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13)
2009 (89)
2010 (106)
2011 (93)
2017 (1)
一直以來,網上都有一種似是而非的論調即:八路軍8年抗戰遊而不擊,不如國軍打了多少次會戰,死了多少人,陣亡多少將軍,等等,猛一看,這種論調頗能迷惑一些人,因為這些論調不論所引數字是否真實,但都是一串串的數字,讓人覺得信服,而一般人找不到八路軍當時的傷亡統計,沒有數字就無法作有力的反駁,而那些掌握這些數字的人又有點高高在上,不屑將數字列出,以至於該謬論流傳頗廣。
這兩天,我整理自己書庫的時候,找到了幾年前買到的一本1950年河北省軍區衛生史料編輯委員會編印的《河北省軍區衛生史料匯編》,隨手翻了幾頁,發現裏麵詳細的記載了冀中軍區抗日戰爭傷亡統計數字,這個統計非常詳細,通過這個統計表應該可以有力的駁斥那些胡說八路軍遊而不擊的謊言了。
該統計表如下:
1.1937年傷團級1名,營級2名,連級12名,排級39名,班級72名,戰士282名
1937年亡營級1名,連級4名,排級9名,班級24名,戰士40名
注:1937年冀中軍區還未正式成立,該數字為呂正操將軍所部人民自衛軍傷亡數字
2.1938年傷團級1名,營級6名,連級22名,排級40名,班級156名,戰士709名
1938年亡團級1名,營級4名,連級16名,排級30名,班級86名,戰士248名
3.1939年傷團級4名,營級12名,連級104名,排級154名,班級302名,戰士710名
1939年亡團級2名,營級8名,連級41名,排級49名,班級147名,戰士647名
4.1940年傷團級10名,營級32名,連級89名,排級134名,班級1274名,戰士3955名
1940年亡團級6名,營級17名,連級139名,排級156名,班級1288名,戰士2342名
5.1941年傷團級8名,營級37名,連級79名,排級291名,班級851名,戰士7669名
1941年傷團級5名,營級19名,連級67名,排級134名,班級545名,戰士3416名
6.1942年傷旅級3名,團級31名,營級467名,連級1011名,排級1351名,班級7217名,戰士7503名
1942年亡旅級5名,團級59名,營級395名,連級729名,排級1027名,班級2910名,戰士5870名
7.1943年傷旅級1名,團級4名,營級99名,連級289名,排級455名,班級689名,戰士3919名
1943年亡團級3名,營級50名,連級122名,排級189名,班級715名,戰士2714名
8.1944年傷團級3名,營級50名,連級112名,排級177名,班級397名,戰士6914名
1944年亡團級2名,營級41名,連級88名,排級179名,班級401名,戰士5231名
9.1945年傷團級11名,營級14名,連級97名,排級90名,班級95名,戰士1556名
1945年亡團級2名,營級5名,連級45名,排級54名,班級72名,戰士665名
合計八年抗戰僅冀中軍區受傷旅級幹部4人,團級幹部73人,營級幹部719人,連級幹部1815人,排級幹部2740人,班級11053人,戰士33220人。陣亡旅級幹部5人,團級幹部80人,營級幹部540人,連級幹部1251人,排級幹部1827人,班級6188人,戰士21173人。總計傷49624人,陣亡31064人,合計傷亡80688人。
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數字,因為冀中軍區隻是晉察冀軍區中的一個二級軍區,是從幾千人起家,在抗戰期間大多時候兵力就3到4萬人,全盛時期也不過5-6萬,但其在抗戰期間僅傷亡就8萬多人,如果加上被俘,估計損失要在10萬人以上,等於部隊損失兩茬兒,這如果是“遊而不擊”,那不知道什麽叫英勇抗戰了。
說到被俘,在這裏再多囉嗦幾句,其實在戰爭中被俘是難免的,不論國軍共軍都有不少人被俘,個人認為隻要不投敵,這些人也是英雄。當然國共雙方被俘人員都有投敵的,但相對來說共方被俘的高級將領投敵的很少,就是這個冀中軍區其第十軍分區司令朱占魁就曾被日軍俘獲,當時日軍如獲至寶,給他優待,想讓他投敵,拍了照片發號外四處宣揚,後來朱占魁趁敵人看守鬆懈,逃了出來,但回去後不被信任,被審查了半年也沒結論,最後,又被晉察冀送到延安審查,在整風時候吃了不少苦頭,也沒發現其投敵,最後抗戰快結束的時候又派回原單位當副司令,朱占魁生氣,我沒投敵,組織審查我好幾年也沒發現我有什麽問題,但卻給我不明不白糊裏糊塗降職了,而且現任司令是他以前手下的團長,這讓朱占魁怎麽也忍不下這口氣,最後,終於在抗戰結束後他隻身投靠國民黨,被任命為少將高參,可國軍對他也不信任,沒有實權,隻能領著一幫從共軍叛變出來的官兵替國軍打前站,到傅作義掌管平津的時候,連這支雜牌軍也要給他收走,在殘酷的現實麵前他隻好回頭,後來在平津戰役期間朱占魁率這部分雜牌部隊約1000餘人再次起義。
從這個共軍高級將領的經曆可以看出,共軍即便是黨性不太強的高級軍官也畏於民族大義被俘後也沒有投敵,這一點比起國軍被俘後投敵的將領如龐炳勳上將,公秉藩中將強的太多了。而在戰爭期間共軍長期審幹事實上也是正確的,在那種艱苦的環境如果再有敵人的內奸滲透進來,對部隊的影響將是致命的,在民族大義麵前個人的委屈應該忽略不計的,這個朱占魁沒有把握好個人的榮辱與國家的大勢的關係,把一個穩穩地開國少將給搞丟了,解放後隻能成為一個起義將領,成為一個統戰對象,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故其回憶錄的名子就叫做我的失足與回頭。
再從傷亡的軍官可以看出,這個冀中軍區隻有5個旅一級的軍分區,在抗戰期間就陣亡了5名旅級幹部,受傷了4名,按國軍的編製旅長就是少將軍銜,這也可以說陣亡了5名少將,而團級幹部的傷亡達到了驚人的153人,而這中間以42年所遭受的“五一”大掃蕩損失最為慘重,這一年冀中軍區僅傷亡就近3萬人,其中傷亡旅級幹部8人,團級幹部90人,營級幹部862人,部隊受到毀滅性打擊,根據地也基本丟光,從這一年的數據就可以說明抗戰中八路軍冀中軍區戰鬥之艱難,損失之慘重,但僅僅兩年後,到44年、45年這支部隊又收複了原來的根據地並把逐漸的擴大到原來的敵占區。。。
這樣慘烈的數據,這樣驕人的成果(根據地),誰還能說八路軍“遊而不擊”呢?