得不佩服、不得不讚美冬宮工匠斷技藝之精湛。
拚花地板

24. 冬宮裝潢。
DSC08996

25. 冬宮博物館皇帝寢宮內的沙皇亞曆山大一世畫像。
DSC08989

26. 騎士大廳。
騎士大廳

27. 冬宮博物館之花園廳的彩石地板。
地阪畫



(本文之資料,首先采用展品自身的文字說明,其次根據導遊之解說,最後源自網絡。如有不妥,敬請識者指教。在此先謝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