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塵事

當年琴棋書畫詩酒花,如今柴米油鹽醬醋茶
正文

台灣——抹不去的鄉愁

(2007-11-29 14:48:04) 下一個
2005年4月5日

    最近有個朋友介紹我給一個德國mm教中文,其實是我主動跳出來,送上門去的。我特別喜歡給老外教中文,以前就喜歡給同事們開中文教學班。

    我的教學宗旨是哪怕他們學得再少,我也盡可能的:

一、通過漢字的構架比劃特征、漢語語法,引伸出對中國文化的介紹。雖然以我的英文水平,能說清楚的也不多,哪怕他們聽得一知半解,也要讓他們覺得中華文明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最好他們在我的鼓動之下,到中國遊山玩水一番,也順便給國家旅遊業貢獻了一點綿薄之力。

二、有時候可以消除一些他們對中國社會和中國政策的誤解——比方獨生子女政策等等。這種心理就是所謂:家醜不可外揚,兒不嫌母醜。自己家的事兒,自己人怎麽說都成,就是不願意外人站著說話不先腰疼得說三道四。

三、順便給他們灌輸一些我個人的關於中國統一的思想以及抗日主張。可能是我天真,但我想要是每個在海外的中國人都能改變幾個老外的觀點,公道早晚都是我們的。

    無一例外,我的第一課都會畫一個雄雞狀的中國地圖,特別畫上雄雞的兩隻腳,其中一個是台灣。雄雞不能總是金雞獨立,台灣遲早要回歸我們的懷抱,這是我從開始就要貫穿的一個思想——學中文,也希望能愛中國,尊重中國人的情結。

    今天這個德國mm是個很刻苦的學生,不像有些老外,聽了幾句中文的磁帶,會說幾句日常用語就ok了,再進一步的也不過是學一些拚音的文字,會用字母寫下一些中文的句子。拚音哪裏是中文,中文是一種表意文字,精髓就是那些方塊的,畫一樣的文字組合以及所帶來的回味無窮的意境。

    這個mm已經在聯合國總部作過實習,將來也會去那裏工作。除了德語和英語,還會西班牙語和法語,為了看懂聯合國的另一種官方文字——中文,堅持學習方塊字。她的導師一家在印度洋海嘯的時候幾乎全家覆沒,丈夫和兩個孩子都遇難了,她導師好像至今還沒有蘇醒。她的論文已經提交,等著答辯的時間用來學中文,我就是聽說這些,才興致勃勃地主動要去教她中文。

    我們的話題從中國的方言不知怎麽先扯到了日本,後來又扯到台灣問題,兩個話題經常穿插進行。德國mm不愧是聯合國未來的精英,顯然她從前,乃至現在也還是跟我持不同觀點,但是她知道巧言辭色,避免衝突,又不放棄自己的觀點。我呢,也深知水滴石穿、鐵杵成針,都非一日之功。所以基本上我們雙方是在親切友好的氣氛中交換意見,求同存異。

    我從來不在任何人麵前掩飾我對日本整個民族的厭惡,好在我沒有任何日本朋友。在我的家鄉的大街上,隨處可見大批大批的日本旅行團。仰慕大唐文化或者是他們對我們那個城市情有獨鍾的一個緣由,按理說我這個一向有很重故鄉情結的人應該對這一點感到欣慰。但是每當我接觸到那些冰冷倨傲的目光,甚至帶有一些輕蔑鄙視的眼神,我就一點都笑不出來。特別是隊伍裏麵那些白發的老年男性,總讓我恍然想起他年輕時候可能穿過的軍裝,端過的刺刀,不由得讓人火冒三丈。(寫著寫著,就想起老公經常批評我體製日貨不夠,以後堅決不買資生堂了。)

    記得有一次,我給在火車上認識的一對美國夫婦作我們本地的導遊,他們是在北海道教英語的老師,每每見到日本旅行團,總喜歡拋兩句日文問候一下。後來我實在忍無可忍,直接告訴他們我不喜歡日本人,因為戰爭。他們說:戰爭在你出生以前,為什麽你不慢慢忘記?我說:因為他們還沒有真心實意道歉,甚至還打算抹去這段曆史,那麽我和我的子孫就永遠不能去遺忘!

    德國納粹在二戰時候雖然可惡,但是日耳曼民族的一些精神是我一直都很欽佩的。比方說:實事求是。德國戰後的媒體和教育都本著正視事實,虛心認錯的態度。我接觸的任何一個德國人,隻要提到二戰話題,都可以看到他們的羞愧與反思的態度。所以,日本問題上,沒有什麽太多分歧。

    德國mm的一個觀點是每個人背負的曆史都太沉重,如果大家來到這個世界上都不需要繼承曆史,可能會生活得很輕鬆。比方他們沒有二戰,我們沒有中華上下五千年文明,也就沒有對納粹反思,也就沒有台海爭端。但是,我說:我們不可能沒有曆史,所以我們必須要麵對這些東西。

    可能很多西方人都不能理解的是,為什麽中國人一定非要那塊小地方?引用德國mm的原話是:Why not you just think it is a so funny island with some funny people?

    是啊?為什麽?我覺得很難回答這個問題。我隻知道從小老師就告訴我們祖國的寶島台灣,物產豐富,人傑地靈。台灣是我國領土神聖不可侵犯的一部分,將來遲早會回歸到偉大祖國母親的懷抱。在海外見到同樣祖先的中國人,總是倍感親切,以為人家跟自己一樣,兩眼淚汪汪的感覺。衝上去熱情的打個招呼,被人家說“no,我是台灣人”的感覺簡直說不出來的難受。

    明明是一樣的祖先,一樣的文化,同根同源,怎麽就不是一家人呢!我們當他們是同胞兄弟,他們當我們是什麽?哪怕是窮困潦倒的鄉下親戚,冷眼白眼也沾親帶故啊!何況我們今天口袋裏也不缺幾個錢花,為什麽這麽怕認祖歸宗呢!

    有人說,台灣問題不就是政府的麵子問題。我不同意這樣輕描淡寫,麵子問題難道不是大問題嗎?老話說:人活臉,樹活皮。我們每個人尚且為了別人一句傷了自尊心的話,鬱悶痛苦,甚至跳起反擊,何況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怎麽能沒有尊嚴!

    我曾經是武力解放台灣的堅決擁護者,覺得為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尊嚴,流盡最後一滴血也在所不惜!最近,聽過《老羅語錄》的全套,其中有一段關於台灣問題的,講的比較在理。既然“本是同根生”,還是不要“相煎”的好。都是中國人,打仗將會是整個中華民族的災難。我們不放棄最後的和平希望,但是也不怕走向硝煙彌漫的戰場。

    溫家寶總理在訪美的時候說過“這一灣淺淺的海峽,確實是最大的國殤、最深的鄉愁。” 此時此刻,再讀餘光中的《鄉愁》,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後來嗬,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嗬在裏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我很想把這種鄉愁的滋味,準確而生動的講給德國mm。但是真的是能力有限,難道希望她的中文造詣能夠理解這首詩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