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nnenberg

人群中來,人群中去。過往心情,留在這裏。
正文

“草根”變“大樹”

(2007-12-21 05:38:34) 下一個

中國商界最有活力的群體當屬粵商和浙商兩係。其中浙商更是中國民營經濟的第一推動力。一個很奇特的現象是:浙商中十之八九出身農民,沒有任何政治後台,白手起家,不過二十年不到的光景,從“草根”變成“大樹”。

接觸到這個群體中的一些成員,近距離探討一下他們成功的秘密,頗有感慨:

1. 不怕吃苦,能屈能伸。

浙商在創業初期風餐露宿,忍肌挨餓。靠自己的雙手製造生產,靠自己的雙腳跑市場。很多人都有過睡火車站,水管,立交橋的經曆。

一位現在銷售額達二十幾億人民幣的企業老板,隻有小學文化,原來靠幫別人扶泥砌牆胡口,偶然機會加入到羽絨行業,當時國內沒人願意與鴨毛鵝毛打交道。可他就是另辟蹊徑,相信自己的判斷力和眼光。為了收集原料,他一個村一個站地跑,渾身上下全是異味,也顧不得別人的冷嘲熱諷,硬是闖出一條路來。慢慢地大家都知道了羽絨其實是“軟黃金”,國際市場每公斤價格幾十美金。他憑著當年的第一桶金,現在縱橫在房產,時裝,家具等幾個行業,羽絨年產量更是在全行業數一數二。

2. 經營平實,不拘形式

很多浙商剛創立時多是家族經營,往往兄弟姐妹堂哥表嫂一家子。重點部門都有“重兵把守”,企業文化也因此有很強烈的家族特色。他們不講口號重實際操作。一套套的文件是給上麵檢查用的,內部貫徹的還是自創的實用手則, 人稱“低級管理而求更高效率”。

在用工日益緊俏的今天,能留住人,也就留住了企業的明天。每年春節期間是人員流動最頻繁的季節,各個企業老板會動足腦筋,使足十八般武藝留住人心:提前代買往返車票,物質金錢獎勵留守工人,企業出資讓工人家屬來當地團圓,平價提供出租房等種種手段。由此讓工人產生歸屬感,很多工人在當地結婚生子,自覺把自己當成企業一份子。

3. 為人低調,多做少講

與某些地方好大喜功亂放“衛星”的愛好截然相反,浙商大多為人非常低調,不喜歡到處拋頭露麵。據說2000年“中國50強首富”排行榜上,9位浙江企業家榜上有名。但出人意料的是,其中一半表示“不會認可”排行榜,這種把“榮譽”當成壞事的舉動在當今浮華社會中是很奇特的一道風景。

這也許與他們中大多數人文化不高或者出於”人怕出名豬怕壯“的古訓有一定關係,更來源於地方特有的自律內斂的傳統。

4. 敢於冒險,勇於探索

他們出身於草根,從四無開始起家:無資金,無技術,無市場,無背景,除非殺出一條血路才能改變自身命運,所以他們往往在看準目標後,敢於在政策範圍內謹慎地冒險。不論是在溫和穩定的經商環境下,還是由於國家政策性調整,整個行業聲風聲鶴戾之時,浙江商人技高一籌的生存能力足以把其他對手逼到死角。

在國內市場尚未完全開發之際,他們又把觸角伸向國外,以大無畏的精神拓展他們的領地。絕大多數老板自己除了“你好”和“再見”不會講任何外語,但這並不能夠阻礙他們親自飛出國門了解市場,接洽客戶。

5. 抓住需求,可學性強

隨著國內市場的不斷開放,外資企業逐步進入中國,論資金,計術,人員,管理都在中國同行之上,但據調查,隻有最多半數的外資企業能真在在中國盈利。草根企業具有比國企和外企更強的生命力。雖然他們“低級落後”但他們的發展卻更符合中國的國情、文化背景和發展階段的特點,他們知道這個階段什麽樣的最好,什麽樣的企業組織最匹配。一旦,周圍環境發生了變化,他們就能在最快的時間調頭。

發達國家新興的管理學營銷學,都是以滿足和創造顧客需求為基礎的,草根老板們雖然沒有學過這些理論的東西,但是他們日常的經營中包含著樸素的經商精髓,他們最具可學性,模仿性,並能結合自己所長加以發揮。


自下而上,由內而外的動力,是浙商雄霸一方的法寶,“草根”也能成“大樹”,這不是神話,它就發生在我們身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