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希臘諸島風情(八)-艾菲索斯,世界上保存最好、規模最大的古希臘/羅馬城市遺址

(2009-07-08 10:54:35) 下一個
6月5日訪問艾菲索斯(Ephesus),艾菲索斯是這個城的希臘名字,它的土耳其名字則為埃佛斯(Efes)。在《聖經》中,艾菲索斯被譯作“以弗所”。我首先是在閱讀《聖經》時與以弗所結緣的。久聞大名,這次如願以償,一睹“雄姿”。

艾菲索斯廢墟的盛名,大概僅次於意大利維蘇威火山下的龐貝城(龐貝,見後文6月9日的“那不勒斯”)。

今日的艾菲索斯,實際上隻是一個古希臘和古羅馬時代的廢城遺址,也就是說,現場是一片廢墟。大約在公元前十世紀,居住在安納托利亞高原西端愛琴海沿岸的愛奧尼亞人(Ionians)興建了艾菲索斯城。愛奧尼亞人對古希臘文化有極大的貢獻,例如被視為千古名著的《荷馬史詩》就是愛奧尼亞民間行吟藝人所著。此外,愛奧尼亞人在哲學、地理、史學、建築、雕塑等方麵也有很傑出的成就。艾菲索斯古城的建造,就集中體現了愛奧尼亞人上述成就之大成。考古發掘表明,愛奧尼亞人從希臘中部遷居到安納托利亞西部沿海地區後便定都在艾菲索斯,後此他們便開始大規模的城市建設,廣泛采用柱式架構,配以大量雕塑和壁畫(愛奧尼亞式建築由此得名,成為古希臘五種建築風格之一),使其成為當時地中海地區的著名大城市。

公元前七世紀,西莫瑞安斯人(Cimmerians)攻克了艾菲索斯,焚毀了整個城市,包括該城附近古代世界七大奇觀之一的阿耳忒彌斯神廟(The Temple of Artemis)。公元前六世紀,呂底亞(Lydia)國王克羅伊蘇斯(Croesus)率軍奪取艾菲索斯,下令重建該城。不久,波斯人又征服了呂底亞王國,他們繼續擴建艾菲索斯,疏浚港口,開辟了自艾菲索斯經原呂底亞首都的薩薩迪斯城至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首都蘇薩城的商路。公元前四世紀,馬其頓國王亞曆山大大帝揮師征服安納托利亞,更加刺激了艾菲索斯城的商業。公元前三世紀,亞曆山大大帝的部將呂希馬科斯(Lysimachos)駐守艾菲索斯,頒布鼓勵貿易的法令,使艾菲索斯成為愛琴海東岸的貿易中心。與此同時,呂希馬科斯還在沿城周邊地帶興建了防禦工事,致使這時的艾菲索斯,城內麵積達到九平方公裏,居民總數達到二十五萬。在這個時期還建造了城內的第一個劇院、第一個運動場和第一個競技場。公元17年,艾菲索斯城毀於大地震。羅馬帝國第二任皇帝提比略(Tiberius)下令重建艾菲索斯。哈德良皇帝(Hadrian)時期,城區主要建築的風格由希臘特色轉變為羅馬特色。公元六世紀,艾菲索斯城通往愛琴海的河道嚴重淤塞,貿易中斷,居民遷離,城內僅為基督教的宗教活動場所(傳說聖母瑪利亞在艾菲索斯附近的夜鶯山安度晚年)。奧斯曼帝國時期開始了對艾菲索斯曆史遺跡的研究。土耳其共和國成立後,艾菲索斯被辟為旅遊景點。

艾菲索斯是土耳其最有觀光價值的古城,也是現今世界上保存最好、規模最大的古希臘羅馬城市遺址,遊客目前在這裏看到的已被發掘出來的遺址樣貌﹐是呂希馬科斯建造的後羅馬時期的建築群。艾菲索斯自身曾經富裕到在公元前四世紀就點起了街燈,它的阿爾卡迪安大道(The street of Arcadiane)是讓古羅馬人驚豔的埃及豔後拜訪安東尼的地方,這座城附近的阿耳忒彌斯神廟又名列古代世界七大奇觀之一,所以更加吸引遊客。艾菲索斯的考古挖掘從1869年開始﹐到今年的2009年﹐算算已經挖了140年(接近一個半世紀!),才挖出百分之五。雖然隻挖掘展出了一小部分,但僅這一小部分已經足以讓遊客感受到古代艾菲索斯強盛時期的繁華景象和恢宏氣勢。




1 阿耳忒彌斯神廟遺址(The Temple of Artemis)。阿耳忒彌斯是希臘的狩獵女神,阿拉伯人稱她拉忒(Lat),埃及人稱她依西斯(Isis),而羅馬人則稱她為戴安娜(Diana,所以它也稱“戴安娜神廟”)。在古代希臘,阿耳忒彌斯女神深受敬仰,因此興建此廟以祭祀女神。阿耳忒彌斯神廟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觀之一。根據羅馬曆史學家普利尼烏斯(Plinius)的說法,阿耳忒彌斯神廟曾經遭受過七次破壞,又重建了七次。首座阿耳忒彌斯神廟建於公元前550年,建築結構為愛奧尼亞式,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建築物,也是世界上第一個全部由大理石建成的建築物,麵積達6050平方米,由127根十九至二十米高的大理石柱支撐,上麵覆蓋木製屋頂。整座建築物以銅、銀、黃金及象牙浮雕裝飾,中央的“U”形祭壇擺放著阿耳忒彌斯女神的雕像。公元前356年,神廟被大火及侵略者摧毀,其後重建,此時神廟為長方形,長140公尺、寬66公尺,高25公尺,由127根大理石柱環繞,石柱高度增至21.7米,並增加十三級梯級圍繞在旁。石柱的雕刻十分逼真,十分精采,十分生動。伊斯坦布爾的聖蘇菲亞大教堂現在使用的綠色大理石柱就是從阿耳忒彌斯神廟運去的,由此可見阿耳忒彌斯神廟石柱的優美。數百年來,阿耳忒彌斯神廟接受過無數信徒的頂禮膜拜,可惜後來愛菲索斯人轉信基督教,公元401年,神廟被基督教徒摧毀殆盡。現在的古代世界七大奇觀之一、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建築物,如今是這個樣子!令人唏噓不已。
DSC05266

2 考古專家繪製定的阿耳忒彌斯神廟複原圖,摘自《互動百科》詞條。在我的諸篇遊記中,這是唯一一張非原創作品。
a1




3 作為古羅馬帝國屈指可數的幾個富庶城市之一,艾菲索斯氣勢恢弘的遺址見證了過往的繁榮,給後人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
DSC05393

4 市政廳遺址。眾多的廊柱,不難想象當年開會的盛況。
DSC05276

5 市政廳遺跡。
DSC05296

6 市政廳石柱遺跡。
DSC05289

7 市政廳旁的小音樂廳遺址。大約可以容納1400人。
DSC05277

8 雅戈拉市場遺址。
DSC05288

9 華流士浴場遺址。這是一個典型的古代羅馬浴場,分別有冷水浴室、溫水浴室、熱水浴室、按摩室等等,當年是市民社交場所,不分貧富貴賤,大家袒呈相對,談天說地,八卦一番。像不像幾十年前中國的公共澡堂?
DSC05273

10 華流士浴場前的石柱遺跡。盡管曆經天災人禍(戰爭、大火、地震),遍體鱗傷,兩千多年前的古代石柱居然仍然屹立不倒,不得不佩服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藝!不由得又想起國內的豆腐渣工程,想起汶川地震喪生的學子,真是感慨萬端!
DSC05291

11 聖火台遺跡。這可是當年的大衙門。當年聖火台供奉著象征艾菲索斯的女神維斯塔(Vesta,羅馬神話裏的女灶神)所守護的聖火,曆經數世紀日夜不滅。在此守護聖火的高官被稱作“普利坦”,均由名門貴族擔任,地位非常崇高。他們的主要職責就是不能讓聖火熄滅。
DSC05298

12 聖火台。
DSC05299

13 這座園弧拱門入口內便是波裏奧之泉,是艾菲索斯昔日的儲水槽。它建於公元97年,由波裏奧所建。
DSC05314

14 杜密遜神廟(Domitian Temple)遺址。公元一世紀,羅馬皇帝杜密遜建造此殿以供奉自己。該神廟及其廣場和神廟當時的“政府重點工程”,包括了一座有四個立麵的杜密遜記念碑、在半圓形水池中的噴泉和建造在山坡上的神廟,以便讓艾菲索斯人從四麵八方都能仰望到這個神廟。神廟內供著7米高的國王雕像,外麵裝飾著紛繁的雕刻。此後杜密遜被暗殺,此殿改奉其父。
DSC05321

15 杜密遜神廟遺跡近影。
DSC05310

16 克利特斯大道(Curetes steet)。古城艾菲索斯的主幹道。趁著兩批遊客的參觀間歇,抓拍一張。走在光滑平整的大理石路麵上,親身感受一下數千年前強大的古羅馬帝國居民行走其上的驕傲光榮的心情。
DSC05304

17 梅繆斯紀念碑(Memmius Monument)。羅馬占領艾菲索斯並非一帆風順,曾受到本都(Pontus)王國的挑戰。據說本都人死殺了八羅羅馬人。羅馬人戰勝了本都人。西元前86年,羅馬在艾菲索斯豎立梅繆斯紀念碑,記念大屠殺事件。
DSC05308

18 手持桂冠、張翅飛揚的勝利女神尼克(NIKE)(在奧林匹克博物館,我曾經介紹了她的另一個著名雕像)。傳說撫摸勝利女神像的乳房會帶來好運,可以明顯看出雕像一邊的乳房已經嚴重磨損。
DSC05318

19 赫克勒斯(Hercules)之門。赫克勒斯是希臘神話中的大力神,由眾神之王、到處留情的風流宙斯與民間凡女、安菲特律翁國王後阿爾克墨涅(Alcmene)所生,從小力大無比,深受古人敬仰。左側的雕像便是赫克勒斯。克利特斯大道上遊人如織。對不起,遊客太多了,隻能抓拍一張,質量還不好。
DSC05327

20 圖拉真噴泉(Trajan fountain)遺址。這座高12公尺的兩層式噴泉建築,建於西元二世紀,是供奉羅馬皇帝圖拉真的泉池,正前方原來豎立著圖拉真真人比例塑像,如今隻餘右腳。
DSC05336

21 圖拉真噴泉遺址細部。泉水在此流出。
DSC05333

22 艾菲索斯挖掘工作正在持續進行。照片所示是正在挖掘的地點之一。掩蓋在土堆之中是尚未出土的屋宅。原本開放參觀的區域目前已經被關閉,官方將在此建成展覽室,讓訪客一窺古代豪宅的奧秘(當然要另外付費參觀了)。外部僅僅展示一小塊馬賽克拚貼的通道。公元二世紀到四世紀,這裏原是富豪與貴族的聚居地,地麵由鑲嵌的馬賽克取代了大理石,地麵上是客廳與餐廳,廚房、地窖與臥室則蓋在地下,牆壁上用繪畫裝飾。此地出土的部份壁畫、家具和器皿,已經移往附近塞爾柱克鎮上的艾菲索斯博物館陳列。
DSC05340

23 馬賽克地麵精美而華麗。據說這是世界上最早的馬賽克。
DSC05343

24 哈德良神殿(Hadrian Temple)。科林斯式神廟,建於西元二世紀,以當時的羅馬皇帝哈德良的名字命名。
DSC05353

25 哈德良神殿。雕飾精美的第一進門楣上,刻著泰姬(Tyche)女神,這位希臘神話中的命運女神,一度化身為艾菲索斯的守護神。
DSC05348

26 哈德良神殿。第二進的內門門楣上浮雕著蛇髮女妖梅杜莎(Medusa)的雕像。傳說中的梅杜莎美豔無比,秀發迷人。她不自量力和女神雅典娜比美,雅典娜被激怒了,施展法術剝奪了她的美貌並把她的卷發變成了一條條發出嘶嘶叫聲的毒蛇. 她的眼神攝人魂魄,任何人,隻要迎上她的目光,就會在刹時間變成石頭。她被砍下來的頭顱後來嵌在雅典娜寶盾上,剪下來的頭發也有保護作用。或許是這個理由,使得梅杜莎經常出現在希臘羅馬的雕飾之中。
DSC05347

27 哈德良神殿。橫樑的浮雕描繪帝王與諸神的生活場景。
DSC05349

28 羅馬式橫梁,羅馬式柱頭。
DSC05364

29 猜猜這是幹什麽用的?答案在本文文尾。
DSC05361

30 塞爾蘇斯圖書館(The Celsus Library)遺址。塞爾蘇斯圖書館是整個位於克利特斯大道末端,本是羅馬亞細亞行省著名省長尤利烏斯·塞爾蘇斯(Julius Celsus)的陵墓。他的兒子安奎拉·塞爾蘇斯(Aquila Julius)繼任後,為紀念父親,在陵墓上修建了這座華美的圖書館(公元二世紀)。目前所見的立麵是仿照原樣重建的,本來有八座塑像分上下兩層排列,如今上層塑像已不複見,下層四座女神像分別代表「良善」、「思想」、「知識」與「智慧」。靠著小塞爾蘇斯身後捐贈的財產,其藏書在最鼎盛時達到一萬兩千卷,在小亞細亞一帶,規模僅次於貝加蒙(Pergamon)圖書館,是拜占庭時代世界三大圖書館之一。圖書館建築更有當時最先進的保溫保濕雙層石牆設計,卷軸保存於內室,讀者需填單領取書卷。
DSC05359
31 圖書館遺址細部。宏偉大氣魄,完美的設計,精致的雕刻,不得不感歎古代藝術家和建築業對美的追求,對美的執著,對美的精益求精和設計思想的開放。
DSC05380

32 圖書館遺址細部。
DSC05379

33 圖書館遺址廊柱細部。
DSC05384

34 四座女神像之一的“思想”女神。
DSC05375

35 圖書館一邊有兩座拱門,“馬宙斯門(Mazaeus Gate)”和“米特利塔特斯門(Mithridates Gate)”。相傳城中富豪馬宙斯和米特利塔特斯原為奧古斯都(Augustus)皇帝的奴隸,被解放後致富,特建此二門獻給皇帝。出了拱門便是雅戈拉商業區。
DSC05371

36 大劇院遺址。它是古希臘和古羅馬時代最大的劇院,據說它可以容納兩萬五千名觀眾。從下向上看十分壯觀。如今此處仍有戲劇和舞蹈演出。
DSC05404

37 安東尼奧和埃及豔後克麗奧佩特拉曾經走過的阿爾卡迪安大道(The street of Arcadiane)。公元前33年,羅馬執政官安東尼在此處迎接率200艘大船而來的克裏奧佩特拉,寬闊大道上遍灑紅酒和花瓣,埃及女王令羅馬人傾倒,艾菲索斯也讓埃及女王珍愛。這大道竟是一場改變了歐洲曆史的著名豔遇的見證!大道盡頭便是愛琴海。這條大道當年繁極一時。海上旅客可以從港口經此路直接來到艾菲索斯的市政廳、圖書館、劇場……。如此大型的城市,作為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商業中心,可以想象到當日港口和道路商旅繁忙、人來人往的景象,大道上終年熙熙攘攘,每當新船到來,萬眾歡騰,車馬雜遝,入夜則燈火通明,人聲鼎沸。俱往矣。如今隻剩下斷垣殘壁,供人憑吊。
DSC05398




庫薩達斯(Kusadasi),又叫“鳥島”(奇怪,它不是島礖,為何叫“鳥島”?),是古希臘小亞細亞西岸的一重要貿易城市。在古代,庫薩達斯曾經是艾費斯城中富人們度假的勝地,同時它在奧斯曼帝國統治時期也是一個非常有名的貿易港口。如今,這座忙碌的港口小鎮因其通往先進世界上規模最大、保護得最好的小亞細亞地區古希臘/羅馬時代的大城市艾菲索斯而聞名於世,已經成為愛琴海地區最具吸引力的旅遊勝地之一。它是一個優美的港口小鎮,依岸而建,海灣碧海銀波,景色蔚為壯觀。小鎮隨地勢起伏,下臨海灣,在愛琴海諸多海灣景色中最為秀麗的一個。依我的個人看法,這次旅遊遊覽過的諸多城、鎮中,庫薩達斯的城市建設最好,城市風貌最靚麗。


38 庫薩達斯(Kusadasi)的日出。
Image

39 出了庫薩達斯郵輪碼頭,對麵就是一個古堡。
DSC05436

40 庫薩達斯濱海的阿塔吐爾克(Ataturk Blvd)大道。
DSC05467

41 庫薩達斯海灣,花園風光。
DSC05476

42 庫薩達斯海灣,花園風光。
DSC05453

43 庫薩達斯海灣,怡然自得垂釣翁。
DSC05455

44 庫薩達斯海灣中的古孚爾辛阿達西(Guvercin Adasi)小島風光。全島是一個古堡,相必是作軍事用途的1吧。此島有一個很和平的英文名字:“鴿島(Pigeon Island)”。
DSC05477



第29圖的答案:古羅馬的公共廁所。公廁修建的目的,是為了替羅馬皇帝韋斯巴西安(Vespasian)的皮革工場收集處理羊皮所需的尿酸。它的規模不小,一個客廳大小吧,四周一圈,中間兩行,密密麻麻布滿糞坑。古羅馬人如廁,一個個相鄰而坐,胖子還擠不進去呢!也許古代胖子少吧。想想一大堆人同時如廁,四目(應該是一百多目)相對,不覺莞爾。恰如浴場一樣,公共廁所也是羅馬時代非常重要的資訊傳播場所,男人們在這露天廁所席“茅坑”而坐,在刺鼻而衝天的屎尿味道中交換情報。隻不過與浴場相比,廁所的味道難聞得多。可能是曆經數百年無數古人的“澆灌”,味道已經沿著大理石紋路深深地滲到石頭裏麵了吧,我嗅到現場至今仍然遺留當年淡淡的尿味。真的。不信嗎?諸君去體驗一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